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重点提示1.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1)了解信息技术的主要构成(2)了解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1)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2)熟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构成 (2)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4.遥感技术(RS)(1)了解遥感技术(RS)的要点(2)了解遥感技术(R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5.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1)了解城乡规划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发展 (2)了解城乡规划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考点1 :地理信息系统概
2、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以【OA.通信技术OB.计算机OC.地理信息OD.红 外线】为基础、处理地理空间信息的综合技术,它的应用已深入到和地理空间有关的各个领域。 从技术角度,GIS由【口A.信息获取与数据输入口B.信息转换与外挂口C.数据储存与 管理口D.数据查询与分析口E.成果表达与输出】四部分组成。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 能是将分散收集到的各种空间、属性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建立起有相互联系的数据库,提供 空间查询、空间分析及表达的功能,为规划、管理、决策服务。考点2: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数据储存与管理(1)【OA.空间数据、属性数据OB.空间数据、图形数据OC.文字数
3、据、属性数据 00.地图数据、图形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将所处理的数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关于事物空 间位置的数据,一般用【口A.图形口B.统计数据口C.数值口D.文字口E.图像】表示,称空间数据,也称地图数据、图形数据、图像数据。第二类是和空间位置有关,反映事物某 些特性的数据,一般用【OA.色彩、形状OB图形、图像、色彩OC.数值、文字OD. 点、线、面】数值、文字表示,也可用其他媒体表示(如示意性的图形或图像、声音、动画等) ,称【OA.空间数据OB.地图数据OC.属性数据OD.多媒体数据】,也称文字数据、非空间 数据。空间数据对事物最基本的表示方法是点、线、面和三维表面。所谓点是该事物有
4、确切的位置,但大小、长度可忽略不计,如环保监测站、交通分析用的道路交叉口。所谓线是该事物的面 积可以忽略不计,但长度、走向很重要,如道路、地下管线。所谓面是该事物具有封闭的边界、 确定的面积,一般为不规则的多边形,如行政区域、房屋基底、规划地块。所谓三维表面是该事 物在一定地理范围内边界比较模糊,在空间上可能是逐渐或连续变化的,突变只是个别的,如 (口A.不规则的地形表面口B地下管线口c.环保监测站口D.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含 量口E房屋基底】等。三维表面一般以引【口A.图像口B.图形口c.等值线口D.属性 数据口E.数据表格】等方式表示。(2)属性数据的储存与管理。目前,最典型、最常用的储存、管
5、理属性数据的技术是采用【OA.层次数据库OB.关系模型的数据库OC.网络数据库OD.面向目标的数 据库】。2.数据来源与输入(1)信息来源与数据输入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原始信息的获取途径主要有五种:野外 实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现场考察;社会调查与统计;利用已有资料。 (2)数据输入。目前,规划行业经常需要将纸质地图输入计算机,常用方法为手工数字化 仪输入和扫描仪输入。手工数字化仪输入的优点是可以和地图的分类、取舍结合起来,【OA.直接获得矢量图形OB.直接获得栅格数据OC.自动进行分类OD.地图录入速 度快】缺点是手工劳动时间长。此方法对原图需作较大取舍的情况很适合。 (3)数据质量。数据的
6、质量问题或数据的误差主要有如下五种:位置精度;属性精 度;逻辑上的一致性;完整性;人为因素。3.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与表达(1)地理信息的表达。(2)空间要素分类。【OA.根据属性对空间要素分类OB产生人密度图OC.产生 土地使用图OD.产生环境质量图】是GIS最基本的分析功能,据此可产生人口密度图、土地 使用图、建筑类型图、环境质量评价图、交通流量图等,而且可以灵活地调整分类方法。 (3)空间查询。GIS软件一般均允许用户在所显示的地图上用鼠标选择要素后立刻显示 要素的属性信息,某些多媒体的信息,如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也可作为要素的属性查询、 表达。(4)几何量算。GIS软件可以自动计算
7、不规则曲线的长度,不规则多边形的周长、面积, 不规则地形的设计填挖方等。(5)属性查询。由于一般GIS的属性数据是按表状存储的,关系型数据库的查询功能也 对GIS的属性有效;由于多数GIS软件具有属性查询功能,因此在查询属性纪录的同时,可同 时将对应的空间要素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6)叠合。栅格和栅格的叠合是最简单的叠合(Overlay) ,在叠合的同时还可加入栅格之间的算术运算,这种方法常用于社会、经济指标的分析,资源、环境指标的评价。 矢量和矢量的叠合是在不同的矢量数据层之间进行的几何合并、交错计算矢量叠合主 要有三类。1)点和面的叠合,可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区域之间的关系分析,如分析各
8、居住区内 中、小学的情况。2)【OA.点和面OB.线和面OC.面和面OD.点和线】的叠合。可计算道路网 的密度,分析管线穿越地块的问题。3)面和面的叠合。可分析和规划地块有关的动迁人口、拆除的建筑物;评价土地使用的 适宜性等。(7)【OA.几何量算OB.邻近分析OC.网络分析OD.叠合】。产生离开某些要 素一定距离的邻近区是GIS的常用分析功能(英语称Buffer,直译为缓冲区)。 (8)网络分析。估计交通的时间、成本,选择运输的路径,计算网络状公共设施的供需负 荷,寻找最近的服务设施,产生在一定交通条件下的服务范围,沿着交通线路、市政管线分配点 状供应设施的资源等,是GIS典型的【OA.网络
