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 灸 学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灸学的指导理论是( A )A、中医理论 B、经络理论 C、腧穴理论 D、刺灸理论 E、脏象理论2、针灸学起源于我国的时代是( B )A、青铜器时代 B、石器时代 C、仰韶文化时期 D、奴隶制度时代 E、春秋战国时期3、1963年出土的1根磨削石针是在( D )A、甘肃 B、陕西 C、山西 D、内蒙古 E、青海4、最原始的针刺用具是( C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5、依据经络学说选穴施术的治疗方法是( B )A、薰洗 B、针灸 C、中药 D、食疗 E、正骨(二)B型题A、内经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黄帝内经太素 E、黄帝
2、针经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著作是( A )2、成书于秦汉时期的著作是( B )3、成书于魏晋时期的著作是( C )A、伤寒论 B、曹氏灸经 C、肘后备急方 D、备急千金要方 E、外台秘要4、晋代葛洪所着( C )5、东汉张仲景所着( A )6、唐代孙思邈所着( D )A、针灸逢源 B、针灸问对 C、针灸甲乙经 D、外台秘要 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7、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C )8、列出了361个经穴的著作是(A )9、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B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10、最上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 C )11、最早传入国外的针灸学专著的朝代是
3、( B )12、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D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 E、高武13、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B )14、着针灸大全的是( A )15、撰写针灸聚英的是( E )(三)D型题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E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2、针灸甲乙经是一部( B )( E )A、经络学专著 B、针灸学专著 C、腧穴学专著 D、治疗学专著 E、率先传播至国外的针灸学专著3、晋代著名的女医家及特长是( A )( D )A、鲍姑 B、陶弘景 C、秦承祖 D、擅长用灸 E、擅长针刺4、唐代针灸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4、 C )( E )A、子午流注针法兴起 B、确定穴位的数目和主治 C、针灸成爲一门专科 D、创立奇经八脉理论 E、针灸教育占有重要地位5、十四经发挥增加循经列穴的经脉是( B )( C )A、阴、阳跷脉 B、任脉 C、督脉 D、阴、阳维脉 E、冲脉(四)X型题1、 针灸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主要导源于( A )( C )( E )A、内经 B、针灸大全 C、难经 D、十四经发挥 E、针灸甲乙经2、唐代载有针灸学内容的著作有( A )( B )( E )A、外台秘要 B、骨蒸病灸法 C、备急灸法 D、神应经 E、备急千金要方3、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有( A )( C )A、王惟一 B、刘完素 C、王执
5、中 D、李东垣 E、张元素4、明代著名的针灸著作有( A )( C )( E A、针灸大成 B、针灸资生经 C、针灸大全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问对5、早年我国传入日本的针灸著作有( C )( D )( E )A、医宗金鉴 B、神应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经 E、明堂图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针灸学 2、针刺麻醉(二)填空题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_,创立了著名的_穴。2、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_,还创用了_穴和指寸法。3、北宋时期的2具_作爲针灸教学的_和考试针灸医生之用。4、清代针灸医学亦有发展,其中吴谦等撰_,李学川撰_。5、1987年11月
6、经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援,在我国北京召开了_联合会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_大会。(三)判断题1、灵枢又称针经。( )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已有针砭、艾灸治疗记载。( )3、子午流注学说是早期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4、我国最早被该在石碑上的针灸书是针灸甲乙经。( )5、清初至民国时期,是针灸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 )(四)问答题1、怎样学好针灸?2、针灸疗法有何特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A 2、B 3、D 4、C 5、B(二)B型题1、A 2、B 3、C 4、C 5、A 6、D 7、C 8、A 9、B 10、C 11、B 12、D 13、B 14、A 15、E(三)D型题1、CE
