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第一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
2、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
3、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2)、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之路。 4.改革的认识和启示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
4、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评价改革的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坚持历史的标准; 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5、。 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l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l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l 农奴制改
6、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l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
7、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l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l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l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l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
8、了基础。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第三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1)不同:春秋改革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
9、点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答:相同点:背景相同,即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目的相同:巩固统治,挽救危机。作用相同: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结果相同:旧势力强烈反对,失败。性质相同:是对封建
10、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措施不同:庆历新政主要在政治上,如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王安石变法包括理财、军事、取士等措施。失败原因不同:王安石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失败。影响不同: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对缓和社会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短作用不大。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全面改革。(2)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
11、艰巨性。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似:商鞅被杀;王安石被革职,后又被迫辞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
12、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3)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穆罕默德阿里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何相同之处?目的相同:都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创办方式相同:都采取官办方法。内容相同:都是先重点建立军事工业,后又建立一些民用工业。作用相同: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的洋务
13、运动比较相似点改革性质的一致性,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两者在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等方面相似。原因和目的方面相似:地处亚非的中国和埃及面临着共同的使命,即富国强兵,都希望通过改革“师夷长技以自强”。两国都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发展民用工业:基于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的背景,必须首先壮大军事力量,才能巩固统治。而在军事工业发展过程中又遇到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发展民用工业才会又出路。两者在改革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推行,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是由地方实力派推动进行,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
14、改革也更不彻底。不同点:背景:阿三大政治集团争权夺利,社会动荡不安 洋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力量强大目的:阿称霸、扩展中东地区 洋镇压农民起义内容:阿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积极扩张洋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影响:阿获得民族独立 洋未挽救民族危机阿里工业方面的改革和中国的洋务运动为什么都先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发展民用工业?基于两国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的背景,必须首先壮大军事力量,才能巩固统治。在发展军事工业过程中都遇到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发展民用工业才会有出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比较相同:背景: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
15、形势。领导者: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主持下的改革。结果: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阻力:都受到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不同:性质:阿里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所以其性质为封建性的改革;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改革。结果:阿里改革失败;农奴制改革取得了成功。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比较相同:起因: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欧的影响主观目的: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富国强兵结果:有利于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 的发展不同: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性质封建性质改革资本主义性质改革内容鼓励工场购买农奴,强化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废除农奴制,解放农奴,
16、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相同点: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不同点: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结果不同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点:性质上,
17、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点: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
18、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结果不同:一败一成。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相同点: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不同点: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内容上,中国
19、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1)人民的
20、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1)封建危机严重(2)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思想文化传统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
21、重大政策调整;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同点: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1861年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之处: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世纪
22、年代;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客观效果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结果相同: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扩张。不同之处: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不同: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
23、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国力发展超过俄国,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三次改革成功的原因:一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二是调整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是适当照顾人民利益,赢得人民的支持。认识:三次改革各有特点,他们的成功说明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中的特有产物,资本主义经济中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必须市场化。社会主义改革比较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改革的背景。改革主要针对哪些问题而展开。试从经济、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分析中苏改革一
24、成一败的原因。【解析】题目规定的时间是“50年代中期以来”,空间是“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要注意对改革背景和改革内容作出概括,对教材叙述的内容在比较的基础上做归类。最后一问要抓住试题设问要点再现史实,联系结果进行思考并通过比较的方式组织答案。【答案】(1)背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悬殊较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忽略特殊国情,产生消极影响,前进步履维艰。(2)内容:强调国家主权独立。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提倡和平共处。改革经济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涉。典型事例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
25、制度。(3)中苏改革成败原因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时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时刻警惕和打击西方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发展,人民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苏联长期脱离实际,受教条主义影响,不能很好地对外开放和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西方和平演变进行有效的反渗透,而经济因改革失败而衰退,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起人们对社会
26、主义的怀疑。(4)启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国情,选择并完善建设道路。坚强有力的集体领导是改革成败的关键。20世纪不同类型的改革模式问题:“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回答:(1)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2年实施新政;中国:1978
27、年实行改革开放。(2)特点:俄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局: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3)认识:三种经济模式
28、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历史选做题解题方法探究(一)、解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应把握好5个环节:读(读材料、审题)、找(相关信息)、接(链接所学)、转(转换思维)、答(组答案)1、读(审题、读材料):(1)审题:第一、审问法常用问法有:根据材料X概括、分析(简析)、说明、指出、评析、简评根据材料X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简析)、说明、指出、评析、简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简析)、说明、指出、评析、简评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第二、审关键词:提示词:基
29、本思路、答题的方式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程度等限制中心词:答题所围绕的中心内容求答词:须回答的具体方面如:第三、审题型:叙述类:“简述”、“概括”等(侧重对教材和材料内容的概括)分析类:“分析”、“简析、评析等(分析重在“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论证类:“试论”、“说明”、指出等(侧重“论”。摆典型史实,讲道理,来论证题目所给的正确或错误的某一观点、结论)比较类:“对比”“异同”“相同(不同)”等评价类:评析、简评、“评价”等(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史观对历史事件、人物、历史观点进行阐释、评第四、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
30、写要点第五、审问题间及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二)、解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1、读(审题、读材料):1、读材料: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句、关键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带设问、获有效信息,联教材,列提纲。2、找(相关信息):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这也是高考能力要求之一,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3、接(链接):链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
31、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这类试题是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4、转(思维转换):在解答历史主观题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非常重要;还有借助材料的有关信息,转换思维得出其它方面的信息。(例如:原因、目的、作用、影响等方面的相互转换。)5、答(组答案):(1)形成答案的素材:材料、教材、递进关系、思维能力(2)根据设问,分值,问什么,答什么,简明扼要。(3)语言准确、规范,逻辑紧密、史论结合。(4)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5)克服思维定势,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防止片面性,即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完全否定。(6)答案书写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专业化、条理化、工整化”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尽量去概括而不是直接抄材料,但实在写不出可以适当抄材料);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