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树和喜鹊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树和喜鹊教案教案树和喜鹊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窝、孤”等 9 个生字和“子字旁”、“倒八”2 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只、种、乐”的字音;会写“单、快、乐”3 个生字。2、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孤单”的意思。3、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理,读好课文第 1-2 自然段,感受树和喜鹊的孤单。教学重点:1、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孤单”的意思。2、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理,读好课文第 1-2 自然段,感受树和喜鹊的孤单。教学难点: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理,读好课文第 1-2 自然段,感受树和喜鹊的孤单。教学过程:一、听音乐,激趣导入1、同学们,研究课文前让我们
2、先来听一首好听的歌吧。听儿歌找朋友,听完这首歌,谁来告诉大家这首歌是关于什么的呢?是的,是关于朋友的。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课文也是和朋友有关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2、板书课题,领读课题。2、初读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标出自然段序号。2、教师范读课文。3、生字进修。(1)自由读带拼音生字,研究“子字旁”和“倒八”两个偏旁。(2)同桌合作读词语。(3)开火车去拼音读,老师及时正音。(4)学生齐读。三、感知内容(一)相识“孤单”的意思,开端感受树和喜鹊的孤单。1、自由读第 1 自然段,圈一圈这段话中的事物,说说你有什么感受。(1)交流
3、后出示: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2)教师出示画面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结合图片读好“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引导学生体会:一棵树,让我们感受到“树很孤单”;一只喜鹊,让我们感受到“喜鹊很孤单”。2、比较句子。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从前,这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有一只喜鹊。引导学生对比着读,结合图片,进一步体会孤单。3、请学生说说本人对“孤单”的了解。小结:“一棵、一个、一只、只有”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树和喜鹊的心情,我们可以从第 1 段的词句中知道第 2 段“孤单”的意思了。(二)、设想画面,体会生理,读好课文。1、引导体会
4、:如果你是一棵树,只有你一棵树,看看四周,你想说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这一只喜鹊,只有你一只喜鹊,看看四周,你想说些什么呢?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1-2自然段。四、指导写字出示生字“单、快、乐”,指导学生窥察写法。1、教师示范,学生书空。2、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五、巩固练翻开“根蒂根基训练-树和喜鹊”,一起来闯关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邻居”的意思;会写“居、招、呼”3个生字。2、积累“从前、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等词语。3、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读准“一”的变调。4、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理,读好课文第 3-6 自然段,感受树和喜鹊的快乐。教学重点:1、通过联系上
5、下文,了解“邻居”的意思。2、经由过程设想画面、体会生理,读好课文第 3-6 自然段,感受树和喜鹊的快乐。教学难点:经由过程设想画面、体会生理,读好课文第 3-6 自然段,感受树和喜鹊的快乐。一、检查复我们曾经熟悉了本课的生字词,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谁还记得它们。1、指名读词语。2、开火车读生字。2、感知内容1、设想画面,自读课文第 3-6 自然段。2、出示“一”的变调。一(y):一(y)棵树一(y)个鸟窝XXX(XXX)亮XXX(y)黑一(y)起3、再次自由读第 3-4 自然段,让学生在整齐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圈一圈这段话中的事物,说说你的感受。(1)交换后归纳综合出示:很多多
6、少棵树,很多多少鸟窝、很多多少喜鹊。(2)教师出示画面好多棵树、好多鸟窝,好多喜鹊。结合图片读好“好多棵树、好多鸟窝,好多喜鹊”,引导学生理解“邻居”的意思。4、自由读 5-6 自然段。(1)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喜鹊进入这个热闹的场景中,天亮时相互打招呼,天黑时聊一天的收获。在指名说、小组合作说中体会“叽叽喳喳”,读出喜鹊们的“热热闹闹”“快快乐乐”。(2)出示词语“叽叽喳喳、安安静静”指导学生朗读积累。(3)像“安安静静”这样的 AABB 式的词语谁还能说几个?(高高兴兴、快快乐乐)(4)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轻声朗诵课文,画出相干句子。出示句子: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5)树和喜鹊与他们的邻居怎么相处呢?他们一起做什么?(喜鹊:每天天一亮安安静静地睡觉了。)你和你的邻居怎么相处呢?小组讨论并说说吧!5、小结:因为_,他们再也不_,所以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就像我们同学或朋友之间每天一起研究、一起活动、一起玩耍,多么快乐呀!(因为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都有了本人的同伙,他们不再孤单了。所以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三、指导写字出示:居招呼。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窥察写法。(2)教师示范,学生书空。(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四、巩固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