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抄版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 填空选择题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10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里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102、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是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103、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学生;教室;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这五种要素.10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位生这一因素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教育学的过程。105、(学生
2、)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106、(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部分。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107、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108、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学习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109、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老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110、教育心理学不仅能(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3、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1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19世纪末)。11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1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时期;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个时期。11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书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115、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4、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16、俄国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反射理论)和(学习的活动理论)。117、中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教科书。118、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0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02、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
5、不平衡性;差异性)。203、个性心里发展的可划分八个阶段.乳儿期(0至1);婴儿期(1至3);幼儿期(3至6、7);童年期指(6、712岁);少年期指(11、12岁14、15岁);青年期指(14、15岁25岁);成年期(25至65);老年期(65岁后)。204、中学生认知机构的各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205、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新特点是(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206、记忆是智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中学阶段)是人生记忆的最佳时期。207、小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随着思维的成熟和语言的发
6、展,中学生的(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记忆效率大大提高。208、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209、皮亚杰认知的发展阶段论将人发展的过程概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210、皮亚杰提出影响发展的四个基本素质:(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211、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认为各种心理机
7、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212、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213、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由低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214、个性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215、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核心
8、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216、世界上第一个标准花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孟)于(1905)年编制则成的,目的是为了(筛选不能适应正常班级教学的儿童),该量表史称(比内一西孟量表).217、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于1916年发表的(斯坦福-比内量表)。(推孟)提出(智商)的概念,简称(IQ)。其公式为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218、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外一套量表.该量表采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其公式为IQ=100+50(个体测量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219、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
9、(智力超常),(IQ低于70)的人属于(智力低下),他们在人口中都不到(1).220、瑟斯顿提出了七种主要的智力因素:(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学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等。221、吉尔福德从(操作)、(内容)、(产品)三个维度分析智力结构,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222、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的协同作用.22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强调:人的 心理能力包括七种智力(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224、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的相互作用的结
10、果。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两方面。225、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个体差异包括(个体间的差异)和(个体内的差异)。个体内的差异指(质的差异),质的差异主要是指(个体构成成分的差异).226、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智力性别差异)。227、(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的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228、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应该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划分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的特征包括(持久性)、(一致性)。229、
11、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研究(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这种认知方式是最著名的。230、心理自我调控理论是由(斯滕伯格)提出的。心理自我调控的的功能分为(主动独立性)、(被动执行型)、(分析评判型)三种。231、心理自我调控的形式可以分为(专一型)、(等级秩序型)、(多头并进型)、(随意无拘型)四种。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301、(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30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经验
12、的的过程)。303、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304、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做了分类。他认为,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1 言语信息的学习。2 智慧技能的学习.3 认知策略的学习。4 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305、加涅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他认为智慧技能包括(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306、我国心理学家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
13、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307、(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在教育心理学之父)。308、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他在1896年做了最著名的动物学习实验是(猫开笼取食的试验).309、根据其试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310、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又叫(试误说)。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以试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311、前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获得诺贝尔奖,他最早用精确的试验研究了(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中涉及到得四
14、个基本事项(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312、斯金纳发现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他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313、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有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314、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他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后增加反应发生概率。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
15、)与(负强化撤销惩罚)。315、(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因此设计了(教学机器).316、观察学习课归纳为三类:(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317、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318、处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319、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20、奥苏贝尔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的不同及其联系的方式,
16、提出了(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关系)。321、奥苏贝尔提出的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有(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322、奥苏贝尔就如何贯彻“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原则,提出了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这也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323、1974年,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有关研究,(加涅)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324、加涅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学习过程分为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325、198
17、9年,布朗等提出界定了(“情境性学习”)的概念。布朗等人提出了一个(“认知学艺模型”),强调把(学习者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401、知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脑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的结果)。(能进行反映活动的主体)和(作为反映对象的客体)是只是得以产生的两个决定性因素。402、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主要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也是最基本的教育目标之一。403、知识的分类、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可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根据知识的功能可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40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具
18、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405、程序性知识,又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程序性知识。406、陈述性知识的表现形式是(命题网络);程序性表现形式是(产生式系统);成块知识的组织是(图式)。407、认知结构就是(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408、知识学习的种类,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可以把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间的相
19、互关系分为(归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409、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可分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阶段。410、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化)实现的。教材的概括分(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411、知识的理解标志是(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能根据理解知道如何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412、维特罗克提出,为了使学生把当前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教师可采取(加题目.列小标题.提问题.说明目的.总结或摘要。画关系图或列表)。413、为了将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可采用以下策略(举例。类比和比喻证明复述解释推论应用)。414、
