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管系016翰林百特管理学简答题名词解释1企业目标 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2. 集权与分权 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3. 前馈控制 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4全面质量管理 就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
2、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5正式沟通 是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如组织内的文件传达、定期召开的会议、上下级之间的定期汇报以及组织间的公函来往等。1、简述管理概念和性质答: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
3、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2、组织外部环境的特征和构成因素答: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惯、道德风尚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党和国家的经济法令和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
4、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科学技术环境。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它们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可提供利用的技术资源。文化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3、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答: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4、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答:职工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
5、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5、什么是管理理论丛林?(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管理思想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并形成众多的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些学派主要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6、企业文化理论和企业再造理论答: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
6、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2)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把企业精神和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3)物质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对企业员工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对员工行为具有约束和辐射作用。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的又一新理论。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
7、,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就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7、计划工作的特征是什么?答: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主导性: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
8、普遍存在的.效率性: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8、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答: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关键性原则。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目标主体.定量化原则。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9、。9、目标管理的特点。答: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佳的自我控制。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10、目标设立是目标管理的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目标要略高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使职工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则失去了激发工作热情的意义.(2)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确保目标考核的准确性。(3)目标期限要适中.在大多数情况下,目标设置可以与年度预算或主要项目的完成期限相一致。将长期目标分解为一定的短期目标
10、,有利于目标的监督考核,也有利于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4)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说,要把目标限制在五个以内。目标少而精,有利于在行动中保证重点目标的实现。11、什么是决策?有哪些特征?正确的决策应坚持哪些原则?答: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具有如下特征:超前性。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要求决策者具有超前意识,思想敏锐,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做出正确决策。目标性。无目标的决策或目标性不明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决策无效甚至失误。选择性。决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通过比较评定来进行选择。可行性。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
11、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过程性。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分析判断过程。科学性。要求决策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做出科学决策。正确的决策应坚持以下的原则:满意原则。就是能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的决策。层级原则.决策在企业内分级进行,是企业业务活动的客观要求。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效用的原则。12、决策的类型和作用是什么?答: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按决策的可靠程度,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作用:决策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
12、证。13、定性决策方法有哪些?答: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也叫思维共振法,即通过有关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组合效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思维。头脑风暴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已提出的每一种设想进行质疑,并在质疑中产生新设想.第二阶段是对每一种设想编制一个评价意见一览表,同时编制一个可行性设想一览表.第三个阶段是对质疑过程中所提意见进行总结,以便形成一组对解决所论及问题的最终设想.特尔菲法:特尔菲法是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组织决策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后作为参考再发给各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以提出新的论证。几轮反复后,专家意见渐趋一致,最后供决策者进行决策。
13、特尔菲法基本步骤如下:第一,确定决策题目.决策题目要具体明确,适合实际需要.第二,选择专家。选择专家需解决四个问题:什么是专家;怎样选专家;选择什么样的专家;专家人数。第三,制定调查表。即把预测或决策问题项目有次序地排列成表格形式.第四,决策过程。一般要分四轮进行,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第五,做出决策。经过多次反馈后,意见渐趋一致,或对立的意见已十分明显,此时便可把资料整理出来,做出决策.特尔菲法具有匿名性、多轮反馈、统计性的特点。哥顿法:“哥顿法”是美国人哥顿于1964年提出的决策方法。该法与头脑风暴法相类似,由会议主持人先把决策问题向会议成员作出笼统的介绍,然后由会议成员(
14、即专家成员)海阔天空地讨论解决方案;当会议进行到适当时机,决策者将决策的具体问题展示给小组成员使小组成员的讨论进一步深化,最后由决策者吸收讨论结果进行决策。14、如何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答:企业组织结构使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2)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利关系的划分.(3)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是企业目标.15、组织的类型有多少种?答:组织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类。正式组织,一般是指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
15、职责的组织体系。非正式组织,是在共同的工作中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情感的团体.16、企业一般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答:企业一般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1)一些不适于通过正式组织解决的问题,通过非正式组织比较容易解决;(2)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情感交流渠道,维持企业人员的稳定与团结;(3)尊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使职工有表达思想的机会,工作中减少厌烦感,加强协作关系.17、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有哪些?决策的代价。一般来说,代价越高的决策,越不适宜交给下层决策者.重大决策也不宜授权。政策的一致性。如果希望保持政策的一致性,那么集权程度就高些;反之,那么分权的程度就高些.
