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我们可以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从心理的角度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试图从个体心理和个体人格结构中找到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解释,力图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学,虽然看起来取得了一些较精确的结果,但不研究社会结构、社会情境,很难透彻地研究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跨文化研究法。一、选择题、填空题首因效应:是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只加工及储存自己印象深刻
2、的;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见的认知成分,一般人常对某些群体的成员存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光环效应:是负面特性的加重作用,推动力在于当自我确定了对于客体的喜好后期望将这一喜好无限的放大;态度转变的4个阶段:模仿、服从、同化、内化埃里克森8个阶段论:婴儿期、学步期、儿童早期、小学期、青少年期、成年期、成年早期、老年期.婴幼儿期与儿童期:信任VS不信任;青春期与青年期:认同感VS角色混乱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三种凯莉的三维归应理论:一贯
3、性、区别性、一致性利他的决策理论过程知觉到需要、个体责任归属判断、权衡损失和筹赏、决定如何给予帮助。社会角色:是一种行为模式,具体说是一种符号,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权利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乔治米德)。投射法: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它通过分析人们对某个刺激物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模拟试验研究: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津巴多(P.G.Zimbardo,1971;Haney&Zimbardo,1998)设计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实验。人际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零点接触、单相识、表面性接触、亲密群体决策常用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决策法感染:情绪感染、行为感染人的疾病有三种:躯体、心理、身
4、心自我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是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概括性的认识。态度的概念: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及反应方式,包括认知、情感、意向。弗洛伊德对攻击性理论的认识:有两种基本驱动力,一种是建设性的攻击性能量,即“力比多”;另一种是破坏性的攻击性能量,即“死本能”。攻击是人类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从攻击能量的释放中获得快感。群体压力的四个阶段:辩论阶段、规劝阶段、攻击阶段、心理隔离阶段促进群体决策的主要条件:是群体的凝聚力。印象整饰:指我们想要向外在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赞许的形象。暗示的概念: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人或环境以含蓄、间接的
5、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使人不自觉地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理念。广告的基本功能:认识和传播功能、诱导功能、艺术功能、教育功能、促销功能心理原则:尊重心理、同情心理、求美心理、愉悦心理健康的爱情有四个心理:心理的相容性、思想感情的一致、人格的独立性、性意向一致性几种亲密接触的距离:亲人、爱人、朋友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登门坎效应、得寸进尺效应。二、名词解释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观察,并将结果记录下
6、来,从而了解人们的社会心理的方法,观察法按照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实验法:实验法就是在控制不相关变量的情况下,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因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社会认知:研究的是个体对于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评判的过程。态度: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及反应方式,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方面。通常表现在信念,感觉及行为倾向中.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惟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7、,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了解原因后就可以对行为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偏见:所谓偏见就是个人对某一群体或该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和感觉,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这种感觉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镜像自我:“镜”是指社会,它提供了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反应。库利提出的米德完善的。社会促进: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同时参加或者他人在场旁观,他的活动效果会受到影响,在一些场合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情感广告:是指制作广
8、告时,利用心理学原理,把握消费者情感,使广告更富有人情味,更容易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从而刺激其消费需求,产生购买欲望。旁观者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三、简答题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自我体验的情绪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自我调节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性。维纳的归因理论:积极的归因模式、消极的归因模式
