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2)使学生能客观的看待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分析辽、宋和议,宋、西夏和约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3)了解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2)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3)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课型: 新授课课时安排:
2、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由于唐朝藩镇割据,唐朝灭亡后,国家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由汉族人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二、 新课讲授契丹族与党项族1。 辽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与发展:隋唐时,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有了农耕、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2)契丹(辽)政权的建立:时间:10世纪初,民族:契丹族,
3、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3)辽政权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西夏的建立(1)党项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2)西夏的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3)西夏的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2.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教师出示下表:民族契丹族汉族党项羌政权辽北宋西夏时间916年96
4、0年1038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元昊都城上京东京兴庆重大事件澶渊之盟陈桥兵变重文轻武宋夏议和辽与北宋的和战1. 辽宋间的和与战(1)辽太宗时:辽占领燕云十六州,辽宋冲突加剧;(2)宋太祖晚期:双方互通使节,宋辽保持友好关系;(3)宋太宗时:向辽数战,败,转防御;(4)宋真宗时:辽攻宋,威胁开封,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胜。2、澶渊之盟背景:澶州之战,宋宰相寇准劝宋真宗亲征,胜。内容:辽宋和议,达成协议,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影响:(1)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实力均衡的产物.(2)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3)
5、很长时间辽宋之间和平友好,保持着和平局面。3.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1)西夏多次攻打北宋,宋败;(2)影响:双方损失惨重,人民困苦不堪。2、西夏与北宋的议和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夏岁币。影响: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三、课堂总结 从性质方面谈谈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1)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2
6、)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3)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本课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它们之间的战和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这些都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