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0 ,大小:1.55MB ,
资源ID:4077044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0770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式花园城市: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国式花园城市: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pdf

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中图分类号:TU98;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24)03-0021-10中国式花园城市: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薄凡1赵笛1韩瑞栋2(1.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100044;2.国家信息中心,北京100045)摘要:花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潮流下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一种理想模式,与中国本土文化和城市发展形势相结合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中国式花园城市吸收国外花园城市建设经验,延续中华传统自然山水观意蕴,拓展现代生态都市主义理论,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其特性包括系统性、人

2、民性、人文性、生态性、强韧性等。在具体构成上以城市要件、环境要件和连通要件为支撑,涵盖微观花园要素、中观花园场景、宏观花园体系三个层次。实践方面可在景观设计上建设开敞花园空间、在空间形态上打造全域花园体系、在功能设置上营造多元花园场景、在治理方式上共享多重花园红利。关键词:中国式花园城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居环境;自然山水观;生态营城工业文明导向下大规模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地矛盾、环境污染等问题,营造宜居城市环境日趋成为全球的共同目标。兴起于英国,在新加坡、日本等地广泛传播的“花园城市”,以城市园林化为起点、以构筑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为重塑城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范式。花园城市所强

3、调的“使人身处大自然的美景之中”19,与中国园林建造所遵循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理念不谋而合。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花园城市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有待融合本土生态文化和禀赋特征,实现“中国式花园城市”理论重构。厘清中国式花园城市的理论渊源、主要特征、构成要件和实现路径,对深化生态营城实践、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一、花园城市的思想溯源和研究脉络“花园城市”概念缘起于19世纪末由霍华德出版的 明日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旨在以社会改革应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

4、现的城市拥堵、城乡分离等难题。此后,花园城市理论对城市分散主义、景观都市主义、生态都市主义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低密度、分散化、绿化建设成为后工业化时代城市规划的潮流。中国虽未形成系统的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但生态营城思想贯穿于古今典籍和实践中。(一)花园城市的提出霍华德花园城市构想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理念主张以分散化的新城建设解决城市膨胀问题,由于突出“城乡一体”的特征,因此国内也有“田园城市”的译法,“田园”的本意是希望人们能从“田”字联想收稿日期:2024-02-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韧性视域下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协同路径研究”(20CJY013)作者简介:薄凡(1992)

5、,女,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赵笛(1996),女,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韩瑞栋(1990),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2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到“乡”,重视城乡协调发展119。但鉴于其思想汲取了英国传统的花园文化,且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塑造花园景观,因此本文沿用“花园城市”的提法。霍华德所设想的花园城市是分布在大城市周边、被农田林地绿道环抱、由快速交通与大城市和周边小城市相连接、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城市。在规划建设上呈现出三方面特点:一是空间布局上注重绿化和连通性。市中心布局花

6、园,四周环绕市政厅、图书馆等公共建筑设施,之外依次是环状花园、商业区和住宅区。环形花园大道和六条放射形林荫大道成为城市内外区和街区间的隔离带,外围由永久性农业用地环抱。二是规模上紧凑适中。每个花园城市人口不超过3万,市内住宅呈现低密度特点,达到一定规模后将通过建立新城转移人口和产业。三是治理上全民共享。若干个花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城市之间平等且自给自足,最终发展为“社会城市”。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无疑是系统的,其包含生态保护、系统规划和社会改革的宏大构想,具有一定乌托邦色彩。该思想打破了城乡对立的思想禁锢,对重视自然环境、重塑城乡结构具有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里程碑。(

