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1选择题1、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
2、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答案:B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错,不是夸张,是比喻,把“笠”比作“兜鍪”,把“蓑”比作“甲”。故选B。2、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大皇宫外面的街道上车辆熙熙攘攘,公交车、私家车还有五颜六色的突突车到处都是,非常热闹。B你的主张和我的主张完全相同,真可说是不约而同。C中央城社区举办道德讲座,现场座位座无虚席,场场爆满。D对犯错的学生,张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地告诫,从不斥责他们。答案:D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
3、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项,“熙熙攘攘”指的是人来人往,这里使用对象是“车辆”,错误;B项,“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此处指两人的主张相同,应该改为“不谋而合”;C项,“座无虚席”形容出席的人很多。和前面的“座位”重复。D项,“和颜悦色”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形容态度温和亲切。正确。故选D。3、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B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C“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4、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答案:C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的能力。C项,“言是说的意思”错误,“薄”和“言”都是都是助词,无实意。故选C。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和蔼/雾霭洋溢/谥号兵痞/癖好B够呛/呛声抖擞/唆使肺腑/拊掌C渗出/掺和过磅/滂沱咽气/呜咽D询问/徇情亲昵/泥古凌辱/棱角答案:C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
5、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A项,分别读i,y/sh,p;B项,分别读qing,su/su,f;C项,分别读shn/chn,bng/png,yn/y;D项,分别读xn/xn,n,lng/lng。故选C。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薄言:随便说,轻言。B薄言捋之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C三夜阴霪败场圃阴霪:连绵不断的雨。D多博村酤劳苦辛村酤:农家自酿的酒。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本题中
6、,A项,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故选A。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行热点问题,记者洗耳恭听。B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100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C政府部门回复管辖单位:你校关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全晓得了。D他对王编辑说:“感谢您对拙著不吝指正。我将遵照您的意见认真修改再请您审阅。”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洗耳恭听”,专心地听。指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B项,“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C项,“内容完全晓得了”口语化表达不符合政府公函用
7、语。D项,“拙著”,谦称自己的著作;“指正”,谦辞,用于请人对自己的意见或作品加以批评修正。使用得体。所以选D项。7、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昨晚,中央纪委公布了中央巡视组对14个省区的反馈情况,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夜晚的金盘夜市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满满的烟火气息,市民游客抛开白天的烦恼或忙碌,尽享海口独特的夜生活。社会上有一些人禁不住毒品暴利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制造、贩卖毒品的道路,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应该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但苹果公司却对东方的衣食父母非常傲慢,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傲慢挑战着中国消费者的耐心。作为一部
8、精品,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破冰行动不仅人物形象饱满,而且剧情跌宕起伏,成为时下坊间谈论的热点。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刻骨铭心,复杂而精准地塑造了一个集阳光与阴霾于一身、无法笼统定义的都市外乡人形象。ABCD答案:B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把握能力。注意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开门见山:比喻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符合语境。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符合语境。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能退缩回头。主要强调一种精神、气魄。褒贬误用,不合语境。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这里修饰“傲慢”,褒贬误用。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符合
9、语境。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里,永远不忘。而语境意思是对人物刻画深刻,故不合语境。故选B。小提示: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判断这类误用成语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把握这类成语的本源,即成语原始意义。为此,对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多加关注,如“不刊之论
10、”中的“刊”不是“刊登”意思,而是“修改”之意。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只有参透本意,方能把握,如“火中取栗”“七月流火”。另外,成语的意思不是几个语素意思的简单相加,也有特定的生成背景,如“胸有成竹”。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这是钟扬为2016年刚刚峻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博馆”)参与写作的500多块图文展板之一。B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垫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C钟扬曾经这样回忆自己高考的经历,他就读的是如今鼎鼎大名的黄冈中学。D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惋拒。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
