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课内容 第三部分 实验题4一、【电学】图14SAPVMNRiR1. (宝山区)26某实验小组用图14所示的电路,探究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他们分别将三个定值电阻Ri先后逐个接在图14中的M、N两端,且电源电压始终保持不变。为了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MN不变(即电压表显示的电压值不变),当接入电路中M、N两端的电阻Ri逐渐增大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R应_(选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实验序号Ri(欧)I(安)14.00.4525.00.36310.00.18实验序号Ri(欧)I(安)44.00.6055.00.48610.00.24实验序号Ri(欧)I(安)74
2、.00.8085.00.64910.00.32表三UMN= 1.8伏 表四UMN= 2.4伏 表五UMN= 3.2伏表三、表四和表五是他们在实验中记录的几组数据。分析比较表三(或表四或表五)数据中电流随电阻变化的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电压一定时,导体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越_。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数据中电流随电阻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结论是:_。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数据中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倍数关系,还可得出的结论是: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 (黄浦区)26为了研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某小组同学在常温下做了如下实验:他们
3、选用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若干镍铬合金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将这些导体分别接在某一恒定电压的两端,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然后将相关实验数据整理后,填入已设计好的导体材料镍铬合金实验序号123456横截面积(104米2)246369长度(米)0.10.20.30.10.20.3电流(安)0.40.40.40.60.60.6表一 表二表一中。(1)在研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应该分析实验序号 (35) 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 (36) 。(2)在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3与5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后,他们 (37)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常温下,同
4、种材料制成、横截面积相同的导体,长度越长,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的结论。(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和4与5与6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常温下, (38) 。(4)在得出上述初步结论后,该小组同学还想进一步研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否与导体材料有关?接着他们在同样条件下,又选用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若干锰铜合金导体继续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在给定的方框内设计实验记录表二 (39) (用2B铅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设计表格)(要求同时在表格中填入相关栏目及导体的规格)。3. (金山区)29小强和小华在“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分别按照图15(a)和(b)所示的
5、电路进行。 (1)“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 (14) 。 (2)连接电路时,电键S应处于 (15) 状态(选填“断开”或“闭合”)。 (3)实验过程中,他们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都进行了多次实验,但采取的方法不同,其中图15(a)小强的 (a) (b) 图 15 (c) AVSAVSR1R0PAVSRR0P方法是(16) 。(4)小华在图15(b)测电阻过程中还发现,滑动变阻器R0的滑片P从右向左移动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和电压表的示数都在有规律的发生变化。为了进一步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小华按图15(b)所示先后做了三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又用电阻R1替换R
6、接入电路,如图15(c)所示,重复刚才的实验,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已知R R1,电源电压6伏保持不变) 表一(电阻R) 表二(电阻R1)序号V表示数(V)A表示数(A)420.1540.2660.3序号V表示数(V)A表示数(A)120.2240.4360.6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电压表V和电流表A示数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7)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的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8) 。综合分析比较 (19) 中的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示数的比值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结论是:不同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7、的比值是不同的。4. (浦东新区)26某小组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用甲、乙、丙三个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并把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表三中。表一甲导体表二乙导体表三丙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13.00.6043.00.3073.00.2022.00.4052.00.2082.00.731.50.3061.50.891.50.10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3) 中的数据可以归纳得出: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倍数关系,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通过它的
8、电流也相应增大几倍,初步得出 (14) 。分析以上三组数据时,发现实验序号 (15) 的实验数据存在错误,同学们通过讨论有三种观点:“A 对错误数据进行修改”;“B 针对错误重新实验”;“C 尊重事实不作任何改动”。你认为 (16) 种观点是正确的(选填“A”、“B”或“C”)。综合分析导体甲、乙、丙的有效数据,可以发现:同一导体,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相同;不同导体,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不同。因此, (17) 可以反映出导体的某种性质。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13.00.3026.00.6039.00.90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43.00.2056.00.40
9、69.00.60表一 甲导体(AC部分) 表二 乙导体(AC部分)5. (静安区)30. 某小组同学利用两个不同的导体甲、乙来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15(a)所示,甲是镍铬合金材料,乙是锰铜材料。甲、乙两导体粗细均匀,在不同长度处各有“A”、“B”、“C”3个接线柱。该小组同学先将甲的接线柱“A”和“C”接入图15(b)所示电路的M、N端,再同样将乙的接线柱“A”和“C”接入电路,进行研究。实验中,他们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有关数据在表一、表二中。图15SAVMNABC乙导体ABC甲导体(b)(a)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