7、二)花园城市的思想演进从城市分散主义到现代生态都市主义在霍华德花园城市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城市分散主义受到推崇,以分散的城市结构应对中心城市过度膨胀的问题,并在城市布局中植入绿色元素实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例如,英国大伦敦规划,由内圈层、郊区层、绿带和乡村外环构成,在大城市周边环绕的绿带中建设中小规模的卫星城用于疏散人口和产业。美国“广亩城市”建设同样强调分散布局,以“一英亩一家”的用地指标为限,用于农林业生产或保持自然状态2。这些理论和实践为控制城市规模、疏散大城市人口提供了有益借鉴。另一方面,城市绿化美化成为城市规划的着眼点。20世纪末兴起的景观都市主义主张以景观代替建筑物3,城市中的绿道

8、、湿地、森林等要素均可被视为基础设施,相互串联构成网络系统。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念,绿道规划在欧洲、北美等地得以广泛应用。如波士顿的“翡翠项链”、马里兰州的绿道规划,绿道既构成城市增长的边界,又将公园、住宅区和商业区相连,促进城市实现紧凑开发、生态良好的精明增长模式。21世纪兴起的生态都市主义是对景观都市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4。生态都市主义将城市视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不再以技术为中心,而是鼓励将城市融入自然。国内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创新了这一复杂系统,指出城市是以人类行为为主导、生态系统为依托、生态过程为驱动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5。城市建设的规模、强度和速度应与生态

9、承载力相符合,确保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人居环境科学突破了城市生态学的局限,以人类居住区为出发点开展系统研究,剖析人类聚居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由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类系统构成6,为花园城市塑造高品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撑。(三)花园城市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自然山水观自然山水观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理念,也有畅游山水间的美学意象,是花园城市的源头活水。其一,古代营城历来重视“师法自然”,与当今生态城市规划一脉相承。周礼 考工记 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可谓古代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雏形,蕴含着古人“天圆

10、地方”的宇宙观7;管子 仲马 中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8;苏州相城之名取自春秋吴国大臣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9之意,这些都体现了顺应自然规律,人居与山水共生。其二,中华古典园林以绿地和水体为核心要素,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体现了寄情于山水间的情怀,为绿色开放空间赋予了生命力。城市建筑属“阳”,园林绿地属“阴”,阴阳共生、和谐一体成为中国五千年园林发展的原动力10。园林造景更将人工与自然的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考量气候、布局、光影、建构等人居环境因素,以山水明志,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其三,儒家民本思想重民、贵民、安民,是当代人民城市理念的历史

11、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22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正是对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这突出了人民是城市治理的主体,维护人民利益就是城市建设的目标。基于中华传统自然山水观,1990年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将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借助现代科技把城市建成一座超大型园林11。尽管山水城市更多是一种愿景,在实践中缺乏具体的着手点,但其“人在画中游”“人与自然结合”的精华思想是值得花园城市发扬的文化内核。二、花园城市建设模式的探索与比较英国莱奇沃思、韦林等城市最早将花园城市理念转化为

12、实践,对疏解人口、建设宜居环境起到一定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英国新花园城市运动、新加坡“花园中的城市”及深圳、浙江、北京等花园城市建设更为系统,注重景观与城市功能相结合。总结花园城市建设的不同模式,对构建中国式花园城市理论体系具有借鉴意义。(一)花园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国内外花园城市在建设方式上表现为选址新建、旧址重建、更新改造、整体规划等类型,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环绕中心城市、相对独立运转的“花园卫星城”,以轨道交通与中心城市相连、承担居住功能为主的“花园郊区”,中心城市本底优化、兼容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的“新花园城市”,以绿化为牵引提升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城市花园群”,以及以严密规划指引、覆盖城乡

13、的“全域花园体系”。1.选址新建承担疏解功能的“花园卫星城”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花园城市协会(后更名为“城乡规划协会”),并于1903年同霍华德携手成立花园城市公司,以私人资本投资推进的方式,率先在伦敦周边专门选址新建了两个花园城市试点莱奇沃思和韦林。两个试点承担了疏散伦敦人口的卫星城功能12,利用绿化带、公园等将住宅区与功能区隔离,拥有步行即可达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带有花园的住所等。试点建设尽管未能获得政府公共资本投资,但政府在住房和就业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对工业用地和住房采用租赁制度,确保房屋的可负担性。然而这样的资产管理制度未能延续,后期项目开发投机行为的出现,导致实践偏离霍华德的构想。

