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42 ,大小:1.28MB ,
资源ID:4094850      下载积分:2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0948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管理学原理电子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管理学原理电子版.doc

1、管 理 学 原 理电 子 教 案第一章 绪 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的概念、特征和性质,了解管理的起源、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学习方法。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重点】管理概念的基本内涵,管理的特点和管理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对象,管理学原理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教学方式】讲授【教学内容】凡是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集体活动,就存在着管理。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世纪20年代以来管理学形成之后,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在社会各个行业的不断普及应用,人们愈来愈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因此,作为管理者

2、或有志于从事管理的人来说,很有必要首先熟悉什么是管理,怎样有效地学习管理。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与特征一、管理的概念(一)人们对管理概念的认识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管理,人们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从字面意义上来讲,“管”在古代是指中空贯通的长条物体,后指锁钥,引申为“规范”、“准则”、“规则”。“主宰”、“主管”、“管辖”、“管制”等意识,体现着权力的归属。“理”古代为整理土地、雕玉琢器等意思,引申为整治、处理。“管”、“理”二字合二为一使用,即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人或事物进行管辖和处理。20世纪以来,关于管理概念,学术界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许多观点。美国管理学家,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

3、伯特西蒙(Herburt Simon)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引自管理行为西蒙著,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他认为决策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第一,调研分析;第二,制定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第三,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择比较满意的方案;第四,检查和评价方案的执行情况,并适时调整方案。被称为“管理过程之父”、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Fayol)则把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引自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H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并且把企业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Koontz)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在正

4、式组织起来的团体中,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起把事情办妥的艺术。”(引自管理学孔茨等著,张晓君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古典组织理论开拓者,德国管理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管理就是协调活动。我国的一些管理学家如杨文士认为:“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的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引自管理学原理杨文士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周三多认为:“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引自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子良认为管理是“为了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而从事的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协调活动。”

5、(引自管理通论陈子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管理学家们对管理的概念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提出了不同的关于管理的定义。就这些定义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注重管理过程中的职能,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的过程。第二,注重管理的实质,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第三,注重管理的目标,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把事情办好。第四,注重管理的核心,认为管理就是协调各种关系的活动。无论何种定义,都是从不同方向突出了管理在不同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可以为我们学习管理学提供参考与借鉴。(二)管理的定义管理定义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们对管理的不同理解和管理学家

6、们不同的研究重点。但是不同的定义,只是认识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在总体上对管理本质的认识还是相通的,依据对管理本质的共同认识,我们提出管理的定义:就一般意义而言,管理是指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各种资源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内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是管理功能的集中体现。一个组织原本就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组成的各种资源的综合系统,整个组织的管理活动,就是围绕实现组织目标而开展的。管理离开了组织目标,就像一艘没有航标的船一样永远也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2管理活动的实

7、施是通过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这些手段来进行的这些手段是所有类型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都要履行的管理职能,这反映管理活动的功能和过程。3管理活动的实质就是协调各种关系所谓协调,就是指把组织内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财力和物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和谐化、同步化。所以管理活动就要围绕着组织的目标,协调各种资源的相互关系,使组织活动更加有效。4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有的管理行为要靠管理者去实施,所有的管理目标要靠管理者来实现。而管理者实施管理行为的受作用一方即管理对象,对于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组织目标的最终实现,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

8、、时间等要素,而这些要素中人是最核心、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所有的组织资源都要以人为中心。因此,对人进行管理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二、管理的特征为了更加科学地理解管理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一下管理的基本特征。(一)管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管理是人们在有组织的集体环境下所从事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共同劳动的实践中出现的。人类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在一起共同劳动,就需要管理来组织人们进行有效地劳动。因此说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只要是两个以上的集体活动并且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存在着管理。(二)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是指为达到一定目标,完成特定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群体。管理的第一个特征告诉我们:管理

