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由血缘关系的
2、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 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二、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影响:A.君主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
5、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拓展: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郡县制 实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设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县:县尉(军事和治安),县丞(司法) 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6、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主要政治制度 汉朝郡国并行制(了解) 汉初:在
7、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唐朝三省六部制 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补充: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元朝的行省制 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
8、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从地方来看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过程: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
9、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评价:废丞相: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设内阁: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时间.目的:清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
10、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意义: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拓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 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
11、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专题二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与南京条约: 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 2100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12、,破坏了关税主权。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 原因:主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因:列强修约遭到拒绝 经过(略) 抗争:1859年,直隶提督史荣椿在大沽炮台壮烈牺牲 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黄海大战(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
13、、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与辛丑条约(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
14、国的工具);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 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拓展: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激化中国社会矛盾,引发中国人民不断地抗争和探索。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坏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也刺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思想文化上,冲击中国的旧思想旧制度,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
15、解放,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历史意义: 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4、义和团抗击八国
16、联军的斗争 兴起的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经过:口号,“扶清灭洋”;地区:山东京津地区。 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辱,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列强之间的矛盾.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国际因素:欧美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侵华日军的罪行:发动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1)九一八事变
17、: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标志着日本大举侵华的开始。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3)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为期6周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被害。 日军侵华罪行(分类):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背景: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 形
18、成过程:(了解)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秋,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E、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意义:有效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充分动员了全国亿万军民,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淞沪
19、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取得) 徐州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李宗仁指挥) 共产党敌后抗日斗争 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成立陕甘宁边区 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巩固根据地的措施:政治:在民主政权中,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经济上实
20、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1945年中共召开七大,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伟大胜利。 历史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了祖国统一。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根本原因:阶
21、级矛盾的激化 2、进程: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 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3月,洪秀全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其政治影响: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1853年,北伐,林凤祥,李开芳,失败.为西征胜利牵制了大量敌军. 西征,东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A、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 分配方式: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分配方式: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C、理想目标: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
22、理想社会。 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4、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5、太平天国运
23、动的失败 失败过程: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 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农民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二、辛亥革命 【拓展: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成立: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
24、朝的统治 (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主义)。(详细见必修三“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 成功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 爆发:1911年10月10日,光复武汉三镇。 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5、、民国纪元。(政府性质及依据?)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承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辛亥革
26、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思维拓展: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思维拓展:近代前期中国人民
27、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了解)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体现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
28、到后来逐步领悟到学习西方经济、政治制度;从学“立宪制”到学“共和”等许多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上的差异。 (4)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的飞跃:如洋务派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而早期维新派又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每一个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经验、总结了失败的原因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前后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 (5)探索具有阶段性。这一特点,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时代特征相关。在救国图存的战争期间,救国方案以反侵略为主要内容,如地
29、主阶级抵抗派、义和团的救国方案等.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影响: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显示
30、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思维拓展:五四运动意义: 政治: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文化: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思想: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2、中共“一大”和“二大” 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1、 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中共成立的过程: 1)中共一大:标志诞生 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 主要内容: 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2)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时间:中共二大(1922年7月);条件: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 主要内容: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成立的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2、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 合作的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孙中山深感人民力量的伟大,决定“以俄为师”。 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方式:党内合作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 2、北伐战争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勇敢,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意义:将革命势力
33、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工农运动发展迅速,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觉悟。扩大中共的影响,党的力量有所增强。 【国民革命的教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3、南昌起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建立: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率领工农红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在“工
34、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下,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 意义:标志着毛泽东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思维拓展:中国革命道路开辟的启示: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一切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当时共产国际在中国推行俄国的经验,王明等人照搬苏俄的经验,却使中国革命遭到挫折。 第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5、红军的长征 (1934.101936.10) (1)原因:直接:第
35、五次反“围剿”失利 根本:“左”倾错误 (2)过程: 开始:1934年10月 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影响: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长征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为后人流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思维拓展:“长征精神”的内涵: 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
36、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6、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事实上形成了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 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
37、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方法准备将马克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7、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其转折性意义?) 1948年秋开始-1949年春结束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8、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召开: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
38、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意义:为新中国成立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准备。 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思维拓展: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思考: 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
39、了中国革命发展;两党分裂和内战完全是国民党反动分子反共反人民的结果,给人民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给帝国主义的侵略以有机可乘;事实说明,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之不幸;希望在历史新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 (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 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 3、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
40、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
41、: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42、,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法律保障: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一
4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二)、教训: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三、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平反冤假错案。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
44、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成为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2、意义: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 (1)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台湾
45、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确立:1984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实践) (1)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 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年)胜利回归(1999年2月20日) (3)意义: 洗雪了百年耻辱。 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
46、了新的贡献。(新在何处?)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 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5)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6)200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反国家分裂法,为制止国家分裂提供法律依据。 拓展: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