16、组织的规模。组织规模越大,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越多,分权程度就应高些;相反,集权程度就应高些。组织的成长方式。如果组织是靠内部积累由小到大逐级发展起来的,则集权程度较高;若组织是由并购或联合发展起来的,则分权程度较高。管理哲学。主管人员的个性和他们的管理哲学,对组织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影响较大。管理人员的数量及素质。如果管理人员数量充足、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管理能力强,则可较多的分权;反之,趋向集权。控制技术与手段。如果控制技术与手段比较完善,主管人员对下属的工作和绩效控制能力强,则可较多的分权。18、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是什么?答:衡量一个组织集权或分权的标志主要有:(1)决策的数量。组织中较低
17、管理层次做出的决策数目越多,则分权的程度越高;反之,则集权程度越高。(2)决策的范围。组织中较低层次决策的范围越广,涉及的职能越多,则分权程度越高。(3)决策的重要性。若较低层次做出的决策越重要,影响面越大,则分权程度越高;反之,则集权程度越高。(4)决策的审核。组织中较低层次做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的程度越低,分权程度越高;反之,分权程度越低。19、授权的原则是什么?答:因事设人,视能授权.授权时应依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明确责任。授权时,必须向被授权人明确所授事项的任务目标及权责范围.不越级授权。越级授权必然导致中层领导的被动,不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要适度授权。授权过少,往往
18、下属的权力过小,积极性受到挫折,达不到授权的效果;授权过度,等于放弃权力,造成工作杂乱无章,甚至失去控制。20、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答:经济效益原则。组织人员配备计划的拟定要以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前提,要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任人唯贤原则。在人事选聘方面,从实际需要出发,大公无私,实事求是地发现人才,爱护人才,重视和使用确有真才实学的人。因事择人原则.员工的选聘应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量才使用原则。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程序化、规范化原则。员工的选拔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21、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答:管理人员需
19、要量的多少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组织规模.一个组织规模越大,其业务量越大,所需管理人员数量也就越多。业务的复杂程度。一个组织其业务越复杂,环节越多,所需的管理人员越多。管理部门的数目.在特定性质和特定业务条件下,组织机构设置层次越多,职能分工越细致,管理部门的数目就越多,所需管理人员的数量也越多。管理人员的储备需要。22、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是什么?答: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有:(1)业务培训;(2)管理理论;(3)管理能力;(4)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方面。23、领导者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领导者的影响力由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两个方面构成。法定权力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
20、提,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法定权包括: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和奖惩权.自身影响力是领导者以自身的威信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自身影响力不具有法定性质,它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无法由组织“赋予”.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因素包括:品德、学识、能力和情感等。24、领导理论的发展过程答: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性格理论阶段:从二十世纪开始到三十年代。这一阶段的领导理论研究,侧重于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行为理论阶段: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这一阶段,从研究领导者的素质、特性,转向研究领导者的领导方式、领导作用和领导方法.权变理论阶段: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迄今。
21、该理论认为,一种领导行为的效果好不好,不仅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且还取决于许多客观因素.没有一种“最好”的领导行为.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5、管理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管理系统理论怎样对领导方式进行分类的?)答:管理系统理论将领导方式分为以下类型:(1)专权命令式.即领导人极为专制,对下属缺乏信任,主要用恐吓和惩罚来激励下属,惯于由上而下地下达命令、传递信息,决策权高度集中。(2)温和命令式。即领导者允许下属反映意见和提出要求,允许下属一定的决策权但严加控制。(3)协商式.领导者对下属有较高的信任度。以允许下属参与管理的方式激励他们;注意倾听下属意见,重大决策由领导
22、者裁决,具体事项则由下属安排或协商解决。(4)参与式.即主管领导对下属完全信赖,凡事听取下属意见并酌情采用;鼓励下属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和评价工作;鼓励下属就其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作出决定或共同作出决定。26、领导者科学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里?答:(1)知人善任的艺术. (2)量才适用的艺术。(3)用人不疑的艺术。27、影响企业人际关系的普遍因素有哪些?答:职工空间距离的远近。人与人在工作的地理空间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发生彼此的往来和相互了解。职工彼此交往的频率。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相互了解,关系越容易密切。职工观念态度的相似性。如果职工在这些方面基本趋同,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感情,容易相互理解,
23、倾吐心声,交流思想,形成较为密切的关系。职工彼此需要的互补性.不同知识层次、性格有别的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相互扬长补短,提高领导层的整体素质。28、什么是激励过程?答:激励的过程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驱动下向目标努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29、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答: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为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和睡眠。第二
24、层次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这是有关人类避免危险的需要。第三层次是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当生理及安全得到相当的满足,友爱和归属方面的需要便占据主要地位。第四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人们一旦满足了他们的归属需要,他们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第五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30、简述双因素理论答: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人们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作为管理者,首先必须确保职工保健因素方面的需要,否则,就会引起职工的不满。但是,即使满足了上述条件,也不能产