11、常见字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常见的字形的识记方式。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A项,“峻工”应改为“竣工”;B项,“垫定”应改为“奠定”;D项,“惋拒”应改为“婉拒”。故选C。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组自听了张秉贵的事迹介绍之后,组员的服务意识大大增强了。B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C过去资本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
12、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D张秉贵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答案:D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本题中,A项,结构混乱;句子偷换了主语,应为“自我们组听了张秉贵的事迹介绍之后”。B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
13、C项,结构混乱,“目的是为了赚钱”句式杂糅,应该删去“为了”。故选D。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红海行动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海军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展现并挖掘了中国军队的实力,获得高达5亿美元的票房。B“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张秉贵简单的话语彰显其胸怀全局的大局观念。C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我们渴望施展自身的意志和才华,做真正的自己,渴望比“服从工作需要”更自由和更深层次的表达。D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他坚持义务献血18年,累计献血量超过11000毫升,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和山东省师德标兵称号。答案:B本题考查对病
14、句的理解、把握能力。常见病句六大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A项,语序不当,改为“挖掘并展现”。C项,搭配不当,“施展”和“意志”不搭配。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改为“被评为”或者“荣获称号”。故选B。小提示:解析病句的技巧:1.看动词在一个句子里,动词是灵魂,它既承接前面表示主语怎么样,又要支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具体的句意,因而极易成为命题者设置误点的首选对象。审读句中的动词,不仅要看全句的谓语动词,还要关注分句或小成分里的动词。一般情况下,在动词上设置误点主要有动宾搭配不当和缺少宾语中心语等。2.看关联词不同的关联词所运用的语义场是不同的,因此在
15、遇到一个句子含有关联词时,首先要注意运用的关联词是否符合语境要求;其次,要注意关联词是否正确搭配或残缺不全;第三,特别要注意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得当。3.看数量词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一般一眼就能分辨出数量词使用的正误。错误地使用数量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约数与语气副词合用所导致的语意重复或矛盾,二是用倍数来表示降低或减少,三是数量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四是“数量词+名词+名词”这一结构产生歧义。4.看否定词在病句题中,因错误运用否定词而导致句子不合逻辑的情况时有出现。在辨别时,尤其不能忽视像“防止、否认、杜绝、禁止、避免”等含有否定义的词语,当它们与否定词连用时,务必要审查该句语意是
16、否符合逻辑。5.看并列项并列项在句子里是常见的,任何一个句子成分都可以用并列项来表示。并列项之间一般有顿号或表并列关系的连词作标志,它可以是名词与名词的并列,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的并列。并列项如果有误,主要存在三个方面:一是并列项之间类属关系不当,存在包含或交叉关系;二是并列项在句中与同其发生关系的另一成分不能完全搭配或一一照应;三是并列项之间语意重复或抵触,导致句子成分赘余或逻辑有误。6.看“是”和“和”“是”和“和”是造句时常用的两个字,但运用时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语病,因而也很容易成为命题者的设置点。一般来讲,“是”字句较常见的语病是主宾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和成分赘余等;“和”字句较常见
17、的语病是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和搭配不当等。课内阅读11、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那么,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答案:诗中没有直接写采芣苢的人,但读来却让人眼前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她们于平原旷野、你追我赶、群歌互答的欢快劳动的场景。几个动词,把她们欢快的心情、收获的喜悦伴着音乐节奏传达了出来。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那么,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以及形式上的特点来理解诗歌的内容。芣苢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
18、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所以本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是这些动词却能让人眼前出现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并且把她们欢快的心情、收获的喜悦表达出来。12、对比阅读芣苢插秧歌,思考体会:两首诗都是描写劳动场景的,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根据你对两首诗的理解,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答案:【示例】芣苢句式整齐,重章叠唱,回环往复,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善用口语,浅白流畅。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
19、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两首诗都充满着劳动者对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者对劳动的热情,体现了作者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是一种对社会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的农村生活场景的审美表达。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共有三章与此类似的诗句,句式完全一致,“采采芣苢”“言之”反复出现,重章叠唱,构成了欢快明朗的节奏明,并通过这种节奏来自然而然地表达劳动的喜悦。诗歌中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些动词不断变换,描绘出采摘前的喜悦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
