1、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科学分析兼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教材的学理建构王冬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课程是民族院校以及民族地区高校一门有特色又特殊的思政课程,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全国首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 概论)已正式出版发行,这对于概论 课程的教学工作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来说,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教材深刻、系统、精到地分析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必然性和真实性,是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科学把握,是用新的史料体系对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学理建构。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
2、过程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程,也简洁有力地阐发了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从“四个共同”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这是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内涵的精当概括。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多样,生计多元,习俗与文化不一。这些差异性和多样性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表现,但这些多元多样并没有使中华民族走向裂解和碎片化,不同地域和族群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形成了集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
3、同体、命运共同体等多维于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因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鲜明特征,这是中华文明突出包容性的体现。这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发展大趋势。“四个共同”为中华民族打上了“共同性”的底色。我们这个古老的大国之所以历史悠久而文明延绵不绝,民族众多而国家长期统一,中华民族近现代之所以历经磨难和挑战而没有分崩离析,是因为有若干强有力的纽带把这个广土巨族维系在一起,保持了共同性和统一性。这些纽带体现为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兼容并包的精神文化、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休戚与共的历史命运等。概论 对维系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条纽带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分析
4、。概论 在叙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收稿日期:2024-03-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及应对研究”(19BMZ004);国家民委2023年度委托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知识图谱建设”作者简介:王冬丽(1978),女,河南商水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引用格式:王冬丽.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科学分析兼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教材的学理建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019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
5、y体演进历程时,在时代大框架下用大量鲜活的史料、丰富的图片,生动又深刻地讲述了多元一体格局是如何形成并不断巩固的。通过各个历史时段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阶段性发展,昭示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演进历程,使读者明白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概论 通过不同历史阶段各种政治力量追求“合”的逻辑下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所施行的经略之道和治理实践,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中不同于西方文明“分”的逻辑的文明体演进路径。在对“辽阔疆域的开拓、悠久历史的书写、灿烂文化的创造、伟大精神的培育”正确把握中,概论 始终立足全局高度,秉持“共同”基调,突显“一体”理路,关于共同性和多样性的书
6、写模式体现了对共同性和差异性的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概论 讲到的“多元”“多样”,是融汇和凝聚成一体的“多元”“多样”,概论 讲到的一体,是由多元组成和赋能的一体,既体现了一体的主线和共同的方向,又表明了多元的要素和多样的动力,体现了共同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和有机统一。有助于引导读者形成整体性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对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自信教育提供了启发和思路,有助于增强读者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也是用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建立中华民族历史叙事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有益尝试。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
7、,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概论 论证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对客观规律性的分析首先着墨于地理和文明。中华民族生存和繁衍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文明的内聚性发展特性起着客观的作用。概论 运用近年来历史研究中关注地理的新颖思路,强调地理环境是孕育文明的摇篮,孕育中华文明的山川地理不但成为中华文明的关键标识,也“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与对外开放的包容性”121,“催生出各经济区域共存互惠的经济结构”121。讲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影响并不是讲地理环境决定论,但这种由地理环境所造就的生计方式和文化习俗的多元多样是客观性的体现,因而建立在多元性基础上的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亦是客观的,不
8、以个别人或少数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论是多政权对峙的战争时期,还是“大一统”的和平时期,不同经济类型之间人群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刚需。概论 在对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发展过程的描述中,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维度叙述中华各民族之间全方位的交往交流交融,这种分析框架既是从王朝史观向交往交流交融史观变化的体现,也是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客观性的有力举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2592,是合力的结果,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客观规律性的另一个体现。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发展的自发、无意识相比,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主体选择性。这种主体选择性既体现为统
9、治者的主动选择,也体现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统治者的主动选择更多体现为统治制度的创立和治理实践。概论 深刻指出:“中华地理能够产生多元人文,中华制度能够保证多元人文在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共同体内交往交流交融。”122概论认为,“如果没有统一的政治制度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经济区域再互相依赖也无法组合成共同受益的经济体,反而会因争夺资源而互相攻伐”121。在世界历史上,也曾经存在过拥有陆海相兼复杂人文地貌的古代文明,但却都裂解、中断了,只有中华民族从“千邦万国”融汇成天下一家、广土巨族。概论 特别强调正是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与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向心发展”的路径。2014年,习近平
10、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326。不论汉族建立的政权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为什么在历史的关口总会有相似的选择?群体重复性的选择可以用传统或者文化来解释。中020国人民大学陈胜前教授指出:“文化基因是历史的产物,如果你不喜欢 基因 这个词,也可以称之为传统、习惯或偏好。文化不仅仅是人适应的产物,还是人自身选择的结果。人的世界是主动的,不是像动物那样总是顺动或随动(钱穆语),这可能是文化基因论所忽视的地方。选择(包括学习、博弈与决策)仿佛是走有许多分岔路口的道路,选择了一个方向,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另外的方向。”4人民大众的