10、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15) _。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 (16) 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电压一定时,不同导体所通过的电流不同。 小明、小华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别得出初步的结论。(a)小明同学的结论:同一段导体,该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电流的比值相同;不同导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电流的比值不同。(b)小华同学的结论:同一段导体,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比值相同;不同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比值不同。请判断:小明的结论是 (17) ,小华的结论是 (18) 。(均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又改变甲、乙连
11、入电路的长度,即分别将接线柱“A”、“B”接入电路的M、N端,再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在表三、表四中。表三 甲导体(AB部分) 表四 乙导体(AB部分)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103.00.40116.00.80129.01.2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73.00.6086.01.299.01.8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或表二和表四)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 (19) _。6. (普陀区)26小明、小华和小芳三个同学为了“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他们用A、B两个导体实验。为了多次改变导体两端电压,用了不同办法:小明、小华用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小芳
12、则采用了增加电池串联的个数。三位同学将测量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A12.00.4023.00.6034.00.80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A44.00.4053.00.6062.00.80 表一(小明) 表二(小华) 表三(小芳)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B72.00.2083.00.3094.00.40(1)在连接电路时,他们就操作要求得到了共同认识。你认为连接电路时电键应处在断开状态是为了 (13) ,闭合电键前滑动变阻器应将滑片移至阻值最大处是为了 (14)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7、8、9中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倍数
13、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对同一导体, (15) 。(3)分析小华的实验数据,发现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倍数关系与小明,小芳的不同,你认为小华实验时发生的问题是 (16) 。(4)为了使第(2)题中得到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你认为还应该进行的实验是 _(17)_。7. (松江区)26在“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中,甲同学把电压表、电流表、导体A(或导体B、导体C)、电键、新干电池等器材按图12所示连接成实验电路。实验中测得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如下表:实验序号123456789导体A导体B导体C导体电压U(伏)1.534.51.534.51.534.5电流I(安)0.300.58图12RASV
14、0.900.160.300.460.080.160.22(1)根据表中数据及图12可知,甲同学是通过改变 (15) 来改变所研究的导体两端电压的。(2)乙同学觉得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改变所研究的导体两端电压,于是他在电路中串联了一只滑动变阻器,通过 (16) 也可以改变所研究的导体两端电压。(3)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电压和电流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7) 。(4)实验中用不同导体进行探究并对每个导体都进行3次测量,目的是: (18) 。(a) (b)图15A2V1V2A1R1RPSA2V1A1SV2R2R8. (卢湾区)26某小组同学按图15(a)、(b)
15、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分别进行实验。在这两个电路中,电阻R1与R2为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实验时,他们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位置,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一、二所示。表一表二实验序号A1表示数 (安)A2表示数 (安)V1表示数 (伏)V2表示数 (伏)实验序号A1表示数 (安)A2表示数 (安)V1表示数 (伏)V2表示数 (伏)10.10.22240.20.22620.10.32250.30.33630.10.52260.40.446对上述电路和表格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表一中的实验数据是该小组同学根据图15 (12) 选填“(a)”或“(b)”所示的电路图进行实验测得的。分析 (13) (选填
16、“表一”或“表二”)中电表 (14) 与电表 (15) 的示数关系(选填表中电表符号),可验证:当导体 (16) (选填“R1”、“R2”或“R”)电阻不变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中的电压表V1和电流表A1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可验证:_(17)_。SR- 0.6 3A- 3 15VAB图209. (闵行区)28某物理兴趣小组想探究“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与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时,其中小李同学猜测:电阻阻值越大,功率越大;小红同学猜测:电阻阻值越小,功率越大。他们决定用如图20所示的电路进行研究。所用的器材是若干个定值电阻、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
17、键和若干导线进行实验,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物理量12345678R/510152025305060I/A0.10.10.10.10.240.20.120.1U/V0.511.526666P/W0.050.10.150.21.441.20.720.6闭合电键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到 端(选填图20中“A”或“B”)。在进行1、2、3、4四次实验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 。分析比较表中实验次数1、2、3、4,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分析比较表中实验次数5、6、7、8,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请判断小李、小红的猜测正确与否。 (选填字母)a都正确。 b 都错。c 小李
18、正确,小红错误。d小李错误,小红正确。请你简述小李的猜测正确与否的理由 。图12 A B CSR2R110. (徐汇区)30.在研究“串联电路的特点”实验中, 某班级同学用电源、电键、若干已知阻值的电阻、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和若干根导线,按图12所示的电路分组进行实验。实验中先将电流表接到电路的A处,测出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再将电流表接到电路的B处,测出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然后将电压表分别接到AB、BC、AC处,测出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以及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U。下表是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组别电阻R1()电阻R2()A处电流I1(A)B处电流I2(A)AB