9、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有一致认同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同劳动的集体就可以称为组织。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是生活在各种不同组织之中的,如工厂、学校、医院、军队、公司等等,人们依赖组织,组织是人类存在和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没有组织,仅凭人们个体的力量,无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没有组织,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与繁荣。组织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源泉,是人类获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仅仅有了组织也还是不够的,因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组织就必然有人群的活动,有人群的活动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活动,简而

10、言之,管理是保证组织有效地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组织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管理,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力量。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组织中进行的,有了组织,就需要管理,即使一个小的家庭也需要管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总之,协同劳动需要组织,并且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行为。虽然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社会功能不同,但是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既受到组织内部要素的影响,又受到组织外部环境诸如:政治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想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达到合理配置,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进行有效地

11、管理。(三)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实施管理行为,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承担责任的人。管理者是一个组织或一定领域中的“统帅”,负责管理他人及其他要素,努力实现组织目标,他的管理工作比其它业务工作更加重要。因此,一个优秀的组织必须有一批优秀的管理者。管理者可以按多种标志进行分类,一般地按管理层次可以划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中最高领导层的组成人员,拥有人事、资金等资源的控制大权,负责组织的长远发展计划、战略目标和重大政策的制定,又称决策层;中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中层机构的负责人员,他们是高层管理者决策的执行者,故称执行层;基层管理者,指一

12、个组织中业务“第一线的管理人员,负责现场作业指挥和监督,故称作业层。(四)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就是管理者实施管理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具体功能和实施过程。管理学家们对管理职能认识看法不一,不同学派有不同见解。最常见的有“三职能”论即“计划”、“组织”和“控制”。有“五职能”论,即增加“指挥”和“协调”两个职能。还有主张“七职能”论的,即增加“领导”与“人员配备”两个职能。即使职能的个数相同,但是,对具体职能的称谓,不同管理学家也持不同的观点。(见表1.1)表1.1 不同管理学家对管理职能划分的认识职 能管理学家年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人事整合资源沟通1916法约尔1925梅 奥1934戴维斯193

13、7古利克1947布 朗1949芭威克1951纽 曼1955孔茨与奥唐奈1964梅 西1970海曼与斯科特1972特 里说明:“”表示各管理学家对管理职能划分的认识。本书认为“指挥”和“协调”两个职能可以由“领导”职能代替更为妥贴。因此,提出新的“五职能”论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无论是什么样的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都要履行这五个职能,管理职能表明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各职能的基本涵义与工作逻辑见图1.1所示。计划:计划是管理者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活动进行提前安排和谋划。它是一种预测未来,确定目标,选择方案的过程。组织:组织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组织结构设计的活动或过程。人员配备:

14、人员配备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选拔合适的人员充实组织结构,并进行培训、考核的活动或过程。领导:领导是凭借管理者对他人的影响力,指挥、带领和激励下属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或过程。控制:检查工作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纠正偏差,确保组织目标实现。企业内部运作过程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需要管理者不断地进行监控,并保持运作系统趋于完善。图1.1 管理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五)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不是个人的活动,它需要推动别人和自己一道去实现组织目标。所以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处理许多事务。实际上处理事务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因为这些事务是由人来解决和处

15、理的。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1955年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的概念,他认为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第一个角色是管理一个组织;第二个角色是管理管理者;第三个角色是管理工作和工人。其中有两个角色都提到人,这表明管理者的工作和职责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前已叙述,管理的实质是协调,由于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构成组织的“基本细胞”,协调的主要对象当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管理的核心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第二节 管理的起源与发展一、管理的起源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多个人的集体劳动,在这种条件下,为了使劳动能够有序进行,获取人类所需的劳动成果,就需要

16、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这就是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物质资源就显得很有限,再加上社会生产的各环节相互信赖性日益加强,这些都需要更高水平的管理。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分工和协作越精细、复杂,管理工作也就越重要。例如,在规模较小的手工业企业里,要进行共同劳动,有一定的分工协作,管理就成为进行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如果手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技术和劳动分工也比较简单,管理工作也比较简单。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不仅生产技术复杂,而且分工协作关系更加紧密,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更高,社会联系更加广泛,需要的管理水平就更高。同样,一个规