14、但这两个城市在改善城市环境、规模控制和独立于大城市运转上取得了一定成功。在英国的带动下,德国海勒劳、澳大利亚堪培拉、荷兰希尔弗瑟姆等花园城市实践逐渐推进,围绕在中心城市周边打造“城乡结合体”,兼有城市便利的商业、丰富的工作机会和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这类花园城市的主要特色。2.旧址重建以解决住宅问题为核心的“花园郊区”为了给市民提供环境优越、价格可负担的居住场所,催生了大城市周边经修复改造而成的“花园郊区”,例如日本东京西郊的田园调布、意大利米兰郊区的米兰尼诺。这些郊区花园小镇以轨道交通与中心城市保持一定通勤距离13。此外,还有部分城市边缘的花园城市实质为大企业的住宅区。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

15、卡普斯卡辛是依托造纸和纸浆厂云杉瀑布公司而建造的小镇,在设计中融入公园、河流等自然要素,突出开放空间布局。荷兰代尔夫特市中心边缘的一个公园区阿涅塔公园,也是代尔夫特荷兰皇家酵母和烈酒工厂为其员工提供宿舍而购买的,每栋房子都配置独立的卧室和花园。3.本底优化兼容绿色经济的“新花园城市”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分散化、低密度的花园城市理念逐渐不适应人口剧增、土地短缺和资源匮乏等现状,于是花园城市实践不再局限于景观设计层面,而是通过绿化美化来改善城市生态本底条件,同时兼容绿色经济转型目标。2011年英国提出“新花园城市运动”,主张为居民建造积极、健康和充满活力的社区,并将埃布斯弗利特作为首个试点。建设

16、模式上鼓励在遵循政府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由类似于社区利益公司或信托、半慈善机构等投资者来承担开发项目,获得相应经济效益。英国城乡规划协会还专门制定了新花园城市建设指南,提供了规划、投资、选址、交付和长期管理等指导准则14。4.绿化牵引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提升的“城市花园群”国内早期花园城市实践探索以城市绿化为抓手,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系统功能整体-23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提升,依托原有自然禀赋塑造城市特色,在形态上呈现市级、区级、社区等各层级花园设施紧密关联,便于人们亲近自然、保护自然。自1997年起由国际公园协会创建的“国际花园城市竞赛”

17、被公认为人居环境领域的“绿色奥斯卡”,国内有多个城市获此殊荣,比如获得单项奖第一名的深圳和厦门,在塑造城市花园景观方面各具特色。深圳在20世纪90年代末率先提出建设国际花园城市的战略目标,着重推动立体绿化、公共绿地改造等工作,拓展了城市绿色空间。厦门依傍大海建造城市绿地和湿地公园,推进海域污染治理,形成了公园和大海相互映衬、浑然一体的美丽环境。杭州花园城市建设更突出城市绿地系统养护管理,将“美化家园工程”作为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了高品质绿化美化系统。广州于2009年出台花园城市行动纲要,以构建宜居城市绿化体系为核心,兼顾环境卫生整治等任务,推动城市环境从“绿化”到“美化”再到“园

18、艺化”发展。5.系统规划引导城市融入自然的“全域花园城市”以新加坡为代表的花园城市实践,注重政府主导全局性地对城市绿化、公共服务、治理体系进行规划,形成覆盖城乡和各区的全域花园体系。1963年起新加坡启动绿化计划,通过人工绿化打造环境优势,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国家专门成立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负责规划、协调和实施绿化措施。市区重建局和国家公园局协作配合,统筹规划和管理全岛连道系统和开放空间15。2011 年“花园城市”转向“花园中的城市”,让绿色空间更贴近工作和居住空间16。2020年新加坡进一步将“自然之城”作为国家绿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绿色空间更具可及性,使所

