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精华版)选择题 1、8 月中旬,西北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西南气流在长江沿线和江南形成了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从环流原理和外在表现看,这条雨带都类似梅雨带,被称作“倒黄梅”。据预测,南方部分地区的倒黄梅雨量,可能会接近甚至超过 6 月的“正黄梅”。图 2 为北京时间 8 月 9 日 15 时的局部卫星云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倒黄梅”的水汽主要来自()A.孟加拉湾 B.云贵高原湖区 C.中国南海 D.长江中下游湖区 (2)倒黄梅的成因是()A.海洋暖湿气团与极地气团势力相当 B
2、.西南气流遇秦岭爬升形成准静止锋 C.东南风与南下冷空气形成锋面雨带 2 D.西南气流在副热带高压脊北侧爬升(3)与“正黄梅”相比,8 月中旬的“倒黄梅”()A.直接加剧江南丘陵的洪涝 B.影响江汉平原冬小麦收割 C.间接削弱东部沿海的台风 D.有效缓解长江沿线的酷暑 答案:A D D【提示】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系统与天气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读图可知,西南气流来自孟加拉湾。同时,根据“南方部分地区的倒黄梅雨量,可能会接近甚至超过 6 月的正黄梅”,湖区水汽蒸发无法带来如此丰富的降水,故选 A。结合“西北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从环流原理和外在表现看,这条雨带都类似梅
3、雨带”,说明西南气流在副热带高压脊北侧爬升形成了倒黄梅,故选 D。8 月中旬的“倒黄梅”有助于缓解长江沿线的伏旱;江南丘陵地势起伏,洪涝影响小;台风为低压(气旋)系统,不受此影响;江汉平原的冬小麦应于端午前后收割,8 月中旬春小麦秋收在望。故选 D。3 2、“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现象。图 1 是我国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 2 示意正午穿堂风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2)题。(1)“穿堂风”形成的原理和右图近地面气流运动的方向是()A.热力环流原理由南向北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由南向北 C.热力环流原理由北向南 D.温室效应原理由东向西(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4、()A.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B.地球表面高低起伏 C.地面冷热不均 D.地球周围有大气包围 答案:C A【提示】4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根据热力环流的过程,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由题中材料可知,因堂屋北侧的植被和南侧的石质地面热力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和夜晚受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白天,南侧的石质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植被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故选 C。(2)本题考查大气运动。地球上大气运动的主
5、要热源是太阳辐射,由于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故引起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而引起大气运动,A 正确;地面冷热不均是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C 错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和地球周围有大气包围与大气运动无关,BD 错误,故选 A。3、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A.温室效应 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 D.风的形成(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A.AB.BC.CD.D 答案:5 C C【提示】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解析:(1)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2)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
6、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故选 C。(2)图 A 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 B 表示锋面天气;图 C 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 D 表示地形雨。故选 C。综合题 4、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图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如图),完成下列问题。6 (1)分析图 6 中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2)分析图 6 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出现低值的原因。(3)说出我国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答案:(1)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数长;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
7、。(2)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 削弱作用强。(3)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解析:(l)年太阳辐射强弱主要与纬度、海拔、天气状况、日照时数的长短有关。甲地位于青藏地区,海拔较高;处于中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降水少,多晴朗天气。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数长。(2)乙地位于四川盆地,从地形、天气状况等角度进行分析。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3)据图中所给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可知我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小提示】(1)影响
8、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原因 日照时数 纬度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7 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地势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天气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年 太 阳 辐 射总量 纬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地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天气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由此可知,山地背风坡太阳辐射强(2)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
9、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失,空气中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5、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图甲)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甲中大气层 A、B 两层的名称。(2)写出图甲中 A 层气温变化的规律,并写出 A 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图乙中()哪个箭头?(3)开发绿色冰箱主要是为了保护 (填 A、B、C 序号)层中的臭氧;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填名称)层会被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019 年 10 月 1 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阅兵期间,北京市的天气
10、晴朗,天空呈现了完美的“阅兵蓝”。4 天后 10 月 6 日,受冷空气影响,北京市出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4)根据所学知识解释 10 月 1 日北京上空“阅兵蓝”完美呈现的原因。8 (5)与 10 月 1 日相比,北京 10 月 6 日的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大小有何变化?并分析其成因。答案:(1)A:对流层;B:平流层 (2)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3)B;电离层(4)阅兵当日天气晴朗,空气质量优;波长较短的蓝色光被空气分子散射,所以天空蔚蓝 (5)10 月 6 日气温日较差比较小;因为阴雨天气云量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地面
11、升温慢,近地面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地面热量散失较少,近地面气温较高。解析:(1)读图,图中字母 A 代表对流层、B 代表平流层、C 代表高层大气。(2)图中 A 是对流层,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所以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图乙中分别对应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3)图中 B 层大气是平流层,该层中的臭氧能够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强烈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带电粒子会使电离层层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4)阅兵当日天气晴朗,空气质量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波长较短
12、的蓝色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所以天空蔚蓝。(5)10 月 6 日,受冷空气影响,北京市出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云量增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地面升温慢,近地面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地面热量散失较少,近地面气温较高,气温日较差比较小。【小提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约 1718 千米;中纬厚度约 1012 千米;高纬厚度约 89 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 5055 千米特点:气温
13、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有自平流层顶至 20003000 千米高空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传输。明确“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昼夜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的气温较高,夜9 晚晴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近地面气温降低的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昼夜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近地面的气温较低,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昼
14、夜温差较小。6、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A 层在 (填高/中/低)纬度地区最厚,说明其原因。(2)电离层分布在 (填字母)层,说出电离层的主要作用。(3)天气现象多发生在 (填字母)层,请说明原因。答案:(1)低;纬度不同,地表受热状况不同,低纬地区受热最多,对流最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最高(2)C;主要作用:反射无线电波(3)A;水汽、杂质多集中在此层;该层气温上冷下热,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水汽和杂质随空气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解析:(1)A 层是对流层,其在低纬地区最厚,原因是低纬地区太阳辐射最多,对流最旺盛。(2)电离层主要在高层大
15、气层,其主要作用是:反射无线电波,可以通讯、广播等。(3)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因为对流层水汽、固体杂质比较多,几乎占整个大气总质量的 2/3,而且下热上冷,对流旺盛,水汽充足、多凝结核,容易形成云雨现象。10 【小提示】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 千米,在极地约 8 千米;从对流层顶 至约 50 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 80 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中间层顶至 300500 千米的大气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 75%的大气的质量和 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 1718 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 1012 公里,极地平均为 89 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