9、如何消除偏见:1、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见的认知成分,一般人常对某些群体的成员存在有一定的刻板印象.2、社会化3、平等地位的接触4、加强群体交往的社会规范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是情境因素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时间压力、社会的紧急性。影响旁观者效应的第三个因素是评价焦虑.从众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做正确的事情,二是为了被喜欢(GialdiniTrost,1998)。认知失调的理论:是由费斯汀格与195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认知是由许许多多的认知元素构成的。所谓认知元素师指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知、意见
10、、信念等。紧急事件的特点:1、突然或出乎意料的发生2、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害或已经受到伤害3、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4、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当事人5、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凝聚力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视角可将其分为不同的方面:1、成员间的相似性2、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3、群体内部的协作4、群体间的竞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需要认知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除了生理需要,其他需要必须在和人的交往中才能满足(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传媒等载体来向个体传播包括行为方式
11、、价值观念等在内的社会文化等.改变态度的方法:1、一般行为改变分两种:认知主义方法-说服、行为主义方法积极参加活动。2、强迫行为转变分三种:洗脑、群体规定、催眠。四、论述题1、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谈谈攻击性行为时如何形成的?P162社会学习理论提出者班杜拉1主张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与身俱来的本能,而是源于个人的后天生活经验,是习得的2挫折不总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唯一原因,个体受到挫折后如何反应取决于以往学习经历.3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学习,我们很容易习得攻击行为的好处.4这一影响在儿童身上尤其突出。5人的认识作用对攻击行为也起着抑制或促进的作用。2、人与人之间的吸引有哪些因素的影
12、响?P1991以貌取人外貌吸引、特别是在第一次见面时。但外貌是人所无法改变的因素,把它作为吸引人的条件太不公平.外貌美不但指长相,也包括衣着风度和气质等。2远亲不如近邻邻近吸引、人们在生活上的时空距离越小,双方越容易接近,因此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吸引建立友谊、爱情。3日久生情熟识吸引、为人所熟识的东西,可以在其心目中增加积极意义的成分。见到次数越多,越会增加喜欢的程度。4以才服人能力吸引、一般人们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而不喜欢愚笨的人。能力高的人犯点小错误却更招致人喜欢。能力低的人再犯些错误,吸引力会大大降低.5人以群分相似吸引、随着人们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吸引作用越来越小,而人们各个方面的相似性会对彼此
13、的吸引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6相得益彰互补吸引、互补性同样也可以产生吸引,双方各有所长,相得益彰。7具有魅力的一些品格。除去以上的6个方面个人品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的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不同。3、怎样调适不理想的婚姻?P326-P3311纠正变为理解,尽量接近对方,积极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掌握其心理,以一种能感同身受的方式来进行劝说。2终止婚姻里的对称性行为,避免夫妻双方以行为互相证明,他和对方平等或者更优越。首先夫妻双方列一份角色清单,然后划分工作和权责,互不干涉。其次特殊职责变为胜任范围的划定。再次重叠的范围如何共负权责。3应避免隔阂,它不能解决冲突反而增加冲突。如,逃避争执,一方
14、的逃避能使发泄怒气的一方更感到愤怒。独白,邀请对方参与却不给对方回话机会,坚持说到底不愿意被纠正,拒绝对方要求改变.双重的、互相矛盾信息.会造成夫妻间的距离感、不满和迷惘,使双方不能坦诚沟通.猜测、探望及塑性。三个都是“个性暗杀”的形态。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自轻自贱或更糟的情况。4有效争执,有效地争执非但不会使夫妻疏远还可能彼此更亲近.彼此坦白、用“我”的语句来避免冲突、给予反馈、谨慎选择争执的时间地点、清楚为什么争执、讲恼怒集中在特定的争端上、有意改变自己、不要想争赢。5保持心理距离,有时候很难做到去理解对方的毛病,不要往心里去,而要解脱出来。6实行“投桃报李”婚姻中一方的行为和态度总会刺激对方
15、的反应。两个原则必须遵守1夫妻双方应掌握他们有用的沟通工具,清楚自己的行为及态度以及对方对每一沟通的反应2夫妻双方必须明白,夫妻间的行为一定有许多以不同之处。总而言之,对待不理想的婚姻,已婚者们能有耐心和勇气,遵从某些规则,婚姻会有所改进。4、如何解释攻击性形为减少方法和途径有哪些?P166P169攻击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的攻击。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攻击行为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惩罚:人类可能由于害怕受到惩罚或报复而抑制他们的攻击性行为,虽然惩罚使人顺从,却很少使人内化,所以往往会增加人们对他人进行含蓄的,非直接的和代替性的攻击。宣泄:通过体现情绪,通过观看
16、悲剧而达到一种对怜悯和恐惧情感的“净化”。如果一个人怀有强烈的攻击性情感,那么去做一件具有攻击性的活动,即使是假想的,也会减少他的攻击性情感的强度.暴力的发泄确实可以使我们感到舒服一些,但并不能减少敌意。榜样力量:攻击性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攻击倾向,非攻击性榜样也会降低人们的攻击性倾向.对攻击性榜样予以抨击,也会成功地减少随后而来的攻击行为。这种抨击出自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时更为有效。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对非攻击性行为进行鼓励与奖励,为孩子树立非攻击性榜样 不要让孩子以暴力或破坏的方式对待挫折。感情净化:从需求不满的攻击假设来说,直接的赏罚等等因素虽然对表现在外部的攻击起抑制作用,但对内在的共计动