25、生激励效果,因此,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激励方面的因素。31、激励的作用表现在哪里?答: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32、有效激励方法有哪些?答:物质激励。在物质鼓励中,最突出的就是金钱。精神激励。企业常用的精神激励方法有:目标激励法、环境激励法、领导行为激励法、榜样典型激励法以及奖励惩罚激励法等。职工参与管理。让职工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工作丰富化。就是使工作具有挑战性且富有意义.33、现代管理中控制的作用答: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保证控制是及时改正缺
26、点,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控制是组织创新的推动力34、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答: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目标明确原则。控制活动是一种管理活动过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也就是说,控制工作必须围绕既定的目标开展。重点原则。控制不仅要注意偏差,而且要注意不同偏差的重要程度,我们不可能控制工作中所有的项目,有效的控制只能针对关键项目。及时性原则。高效率的控制系统,能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灵活性原则。它要求制定多种应付变化的方案和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并采用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和方法来达到控制的目的。经济性原则.控制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活动,耗费较大.行使控制职能的时候,必须考虑控制的经
27、济性。35、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实现有效的现场控制必具备的条件答:(1)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现场控制中,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深人细致的思考,也很少有机会和他人一起分析讨论,常常依靠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甚至是“直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2)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现场发生的问题常常是程序化的,多数操作性较强,注重问题的细枝末节.管理者在按照计划对下属实施控制过程中,必须多听取下属人员尤其是一线人员的意见和建议。(3)适当的授权。在现场控制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应当也不能事事都向上级请示,以免造成工作中断和贻误战机。所以,负责现场控
28、制责任的管理人员应当拥有相应的职权。(4)层层控制,各司其职。一般而言,现场控制是上级管理者对下级人员的直接控制.一个管理组织中,可能同时存在多个管理层级,有效的现场控制必然由最熟悉情况的管理人员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全面深人了解问题并提出最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样还可以避免多头控制和越级管理。36、简述控制系统的含义和特点答:控制系统是指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与 其他系统相比,控制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2)控制系统具有自身的目的性(3)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反馈功能。37、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和内容。答: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
29、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了全新的质量观念。它不仅是指企业产品的性能,还包括企业的服务质量、管理质量、成本控制质量、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服务和协作的质量等。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了动态的过程控制。质量管理的范围包括市场调查、研究开发、新品设计、加工制造、产品检验、仓储管理、途中运输、销售安装、维修掉换等的整个过程.38、预算的种类有多少?
30、答: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预算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有如下几种:(1) 刚性预算与弹性预算。按预算控制的力度,可以将预算区分为刚性预算和弹性预算。刚性预 算,指在执行进程中没有变动余地或者变动余地很小的预算。弹性预算,指预算指标留有一定的调整余地,有关的当事人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灵活执行预算确定的各项目标和要求。(2) 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收入预算,是对组织活动未来的货币收入进行的预算。支出预算,是对组织活动未来支出进行的预算。(3) 总预算与部门预算。总预算,是指以组织整体为范围,涉及组织收人或者支出项目总额的预算.部门预算,是指各部门在保证总预算的前提下,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安排的预算。3
31、9、零基预算法的基本思想.答:零基预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都视为是从零开始的,重新编制预算。预算人员以一切从头开始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需要,安排各项活动及各个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40、协调的含义及协调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答: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目标一致原则.协调的目的是使组织成员充分理解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并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从而促进组织总目标的实现。效率原则。协调的目的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部门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更好地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能满腔热忱、信心十
32、足地去工作,从而提高组织效率。责任明确原则。明确责任就是规定各部门、各岗位在完成组织总目标方面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还要明确互相协作的责任,提倡互相支援、积极配合。加强沟通原则。沟通是协调的杠杆,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沟通越有效,彼此间的理解、支持就越容易建立;反之,沟通效果越差,组织协调性也将越低。41、冲突的含义及冲突的二重性理论答:在传统意义上,冲突对组织是不利的,必须加以克服。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对冲突的认识有所变化,即组织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接纳它。此外,还发现冲突有时能给组织带来好处.直到今天,这种观点发展成为冲突的二重性理论.今天的冲突理论