7、 2、BE 3、AD 4、CE 5、BC(四)X型题1、ACE 2、ABE 3、AC 4、ACE 5、CDE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爲指导,在继承和发扬的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2、针刺麻醉是根据针刺具有镇压痛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通过对腧穴刺激,使病员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二)填空题1、针灸 华佗夹脊2、明堂三人图 阿是3、铜人模型 直观教具4、医宗金鉴 针灸逢源5、世界针灸学会 世界针灸学术(三)判断题1、 2、 3、 4、 5、(四)
8、问答题1、学好针灸,其一必须学好中医的基础理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经络的循行分布和腧穴的定位、主治的掌握。其二要结合骨度分寸和解剖标志反复点穴。其三要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加强针刺手法的练习。其四要掌握好针灸治病的原则和常见病证的针灸配穴处方,爲临床实践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学好针灸。2、针灸学作爲一门古老的医学,之所以历经沧桑而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显示出勃勃的生机,是因爲针灸疗法具有如下特点:(1)适应证广,疗效独特。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列出了适宜针灸治疗的43种疾病的名称。据统计,目前,可用针灸治疗的病证已达30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其中对100种
9、左右的病证有较好的或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对某此急症、痛症中胃痉挛、胆胶痛、肾绞痛等可起到迅速缓解的作用,具有廉、便、验的特点。针刺治疗痛证举世公认。一些西医尚无能爲力的免疫性、功能性等难汉疾患而针灸却有特殊疗效,如艾滋病经针灸治疗能改善症状、延长寿命。针灸医学还在诊断、预防、搞衰老、康复、美容、减肥、戒烟戒素等方面也有独特作用。总之,针灸的应用范围广泛、疗效独特。(2)操作方便,经济安全。针灸疗法使用器具较爲简单、节省,除针、艾和消毒材料外,所需其他物品不多,用具可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应用,尤其便于在仓卒之际用于急救,加之费用低廉,因而深受广大病者的欢迎。针灸操作技术除针刺补泻操作技术复杂深奥外,
10、一般针刺操作手法和灸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基本掌握是不难做到的,针灸施术过程中,只要按规定施术,对人体不会産生副作用,更无毒性作用。针灸疗法这种安全而无不良反应的特点是任何药物疗法难以相比的。(3)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针灸均显示出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针具的改进明显与科技发展同步,石器时代制作石针,青铜器时代制作铜针,后随冶金技术的发展而出了金针、银针、铁针,现代用合金制成的不锈钢针。近2030年,针具的发展更是与现代科技密不可分,60年代的电疗机广泛用于临床,70年代激光治疗仪问世,80年代则出现了品种繁多的微波针、电磁针、生命住处治疗仪,90年代各种针灸仪
11、器更是层出不穷,如计算机针灸治疗仪。在针灸理论研究方面与现代科学结合更爲密切,如本世纪50、60年代中外医学工作者,运用现代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对针刺镇痛、针刺麻醉原理进行了研究,70年代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针灸理论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多科学的研究,仅在经络研究方面几乎动用了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包括最新的边缘学科和最现代的手段如红外线热象图、超大型声波、化学示踪,声住处探测、辐射场照相等,加速了经络的研究过程。正因爲有上述特点,才使我国传统的针灸学成爲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上篇 经络腧穴第一章 经络总论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灸学术的理论核心是( B )A、腧穴学 B、经络学 C、刺法
12、灸法学 D、实验针灸学 E、针灸治疗学2、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E )A、黄帝内经 B、难经 C、针经 D、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E、针灸甲乙经3、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载之脉与内经所载经脉比较,缺少的经脉是( A )A、手劂阴心包经 B、手太阴肺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足劂阴肝经 E、足少阴肾经4、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的依据是( D )A、阴阳学说 B、卫气营血理论 C、五行学说 D、经络学说 E、脏腑学说5、难经全书共有( B )A、七十八难 B、八十一难 C、六十九难 D、七十二难 E、八十八难6、正经是指( E )A、督脉 B、十二经别 C、任脉 D、冲脉 E、十二经脉7
13、、阴经是指( A )A、五脏的经脉 B、六腑的经脉 C、督、带脉 D、循行胸腹经脉 E、循行背部经脉8、经脉所分出的小支是( B )A、奇经八脉 B、络脉 C、皮部 D、经筋 E、气街9、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C )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10、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故称( D )A、循行走向 B、离入出合 C、奇恒之腑 D、一源三歧 E、别道奇行11、髓海位于( C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12、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理论强调了( A )A、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 B、上肢与下肢的密切联系 C、前胸与后背的密
