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财政学 -个人所得税实际税基 地区差异分析个人所得税实际税基地区差异分析摘要: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公平与效率原则,不仅体现在公民个人之间,还体现在地区之间。事实上,公民收入差距形成的一个重大因素,是地区差异造成的,所以我们在讨论个人所得税对公民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时,千万不能忽视个人所得税在地区间的公平与效率。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地区差异较大。而税基和税率是影响税收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扩大税基,增加收入;缩小税基,减少收入.如果税率不变,税基宽窄直接影响纳税人负担水平.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免税额、税前扣除、税前还贷等方式,引导纳税人行为,体现国家政策。在我国,2006年1
2、月1日起全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统一,各地区不得执行调整,从征税的标准来看,已经没有地区差异了。当然,各个地区由于收入水平不一样,在同一个扣除标准的情况下,必然出现收入高的地区缴税多,收入低的地区缴税少的情况。如果说这是地区差异的话,根本原因在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税基 地区差异正文个人所得税(Individual Income tax)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所得的,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
3、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实施,中国内地个税免征额调至3500元,即税基为3500元.税基指计税依据或计税标准.它包括实物量与价值量两类,前者如现行中资源税中原油的吨数,消费税中啤酒的吨数,汽油、柴油的数量。个人所得税中个人所得额。营业额等。税收是收入调节的杠杆,而直接税中的个人所得税更有着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相反,间接税(例如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很容易通过抬高价格,将税负转嫁给下一环节,因此比重越高越不利于公平原则。然而我国2010年个税收入仅占税收收入的6。6%,而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大流转税占比分别为29、8
4、。3和15.2.可供参照的是,美国2004年税收收入中35%为个人所得税。正因为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收入中的占比较小,而大部分税收来源是增值税和营业税,普通居民缴纳的大部分税并非个税而是流转税,因此单纯提高个税免征额并不能有效减轻百姓的实际税收负担。一味地追求提高个税免征额也不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因此在提高起征点的同时必须扩大税基.一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国家要对居民征收个人所得税,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居民取得足够的收入,即收入超过税基的那部分进行缴税。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差异程度比较从年到年的近十年间,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
5、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地区性差异在进一步扩大。东部个省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费收入增幅明显高于中部(省区)、西部地区(省区),东部与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差距正在逐年拉大。据抽样调查,年东部、中部、西部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分别为元、元和元,到年分别达到元、元和元。十年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增长了.倍,中部地区增长了.倍,西部地区增长了倍,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中部、西部地区。从中部、西部居民与东部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看,年分别为元和元,到年收入差额分别扩大到元和元。二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一)历史原因历史和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初始条件差异是我国地区间居民
6、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放前,我国以上的工业集中于面积不到%的东部沿海地区(东北、上海、天津),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得我国的产业分布极为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一直是在业已存在的东、中、西阶梯差距基础上进行的,必然离不开地区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差异的作用.(二)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条件及收入差距通常还会形成很强的“马太效应”,越是发达的地方,其聚集资源的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居民收入也就越高;基础条件差的地方则相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出海条件,又处于日本、韩国、港
7、、澳、台等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辐射圈内,使广大农村经济很容易与城市经济紧密联系起来,顺利被纳入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内,使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内陆较封闭的地带,没有东部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不便、城市数量少,城乡之间缺乏应有的经济联系。总之,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水土资源状况和气候条件,使各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形成劳动者不同的收入水平.(三)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世纪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推行了梯度式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国家加大对东部沿海地
8、区人、才、物的投资力度,并给予东部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各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来看,年东部投资达到亿元,中西部为亿元,大量优惠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大量社会资金流向东部地区。在实际利用外资额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在获得银行贷款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沿海地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普遍感到资金紧张.梯度推进战略虽然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教育水平低等众多因素困扰下,影响有限,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扩大。(四)产业层次发展高低不同,产业结构转换水平不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调整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不合理产业结构,但由于各地区在
9、产业结构发展起点等方面上的差异,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和效果相对落后于东部地区.主要表现在:首先,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产业劳动生产效率低。其次,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增长乏力,东部地区的产业回报率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最后,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新兴产业比重较低。而就目前形势分析,正是上述产业转换速度差的积累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比重较低,导致了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产业产值增长差距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五)教育发展与观念意识的差距我国各地教育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对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的大力投入,使其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该地区高中以上
10、人口占%,人均受教育的程度也比较高,西部地区高中以上人口占%,由于经济的欠发达,对教育投入不多,人均受教育的程度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大量流失,更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双重差距,进而“恶性循环,导致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观念和意识的角度来看,长期积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区域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当我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发优势,从而使东、中、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六)东西部地区制度演进上的差异改革开放
11、政策与东部地区原有的商品经济意识相结合,带来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方面体制的变革;与之相比,西部地区在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制度变革的进程则要缓慢的多.改革开放政策与东部地区原有的商品经济意识相结合,所带来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方面体制的变革,是东部地区经济率先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与之相比,西部地区制度变革的进程则要缓慢的多。因此,改革开放政策由东向西的渐次性推进,不仅带来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也形成了实际上的地区制度差异,即东部地区与市场机制更为贴近,西部地区则保留了更多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政府经济的烙印。三我国税改未来的发展趋势选择税基在结构上要同税源分布相适应,尽量选择
12、那些税源较为广泛、充裕的课税对象。作为主导税基。同时,根据税源变化,适时调整税基结构。税基和税率是影响税收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扩大税基,增加收入;缩小税基,减少收入。如果税率不变,税基宽窄直接影响纳税人负担水平.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免税额、税前扣除、税前还贷等方式,引导纳税人行为,体现国家政策。社会正义目标体现在税收公平原则,所谓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即“横向公平”;二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这称作“纵向公平”.税收公平原则要求“量能课税”。 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是利益之间的权衡取舍,将重点放在税基的扩大上,逐步由分项所得税制转变为综合所得税制,才能真正地实现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参考文献:1.李延辉。个人所得税调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J。涉外税务200912.李稻葵。经济参考报个税改革应实行宽税基 201106093。谢海蓉.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7274.4.武辉。当前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个人所得税实际税基地区差异分析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