19、有家庭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公园17。在分阶段目标的指引下,新加坡从绿化行动拓展至花园景观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系统治理行动。近年来,国内部分城市启动的花园城市建设,也同样体现了全域规划、分布推进的系统治理思路。浙江省于2018年制定大花园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突出海岛大花园特色,营造“诗画浙江”意象,实现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的多维目标。北京2023年底以专项规划形式推动的花园城市建设,也打破了行政区域的局限,指向实现京津冀生态协同,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生态良好、和谐宜居的世界级城市集群。(二)花园城市建设模式的比较与趋势分析从花园城市的实践演变可以看出(见表1),相比于英国早期花园城市试点

20、,“新花园城市”在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注重拓展城市功能。新加坡从“花园城市”向“自然之城”迈进,重在实现绿色空间与人居生活空间的融合。中国已有花园城市实践由地方政府主导推动,初衷在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不断拓宽。相关趋势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规划视野:由增绿扩绿向系统布局提升早期花园城市将绿野和公园作为核心要素,维持绿色廊道的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主要从景观设计学的视角将各种离散的环境要素有机组合为花园体系,使人的居住环境与自然景观相协调。21世纪以来的花园城市强调在优美生态环境和绿色开敞空间之外,关注自然和人工、经济和生态的结合。2013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提出“新花园城市”标准,在继承绿化

21、传统的基础上新增“便捷交通、绿色空间、社区治理、健康生活、就业机会和多元化住房”等内容18。新标准还针对传统花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绿地大型化、独栋花园住宅、中心城市丧失活力等问题,强调建设“适宜的花园城市”,既不让过多绿地影响出行和社区交流,也不让城市过度密集产生城市病19。北京、浙江的花园城市建设,也突破了增绿扩绿的单一目标,遵循系统治理思维将人工设施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注重绿化质量、生态网络和空间融合,推动跨区域的生态共建和绿色发展。2.理念定位:由生态优化向城绿融合过渡21世纪以来花园城市建设更突出绿色空间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使人们在享有优质生态的同时满足生活娱乐需求,获得良好发展机会

22、,从而增强对高品质城市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较英国新旧花园城市运动,新标准更加突出城市的有机增长和社区参与,例如在城市建设中引入食品加工、服务业等绿色产业,维持城市工商业活力;绿色社区融合商业和休闲等多重功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能源、水、食物的自-24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表1花园城市的实践模式比较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给自足。新加坡最初提出的“花园城市”侧重于塑造城市花园景观形象,建设“像花园般的城市”,而后续“花园中的城市”建设强调的是城市功能与花园景观融为一体,居住、工作、生活都置身于花园中,“自然之城”计划突出更深层次的可持续

23、发展,城市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融入人居生活空间。“国际花园城市竞赛”在评选标准中同样强调拓展城市功能,将公共空间环境设施、艺术和文化管理、居民健康的生活等作为评价指标,不仅鼓励以绿化美化扮靓城市,还倡导建设“适合居住的社区”来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北京、浙江全域花园城市的建设,不仅突出绿色空间服务效能,还融合产业功能、美学价值和公共服务,实现从“绿化指标”向“人本感受”的转变。3.资源依托:由单一生态构造向多要素融合共建随着花园城市规划视野的拓宽,单一城市绿化、生态修复和保护已不能满足花园城市多元目标需求,在花园景观构造中融入历史文化资源和绿色技术手段,日益成为提升城市韧性、丰富城市功能的要求

24、。花园城市建设需要依靠固有自然资源禀赋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最大程度保留城市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例如,广州依托丰富的水热资源,构建森林郊野城市社区四级公园体系,打造“花城”名片。花园城市建设还需要将历史人文资源同自然资源相结合,彰显文化底蕴特色。例如,衢州从建设浙江省大花园核心景区到建设国际花园城市的定位升级,体现了对花园城市的认识从景观模式花园卫星城花园郊区新花园城市城市花园群全域花园城市案例英国莱奇沃思、韦林日本东京西郊、意大利米兰郊区英国埃布斯弗利特新加坡“花园城市”中国厦门、深圳、杭州、广州等新加坡“花园中的城市”中国浙江“大花园建设”中国北京“花园城市”主要目标疏解人口接近自然建立