33、认为,冲突具有正面和反面、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性质;没有冲突的组织将表现为呆滞,对环境变化适应慢和缺乏创新精神,因而绩效也不会是最好的;而存在一定水平的冲突,可以促进组织变革,使组织充满活力,因而绩效水平可以大大提高。基于这种认识,管理者的任务不再是防止和消除冲突,而是管理好冲突,减少其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42、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解决组织冲突的方法)答:通常,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有以下几种方法:(1 )回避这是解决冲突的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即让冲突双方暂时从冲突中退出或抑制冲突。当冲突微不足道时,或当冲突双方情绪非常激动时,可以采取让双方暂时回避的方法来解决冲突。(2) 强制解决。即管
34、理者利用职权强行解决冲突.当你需要对一个事情做出迅速的处理时,或当你的处理方式其他人赞成与否无关紧要时,可以采取强制的办法.在强制解决中,往往以牺牲某一方的利益为代价。(3) 妥协。即通过要求冲突各方都做出一定的让步,使问题得到解决。当冲突各方势均力敌时,或当希望就某一问题尽快取得解决办法时,可以采取这种处理方法。(4) 树立更高目标.当其中一方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目标时,冲突双方可能会进行合作并做出一定让步,为完成更高的目标而统一起来。(S) 合作。将冲突各方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进行开诚布公地讨论,搞清楚分歧在哪里,并商量可能的解决办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因此从结果来说是最好
35、的选择。43、什么是信息沟通?如何理解它?答:信息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要从以下几点来理解:信息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如果信息没有被传递到接受者那里,信息沟通首先就没有发生。成功的信息沟通,不仅需要信息被传递,还要被理解。信息沟通的主体是人,即信息沟通主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由于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沟通相互关联、交错,所以管理者把各种信息沟通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即管理信息系统。44、信息沟通的障碍有哪些?答:沟通方式选择不当,造成的沟通沟通障碍。沟通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如果不能选择适合的沟通模式,将会导致组织沟通效果下降。沟通双方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沟通效果。在技能、
36、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使接受者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曲解信息发送者的意图,或发送者不能以最易被理解的方式表达他的意图,从而降低了沟通的效果。态度和兴趣障碍。发送者的态度和兴趣会影响其发送信息的质量。而接受者也经常根据自己的态度、兴趣,有选择地去听、去看.在解释接收到的信息时,接受者也会把自己的态度和兴趣带进去。情绪障碍。沟通双方的情绪也会影响沟通效果.信息过滤.指故意篡改或歪曲事实,使信息接受者接收不到真实、全面的信息。45、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有哪些?答: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根据沟通内容的特点、沟通双方的特点、沟通方式本身特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沟通方法。善于运用反馈。在沟通中,由于知识、技能等方面
37、的原因,经常出现误解或解释不准确的情况.如果双方在沟通中,能利用反馈,就可以减少误解或解释不准确的情况的发生。学会积极倾听。在口头沟通,尤其是面对面的沟通中,积极倾听对沟通效果非常重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沟通的效果。46、协调的作用。答: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解决冲突,促进协作。提高组织效率47、试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答: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各种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概括起来说,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二是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1、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1)社会环境对组
38、织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外部环境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具有的要素环境直接地决定组织的自下而上和发展。(2)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社会外部环境作为外在条件对组织的生产和发展起着限制和约束作用。(3)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影响作用。也就是说,某一事物行为对他事物或周围的人或社会行为的波及作用。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消极、被动的适应;二是积极主动的适应。任何组织要想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都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49、试述目标管理实施过程答: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目标建立。这目标管理实施的第一阶段,主要指企业的目标制定、分解过程。这
39、一阶段是保证目标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在目标设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目标要略高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 第二,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确保目标考核的准确性.第三,目标期限要适中。第四,目标数量要适中.(2)目标分解。是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分目标、个人目标,使企业所有员工都乐于接受企业的目标,并且在完成这一目标中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3)目标控制。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民主管理,同时积极的自我控制与有力的领导控制相结合是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4)目标评定与考核。通过评议,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奖优罚劣,及时总
40、结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以此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50、对目标管理该如何评价?答: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组织管理任务的过程。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向企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目标管理制度的优点:(1)目标管理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2)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 (3)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 (4)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 (2)目标制