17、模大、部门多、分工复杂、物质技术装备先进、生产社会化水平高的农业生产单位,较之规模小、部门单一、分工简单、以手工和畜力劳动为主、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小农场,就要求有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管理。 总而言之,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劳动分工和协作越细,就越要有严密的科学的管理。组织系统越庞大,管理问题也就越复杂,庞大的现代化生产系统要求有相当高的管理水平,从这些意义来讲,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甚至每个人都存在着管理问题。因此,管理是协作劳动的产物。由于协作劳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种种社会集体组织普遍存在,管理也就成为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活动之一,大到一个民族和国家,小到家庭与个人,无一不需要进行有效

18、的管理。因此管理具有普遍性。二、推动管理活动发展的因素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了管理活动,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管理活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历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对管理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例如要管理一个大型的复杂组织,就必须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技术,要求管理者要制定周密的计划,设计科学的组织结构,配备不同层次与规格的管理人才,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进行相应的控制措施。管理技术与方法之所以会推陈出新,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

19、理。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管理范围和管理的复杂程度,因而对管理学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罗马建立的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在这一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他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进入工业化

20、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雇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即“泰罗制”。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

21、管理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一般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过渡。二战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

22、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理论丛林”。如西蒙以“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了决策理论。(二)科技技术的进步邓小平同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对于推动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重视人才、加快科技开发及转化、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新产品品种类增多,劳动者素质与劳动技能的提高,生产工艺的改进,这些都必然要求组织与管理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变革,近20多年发展起来的信息技

23、术就是例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及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的互联网,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在产业经济链条上进行了一次大变革,改革了许多产业的运作规则,而且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了一次大变革,增加了人们和组织获得信息的质量,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基础和平台。(三)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规模较小的组织而言,简单重要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就可以应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生产的集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就要求组织内分工细化、部门增加和人员增加,致使部门间人员的关系变得复杂多变,管理人员采用原来

24、简单重复的管理技术,根本无法进行有效地管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规模扩大的条件下有限的物质资源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加上人口剧增造成的城市膨胀、环境污染、住房、就业、交通等社会问题,使得国家社会公共管理和企业的组织管理变得非常棘手。(四)管理环境任何管理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不仅是管理系统建立的客观基础,而且是它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是与管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并时刻制约着管理活动。环境影响着管理,甚至决定着管理,具体地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稳定的环境是管理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前提,第二,环境是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环境制约着管理系统的活动方向和内容,第四,环境对管

25、理过程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环境是对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考验,管理的有效性,既是应付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管理者的活动与环境作用的综合结果。所以,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管理者必须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进行管理实践。第二,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必须注意协调组织自身的内外环境。第三,管理者必须注意向民主化管理的方向发展。第四,管理者必须致力于提高管理的效率。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存在于管理系统之外,并对管理系统的建立、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外界客观情况和条件。管理的内部环境则是存在于管理系统之内的,是管理系统存

26、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总和。一切管理系统都是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着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它是适应于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又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自己的特殊功能,维持着系统自身的运行。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所以,没有一般的、绝对的环境,一切环境都是具体的,是以一个具体的管理系统为中心的环境。管理系统是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着的。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第一,一切管理系统都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外部环境的需要不仅决定了管理系统的产生,而且制约着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第三,管理系统对外部保持输入和输出的

27、关系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有着选择和改造的作用,具体表现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管理系统不可能接受外部环境的所有投入,而必须有所选择与取舍,只纳入管理系统所能接受的那一部分;第二,管理系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改善,可以使外部环境得到优化,同时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又可以使外部环境按照系统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内部环境是指处于管理系统边界之内的直接制约管理活动的因素的总和。广义上讲,管理的内部环境即包括人员、物资设备、资金等物质的实体性因素,也包括法规、章程、规则、条例和规章等制度或体制因素,还包括人际关系、群体关系等。除此之外,还有竞争的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