25、生态优质的住宅区宜居环境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绿化牵引改善城市环境系统规划,将城市融入自然花园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20世纪初,相互连接、自给自足、具有多功能混合用地的新城,被绿地包围,并围绕着一个大型主城20世纪,主要解决大城市居住问题,在郊区建设被绿化带包围的住宅2011年,避免独栋住宅和过度大型化绿地,由系列多功能社区组成,纳入花园式住房设计和社区花园建设,拥有不同类型的住所,公众参与利益共享20世纪60年代“城市绿化行动”,大量植树20世纪7080年代“城市美化项目”,引进多样和色彩丰富的植物品种20世纪90年代“建设全岛公园网络系统”,连通城市绿道和水系构建高品质绿化美化系统,打造国际花园城市

26、2011年“花园中的城市”,形成矩阵式的公园绿地系统、绿化系统和扩大的水域空间相互连接,形成网络化、一体化的回归自然的生态空间2020年“自然之城”,深层次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发展生态文化,建立拥抱自然的城市2018年,大花园成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体、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的融合体、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体2023年,城乡生态环境均衡发展,山水人城产和谐相融-25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设计向宜居之城的全方位转变,以衢州源远流长的生态史激活自然资源,延续“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的意境。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还要靠绿色技术

27、手段支撑,以绿化为抓手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新加坡在花园城市建设中注重科研技术的应用,以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园林绿化行业人才技能水平,以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手段解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综上可见,解决“大城市病”、促进城乡协调、为公众提供生态良好、布局合理的居住环境是花园城市建设一以贯之追求的目标。英国传统花园城市在广阔土地面积上新建再建、严格土地功能分区等要求不适于解决中国当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约束趋紧的难题。以英国、日本等为代表的项目开发型思维完全依托私营企业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寻求土地价值增值和社区共享,存在资本侵蚀自然等投机风险问题。中国早期开展的花园城市实践更多从园林绿化角度切入,而在系统

28、性规划、与城市功能融合等方面存在不足。以北京、浙江为代表的花园城市建设刚刚起步,更加突出系统整合的生态网络结构、保护基础上的生态资源利用、融入城市功能的花园场景营造、蕴含于建设管理中的历史文化特色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践探索孕育了理论创新,更需要构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花园城市理论来提供指导。三、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花园城市理论重构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花园城市建设理应融入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塑造“中国式花园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使城市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载体。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北京、浙江等花园城市建设,开启了中国式花园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29、亟待厘清其特性和构成,形成中国式花园城市理论体系。(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式花园城市建设的指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城市作为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2015年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20;2018年在成都天府新区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2020年在江苏考察时指出“

30、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绿色发展理念逐渐融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城市生态系统治理秉持自然原则而更为系统,城市建设目标纳入生态效益而更为多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破解保护和发展矛盾搭起了桥梁,指导城市建设在营造宜居环境的同时确保社会经济活力。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策源地的浙江,将打造大花园体系作为新时期美丽城乡建设的重要抓手,立足“两山”理论,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同时,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使花园特色不仅体现在景观格局,还与绿色产业发展相关联,搭建美丽经济走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统筹自然要

31、素搭建城市生态系统网络提供了根本方法,植绿护绿为协同推进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要求“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2023年进一步指出北京“要在绿化基础上加强彩化,留住乡愁”。随后 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公示,在“扩绿”基础上,加强全域自然要素管控,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将城市绿化与绿色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更新等工作协同推动,建设彰显大国首都气质、自然山水格局、古都文化底蕴的花园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聚焦环境民生,城市园林绿化、人民城市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三生空间统筹种种论述包含了习近平总