9、分析OB.网格分析OC.叠合D.属性查询】功能。(9)格网分析。格网(或网格)分析是专门针对栅格数据的,比较常用的功能有:坡度、坡 向、日照强度的分析,地形的任意断面图生成,可视性检验,工程【A.面积计算OB.填 挖方计算OC.服务区计算OD.耕作适宜性评估】,根据点状样本产生距离图、密度图等。 比较复杂的格网分析有模拟资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扩散等。前述的栅格和栅格的叠合分析 也是格网分析的一种。考点3 :常用遥感图像1.彩红外航空相片比一般可见光(真彩色或黑白)航空相片的色彩饱和度高,对比度强,清晰度好,尤其对植 被、水体的分辨能力高。2.热红外扫描图像热红外图像记录地表物体的热辐射,白天和
10、夜间都可成像,对地物温度的分辨率可达0.1-0.50C ,常用于城市热岛分析。3. 【OA.热红外遥感图像OB. MSS图像OC.IM遥感图像OD.微波雷达图像】微波可穿透云层,能分辨地物的含水量、植物长势、洪水淹没范围等情况。4. MSS图像 MSS图像由美国的陆地卫星(Landsat)提供,不同波长的扫描通道有4今,几何分辨率为 79 rnX79 m,对同一地物重复成像的周期为18 d(单星)。5.TM图像IM图像也由美国的陆地卫星(Landsat)提供,技术指标比MSS有明显提高,不同波长的 扫描通道有7个,除热红外通道的地表几何分辨率为120 mX 120 m外,其余通道的地表几何分辨
11、率为30 mX 30 m,对同一地物重复成像的周期也是18 d(单星)。6. HRV图像 HRV图像由法国的地球观测卫星(Spot)提供,不同波长的扫描通道有4个,除全色通道 的地表几何分辨率为10 mXI0 m外,其余通道的地表几何分辨率为20 mX20 m,对同一地物 重复成像的周期为26 d(单星)。7.气象卫星图像目前较常用的有中国自己发射的气象卫星和美国气象卫星(NOAA)的图像。气象卫星 可一日数次对同一地点扫描,可用它观察城市热岛的变化情况。第五章 城市经济学重点提示1.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1)了解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特征 (2)熟悉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2.城市规
12、模与城市经济增长(1)熟悉城市规模的基本概念(2)了解城市规模的形成机制(3)熟悉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4)熟悉城市产业结构对城市职能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3.城市土地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 (1)掌握城市土地市场中的资源配置原理 (2)熟悉我国的土地制度、房地产市场与住房供给体系 (3)熟悉运用经济杠杆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与调控手段 4.城市交通经济与政策分析(1)熟悉城市交通的供求特征 (2)熟悉城市交通的政策调控5.城市公共财政与城市规划的公共品配置 (1)了解城市公共财政的性质与功能 (2)了解城市公共品的概念与城市规划的公共品配置 (3)熟悉公共财政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控作用考点
13、1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以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采用【OA.经 济分析方法B.总量经济分析方法oc.分量经济分析方法OD.新、古典学派方法论】, 探讨城市经济的增长与衰退,城市规模问题及城市化问题。微观城市经济学以单个的经济单 位为研究对象,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住宅、交通、就业、环境等 问题。考点2 :供给与需求曲线1.需求曲线在一种物品的市场价格和这种物品的需求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价格与购买数 量之间的关系可由一条曲线来表示,经济学上称其为需求曲线。在需求曲线中,Q(数量)与P(价格)呈反比关系。当P下降时,Q
14、上升,曲线向下倾斜。 这条规律适用于大多数商品,也包括城市的土地、住房、水、电、煤气等。 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例,它的服务通常由【OA.市场OB.政府和市场OC.政府单方 面OD.使用者】制定价格,而不是由市场决定的。对应需求曲线,这时P就代表了政府出价 水平,Q代表了在政府定价下市民对基础设施服务的需求,政府的出价水平决定了对社会的 服务数量。2.供给曲线现在我们由需求转向供给。同样,【 A.需求曲线OB.价格曲线OC.供给曲线 OD.供需理论】是表示市场价格和生产者所愿意供给的物品数量之间的关系。 3.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将供给与需求的分析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竞争的市场是如何决定价格的。在市场上发
15、生作用的供求力量彼此相等时的那个价格和数量水平,就是【OA.供需平衡点OB.市场 均衡OC.市场均衡点OD.无变动点】。4.蛛网定理当某种商品的生产周期较长时,如住房,市场中供给量的调整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市场均 衡的实现也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经济学中常用蛛网定理来说明这一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分析的状态是指在一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当其他条件 发生了变化,供需曲线也会随之移动。考点3 :土地的经济特征分析1.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即适合需要的土地相对缺乏。首先是由于土地总面积的有限性从宏观制约了城市土地 总供给,而且在整体土地资源中出于土地自然特性和城市经济活动的特殊要求,相当一部分
16、土 地是无法投入城市使用的。其次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土地 的需求越来越大。土地的有限性不仅是指【OA.土地总量的恒定不变OB.土地数量是有 限的OC.土地总量的恒定不变,而且在某一地区用于某种特定用途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 排他的OD.土地总量逐渐变小】。增加某种用途的用地就必然减少其他用途的用地,永远 无法达到满足所有需求的状态。城市规模越大,往往需求缺口也越大。 2.边际收益递减性即在技术不变或在技术一定的条件限制下,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超过一定 限度后,每单位投资额增量从土地所获得的收益较前递减。3.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有许多不同的用途,但是变
