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6-9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
2、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 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翳:遮盖,这里指云。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沿溯阻绝。 绝( )或王命急宣。 或( )不以疾也。 疾(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8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9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6. 断 有时 快 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3、趣味无穷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8.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4分,各2分)9.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分,只答出“热爱”或只答出“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2分【原文】 芙蕖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以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宋周敦颐,字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
4、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
5、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树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以池水渗漏为苦),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注释】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可人:合人心意。可:合,宜。群葩(p):百花。葩:花。令:时令,时节。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花,这段时节称为当令。过:过时,不当令。秋:时候。过而不问之秋:过了花开时节而无人过问的时候。荷钱:初生的荷叶,小如铜钱,所以称荷钱。茎:指荷梗。妍:美丽。袅娜:形容体态轻盈柔美。逸致:悠闲的情
6、趣。致:情趣。迨至:等到。迨:及,到。菡(hn)萏(dn):荷花的别称。未开曰菡萏,已开曰芙蕖。欲滴:形容荷花的娇嫩。徂(c):到。资:资财,里指享受。蒂:花托。蓬:即莲房,莲蓬。实:指莲子。擎:高举,这里指耸立。可鼻:适合人们用鼻子嗅闻。馥:香气。【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1)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 )(3)及花之既谢 ( )(4)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3)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7、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3.我们可以把芙蕖看作是说明文。请梳理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4.我们也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从文体、题材、手法、立意等方面,将芙蕖与爱莲说作一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1(1)详细,完备 (2)借指时候 (3)已经 (4)整年,全年2.(1)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好看。(2)至于它适合人们口味的方面,那就是莲子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吃后使人齿颊生香。(3)它有五谷的实际作用而不没有五谷的名声,它兼有百花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种植的好处有比种荷花大的吗?3芙蕖的中心内容是说明“芙蕖之可人”。开头提出说明对象后,分别从“可目”、
8、“可鼻”、“可口”、“可用”等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加以总结。4.两文相比:文体爱莲说是散文,芙蕖是说明文,也可看作是散文。题材二者都以荷(莲)为写作对象,尽管二者角度不同。写法二者都是托物言志;不过芙蕖比较含蓄,它外在形式是说明,而意在托物言志。立意爱莲说写超尘脱俗的君子之风;而芙蕖则立足贫民,写的是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 独醒杂志 曾敏行【原文】 元祐初,山谷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
9、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注释】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涪陵:地名。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已:同“以”。不诬:不假:【译文】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钱勰)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
10、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轴鼠画东安一士人喜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注释
11、】东安:县名,在今湖南省境内。作鼠一轴:画了一幅装裱好的鼠画。【启发与借鉴】 侧面描写文中写东安人士的画技逸群,其鼠画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文中却没一句话直接介绍或描绘画面上的老鼠,事实上即使介绍或描绘了,也很可能是平庸之笔,因为难于写得形神兼备。作者巧妙地避开难点,大写其猫,说猫见了轴上的鼠画“踉跄逐之”,“踉跄”两字,极力描写猫的急于追逐,而猫的急不可待又正说明鼠画的逼真。把猫儿的错觉写得愈活,就愈能烘托出鼠画的活龙活现。这就是侧面描写的妙用。乐府陌上桑中说秦罗敷是个极美丽的女子,其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
12、者也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秦罗敷的美貌。【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喜欢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它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县令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1.解释:(1)漫 (2)物色 (3)逮 (4)踉跄2.翻译:(1)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2)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
13、真。【参考答案】1(1)随便 (2)察看 (3)及、等到 (4)跌跌撞撞大龙湫记元 李孝光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
14、,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注】摽:把持。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
15、人。暴:施加恶行,欺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访于众僧访:询问B其始辟者,皆畸人也畸:神奇C经蒙茸则手披足踏披:拨开D况小人毒正毒:危害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3分)故蹊径可寻者希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ABCD3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B众僧告诉我,那些名胜古迹
16、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C作者一行后来在老僧的带领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3分) 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4分) 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3分) 参考答案:1D(毒:怨恨)2C(众僧所讲事实;“我”去探寻的决心;老僧勉励“我”去探寻。)3D(“在当今
17、流行的原因”错,应是“在当今不能流行的原因”)4.(10分)暂且前往吧,等到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译对“俟”“即”“伤”字各给1分。俟:等到。即:接近。伤:妨害。)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译对“耀”“征”“诳”“众”各给1分。耀:炫耀。征:证实。诳:说谎。众:当众。)这就是严光、管宁之类的人躲藏起来不把声名张扬出去而不敢亲身尝试小人的恶毒手段的原因啊!(译对“俦”“所以”“以身”各1分。俦:类。所以:的原因。以身:亲自。客夏游黄山、白岳,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载酒从之甚适。因想吾家西湖上,湖水清且广,雅宜此具,归而与吴德聚谋制之。朱栏青幕,四披之,竟
18、与烟水云霞通为一席,泠泠如也。按地理志云:“有梅湖者,昔人以梅为筏,沉于此湖,有时浮出。至春则开花流满湖面。”友人周东音至,遂欣然题之曰:“浮梅槛。”古今人意同不同,未可知也。书联者二,一曰:“湍回急沫上,缆锦杂华浮。”一曰:“指烟霞以问乡,林屿而放泊。”每花月夜,及澄雪山阴,予时与韵人禅衲2,尚羊六桥3。观者如堵,具叹西湖千载以来未有,当时苏、白风流4,意想不及。此人情喜新之潭。夫我辈寥廓湛妙之观,岂必此具,乃与梅湖仙人争奇哉?聊述所自,以贻观者。11黄山:在安徽歙县西北。白岳:在安徽休宁县西。2泠泠:形容水流清越的声音。3禅衲:僧衣,代指僧人。4尚羊:同“徜徉”。六桥:在西湖苏堤上。5苏白