32、书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凝结成城市治理的宝贵财富,成为指导中国式花园城市建设的重要遵循。(二)中国式现代化对花园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五大鲜明特征为中国式花园-26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城市提出了明确要求,结合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本文将中国式花园城市应具备的特征提炼为五方面。一是系统性,建设城乡一体适度均衡的花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人口过度膨胀是造成人地矛盾突出、交通拥堵等种种城市病的根源,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国式花园城市坚持城乡生态一体化保护,着重

33、以修复保护、更新改造、优化布局等方式优化中心城市生态本底、提升城市功能,同时兼顾郊区、乡村一体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公共设施建设和绿色产业布局,解决职住分离、人与自然脱离等难题。通过提升中心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郊乡村的要素吸纳能力,引导城乡人口合理流动,满足人民的居住、发展、社交和生态等多元需要。二是人民性,建设融合花园景观花园业态的人民城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既要生态宜居又要安居宜业,缩小城乡差距,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这就需要花园城市在布局城市花园景观的同时,植入与之相匹配的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花园式业态,使人民共享花园景观诗情画意的同时,获得公平可持续的发

34、展机会。通过绿色空间开放共享、生态产品供给提质、生态产业繁荣拓展、公共服务均等提效等,提升人民参与共建花园城市的积极性,营造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的社会氛围。三是人文性,建设彰显文化底蕴自然风貌的特色之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城市不应是千篇一律水泥钢筋式空壳,更应有历史底蕴人文特质赋予的鲜明特色。恢宏的皇家园林、精巧的江南园林、明艳的岭南园林、古朴的蜀中园林、偏居城郊的公共园林等,可作为绿化美化的载体,衍生出不同气质的花园城市。将传统自然山水文化融入规划设计、造景布局、城市治理等方面,为花园城市赋予历史文化底蕴和活力。四是生态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城。

35、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规模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忽略了人与自然的连接,唯有保持城市生态系统良性运行,才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供给和发展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景观上呈现为“人在景中、城在园中”,在系统运行上呈现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协同,在功能上呈现为社会经济活动强度限制在生态红线内,生态安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五是强韧性,建设“平急两用”安全可持续的韧性之城。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城市发展是以城市安全作为城市发展的保障,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和复杂的环境问题,以生态韧性为突破口提升城市总体韧性水平,增强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城市和平安全

36、稳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花园城市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为主体,促进城市韧性全方位提升,既有契合城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公园、绿地、绿道,结成生态系统网络,成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又有传统工程基础设施经过生态化改造,以留白增绿空间部署、立体化交通网络等设计,满足公共设施平急两用可持续运转。(三)中国式花园城市的构成要件中国式花园城市建设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具体规划建设可吸收三重理论来源:其一,借鉴国外花园城市建设经验,在城市设计中融入自然要素,促进人与自然的紧密连接,在城市治理层面注重纳入公众参与和体验。其二,创新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按照城市复合

37、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科学所阐明的“生态为基、以人为本”科学原理,构建花园式城乡人居环境。其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营城、园林造景、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园林绿化的基础上注重全域花园景观形态塑造与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的有机融合,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中国式花园城市是以城市绿化美化为切入点,以构建覆盖城乡的全域花园体系为抓手,以塑造开敞花园优美景观、维护系统关联优质生态、推动城绿融合优化布局、促进社会共治城乡协同为核心任务,营造和谐理想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工建设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相比于中国已有相关实践,如园林城市注重扩绿增绿、森林城市着眼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经-27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38、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营、公园城市侧重于园中建城服务民众生活,中国式花园城市定位在于回归营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本质,在塑造城市花园景观的同时兼顾生态价值保护和转化利用,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其构成要件如图1所示,可按照主要内容和布局尺度两类标准来综合架构。从内容上看,中国式花园城市主要由城市要件、环境要件和连通要件三类要件构成,城市复合生态系统框架下城市的人工构筑设施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为城乡人居环境提供了骨骼支撑。一是城市要件,即植入花园要素、绿色低碳的人工构筑系统,包括支撑社会经济运行、满足居住和出行需求的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城市生命线以及市政环境卫