17、更土地的用途往往是困难而缓慢的。 4.区位的效益性决定经济活动的不同地理位置称为区位。在农业用地中,离市场位置的远近是形成级差 地租的原因之一,也是决定农业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城市中,土地的区位更是成为城市土 地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交通运输条件及可达性,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是影响城市土地区位 的重要因素。城市土地使用对社会性因素的依赖性也相应较农业用地强。试题(单选题)1.下列哪一项属于土地的经济特征(D)。 A.土地的固定性B.土地物质结构的差异性 c.土地的耐久性D.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考点4:城市土地的产权关系在土地的权属中,最主要的是【OA.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OB.土地的所有权和占 有权
18、OC.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D.土地的所有权】。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关系有关,基本的形式可分为两种,即【OA.土地公有制 和土地私有制OB.土地个人、集体和国家占有OC.土地集体和国家占有D.土地公有 制和半公有制】。一般说来,每个国家的土地所有者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私人或私营部门,一 是国家或公共部门。1.私有通常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私人、企业或其他私人团体能够拥有土地并受到法律 保障,但这类土地所有权往往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如需要向政府缴纳税款,土地的开发和使用 必须遵守规划或区划条例,国家保留征用的权利等。即使是在主张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 对城市土地的所有权也【A.没有限制
19、OB.有必要的限制OC.基本不限制D.稍 加限制】以保障合理的城市土地使用、保护城市环境和为城市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服务。 2.公有在西方一些国家或城市,在我国的香港地区,土地的所有者是国家或政府;但这并不排除 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土地的商品化经营。即私人和团体可以拥有除了土地【OA.所有权 OB.处理权OC.买卖权D.收益权】以外的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等权益。 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但土地的【OA.产业权OB.支配权 Oc.收益权D.使用权】可以依法有偿出让。3.土地权益的有限性在现代社会中,土地无论是私有还是公有租赁,其权益均受到一定限制,个人不再拥有至 高无上的产权支配能
20、力。考点5 :土地市场1.市场需求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的供给在一定的条件下往往是有限或者说是固定的。因此, 对于土地市场来说,土地的需求者在决定土地的配置和价格等方面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力。如 果不考虑政府干预,【OA.土地使用者的决策行为OB.土地使用者的经济能力oc.土 地所有者的决策行为OD.土地所有者的意识】决定了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土地使用的形态 模式。2.土地市场供给土地的供给由于它的固定性而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反应缓慢,但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 中、长期的供给仍呈弹性。【口A.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口B.土地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口c.城市规划口D.自然条件对城市土地供应的限制口E.土地所有
21、者的决策行为】都能够 影响土地供给市场。由于土地的不可替代的特性,土地供给中很容易出现投机和垄断价格的 情况。所以政府要控制土地的一级市场,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供给土地。 考点6 :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1)服务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一方面由于许多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的特性,另一方面出 于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及社会伦理的原因,对于一些有可能收费、实行商品化管理的服务和供 应,也必须由政府来无偿供应或低价供应,如自来水、社区绿地等。所以城市基础设施既具有 公共性,又具有社会性的特征。(2)效益的内部性与外部性。由于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就带来了效益的外部性或间 接性。城市基础
22、设施大多为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有一部分为福利品或公共物品, 必须坚持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即不能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的准则,有的要明确以社会效益和环 境效益为重,对其评价,社会效益是首位的。(3)需求的周期性与供给的连续性。2.城市基础设施经营(1)城市基础设施经营中的问题。经营效益不佳。维修不足。资金匮乏。不适应用户需求。(2)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改革。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元论是国营还是私营企业,成功的基 础设施服务的提供者都首先是【OA.按照个人意愿经营的OB.按照商业化的原则经营的 oc.按照市场规律经营的OD.按照成本最低原则经营的】并至少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对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有明确