41、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3)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标准很难统一。(4)企业职工素质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51、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的特点及其优缺点。答:直线职能制又称为U型结构。 它是以权力集中于高层为特征的组织结构。它的基本特征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功能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每一个部门又是一个垂直管理系统,每个部门或系统均由企业最高层领导直接进行管理,所以这一结构又叫“功能形垂直结构”。 U型结构的优点是,由于是垂直领导,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按总体设想,投资到最有效的项目上去。同时这种结构还有利于产供销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协调,这一点对于纵向一体化的产品
42、相关度很高的企业来说,尤其重要。 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U型结构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其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即高层领导者陷于日常经营活动,过多地涉入原本应是中层管理者的范围,疏于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同时,由于行政机构越来越庞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越来越困难,形成体制僵化,管理成本上升。 事业部制,又称M型组织结构. 它是一种分权式结构,即:事业制是在总公司领导下接产品、按地区或按市场划分的统一进行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相对独立经营、单独核算的部门化分权结构。事业部是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下设自己的职能部门,如生产、销售、开发、财务等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M
43、型结构的优点在于: (1)权力下人,有利于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问题.(2)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能充分发挥部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各事业部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率。(4)便于培训管理人才。 M型组织结构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上层与事业部内部都要设置职能机构,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管理费用增加;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容易忽视整体利益,各事业部之间协调难度增大,等等。52、假如某企业要选聘一名高级主管,它应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为什么?(管理人员选聘渠道)答: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从组织内部培养、选拔、任用
44、,即内部来源;二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即外部来源。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一个组织高级主管的选聘采用外源渠道。 因为内源选任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帮结派.(3)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制约。 如果采用外源招聘,可以避免这些不足。因为:(1)外源招聘,应聘人来源广泛,选择空间大。从外部招聘是面向社会的,任何符合条件的人员,包括现在供职于其他组织的管理人员都可应聘,因而可选范围十分广泛。(2)外源招聘的管理者不受现有模式的约束,能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和活力
45、,有利于组织创新和管理革新。此外,由于他们新近加入组织,没有与上级或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在工作中可以很少顾忌复杂的人情网络。(3)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组织中空缺的管理职位可能有好几个内部竞争者希望得到.每个人都希望有晋升的机会.如果员工发现自己的同事,特别是原来与自己处于同一层次具有同等能力的同事提升而自己未果时,就可能产生不满情绪,懈怠工作,不服管理,甚至拆台。从外部选聘可能使这些竞争者得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有利于缓和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53、试述领导者合理用人的艺术答:激发职工的潜在能力,是现代企业管理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要最大限度
46、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在用人、激励人和治理人等方面下功夫。(1)科学用人的艺术。领导者要科学地用人,需要先识人,即发现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科学用人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人善任的艺术;量才适用的艺术;用人不疑的艺术。 目前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法主要有物质激励法和精神激励法两类。无论哪种激励,都应当把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应当因人、因事、因环境制宜,恰当好处,方能有效。(2)有效激励人的艺术。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行为科学家根据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对激励艺术和方法,提出了许多主张。(3)适度治人的艺术.治人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应当包括科学用人和有效激励人的艺
47、术.除此之外,还包括批评人、指责人,帮助人克服错误行为以及做好人的发动工作。表扬奖励职工是治人、管理人的艺术,而批评或指责人,也需要有良好的技巧。54、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标准?答:控制是一种管理实践活动过程。要控制就要有标准,离开可比较的标准,就无法实施控制。因此,控制过程的首要步骤就是拟定控制标准.通常,选择对整个计划意义重大的关键指标,对其制定适宜的评价数值作为控制标准.制定理可行的控制标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目的性。控制工作必须以实现组织计划为目的。制定控制标准必须体现组织的目标,反映计划所规定的目的要求。(2)多元性.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因此控制标准也应
48、是多元的。(3 )可检验性。标准不是虚无飘渺的幻象,而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能够确实作为行动比照物的对象。使标准具有可检验性,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把目标定量化.例如,制定企业中研究开发部门的工作控制标准,要具体量化为每年提供多少个产品开发创意、进行多少个产品开发项目等指标,这样控制标准就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4)可行性。标准的制定要切实可行,即标准水平的高低要适当。控制标准必须明确清晰,便于理解,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和实践性。(5)利益目标一致性。组织目标是多元的,组织的多元目标是通过内部各子系统子目标体现出来的.为了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控制标准就必须体现部门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的要求。这种一致要依靠利益的引导和驱动.因此,目标一致性的核心,必然是利益目标的一致性。常用的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统计方法,相应的标准称为统计标准。它是根据企业的历史数据记录或是对比同类企业的水平,应用统计学方法确定的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