20、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采摘时的竞技图,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从而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插秧歌中,由“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等句可以看出,诗歌运用民歌手法,善用口语,浅白流畅。抛秧接秧、拔秧插秧、雨中插秧、呼唤早餐、农夫应答。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
21、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选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由此可见,两首诗都充满着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既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又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的农村生活场景的赞叹。13、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可以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答案:不能。这首诗用句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
22、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可以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然后分析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再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是否可以更换。从诗中来看,“采、有、掇、捋、袺、襭”是一系列动作,“采”意思是“采摘”,“有”意思是“获取,据为己有”,“掇”意思是“拾取”,“捋”意思是“成把地从茎上捋取”,“袺”意思是“用一只手扯住衣襟把芣苢装进去”,“襭”意思是“把衣襟两角掖在腰带间,两手同时把芣苢装进去”;由
23、此可知,这几个动作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这里展示的是劳作的过程,存在先后的顺序。14、阅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概括第一部分(1段)的作用并分析思路。答案:第1段引出工匠精神的话题。思路:先指明时代特点当前是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然后以新闻事实引出评论的话题:企业的需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由此,“就事说理”,引导读者思考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的关系。“就事说理”就是摆出事例后,针对这一事例,分析其内涵或本质。如最后一句“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就是对前面企业家感慨一事的深化议论。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段落作用、梳理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段
24、落内容,明确段落都写了什么,再结合段落在结构上所处位置和段内的句间关系,分析段落的作用和作者的思路。这是文章第一段,作为议论文的首段,结构上的作用应该是引出论点,本段就借着时代特点、企业家的感慨,引出了“工匠精神”的话题。第一段“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先介绍时代特点,引起人们对“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的思考;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企业家感慨“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这是一个新闻事实,作者引用这一事例是为了指出“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企业需求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企业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才
25、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的道理,就事说理,从而引起人们对时代品质、工匠精神之间关系的思考。为什么企业家会感慨“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那是因为“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这种根据事例分析其内在原因的方法,就是“就事说理”。1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否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
26、。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以及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首先,明确回答第一问:不能。其次,分析:这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女子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表现了女子们在田野边采野菜边唱歌,描绘出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采”,采摘;“有”,得到;“掇”,摘取、拾取;“捋”,成把地握住;“袺”,手持衣角盛物;“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这几个动
27、词是有先后顺序的:先“采摘”,然后才能“得到”,这是简略叙述;“摘取、拾取”到“成把地握住”,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的采摘过程的描写,具体真切;由于积少成多,才有“手持衣角盛物”和“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这是采摘后盛装芣苢的具体描述。由此可知,作者这样安排是有一定的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劳动的过程,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16、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张秉贵事迹感人,这篇通讯是怎样刻画的人物?答案: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张秉贵。通过人们的悄悄议论侧面描写,还有细节描写,让我们又进一步看到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丰富、多角度的描写,让我们切身地感受