11、自觉选择体现为民众对和平及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懈追求。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战争、灾难所引发的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等有着切身的感悟,老祖宗用“离乱人,不如太平犬”这样的词句形容其所经历的血泪心酸,也表达对和平与“大一统”的渴望。分裂、对峙和战乱带给国人的代价是惨痛的,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会选择有利于和平安定的“大一统”。以“两个先锋队”姿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引领、推动作用更是为 概论 所突显。王朝时代基本上处于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期或者由自在向自觉发展过渡的时期,王朝时代的政治力量或者普罗大众都没有建设中华民族的意识或者主体性。这与中国共产党带着谋求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12、放的使命登上历史舞台,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不能比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国家外壳,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使得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了一个伟大的掌舵者,今日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姿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昂扬,对于世界的贡献和影响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巨大。概论 对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所做的努力及贡献进行了全方位的书写,有利于增强读者的“五个认同”意识。“大一统”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的情结,是一代接一代中国人选择、推动和践行的结果,因而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是客观
13、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三、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是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对中华民族发展逻辑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560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启发我们,对于看待中华民族这样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超大规模文明体来说,更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概论 从伟大祖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着手写起,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深
14、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143,“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6508。概论 用大量篇幅叙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用波澜壮阔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阐释了何谓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中,既追求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用大量权威、新近、生动的考古成果支持对历史史实的再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阶段性发展,又坚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融论于史,阐述了何以中国、何以中华。通过断代史的方式叙述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不同样态,但却又在对阶段性的定性分析中展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史前时期的文明初现,到夏商周时期的天下秩序初定,再到秦汉
15、“大一统”与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交融再到隋唐五代时期中华民族的空前繁盛,从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的内聚发展到元朝时期的中华民族大统合,从明朝中华民族巩固壮大到清前中期中华民族格局底定,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的新纪元到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征程,一直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昭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路向。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021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这一逻辑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概论 既展示了中华民族发
16、展过程中的大量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又提炼出了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728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发展中,无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共同组成了恢宏的历史大剧,如何从卷帙浩繁的史实、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勾勒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详略取舍之间如何保持精当?毕竟“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4。概论 建构的逻辑对历史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照镜子式的,而是深刻体现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
17、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87。这是在科学抽象基础上对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2603逻辑反映历史又高于历史,只有上升到逻辑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概论 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一方面生动地诠释了反对碎片化的展现历史、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又深刻展示了反对从逻辑出发剪裁历史,用逻辑统一历史、说明历史的错误倾向。立足新形势、新局面、新要求,概论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需要,讲清楚了中华民族发展过程是多元与一
18、体的有机统一、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认知情感意志”三位一体的知识建构逻辑,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契合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凝心聚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课堂进头脑的学理依据和行动目标。参考文献1 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4
19、陈胜前.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J.读书,2020(7).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责任编辑冯雪红】022学习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专题笔谈杨蕤1,张峰2,田钒平3,王冬丽4,马惠兰5(1.北方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西北大学 历史学
20、院,陕西 西安 710127;3.西南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225;4.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5.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摘要:2023年12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 概论)在全国出版发行,概论 教材站位高远、主线突出、特色鲜明、有血有肉,是一本里程碑式的教材,对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开创性、先导性意义。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 概论 的理论创新。其中,杨蕤认为 概论 以史为基,主题为骨,通俗为要,以历史脉络为主线,通过历史的维度来阐述中华民族的