19、:苏轼、白居易。都曾守杭州。16贻:赠给。7具:通“俱”,都。8潭:通“谈”。【译文】夏天我去黄山、白岳两地旅游,见竹筏漂行在林间小溪之上,有那好游玩的人们坐着筏子载着酒随着水流而行非常惬意的样子。因为想到我家是住在西湖边上的,西湖那水清澈而且宽广,非常适合竹筏子这种优雅的东西,回来之后我便与友人吴德聚在一起谋划做一个玩。竹筏用朱红色的栏杆围起来,并在船四周遮以青色的纱幕,远远看过去竟然跟烟水云霞融为一体,一派清幽凄冷的样子。地理志里头说过:“金陵有一个叫梅湖的地方,曾有人以梅树和梅花做了一个筏子,沉放在此湖之中,有时候它会浮起来,到春天时这个梅筏会开出梅花来,满湖面的漂流。”我的朋友周东音到
20、我这看到这个独特的筏子,于是欣然为它题写了“浮梅槛”的名字。古时和现在的意韵相不相同,我不知道。写了两副对联,一副是“湍回急沫上,缆锦杂华浮。”另外一副是“指烟霞以问乡,林屿而放泊。”每逢花月夜,或者是雪天夕阳时候(此句不知何意,揣测),我常和雅士禅衲,徜徉苏堤六桥。围观人群像一堵墙一样,都感叹说这是西湖千百年来从未有过之景,就算当年苏东坡白居易在杭州时的风流倜傥,怕也逊色于今日几分。这是人们喜欢新意的缘故吧,像我们空旷深远、妙圆湛寂之辈,岂不是必须配备此筏以与梅湖的那个仙人争奇斗艳吗?简单记述下这些,以供读者欣赏。【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
21、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22、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注】挐:撑(船)。毳(cu)衣:毛皮的衣服。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ng dng ):天上的白气。芥:比喻细微,微小。白:酒杯。1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3)上下一白 (4)及下船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3翻译下列句子。(4分)(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译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 4填空和简答。(5分)(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乙文中“雾
23、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分)(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 【答案】1.(4分)(1)比高(2)看到 (3)全,部(4)到,等到 每空1分。2.(2分)A3(4分)(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分,每小句1分)(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分)“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4(5分)(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分)“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2)示例:湖山夜雪(1分)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24、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2分)每点l分。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
25、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文言文比较阅读练习121与朱元思书一、阅读下面两文,完成17题。(26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6、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向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 吴均)【注】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限日:遮挡住阳光。 幽岫:幽深的山穴。 唳:鸣叫。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绵绵:形容声调悠长。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葺宇:
27、建屋舍。葺,修建。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于斯:在这儿,指石门山。办,具备。 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猛浪若奔 ( ) (2)猿则百叫无绝( ) (3)窥谷忘反( ) (4)岂徒语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3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文中都有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甲文是 (甲文该句同时
28、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乙文是 。(4分)4甲文中有一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思相近,请写出来,并说说这些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4分) 5.乙文中体现了“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旨趣的句子是 。(2分)6.两文中都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7.这两篇山水小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4分) 参考答案:1(4分)(1)飞奔的马 (2)停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空(各占1分)2(4分)(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
29、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2)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都已具备。3甲文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甲文该句同时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突出了山的峻峭。乙文句子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4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些句子都是从侧面 写出了水的清澈,同时也写出了鱼的可爱,让人流连忘返。5.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6.一方面衬托山谷的幽静,一方面奏响一支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无限神往。7.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的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与顾章书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在梅溪山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那阴森陡峭的崖壁,争着沐浴朝夕的霞光,拔
30、地而起的孤峰,遮挡住了天上的日光,山洞幽暗,衔着朵朵白云,溪水深深,呈现出翠绿的颜色。蝉儿吟唱,白鹤啼叫,水声淙淙,猿猴哀鸣,这些声音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动听,奏成了连续不断的天籁音韵。我既然一向向往隐居,于是就在山上盖了间房屋。有幸有各式各样的的菊花,遍地长满的竹实,都是山里隐居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在这里都已齐备。论语上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难道是一句空话!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练习一 对比阅读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回答1-5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31、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解释加点的词。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有时见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D、横柯上蔽 负势竞上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
32、【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什么? 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2B3(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5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10.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实是/欲界之仙都B.蝉/则千转不穷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D.水/皆缥碧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12.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 ”。(2分)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