28、到了温暖众人心的“一团火”精神。本题考查把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能力。文章主要记述的是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工作三十多年的柜台员工张秉贵,这是一篇新闻报道,通过语言、细节、动作等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张秉贵。通过人们的悄悄议论侧面描写。还有细节描写:一个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一系列的细心行为,比如他先把糖给孩子吃,一会儿一块儿算账,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衣兜里,留着孩子路上吃等,这一系列的行为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张秉贵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还有一位不讲理的、气呼呼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并没有因为顾客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一如既往地站在顾客的角度为顾客考虑、服务
29、,最后终于感动了顾客,使其和张秉贵说明了自己生气的缘由,通过这个气呼呼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这样一种耐心、细心的态度,我们又进一步看到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再如“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一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丰富、多角度的描写,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了温暖众人心的“一团火”精神。17、袁隆平和钟扬都是在科学界很有影响的人物,可写的材料很多,两篇通讯是如何选材、组材的?答案:【示例】(1)袁隆平作为国家首届最高科
30、技奖获得者,他的成就主要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这是人物事迹的核心内容。作者以事写人,以追述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组织材料,依序写出了其中的一个个重要环节: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孕株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从国内到国际引种推广杂交水稻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这样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还理解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2)选取典型事迹,全方位展现人物的风采。“探界者”钟扬一文,开篇揭示了钟扬的多重身份: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再以
31、五个部分各有侧重地选取典型事迹,展现钟扬的精神品格。如“科学队长”部分中,选取了钟扬承担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写作工作,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为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等多方面的典型事迹,表现钟扬对科普工作的奉献。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写了哪7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32、)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这篇人物通讯叙事时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33、本篇通讯全面地记叙了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探界者”钟扬一文从植物学家、科普方面,通过钟扬的典型事例,也就是他少年时的经历,展现他工作后的多方面的付出。表现了他为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而不畏辛劳、不断努力、无私忘我奉献的精神。钟扬生前是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是有着巨大贡献的,所以被写进了教科书内。开篇以拟南芥在植物学界的重要性出发,自然引出青藏高原上拟南芥的发现者钟扬,并进一步介绍了他的身
34、份,概括了他的贡献和非凡的人生历程。开篇切入自然,感染力强,容易吸引读者。“达人”在网络中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指在某方面很精通的人,或某方面的高手。本文中指钟扬不但在种子采集和研究领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且主动承担了该领域的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种子知识,对植物学产生兴趣。探界者钟扬主要写的事件有科学家钟扬献身种子事业,钟扬普及科学知识,钟扬培养学生。文章通过钟扬的典型事例,展现他工作后的多方面的付出。表现了他为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而不畏辛劳、不断努力、无私忘我奉献的精神。通读本文,钟扬“探界”事情包含以下8方面,内容丰富,充分表现了钟扬的人格魅力:1.学习专业探界,
35、学习无线电专业的他对植物学发生了浓厚兴趣。2.工作探界,33岁的钟扬放弃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去上海当一名高校教师。3.地域探界,本来在复旦大学的钟扬却主动到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去采集种子。4.身份探界,担任教师、科研者同时,2009年钟扬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5.爱好探界,钟扬做了大量科普工作。6.教学探界,钟扬“接盘”各类“流落街头”、提出转导师的研究生。7.教学探界,钟扬招收底子薄、知识基础差的少数民族研究生。8.生命探界,勇做牺牲自我的先锋者,为后人成功奠定基础。18、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完成下表。姓名职业主要生活时代劳动贡献劳动精神袁隆平张
36、秉贵钟扬答案:答案:姓名职业主要生活时代劳动贡献劳动精神袁隆平农业科学家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发现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献身科学,勇于实践、创新,尊重事实,捍卫真理,不忘初心,为国分忧、争光。张秉贵售货员上世纪50-60年代把售货员的工作发挥到极致,温暖了顾客。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钟扬大学教授改革开放后在植物学研究所工作,在科研、援藏、教育等方面贡献巨大。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献身科学,淡泊名利。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职业:作为研究水稻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职业可以界定为农业科学家;张秉贵,本职工作就是售货员;钟扬,可能有很多身份,比
37、如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专家等等,但只有大学教授能够兼容以上身份。主要生活年代:类别表述为“主要生活年代”,要关注“主要”两字,同时要结合文本。袁隆平,文本基本从他60年代当老师开始到90年代成为“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所以概括为“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张秉贵,文本表述他是1955年到百货大楼工作,在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因此概括为“上世纪50-60年代”。钟扬,生卒年月为1964-2017年,但文本“英雄少年”开始表述时间就是1978年,他的主要生活年代概括为“改革开放后”比较合适。劳动贡献:这个可以结合人物的职业成就进行表述和评价。袁隆平,农业科学家,其职业成就主要就