14、切联系 D、脏腑与五官的密切联系 E、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密切联系13、标志是指经脉腧穴分布的( A )A、 上下对应关系 B、前后对应关系 C、左右交叉关系 D、表里络属关系 E、范围和规律14、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指( C )A、 气街 B、标本 C、根结 D、交会穴 E、四海15、气街是经气的( B )A、 组成和来源 B、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 C、布散的主要部位 D、蓄积停留之处 E、别道奇行路径16、“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出自于( A )A、灵枢海论 B、灵枢口问 C、灵枢经水 D、灵枢本藏 E、灵枢经脉17、人体成爲一个有机的整体联系,主要靠( B )A、 五脏六腑 B、
15、经络系统 C、四肢百骸 D、五官九窍 E、皮肉筋骨18、经络系统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B )A、 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19、“联络脏腑,沟通肢窍”其意思指( B )A经络系统内容 B、经络生理功能 C、循经感传现象 D、病候反应途径 E、病邪传变规律20、经络局部出现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其病机是( E )A、经脉气血不畅 B、经脉外伤受损 C、经脉气血衰竭 D、经脉病邪壅阻 E、经脉气血不足(二)B型题A、阴阳十一脉灸经 B、十四经发挥 C、神应经 D、金兰循经 E、奇经八脉考1、忽泰必烈撰( D )2、滑伯仁撰( B )3、李时珍撰( E )A、
16、秦汉 B、东汉 C、元代 D、明代 E、清代4、经络学说基本形成于( A )5、创立六经辩证理论的朝代是( B )6、率先正式提出“十四经”名称的朝代是( C )A、“针已出,气独行” B、“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C、“络脉传注,周流不息” D、“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E、“十二经皆有动脉”7、难经提出( E )8、奇经八脉考提出( B )9、十四经发挥提出( C )A、金兰循经 B、十四经发挥 C、针灸聚英 D、奇经八脉考 E、经脉图考10、成书于公元1303年的著作是( A )11、成书于公元1578年的著作是( D )12、成书于公元1341年的著作是( B )A、注重寸口诊脉的
17、著作 B、经络记载最详的的著作 C、创立子午流注针法的著作 D、绘制五色明堂三人图著作 E、创用六经辩证的著作13、灵枢是( B )14、伤寒论是( E )15、难经是( A )A、 肺经 B、心经 C、肝经 D、肾经 E、脾经16、与胆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C )17、与大肠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 )18、与胃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E )A、三焦经的同名经 B、心包经的同名经 C、小肠经的同名径 D、肾经的同名经 E、大肠经的同名径19、足少阳胆经是( A )20、足劂阴肝经是( B )21、足阳明胃经是( E )A、循喉咙,挟舌本 B、入下齿中,挟口,鼻 C、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D、挟咽、系
18、目 E、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22、足劂阴肝经联络器官( E )23、足少阴肾经联络器官( A )24、手阳明大肠经联络器官( B )A、手阳明经怀足阳明经交接处 B、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处 C、足少阴经与手劂阴经交接处 D、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交接处 E、足少阳经与足劂阴经交接处25、心中是( B )26、胸中是( C )27、鼻旁是( A )A、 手三阴经 B、足三阳经 C、属六脏的阴经 D、手三阳经 E、足三阴经28、上肢内侧分布有( A )29、下肢外侧分布有( B )30、四肢内侧和胸腹分布有( C )A、 髓海 B、气海 C、水谷之海 D、血海 E、少海31、宗气所聚之处爲( B
19、)32、气血生化之处爲( C )33、涵蓄十二经气血之处爲( D )A、 命门 B、颡大 C、窗笼 D、太仓 E、廉泉34、足太阳经“结”部位于( A )35、足少阳经“结”部位于( C )36、足阳明经“结”部位于( B )A、 手太阳经“本”部和“标”部 B、足少阳经“本”部和“标”部 C、足太阳经“本”部和“标”部 D、手少阴经“本”部和“标”部 E、手太阴经“本”部和“标”部37、跟上5寸和两络命门(目)分别爲( C )38、外踝之后和命门(目)之上1寸分别爲( A )39、锐骨之端和背俞分别爲( D )A、 背俞与舌下两脉 B、颊下,挟颃颡 C、背俞与舌本 D、顔下合钳上 E、腋内动
20、脉40、足太阴“标”部位于( C )41、手阳明“标”部位于( D )42、足少阴“标”部位于( A )A、阴脉之海 B、阳脉之海 C、十二经之海 D、气海 E、水谷之海43、冲脉爲( C )44、督脉爲( B )45、任脉爲( A )A、 臂劂 B、踝劂 C、骨干劂 D、阳劂 E、骨劂46、足阳明胃经病候有( C )47、足太阳膀胱经病候有( B )48、足有肾经病候有( E )A、 任脉 B、阳维脉 C、督脉 D、冲脉 E、阴维脉49、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A )50、有调节六阴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E )51、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C )A、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B