23、、连贯的目的性;拥有经营自主权,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都 对经营承扣一定程度的责任;享有财务上的独立性。试题(单选题)1.基础设施的(B)决定了它应该由政府来提供。 A.规模经济性B.自然垄断性C. 供给连续性 D.需求波动性考点7 :城市公共财政1.城市公共财政的职能财政的职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被归纳为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但随着市场取向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也有了相应的转换。通常意义下,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具有 三大职能,【口A.调节口B.资源配置口C.监督口D.收入分配口E经济稳定与 增长】。(1)资源配置职能。当出现市场配置资源低效或失败时,公共财政的职能之一,就是通过 预
24、算、税收、财政投资等政策手段进行调节,以优化资源配置。(2)收入分配职能。市场经济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组织产品分配,微观上是合理和必要 的,但在宏观上不一定公平。公共财政的职能之一就是运用转移支付等手段,校正原有分 配格局,【OA.促进社会公平分配OB.提高资源利用效率OC.减轻经济波动幅度 D.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实现。(3)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均衡,是国家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任 务之一。当出现宏观经济波动时,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表现在一方面可以借助于税收 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来消除或减轻经济波动;另一方面,通过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手段进行调节。 2.城市财政收入与支出(1)城市
25、财政收人。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口A.税收收入口B.利润收入 口c.规费收入口D.生活收入口E.债务收入】(2)城市财政支出主要有【口A.市政建设支出口B.教科文卫事业支出口C.生产支 出口D.生活支出口E.管理支出】。考点8: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1.增长与发展(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OA.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收入的增加OB.一个 国家或一个城市的产出的扩大OC.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收入和产出的扩大OD.一个 国家或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它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的变动来衡 量。如果一个国家或城市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增加了,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可以把这一提高看 作经济
26、增长。(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除了收入的提高外,还应含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随着农业比重的下降,工业比重上升;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的上升。此外,进入发展阶段的城市和国家,通常要经历人口加速增长然后减速的 过程。2.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国际上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通常是通过【A.城市化的测度 OB.工业化的测度OC.农业化的测度OD.剩余劳动力的测度】来评价经济的总体发展程 度,其中主要的理论有如下五种。(1)霍夫曼定理。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其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指出,衡量经 济发展的标准不是产值的绝对水平,也不是人均的产值,也
27、不是资本存量的增长,而是【OA.产值的绝对水平OB.人均产值OC经济中制造业部门的若干产业的增长率之间 的关系OD.资本存量的增长】,它可以用霍夫曼系数H来表示(式中资本品指生产中, 作为资本技人的那部分产品)H=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当4H6时,则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当1. 5H3. 5时,则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当 O. 5H1. 5时,则处于工业化第三阶段;当0H0.5时,处于工业化第【OA一 OB. 二OC.三OD.四】阶段。(2)工业发展阶段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划分工业发展阶段的标准,是【OA.工业 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OB.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OC.工业总产
28、值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OD.工业净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农业经济阶段,该比重小于20% ;在工业初兴阶段,该比重为20 % -40 % ;在工业加速阶段.该比重大于40%。(3)产业成长阶段论。该理论根据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和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OA.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OB.农业化、前 工业化、工业化OC.农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OD.农业化、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后期】三 大时期。其中工业化时期又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段。(4)产业结构演进论。该理论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如下五个 时期。传统结构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二