28、文化需求等因素。综上所述,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和生产规模扩大,一个组织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研究能够适应环境变化,能够减少或避免风险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三、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经济趋于稳定,许多国家和地区大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一)系统化管理在小规模生产的时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不仅使管理活动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化,而且也使人们不可能深入认识复杂的管理活动。因此,采用简单的、孤立的管理方法就可以满足那个时代对管理工作的要求。随着社会发

29、展到20世纪中叶以后,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国际经济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其发展过程都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任何一种管理工作的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某一种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就必需运用系统的观点,统盘考虑,全面权衡,综合处理它们之间的各种问题。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从整体出发,制定管理系统的目标和战略措施,根据科学的分解,明确各子系统的目标,进而合理分工,总体把握全局,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二)人本化管理在传统管理中,大生产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机

30、器系统的配件,人被当作是物,管理的中心是物。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组织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机器,而是高素质的人才。组织中人的作用,在组织中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这就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工作的中心也从物转向人。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中心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在管理活动中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现代管理区别于历史上所有管理的一大特征。人不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最活跃、最为重要的、关键要素,组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所谓人本管理就是树立“以人为中心”思想的管理,管理者在具管理活动中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尊重人

31、的价值,并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方式上,现代管理更强调用“柔性”方法,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能力,通过激励、鼓励人,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因此,管理者要千方百计地解决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问题,就是在管理中遇事与下属商量、鼓励下属参与管理。民主的管理方式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管理组织中有畅通的信息沟通网络,组织成员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管理者尊重下属的意见,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三)效益化管理管理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人类要想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保证管理活动不

32、断地取得效益,一切管理活动都在努力提高效益,效益的高低是衡量管理效果好坏的一个基本标准。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竞争都离不开管理效益的提高。所以,效益是现代管理的永恒主题。为了促进管理效益持续不断提高,大批的研究人员研究出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者把它们运用管理实践当中,并发挥其作用。(四)科学化管理现代管理更强调科学化,在现代管理活动中表现为:坚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管理理论为指导,注重管理活动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尤其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等手段进行定量分析,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和精确化,使各种管理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管理科学学派应运而生,

33、这一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用数学符号或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来寻求最优解答,实现组织目标。(五)战略化管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日趋复杂,社会环境变幻莫测,组织与环境联系的日益紧密,管理所涉及到的因素日益增多、各种关系日趋复杂,组织间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能否制定和实现科学的战略构想,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就企业而言,过去企业家往往追求企业战略的稳定性、长期性,期望对企业的发展施加长远地影响。但事实证明,技术革新的浪潮,难以预测的环境,往往致使寻求“稳步发展”的企业措手不及。企业要想适应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战略规划,要在彻

34、底而准确地把握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出最佳的企业战略。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只顾眼前和一时的一点点成就,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企业惟有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才能战略制胜,才能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目前,我国企业正在由计划的传统管理阶段逐渐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战略经营时代迈进,战略管理已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战略管理要求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反应。因此,具有迅速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比周密的计划更加重要。而战略研究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管理者对客观事实的把握和分析能力,战略计划研究成为企业经营与管理成败的关

35、键因素,因此,从实际出发注重对长远计划和战略的研究,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六)信息化管理随着以微型电脑、激光技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和新能源开发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生产技术、社会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等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逐渐成为组织中重要的资源。充足、准确而及时的信息,是科学、迅速决策的前提条件,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跟上时代的要求,首先在于该企业能否及时掌握必要和准确的信息,能否正确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否迅速地在员工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特别是能否把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之中,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工作之中。各级

36、管理者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作用,把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企业管理者发挥各种职能作用,都要以掌握大量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企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信息处理要求,也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对信息的要求,企业管理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竞争致胜的主要法宝之一。组织对信息管理的能力,将集中表现在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收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信息传递、分析和利用的能力。对信息的管理就成了现代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得到