39、生设施等。对原有设施加以生态化改造,使设施运转符合花园城市绿色低碳定位,同时通过建筑立面绿化、交通绿带设置、广场绿地建设等方式在工程设施上附着花园要素,实现绿色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融合。二是环境要件,即突出园林景观风貌、保持良性运转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要素、点状绿地公园、线状绿道绿带、面状开敞绿色空间等。城市绿化美化在植物选种上与城市气候特征相符合,色彩搭配上与城市功能定位相符合,花园绿地面积与城市规模相符合,形成凸显花园特征、色彩丰富、设施置于花园中的景观风貌。三是连通要件,确保人工构筑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桥梁。生态廊道连接各类生态系统和城市功能区,

40、通过河道、绿道等线性要素串联公园、住宅、园区,增加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使经济活动部门、社会服务机构与城市花园景观相融合。立体交通网络连接城乡,以打造兼备慢行系统、快速轨道的公共交通为核心,促进资源要素流动,解决职住分离等难题。文化廊道促进文化、生态和社会交融,推动历史文化遗产集中连片保护,依托河流、山脊等布局彰显花园景致的文化廊道,开辟社交场所,传承自然山水文化。从尺度上看,中国式花园城市包括微观花园要素、中观花园场景、宏观花园体系三个层次,整体上实现人工构筑物与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功能和花园景观的有机融合。在整体布局形态方面,花园城市可突破单个城市布局,最终呈现由便捷交通相连、生态系统关

41、联、多个城市组成的花园式城市群。微观上以绿地作为核心构成要素塑造花园斑块。绿地面积增加和园林景观设置是花园城市中最基本的花园要素,由城市公园、湿地、林地、郊区农田等构成分散在城乡各区、形态各异、类型多样的花园斑块。通过新建重建、土地复垦、更新改造等方式增添花园景观、丰富花园底色,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中观上绿地布局嵌入城市功能营造花园场景。以绿道、水系等线性廊道,串联公园、绿地、闲置空间等斑块,融入山水文化意境形成文化廊道,连接城市各区域、城市与乡村。花园要素植入建筑、道路等人工构筑物,形成绿色屋顶、绿色外墙、林荫道等,以满足民生需求为导向,营造花园住宅、花园街区、花园工厂和花园商圈等场景。宏

42、观上融合人工构筑设施和自然生态系统形成覆盖城乡的全域花园体系。统筹生态、人文和社会环境,由绿色斑块、生态廊道、花园文化廊道组成规模化的面状基质,构成花园城市图1花园城市构成要件-28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发展赖以依存的生态基底和建设环境,提高自然连通性和可及性,为公众开门见绿、参与城市治理、收获生态红利提供机会。四、中国式花园城市的实现路径中国式花园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赓续发展,城市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指向生态安全、公平生计、宜居宜业、城乡协同等多维目标。结合上述构成要件和实践经验,中国式花园城市可从四方面探寻实现路径。植绿扩绿与更新改

43、造相结合,建设开敞花园空间。花园要素首先反映在花园景观的呈现上,以绿化美化为起点,把握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的构成要件,从点到面、从线到网逐渐延伸,形成开敞绿色空间网络,为公众接近自然、参与社交提供空间载体。在扩绿方式上,将园林绿化、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等工作协同推进,如新建小微绿地、打通公园边界,增加可供休憩娱乐的绿色开敞空间;重塑城市废弃地带,通过废旧工厂改造、棕地复垦复绿等手段推进生态修复和花园景观重塑,保持城市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护城郊农用地,限制城市扩张,保障城市食品安全。扩绿增绿要与城市总规相融合,科学增加绿地面积,避免绿地侵占或过度绿化,实现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廊道串联推进城乡一