21、、经脉所过红肿热痛 C、五脏六腑各司其属 D、分经辩证循经取穴 E、营卫气血来源水谷52、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A )53、经络的病理反映有( B )54、经络的临床应用有( D )A、柴胡汉寒热往来 B、腰背疼痛取委中 C、突然昏劂取人中 D、目赤肿痛针刺太阳 E、鱼腥草治支气管炎55、循经取穴治疗举例有( B )56、局部取穴治疗举例有( D )57、药物归经治疗举例有( A )A、 营气 B、原气 C、卫气 D、宗气 E、神气58、散行脉外者爲( C )59、贯心脉行呼吸者爲( D )60、行于脉中者爲( A )(三)D型题1、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是( B )(
22、 C )A、血管 B、经脉 C、络脉 D、皮部 E、经筋2、经络学说体现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 A )( B )A、 整体观点 B、联系观点 C、恒动观点 D、局部观点 E、平衡观点3、经络学说形成的历史时期主要是CD A、 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战国时期 D、西汉时期 E、东汉时期4、经络从简单概念的形成到系统理论的创立,其间受何种学说的影响AEA、 阴阳学说 B、卫气营血学说 C、六经辩证学说 D、藏象学说 E、五行学说5、所载的内容中有经络学说雏形的著作是( C )( E )A、内经 B、难经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针灸甲乙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6、十二经脉的流注是(
23、A )( D )A、 从肺经开始 B、到小肠经爲止 C、从心经开始 D、到肝经爲止 E、从脾经开始7、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不同点是( A )( B )A、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B、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C、无统摄有关经脉气血作用 D、无协调阴阳作用 E、对经脉气血无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8、十二经脉的别络特点是( B )( D )A、阳经别络于阳经 B、阴经别络于阳经 C、阴经别络于阴经 D、阳经别络于阴经 E、手三阳经别络于奇经9、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主要分布在( A )( C )A、 胸腹 B、腰背 C、头部 D、颈项 E、上肢10、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是( D )( E )A、集中归结于头、胸、
24、腹 B、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 C、离、入、出、合于表里之间 D、内部隶属于脏腑 E、外部分布于躯体11、标本在经络理论中是指( B )( C )A、经脉的循行走向 B、经气集中于四肢部位 C、经气扩散于头身一定部位 D、经气的循行和扩散 E、经脉循行的交接规律12、“四根三结”是指( A )( C )A、四肢井穴 B、颈、背、腰三部 C、头、胸、腹部 D、任、督、冲、带脉 E、手足阳经合穴13、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理论主要论述经络的( A )( D )A、 上下关系 B、左右关系 C、前后关系 D、内外间分段对应关系 E、络属关系14、冲脉称之爲( D )( E )A、 气海 B、髓海 C、
25、小海 D、血海 E、十二经之海15、足太阴经的要结部位在(A )( C )A、 隐白 B、太白 C、太仓 D、胃仓 E、三阴交16、“经脉者,所以决死生”是因其具有( B )( D )A、循经感伟作用 B、联系人体内外作用 C、传注病邪作用 D、运行气血作用 E、指导分经辩证作用17、经络的病理变化有(D )( E )A、 防卫机体 B、扶正祛邪 C、抗御外邪 D、传注病邪 E、反映病候18、气血周流循行并输布弥散于全身要靠( C )( D )A、 上、中、下三焦 B、胃气 C、经络 D、经络之气 E、气海19、卫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 B )( C )A、 行于脉中 B、行于脉外 C、充实络脉
26、 D、运行三焦 E、分布于奇经20、“经脉者,所以处百病,调虚实“是由于经脉( B )( D )A、循行分布纵横交错 B、抗御病邪反应病候 C、出表入里通达上下 D、传导感应被子虚泻实 E、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四)X型题1、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是( A )( C )( E )( )( )A、提出了十二经皆有动脉 B、阐述了十二经脉顺序、流注关系 C、论述了肾间动气是经络脉气産生的根源 D、阐明了十四经的分布鞋部位及循行路线 E、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生功能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与灵枢经脉篇不同点是( A )(B )( C )( )( )A、治疗方法有“灸”无“针” B、只提及“脉”而无“经
27、”字 C、以足臂命名十三陵条脉 D、论述了经脉病候 E、以脏腑命名经脉3、秦汉时期对经络学说发展作出贡献的著作是( A )( D )( E )( )( )A、素问 B、黄帝明堂经 C、黄帝流注脉经 D、难经 E、灵枢4、描述经络感应传导现象的是( A )( E )( )( )( )A、针已出,气独行 B、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C、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D、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E、行气血而营阴阳5、经脉循行的发现是由于(A )( B )( C )( )( )A、针刺感应出现 B、温灸热感扩散 C、练气功时感觉 D、药物性能的归经 E、薰洗、推拿疗效6、与十二经脉相同分手足三阴三阳的经络组