38、是发现了杂交水稻,其意义就是解决了“粮食问题”;张秉贵,一个普通的售货员能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足见其将这一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关键还在于他“温暖了众人心”;钟扬,植物学研究是他的本职工作,但他职业经历还有援藏以及对年轻人的培养等等。劳动精神:表述为“劳动精神”,在于本单元的关键词就是“劳动”,对劳动的崇尚,对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他们身上都有爱国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作为科学家,袁隆平有“到中流击水”捍卫真理的勇气,有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坚持,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为国奉献的初心。作为售货员的张秉贵,“心有一团火”,爱岗敬业则是他的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自己的坚持
39、和原则,这个文本有直接的表述。作为一个大学教授,钟扬执著于科学研究是他的特点,但他还要到环境艰苦的西藏,可见他淡泊名利,献身科学。19、角度的选择对新闻评论非常重要。面对某个事实或问题,评论的角度不同,文章面貌往往迥异。思考以工匠精袖雕琢时代品质在选择评论角度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基于其呈现的事实,考虑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论。【资料链接】新闻评论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新闻评论选择评论的角度一般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倾向性,依托新闻事实作出价值判断,这种倾向性往往反映的是主流社会的声音;二是引导作用,通过
40、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以表彰先进,针砭时弊,明辨是非,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为他们指明方向;三是深化作用,新闻评论的政治性决定了评论选择的角度要尽可能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阐释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政治意义。答案:【示例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的核心新闻事实是: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培育出杂交水稻,选育超级杂交稻,引导新的“绿色革命”。首先,可以从创造性劳动的角度进行评论。袁隆平试种天然杂交稻失败,却不放弃,说明他敢于向权威及其理论挑战;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培育出杂交水稻,证明
41、他勇于建立创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的途径;客观分析初期杂交稻存在的缺点,说明他追求创新成果的不断完善;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稻,说明他对革命性科学创新的引领。其次,可以从袁隆平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与他的辛勤劳动密切相关的角度评论。为了培育杂交稻,他“挽起裤腿走下稻田”“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可由此评论辛勤的劳动,包括艰苦的体力劳动对于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的作用和意义。第三,可以从面对批评甚至是贬斥时,能以平和的态度进行科学辩论,同时又敢于承担风险,在原则问题上挺身而出,是创造性劳动必须具有的精神品格这一角度进行评论。第四,还可以选择在共筑中国梦中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的角度评论,袁
42、隆平这样的知识分子作为杰出劳动者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能够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示例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新闻事实表现出的主旨是“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作出的不平凡的贡献”,因此可以从杰出劳动者突出的劳动技能、业绩和他们的精神世界等角度进行评论,从劳动模范高度的责任心与奉献精神等方面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价值观。【示例3】“探界者”钟扬可以从“追求成为探界精神的践行者”方面进行评论。可以讨论何为“探界”,怎样“探界”,从科学家的精神品格拓展到对时代精神的倡导。通讯中所表现的钟扬精神品格的每一个侧面
43、,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进行评论。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新闻评论的能力。本单元为人物通讯,评论对象应该以人物表现为主,具体评论时可以看报道的视角,比如人物的身份地位、社会影响、成就价值、人格魅力等等。内容层面看选择了几件事情,几件事情的安排有没有逻辑顺序,从中看写作者在思路结构方面的匠心独运处,另外还要注意艺术特色方面是否注意了详略安排,是否为平行并列或者正反对比,表现人物时是通过哪些具体的艺术手法,比如动作行为、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映衬,有没有抑扬对比法。主题表现方面看人物的思想境界给读者何种启迪,可以从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层面加以考量。评论时可以从宏观大局方面看
44、待,也可以着眼于微观细小方面。20、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答案: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一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些学者的质疑: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该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一题两问,问袁隆平在研究杂
45、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他遇到的困难是:从“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可概括出他研究杂交水稻,认为杂交水稻有前景,这是受权威论断否定的。从“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可概括出,有人嘲笑他对遗传学无知。从“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可总结出,有些学者质疑,他们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而袁隆平应对的办法是,“在
46、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袁隆平不打算退却”“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可总结出面对困难时,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小提示: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18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