17、机的降低却不起作用。多拉德认为攻击一经表现出来,需求不满引起的心理紧张就会降低,从而攻击动机减少(也就是经历感情净化)。转化:儿童在对攻击行为进行模仿学习之后,往往会将攻击行为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固定行为模式,当然也极有可能衍生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攻击行为。5、谈谈如何保持身心健康?P374治疗固然重要,但优化社会环境、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修养和精神文明水平,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1身心疾病的防止方法,要防止身心疾病的发生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不但要优化我们的自然环境和增强个人体质,同时还应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改造我们的世界观.2人生态度与身心健康,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要有正确的目标,执
18、着的追求。一个健康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内在价值的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相互合作和爱护、创造潜能的发挥以及整个人类的幸福。把性格特点建立在正确的人生态度之上.这样可以避免产生疾病。3健全人格与身心健康,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个健全的完整人格,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持人的身心健康。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享受生活、接受挑战。4人际交往与身心健康,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交往的几个方面:善良无私;待人热情、坦诚;在与别人相处时,必须有谅解、迁就、不能斤斤计较,但这种谦让、大度应该是有限度的。总之,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掌握各
19、种交往方式和技能,就一定能使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5社会支持是指个人需求获得他人回应和接纳的感觉,并且对应对压力有相当大的帮助。每个个体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社会支持,必然对自己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然而个体也需要关注自身的社会发展.只有两者相互配合,达到平衡发展,才能有利于身心健康.6、谈谈为什么态度和行为不一致?P113-P115a、态度只是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即一种心理上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习惯于将它们先行归类再加以概括,认识往往是对一类事物的认识.C、行为是受个人、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的函数,社会规范就是社会因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d、当某种态度与原本存在的动
20、机发生冲突时,可能会破坏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关系。e、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经常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属于这种情况。f、当情境压力很强时,态度就不可能再成为一种很强的行为决定因素了。g、当态度的对象具有很高的价值时,也会使我们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态度的行为.7、结合社会化的内容谈谈如何在社会中应用社会心理学?P43-P451社会化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社会生活基本技能包括自理技能和谋生技能。加强基本生活的学习,获得生活上的自理,只是个人发展基础也是社会化的第一项内容。谋生技能是一个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又一项能力。2行为规范社会化.通过教育、社会舆论以及使用强制手段,使人们形成一种信念、习惯、传统
21、,用以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调整个人、团体、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3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对角色的认知是否准确决定了个体能否在良好的社会适应。确定角色在社会中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要求和期望都可引起角色差距或混乱。培养角色变化的适应力,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充当的角色发生变化时,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之相适应。4心理素质社会化, 发育正常的智力 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 具有自信、果敢、有恒心、精益求精等优良的品质 健康的性格 健康的人际关系 职业相应的心理素质。总值,心理素质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人早期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同样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5政治社会化。是个人学习和接受现有
22、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有政治意识和为特定社会发挥作用的社会成员.8、当有他人在场时对活动者的动机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发挥促进和阻碍作用?P240P241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作用下,引起个体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他人在场旁观,他的活动效果会受到影响,在一些场合会促进活动的完成,而在另一些场合反而会干扰活动的完成。1)优势反应强化说:查荣克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描述了社会影响的原理。一个人动机很强烈的时候,他的优势反应能够轻易地表现出来,而较脆弱的反应会受到抑制。2)注意的分配与转移:他人在场,势必造成工作者注意的分散和转移,这样就影响了他的工作正常进行。从事简单熟练的工作,可以认为工作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动作,有的几乎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程度,即使注意力短时间转移或部分分配到别处也不会影响动作的连贯性和效率。3)评价的自我知觉度:人们都有一种求成动机,希望自己的才能与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这种动机的作用在团体情况下尤为明显,激励个体尽全力完成工作.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