29、元结构时期:手工操作的农业技术和比较先进的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工业技 术并存。复合结构阶段:工业技术装备普遍扩散到各个产业。先进技术主导结构阶段:以当代高技术为特征。高度化结构阶段:以【OA.当代高技术OB.工业技术装备普遍扩散OC以农业 为主体OD.完善的高技术体系】为标志。(5)罗斯托的起飞论。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经济成长的基础是布登布洛克式的动力一一人类经济与非经济动机和欲望所造成。 他把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 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3.城市经济增长机制(1)
30、经济增长的原理。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一样,表现为【OA.实物、价格、人口OB.实物、人口、消费量oc.实物、生产量、消费量OD实物、人口、收入】的增长三个 方面,其过程就是经济要素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乃至经济单位之间流动与累积的过程,其变 化也都反映为投资与收入的相对变化。需求指向理论。需求指向理论是指【OA.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内部市场对 城市产品的需求OB.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外部市场对城市产品的需求oc.城市 经济增长取决于城市内部的供给情况OD城市经济增长取决于城市外部的供给情况】。这 种需求促使城市基础产业部门(也称输出产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从而带动非基础产业部门也称
31、地方产业部门)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属于有效需求,它们的扩大 会带来经济的增长投资乘数原理属于【A.供给基础理论OB.需求指向理论 oc.循环累计因果原理OD扩散与回波效应原理】。供给基础理论。供给基础理论认为,城市经济增长取决于城市的要素供给情况。如果 供给基础好,就可以将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吸引到城市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缪尔德尔提出的循环累积因果原则是这一理论的代表。(2)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OA.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方 式OB.各种要素投入的增加方式oc.各种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种方 式OD各种要素投入的增加和集约经营两
32、种方式。(3)经济增长的路径。由于各个国家、地区资源状况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间,因此, 它们经济增长的路径也不尽相同。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从要素竞争和 增长推动力的历史演变角度,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为要素推动的发 展阶段;第二阶段为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创新推动阶段;第四阶段为财富 推动阶段。(4)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现代经济理论 将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形式。有形资源主要包括【口A.技术工艺口B.土地 口c.人力资本口D
33、.劳动口E.企业的无形资产】、资本等要素资源。无形资源是指在经济 运行过程中发挥着作用的、非物质形态的、依附于有形资源或以独立存在方式表现的各种生产 要素,如技术工艺、人力资本和企业的无形资产等。经济开放度。经济发展的总体水 平。经济体制。考点9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趋势1.城市与区域经济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美国区域科学家弗里德曼对区域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作了经典的理论概括。他 指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区域结构先后经历【OA.起飞准备、起飞、稳定O B.起飞准备、起飞、降落OC.起飞准备、起飞、成熟D.滑行、起飞、降落】三个阶段。 (1)起飞准备阶段。(2)起飞阶段。在社会经济发
34、展进入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剧烈变动的阶段,中心区经济迅速发展,对资源需求大幅度扩张,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不断加强,许多外围地 区逐渐得到开发,它们不仅成为老中心区的原料基地或产品输入输出的窗口,而且逐渐成为其 周围地区的次级中心。因此,【OA.劳动力、资本、原料、市场由外围向中心区转移,中心区 .逐渐发展,但外围区相对停滞不前,地区间的差距扩大,并可能破坏传统的社会和政治稳定性 OB.外围区在中心区之间不断被重新瓜分和组合,单核的中心一一一外围结构逐渐转变为主中 心和副中心相互依赖的多核结构oc.国民经济在空间上实现一体化OD一个或少数几个条件优越的地区与其他广大地区开始两极分化。(
35、3)成熟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不同中心区之间的外围区逐渐被 纳入中心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之中,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被融入一个统一而又相互依赖 的体系之中,国民经济的空间上的一体化的实现处于【OA.起飞阶段OB.起飞准备阶段 OC.成熟阶段OD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发展(1)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具体表现是城市与区域内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手段等生产要素 总是具有向能取得最大效益的区位流动的趋势。这是由于各地区间比较利益的客观存在,从 而形成地区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2)产业发展