19、间电压U1(V)BC间电压U2(V)AC间电压U(V)第一组10100.30.3336第二组5150.30.31.54.56第三组10200.20.2246第四组5250.20.2156分析比较表中 (15) 的数据(填写表中物理量的符号),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与通过电阻R2的电流相等,即I1=I2。 分析比较表中电压U1、U2和U的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 (16) _。分析比较表中第一组与第二组(或第三组与第四组)的电压U、电流I1、I2及电阻R1、R2的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17) ;在分析了大家归纳的上述初步结论后,小明同学认为结论应该
20、修改成: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是相等的,即I=I1=I2。在分析了具体的实验过程及记录的实验数据后,小华同学认为结论是正确的。你同意 (18) 的意见(选填“小明”或“小华”)。理由是: (19) 二、【密度】11. (闸北区)26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现有几块大理石小块,质量分布均匀、形状不规则。某小组同学探究这些小块大理石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用(14)测量大理石的质量,用(15)和水测量大理石的体积。小组中甲同学在其中取出一块大理石分别测量三次,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五中,小组中乙同学在其中分别取出大小不等的三块各测量了一次,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六中,分析
21、表六,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16)关系。你认为甲同学和乙同学的方法比较,(17)的方法是正确的(选填“甲同学”或“乙同学”)。理由是(18)。表五:实验序号质量(克)体积(厘米3)137.515.0238.915.6339.715.8表六:实验序号质量(克)体积(厘米3)127.511.0251.420.5380.032.0三、【固体压强】12. (奉贤区)26、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实心长方体对水平地面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他们猜想:实心长方体对水平地面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度和材料密度等因素有关。他们选取的器材有:底面积、高度、密度不同的均匀实
22、心长方体若干,器壁标有刻度线、内盛细沙的玻璃容器。实验时,他们分别将不同的实心长方体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沙面上,并进行了多次实验,有关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表一 表二(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实心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度相同时,材料的密度越大,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或4、6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初步结论是: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或5、7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实心长方体的材料密度和高度相同时,它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也相同,与底面积 (选填“有关”或“无关”)。表三(4)该小组同学
23、进一步分析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 及观察到的现象。甲同学认为:当实心长方体的材料密度与高度乘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乙同学认为:当实心长方体的材料密度与高度乘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一定相同。丙同学同意甲同学的观点。他认为表二中序号6、8记录的数据有误,于是他直接修改了相关的数据,如表三所示。你认为:丙同学直接修改数据的做法是 ,理由是 。四、【液体压强】13. (虹口区)26.某小组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图14(a) (b) (c) (d)水水酒精酒精(1)猜想:他们分别在粗细不同、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并在管内注入不同液体,
24、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下凸出,实验现象如图14所示:(12)小华根据图14(a)和(b)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_(选填“有关”或“无关”)。(13)小明根据图14_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质量无关。(14)小红根据图14(b)和(c)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_有关。(2)探究:他们继续实验,分别在扎有橡皮薄膜的的玻璃管中注入不同液体,仔细观察并比较橡皮薄膜向下凸出的情况,并分别用h1、h2、h3、h4、h5和h6表示凸出程度,且h1h2h3h4h5h6。他们将有关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同学密度r(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深度(厘米)橡皮薄膜凸出程度小华0.815h12
25、10h2小明1.0310h3420h4小红1.2518h5620h6(16)(15) 各位同学分析了本人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后得出: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时,_。由此可验证_的猜想是正确的。(17)(18) 三位同学互动交流、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3、4与6的数据和现象后得出:_。由此他们验证了_的猜想是正确的。五、【浮力】14. (长宁区)26某小组同学做“探究浮力的大小”实验:首先,他们将塑料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如图14(a)所示。当塑料块慢慢浸入如图14(b)所示的盛满水的烧杯中时,他们观察到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这现象表明 _(13)_;当塑料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后,并继续下降时,测力计的示数不再变化,
26、这现象表明 (14) 。在操作中,他们还观察到,当塑料块慢慢浸入时有水从烧杯中溢出,且随着测力计示数的逐渐变小,溢出的水在逐渐增加;当塑料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后,水不再溢出。随后,他们将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塑料块缓慢浸入如图14(c)所示的未盛满水的烧杯中,观察到随着测力计示数的变小,烧杯中水面的高度在升高;当塑料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后,水面的高度不再变化。由此,他们通过分析得出了关于浮力大小的猜想: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 (15)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利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水等器材,测量塑料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和塑料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G排。右表为该小组实验记录表中的部分数据。分析
27、比较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6) 。实验序号F浮G排10.500.5021.001.0031.501.50为得出完整的结论,该小组同学还应该选用 (17) 做实验。(a) (b) (c)图14 15. (嘉定区)26在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各实验小组同学选用恰当的器材,分别用图17所示的实验方法测量了一些数据,并通过计算记录在表格中。实验序号液体的密度(g/m3)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cm3)浮力(N)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N)11200.20.19621400.40.39231600.60.58841.5200.30.29451.5400.60.58861.5