28、织有( C )( D )( E )( )( )A、 十五络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7、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是指( A )( D )( )( )( )A、 四肢 B、皮肉 C、筋骨 D、有穴通路 E、十二经别8、足三阳经是指( C )( D )( E )( )( )A、 大肠经 B、小肠经 C、胃经 D、胆经 E、膀胱经9、手三阴经是指( A )( C )( E )( )( )A、 肺经 B、肝经 C、心经 D、脾经 E、心包经10、十二经脉命名的依据是( B )( C )(E )( )( )A、根据五行学说 B、根据阴阳学说 C、根据经脉循行部位 D、根据脏
29、腑功能 E、根据脏腑相络属关系11、标本、根结理论能指导针灸临床治疗( A )( D )( E )( )( )A、 上病下取 B、以痛爲输 C、左病右取 D、肘膝关节以下穴位治疗脏腑病 E、下病上取12、下列哪些是“标”部腧穴的应用( A )( B )( D )( )( )A、神庭治疗四肢瘫痪 B、魂门治疗筋骨拘挛 C、公孙治疗脾寒胃冷 D、风池治疗头晕目眩 E、委中治疗腰背疼痛13、指出哪些是“本”部与“标”部腧穴配合应用( C )( D )( E )( )( )A、咳嗽哮喘肺俞配膻中 B、惊悸怔忡心俞配巨阙 C、舌下肿痛廉泉配中冲 D、鼻中衄血天府配合谷 E、肠风下血长强配承山14、下列哪
30、些是十二经脉“本”部的相应腧穴( A )( B )( C )( )( )A、 中封 B、养老 C、中渚 D、心俞 E、天池15、指出哪些是根据气街理论的临床应用( C )( D )( E )( )( )A、白浊遗精针刺三阴交与气海 B、伤寒项强针刺温溜与期门 C、头痛头晕针刺百会与风池 鹕满咳喘针刺中府与肺俞 E、下肢痿痹针刺气冲与承山16、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现在经络上有( A )( B )( C )( )( )A、气候对脉搏的影响 B、气候对感传现象的影响 C、时间对经脉气血流注影响 D、时间对气至病所的影响 E、气候对循行方向影响17、下列针灸治疗体现循经取穴的是( A )( B )(
31、 C )( )( )A、 肚腹三里留 B、头项寻列缺 C、面口合谷收 D、多汗取复溜 E、乳少取少泽18、与经脉循行有关的头痛是( A )( C )( D )( )( )A、 前额头痛 B、头重隐痛 C、两侧头痛 D、后脑头痛 E、发热头痛19、根据经络的特殊联系进行诊断的有( A )( D )( E )( )( )A、舌部赤痛是心火上炎 B、咳嗽喘气是肺气上逆 C、精神抑郁是肝气郁结 D、两目红赤是肝火升腾 E、耳鸣耳聋是肾脏虚损20、经气变动失常所致循经劂逆的病证有( A )( D )( E )( )( )A、 臂劂 B、痰劂 C、食劂 D、踝劂 E、骨干劂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经
32、络 2、经络学说 3、正经 4、奇经 5、经别 6、经筋 7、十二皮部 8、标本 9、根结 10、气街 11、四海 12、经气 13、循经感传(二)填空题1、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_,外络于_。”2、灵枢经别记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_,人之所以治,病_,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3、经络学说内容记载,最早见于_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_。4、难经又名_,补充了_的不足。5、伤寒论总结了_的发病规律,是_在内科方面的应用典范。6、十二经脉交接的规律爲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_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_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7、络脉包括_和难和计数的_等。8、
33、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_主里,_主表。9、由于十二经别有_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终的脏腑在_联系。10、足三阳经筋结于_,足三阴经筋结于阴器(腹),手三阴经筋结于_,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11、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_,头气有街,_。”12、灵枢海论指出:“有有髓海,有_,有气海,有_。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13、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_爲“根”、以_三部爲“结”。14、“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_的相应关系,“根结”理论强调经气_的联系。15、足劂阴经“根”部在_,“结”部在_。16、经络的生理功能是
34、联系脏腑、_;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_。17、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_,濡筋骨,_也。”18、素问缪刺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_,内连五脏,_。“19、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_,头项寻列缺,_。”20、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应用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_,指导_。(三)判断题1、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所载脉的内容说明了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 )2、经络理论只对针灸临床有指导作用。( )3、东汉张仲景在内经十二经脉的基础上,将手足阳经合并爲六经( )。4、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的脉既有相互衔接的联系,也有全身的循环流注。( )5、明代李时珍所着的奇经八脉考是研究