36、一体化。城市与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基本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 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这个体系涉及中心城市和其经济区域间产业的横向分工和 纵向分工,这种分工在现阶段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城乡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 (3)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OA.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OB.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 oC.产业发展一体化OD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依托和表现形 式,是区域社会经济高效、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4)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了交通运输、通信、能源供应等多项内 容,它们是城市经济赖以生存和高效率运转的基本条件。(5)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大气、水源、土
37、壤以及岸线、滩涂、自然风景区等都是宝 贵的环境资源,这些资源都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对它们的开发会产生外部效果。 第六章 城市地理学重点提示1.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 (1)了解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2)了解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 (1)了解地理条件与城市分布的关系 (2)熟悉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地理条件 (3)熟悉城市发展条件的地理学评价方法 3.城镇化的基本原理(1)熟悉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2)了解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3)了解中国城镇化的特征与城镇化战略 (4)了解城镇化水平的预测方法 4.城镇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 (1)熟悉城镇地域的主要类型
38、(2)了解城镇地域的城乡空间关系及演化规律 (3)了解我国城市密集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5.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和规律 (1)熟悉城镇体系的基本概念 (2)熟悉城镇体系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3)熟悉城镇体系空间联系的基本理论 (4)熟悉城镇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规律 6.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了解城市地理学的调查与分析方法 (2)熟悉城市地理学分析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考点1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OA.经济活动OB.社会oc.空间组织 D.地理环境】演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城 市的空间组织演化,重点从【OA.区域、O
39、B.区域和城市oc.城市OD.整体和局部】 两个层次研究区域城市系统的空间组织演化和城市内部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演化,它们构成 了城市地理学的两个重点研究方向。围绕这两个重点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体包括: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 间组织研究;城市问题和对策研究。考点2: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分布主要探讨区域城市在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有时也称位序)之间的关系。主 要的规模分布理论有城市首位律、城市金字塔和位序一规模法则。 1.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OA.首位度OB.城市金字塔OC.城市首位律OD.位序一规
40、模分布】是马克 杰斐逊CM. efferson)早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二种概括,指【OA.一国的最 大经济中心OB.一国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的城市OC.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最大城市远大 于区域第二位城市OD.一国的首都】的规律性现象。这类最大城市往往是国家和区域的经 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 影响。衡量一个国家的城市是否为首位分布,出现了首位度的概念。首位度指【OA.一国最 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的比值OB.一国最大城市与其他所有城市人之和的比值OC.一 国最大城市人与第一第二大城市人之和的比值OD.一国前二大城市人之和与其他城市
41、人 之和的比值】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后来又出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与首位度 相同,它们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他的比例关系,都是判断衡量首位分布的指标,因此有些作 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定义如下:4城市指数【0 A. S = 2 P1/(P2+ P3+P4) 0 B. S= 3P1/(P2 + P3+P4) OCS= 4P1/(P2+P3+P4) OD. S=P1/(P2+P3+P4 )】11城市指数【A. S= P1/(PZ十P3+十P 11 ) 0 B. S = 2 P1 / (P 2 + P 3十+ Pll