28、600.9图170.882(1)分析实验序号1、2、3或4、5、6中前三列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3) ;(2)分析实验序号 (14) 中的相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 (15) 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3)甲小组同学分析了表中最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认为这些实验数据能证明阿基米德原理,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 (16) 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 (4)乙小组同学发现最后两列数据不相等,于是他们把表格中浮力一列的数据分别改成“0.196;0.392;0.588;0.294;0.588;0.882”,然后也得出了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结
29、论。你认为乙小组的做法 (17) (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 (18) 。第三部分 实验题4一、【电学】1. (宝山区)26 变大。 小。 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4、7、或2、5、8、或3、6、9。说明:和每格1分,和每格2分2. (黄浦区)26(1)1与4、2与5或3与6; 同种材料制成、长度相同的导体,横截面积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2)不能 (3)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4)略2分3. (金山区)29R=U/I;断开;改变电池个数;电阻一定时(同一导体),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
30、定时,导体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越小;表一和表二。4. (浦东新区)26. 1、4、7(或2、5、8或3、6、9)(说明可不写8、6,其余需全部写出)同一导体,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6、8 B电压与电流的比值5. (静安区)30. 同一导体,通过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1与4或2与5或3与6。 合理;合理。 同种材料的导体,粗细均匀,长度短,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小。6. (普陀区)26(1) 防止电路短路。防止电路中电流过大。(2)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3) 小华实验时把电压表并在滑动变阻器两端。(4) 再选择一个导体C或选用多个其它不同的导体,重复上述实验。(
31、第4小题答案合理均给分)7. (松江区)26(1)串联的干电池的节数;(2)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3)同一导体,它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也越大;(4)通过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 说明:每空1分。8. (卢湾区)26(12)(b);(13)表二; (14)V1; (15)A1(或A2); (16)R1;(17)电压相同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是不同的。9. (闵行区)28A。控制通过电阻的电流相同 / 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相同。当通过电阻的电流相同时,电阻消耗的功率与电阻的阻值成正比。当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时,电阻消耗的功率与电阻的阻值成反比。b。只有在电流相同时,电阻越大,电功率越大。(只有
32、在电流不变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功率越大)10. (徐汇区)30I1、I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串联电路中,在总电压相同的情况下,两个电阻值之和相同,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效果相同(2分)。小华;实验中只测了A、B两处的电流,只能得出结论。二、【密度】11. (闸北区)26(14)天平; (15)量筒; (16)正比例;(17)乙同学;(18)同种物质,只有当体积变化时才能得出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三、【固体压强】12. (奉贤区)26、(1)3、6或4、8;(2)当实心长方体的底面积和材料的密度相同时,高度越大,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3)无关。(4)错误
33、;应该认真观察并仔细读数,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如果发现数据有误,需重新实验获取数据。四、【液体压强】13. (虹口区)26(1)有关;(c)和(d);密度(种类)。(2) 液体的深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小华; 当液体的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小红。五、【浮力】 14. (长宁区)26塑料块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浮力大小与浸没的深度无关。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其他液体。说明:每格1分;答案合理均可得分。15. (嘉定区)26(13)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14)1、4,
34、或2、5,或3、6;(15)液体的密度;(16)等于;(17)错误;(18)实验总是有误差的,要尊重实验数据,分析误差原因,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家庭作业(控制变量法,不遗漏)例题1、为了研究物质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实验小组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液体,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6所示,设加热时液体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 分析比较图6中(a)与(b)与(c)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 分析比较图6中(c)与(d)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解析:(1)由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可知,加热时间越长,液体温度升高的越高,说明液体吸收热
35、量越多,温度升高越高;(2)图中(c)与(d)的液体种类不同,质量相等、温度计的示数变化相同,而加热时间不同,由此可知C、D中的液体吸收的热量不同解:(1)分析比较图中的(a)与(b)与(c)可得,加热时间越长,液体温度升高的越高,说明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越多;(2)分析比较图中的(c)与(d),两图的液体不同,质量相等、温度计的示数变化相同,发现加热时间不同;水温度升高的少、酒精液体温度升高的多,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故答案为:(1)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越多;(2)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实验用什么,答什么,不放大)例题2、 小明用相同的空饮料瓶、水、盛水容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和大小特点”。他在饮料瓶的不同位置上扎了些小孔,其中小孔a与c的深度相同,b与d的深度相同,a与e与f的深度不同,如图6所示。仔细观察小明的实验操作及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分析比较图6中,水从小孔a与c或b与d流出的方向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分析比较图6中,水从小孔a和e和f流出的远近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解:(1)比较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