35、奇经八脉的专书。( )6、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爲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爲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劂阴在后( )7、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手走头,手三阳经从胸走手,足三阳经从足走腹胸,足三阴经从头瞳中。( )8、十二经别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基表进而的阴经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 )9、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10、十二皮部的分布鞋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爲依据的。( )11、手劂阴经“本”部在神门,“标”部在腋内动脉。( )12、按部位分,血海位于下腹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腔部。( )13、足少阳经的“根”:
36、部在厉兑,“结”部在颡大(钳耳)。( )14、髓海位于腰部,爲肾之腑,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15、胸部爲气海,原气所聚之处,贯膈而行气血。( )16、经络的生理功能表明,当外邪侵犯机体时,营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17、经络的病理变化说明,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气则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18、中医学人爲,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管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路。( )19、巅顶头痛与督脉、足劂阴经病变有关。( )20、“面口合谷收”是根据经络学说、循经取穴的体现。( )(四)问答题1、内经是对经络主要阐述了哪些内容?2、论述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主要有哪几方面?3
37、、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是什麽?4、论述经各系统的主要内容。5、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的意义有何异同?6、论述气街的结构特点。7、简述经络病候的主要机制。8、论述经络的生理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B 2、E 3、A 4、D 5、B 、E 7、A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B 16、A 17、B 18、B 19、B 20、E(二)B型题1、D 2、B 3、E 4、A 5、B 6、C 7、E 8、B 9、C 10、A 11、D 12、B 13、B 14、E 15、A 16、C 17、A 18、E 19、A 20、B 21、
38、E 22、E 23、A 24、B 25、B 26、C 27、A 28、A 29、B 30、C 31、B 32、C 33、D 34、A 35、C 36、B 37、C 38、A 39、D 40、C 41、D 42、A 43、C 44、B 45、A 46、C 47、B 48、E 49、A 50、E 51、C 52、A 53、B 54、D 55、B 56、D 57、A 58、C 59、D 60、A(三)D型题1、BC 2、AB 3、CD 4、AE 5、CE 6、AD 7、AB 8、BD 9、AC 10、DE 11、BC 12、AC 13、AD 14、DE 15、AC 16、BD 17、DE 18、CD
39、 19、BC 20、BD(四)X型题1、ACE 2、ABC 3、ADE 4、ABC 5、ABC 6、CDE 7、AD 8、CDE 9、ACE 10、BCE 11、ADE 12、ABD 13、CDE 14、ABC 15、CDE 16、ABC 17、ABC 18、ACD 19、ADE 20、ADE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经”,有路径的含义,爲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爲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从横交错,遍布于全身。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人体内外、脏腑、肢节成爲一个有机的整体。2、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
40、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3、与奇经相对,指十二经脉。因十二经脉爲经络系统的主全,故称爲正经。4、“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从而表明奇经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5、即指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其循行特点是都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则合于本经(合)。其作用主要是补充十二经脉之不足,加强表进而两面三刀经在躯体深部的联系。6、即指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本表,不入内脏。其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政党运动功能的作用。7、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