21、内聚性、国家政权的统一性、中华文化的共同性之理路。张峰认为,概论 从著史体系、编纂理念和史料开掘三个层面探索如何再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盛况,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原创性和前沿性价值。田钒平认为,概论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史论结合、话语阐述、理论创新,立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王冬丽认为,概论 深刻、系统、精到地分析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必然性和真实性,是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科学把握,是用新的史料体系
22、对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学理建构。马惠兰认为,概论 课程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式,通过在大学生中进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目的,概论 教材的出版、课程的开设也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强国建设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4)03-0005-23DOI:10.20076/ki.64-1065/G4.2024.03.001收稿日期:2024-03-14作者简介:杨蕤(1
23、975),男,陕西横山人,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引用格式:杨蕤.“三交”史的另一种面相:学科意识与议题选择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三交”史的另一种面相:学科意识与议题选择杨蕤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年版,以下简称 概论)的编纂以及课程的开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目前国内外没有现成的模板和体系可借参考,因此具有原创性、探索性和挑战性。正因为如此,这部教材在体系结构、主线脉络、章节内容等方面的设计就显005Special Conversation by Writing on St
24、udying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YANG Rui1,ZHANG Feng2,TIAN Fan-ping3,WANG Dong-li4,MA Hui-lan5(1.School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North Minzu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2.School of History,Northwest Univer-sity,Xi an 710127,China;3.School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
25、tion/Institut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Southwest MinzuUniversity,Chengdu 610225,China;4.School of Marxism,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5.School of Marxism,North Minzu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Abstract:In December 2023,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26、,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ntroduc-tion,was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nationwide,which has a high position,prominent main line,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etc,and a textbook with milestones for teaching,and has pioneering significance for carrying out education to forge the senseof Community for Chin
27、ese nation.Five experts are specially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 thematic discussion,grasping the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Introduc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Among them,YANG Rui believes that Introduction isbased on history,with the theme as the bon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as the essence.It t
28、ak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s themain thread and elaborates on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unity of state power,and the common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historical dimensions.ZHANG Feng believes that Introduction explores how to reproduce the histori-cal prosperity of communicatio
29、n,exchange,and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three aspects,such as the historicalsystem,compilation concepts,and historical data excavation,and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for Chinesenation,which has distinct ideological,original,and cutting-edge values.TIAN Fan-ping believes
30、 that Introduction focuson XI s important idea of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ethnic work is to combin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China s specific realities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He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theory,discourse exposition,and theoretical inn
31、ovation,and presents a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 millionyears of human history,10000 years of cultural history,and over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history.WANG Dong-li be-lieves that Introduction deeply,systematically,and meticulously analyzes the integrity,inevitability,and
32、authenticity of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It is a scientific grasp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a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historicalnarrative of the Chinese nation using a n
33、ew historical material system.MA Hui-lan believ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courseaims to cultivat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Chinese nation by combining theory with history,and educatingstudents on the correct view of Chinese history.The publication of the textbook Introduction and the esta
34、blishment ofcourses are also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of implementing the outline of the CPC s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enhancingnational cohesion,and carrying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in university education.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Chinese Nation;
35、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the Chinese Nation;Chinese Ethnic Community Studies3 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4.4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5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6 法莫里斯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 雷振扬,贾兴荣.网络舆情与民族关系论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责任编辑马明德】027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