37、迅速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各种管理活动之中,无论是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之中。可以说,现代组织尤其是现代企业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第三节 管理的性质管理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而共同劳动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这就是说,管理要受制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此,管理具有同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观察长期管理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发现,管理过程中有其客观规律,人们认识并遵循规律,去解决管理问题,就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否则,管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同时管理存在较强的艺术性,即仅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或背诵原理来进行

38、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这就是管理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一、管理的二重性(一)管理二重性的概念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时管理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资本论第三卷)“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

39、(资本论第三卷)“另一方面,完全撇开商业部门不说,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资本论第三卷)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的泰罗制应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资本家剥削的手段;另一方面,它用科学方法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动作,实行完善的监督制度。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也谈到管理二重性问题,他认为,我们要坚决抵制外国资产阶级的腐败制度和思想。但是我们要有原则地学习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马、列、毛三人的论述说明了这样一个思想:管理的二重性是由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决定。生产过程是生产

40、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统一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来讲,一方面它是劳动的过程,是社会产品生产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是资本增殖的过程即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就社会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说,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生产社会所需的各种物质产品,因此,它要求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使投入的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这就产生了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这是社会化生产对管理的客观要求。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来说,资本家通过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来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使资本价值实现增殖。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工人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生产资料所有者就必然要通过管理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列宁关于

41、泰罗制的论述就是例证。同样道理,社会主义的管理也具有二重性,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也存在着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对管理的客观要求。无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管理还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管理目标,要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协调,以实现社会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从管理的自然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管理具有共通之处,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例如:一些资本主义企业所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中,只要适合,是可以应用的,相反,社会主义先进的管理技术也可以应用到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中。管理的

42、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理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必然要反映一定社会制度中的统治阶段的利益要求,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的管理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社会主义的管理,要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从管理的社会属性来看,资本主义的管理与社会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后者则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学习和掌握管理二重性的理论的重要意义学习和掌握管理二重性理论,对我们学习管理学,深刻认识我国的管理问题

43、,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1管理二重性理论为我们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提供了行为准则管理二重性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方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统一体,因此,管理二重性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我们在管理二重性问题上存在着片面的错误认识,我国的管理科学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严重制约了我国管理实践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例如,十年“文革”的灾难,从管理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出的经验就是:管理目标的确定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必须从人民的需要出发,而不能从社会制度自身的

44、需要出发。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本,而我们却以社会制度为本确定管理目标。这一重大失误对我国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致使国家、集体在确定管理目标时,首先考虑的都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姓“社”姓“资”成了我们决策的首要条件,严重地束缚了我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没有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那我们今天还要在以制度为本的道路上亦步亦趋,还要受姓“资”姓“社”的问题困扰而裹足不前。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在今后的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原则

45、,不可偏废其中之一。2学习和掌握管理二重性理论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一方面,管理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是西方资本主义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并积累下来的,在实践中应用是行之有效的,这是值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的。因此,我们要在继承和发展我国过去的科学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注意学习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博采众长,融合吸收,为我所用,逐渐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管理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管理具有社会属性,与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

46、体现着一定生产关系下统治阶级的意志。西方资本主义管理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体现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意志,维护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要注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别。首先,必须认清资本主义管理剥削本质,西方管理宣扬所谓“劳资合作” 、“以人为本” 、“民主管理” 、“工人参与管理”等等,都是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维护其根本利益的变相剥削手段,只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那么资本主义管理的剥削本质就不会改变。其次,我们要学会科学地鉴别管理的社会属性,对待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管理理论,要判断哪些内容与社会制度相联系,哪些内容是

47、纯科学技术东西,决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切。3管理二重性要求我们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任何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出现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它是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其他情况相适应的,也就是说,任何管理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环境。不同的管理只能由相应素质的人来实现;适当的管理需要素质适当的人来操作。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下的管理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商品经济时代要求的管理不同于自然经济时代。时代变化,激发观念变化;观念变化又影响管理变化。管理与时代和观念的关系,时代和观念决定管理,管理为时代和观念服务,管理使时代和观念稳固,促进时代和观念进步。所以,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时,必须结合自己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随机制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二、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一)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