42、) OC. S=P/(P1+P2+P3+Pll) OD.S=2P1/(P1+P2 + P3十十Pll)】 PlP2Pll为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按照位序一规 模法则,所谓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0 2.城市金字塔城市金字塔从城市规模等级(即按规模划分的等级)和各等级数量城市之间的关系来考察 城市规模分布,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 多。把这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用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图表示出来,形成 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3.位序一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O
43、A.首位分布OB.位序一规模法则OC.城市金字塔OD.首位度】从【OA. 城市之间OB.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OC.城市不同位序OD.城市规模和职能等 级】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考点3 :中心地理论1.不同等级的中心地衡量中心地等级的指标称【OA.职能单位OB.门槛人OC.中心度OD.K值】, 即中心地所起的中心地职能作用的大小。2.市场六边形在无竞争的情况下,中心地的市场区为圆形,且各个同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留有很多 空白。随着竞争导致区内中心地的增多,直至各中心地的补充区彼此相切,但是这种格局依 然留有空白,不是最佳,势必导致中心地继续增加,为消除空白,补充区必须重叠。因此
44、, 只有将重叠部分一分为二,从而产生了多边形市场区。克里斯泰勒根据推算,认为这种多边形 应是正六边形,而且只有当市场区为【OA.圆形,因为周长确定后圆形面积最大OB.正四 边形,因为能覆盖全部C正六边形,因为消费者到中心地的距离最短OD.正三边形,因 为中心地是均匀分布的】,经济上最合理。3.中心地组织在中心地单一等级的情况下,上述六边形市场区的组织即可解决满区域供应和距离最短 的要求。但实际上中心地具有许多等级,由此产生了不同等级中心地的组织问题。 克里斯泰勒认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按一定的数量关系和功能控制关系构成一个等级数 量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特定的构型。按照不同的原则,次级中心地有不
45、同的组织方法,克 里斯泰勒提出了三类最基本的等级体系。(1)市场原则。市场原则要求以最少的中心地满足覆盖区域的要求。 (2)交通原则。交通原则要求以最少的交通线路联系尽可能多的高等级中心,即将联系 相邻高等级中心的线路同时也能够通过次级中心地而非再次级中心地。 (3)行政原则。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下,每个次级中心地都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边 界上,不利于行政管理,而行政原则要求便于行政管理。克里斯泰勒认为,这三种原则对城市等级和体系的形成起了综合作用。 考点4:城市化的类型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城市化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除有形城市化和无形城市化、城市 化II和城市化II之外,还有以下不同的划分方
46、法和相应类型。1.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存在着集中与扩散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从【OA.土地利用密度OB.城市地域的扩展方式C.集聚方式OD.城市景观】 可以分为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是传 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在地域空间上逐步扩大的过程。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 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协调的角度,城市化可以分化成【OA.外延城市化和飞地城
47、市化OB.过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OC.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OD.积极性城市化和消极性城市化】一般认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经济发展的水平,这就是城市化的表征性能。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这是分析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时提出的一种观点。所谓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技资 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的 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的产生两个方面。考点5 :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是指【OA.城市所在区域的位置和城市与区域的关系OB.城市核心区 与边缘区的关系OC.城市各功能区的联系OD.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 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1.城市结构模式1920年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了经典三模式,即【OA.伯吉斯的扇形模式、霍伊特 的多中心模式和哈里斯和乌尔曼多核心模式OB.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三角形模 式和哈里斯和乌尔曼多核心模式OC.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和哈里斯和 乌尔曼多核心模式OD.伯吉斯的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和哈里斯和乌尔曼单核心模 式】。2.城市中心商务区目前CBD界定最常用的指标为1954年美国学者墨菲和万斯提出的【口A.中心商务密 度指数口B.中心商务高度指数口C中心商务车流量指数口D.中心商务零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