44、体化保护,构建全域花园体系。城乡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由技术手段支撑的人工构筑设施和由生态系统支撑的绿色基础设施相融合,是促进花园城市韧性提升、有序运转的骨骼。城乡结合、人与自然结合的系统化建设思维,依赖于发挥连通要件的串联作用,以生态廊道和文化廊道串联花园散点要素,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形成城市中心花园、口袋公园、郊区绿野等覆盖城乡全域不同层次的花园体系。此外,以公共交通和城市管网建设为抓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进城郊、乡村与中心城市的通达性,整体上形成集合城市活力美化特征和乡村田园风貌的全域花园体系。花园业态植入山水文化赋能,营造多元花园场景。中国式花园城市建设不拘泥

45、于绿地面积扩大和花园景观塑造,而是在规划初始应明确部署增绿扩绿、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经济繁荣、城乡一体发展等工作,满足公众生产生活等多层次需求。一方面,植入近郊型农业、生态旅游、节能环保产业等与花园图景定位相符合的生态产业,居民在共享自然之外,获得平等多样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景观设计、空间布局和产业开发等方面,使花园城市成为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底蕴完美融合的载体,将花园要素附着设施建设之上,逐层打造花园住宅、花园社区、花园工厂、花园商圈、花园村庄等不同场景,使花园城市不仅在表层景观上呈现花园意蕴之美,还兼有内在复合功能和宜居属性。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撑可持续运营,共建共享花园红利

46、。从长期效益看待中国式花园城市的成长成熟和再生循环,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维持城市可持续运行,建立跨部门高位协调机制,统筹花园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在建设模式上由政府主导推进,充分利用城市独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明确花园城市建设的定位和方向,打造海滨花园城市、山林花园城市、古都花园城市等各具特色的花园城市品牌,激发更多创业机会。在监管手段上,借助智慧技术手段统筹规划、管理、运营各环节,纳入包含绿化面积、绿色基础设施、环境影响、生态宜居度、花园产业活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衡量中国式花园城市建设成效和短板,使中国式花园城市建设内容和进度可感可知。在运作模式上可适度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将生态修复、花园

47、景观塑造和生态资源利用相结合,在保护的基础上拓展丰富的花园业态,由生态质量提升而衍生出花园式环境友好型住房、花园业态赋予的就业机会、新增开敞空间织密社交网络等多重花园红利。在治理主体上,以优美花园景观、优质生态服务激发公众共建花园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投入生态治理、共同拓展丰富业态、共同维护居住环境,使公众在花园城市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参考文献:1 埃比尼译 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 叶齐茂.广亩城市(上)J.国际城市规划,2016(6):39,119.-29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3 孙

48、雯,贾玲利.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公园城市建设发展途径与趋势研究J.城市建筑,2020(34):195-198.4 徐凌云,王云才.从景观都市主义到生态都市主义J.中国城市林业,2015(6):23-26,31.5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1-9.6 毛其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9(4):54-63.7 臧公秀.考工记 匠人“匠人营国”的实践性问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8(6):72-77.8 冯璐.管子 城市规划思想对生态都市主义的启发J.建筑与文化,2015(2):174-175.9 居阅时.吴国都城苏州的城市

49、规划象征义J.建筑知识,2006(1):11-1410 仇保兴.“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13(8):1-6.11 杨伟,宗跃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8(5):137-140.12 BLANCO PASTOR A,CANNIFFE E,ROSAJIMNEZ C J.Learning from Letchworth andWelwyn garden city:garden cities policies for thedevelopment of existing settlement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J.Land use

50、 policy,2023,132(9):1-15.13LOW M.Eco-cities in Japan:past and futureJ.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2013,20(1):7-22.14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SSOCIATION(TCPA).The garden city opportunity:aguide for councils R.2020:3-6.15 Er K,CHIEW L C.Singapore s city in a garden:50 years of greeningA.SavageV R.Th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