20、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起钩来的观念)、(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和稳定性和清晰性)、(新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415、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种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概念涉及(名称、内涵、外延)三要素.概念学习包括(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416、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417、学习材料在表达形式上的直观性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直观的方式包括:第一,(实物直观);第二,(模像直观);第三,(言语直观).418、
21、教学的逻辑起点是(知识的直观),最低水平的学习是(符号学习)。419、知识的巩固,指(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持久记忆)。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420、适当的超额学习,指(实际学习的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程度达(150)时,效果最佳;小于或大于150,效果都不理想。421、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应用要经过(审题)、(联想)、(课题类比)三个基本环节。(审题)是知识应用过程中的首要环节。422、学生在重视有关知识时发生困难的原因是:(旧知识的干扰;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备程度;学生当时的生理和心
22、理状态。)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501、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操作技能的行程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502、操作技能也叫(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技能.503、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强度不同可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和粗放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分为(连续型动作技能与断续型行动作技能)。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型动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
23、型操作技能)。 504、(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练习中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叫(高原期).505、练习曲线的共同点:(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叫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506、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于1959年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507、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语言阶段)。508、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
24、成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509、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个阶段论.510、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控制论功能模拟思想向心理学的渗透,终于找到了可用来确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心理模拟法).511、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都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时间模式需经过(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两个步骤,其中第一步是关键.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养成60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态度不等于能力,但影响能力的发挥,态度是(后天
25、形成)的。602、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三部分。(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60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604、道德的特征为(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们各种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道德的社会共同性。道德的阶级性.到的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605、品德的特征有(品的形成的后天性;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品德表现的行为性;品德结构的稳定性;品德的抉择的自觉性).60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道德
26、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607、从表现形式上看,道德情感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608、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609、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众)两种,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认同的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610、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有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611、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
27、品德。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701、问题可分为(有结构的问题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702、每种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703、有结构的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问题的明确性;解法的明确性).无结构问题基本特征(结构上的不明确性;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704、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705、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为(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解法的执行与评价)。706、搜寻解法可采用以下策略(问题类比;“手段-目的分析;
28、问题分解;想法检验)。707、(创造性)是指(个体发生新奇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708、影像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709、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地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的智商).710、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711、(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是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
29、集思广益的效果。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让参与者畅所欲言;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第八章 学习动机801、(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802、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反面构成的。学习动机的作用四个方面:(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803、(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804、学习动机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
30、景性动机)两种。805、比较有影响的学习动机理论有:(斯金纳的强化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806、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后出现较高级需要的追求。在这些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807、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而,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808、
3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的主管推测和判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809、(班杜拉)等人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810、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据有趋向成功倾向的人会选择(成功率在50%的任务)。811、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以下三方面出发: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知道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第九章 学习策略901、经过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
32、).而且,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一结果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的增强记忆。902、有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左右)是,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不仅不递增,反而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从而形成(无效劳动).903、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等人发现,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在记忆20分钟后,遗忘(40%)左右);一天以后,遗忘就达到(66%);这一现象告戒我们(要及时复习)。904、我们常用的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905、教授
33、学习策略应遵循的原则有(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自我监控原则;(6)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906、学习策略训练采用那学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第十章 学习的迁移100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1002、学习迁移的分类有: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科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根据迁移内容
34、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的心理机制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迁移).1003、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同化性迁移);新概念的建立过程就是(顺应性迁移);是个要素进行重新组合、重新排列是(重组性迁移)。100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奥苏贝尔的认知观)。1005、形式训练说是18世纪中叶在西欧形成(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官能说)。1006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在1890年首先通过记忆试验来验证
35、实验训练说。100719世纪和20世纪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了相同要素说,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充分揭露了形式训练说的缪误。1008概括说,又称(类化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其概括说的理论依据是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第十一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101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102具体来说,心理健康应包括(无心理疾病)和(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1103心理健康应该具有以下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36、;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字知、自尊和自我接纳;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具有与人建力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1104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生物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个体心理因素包括(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1105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焦虑症);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1106
37、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有(指导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社会影响模式)四种。1107影响中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1108、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全身松弛法;由雅各布松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紧张、松弛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一种操作方法.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首创.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断训练)。1109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理性情绪辅导方法).第十二章 教师心理1201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富有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1202(罗森塔尔)借用古
38、希腊传说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1203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1204(福勒)和(布郎)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辨析问题1。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占有同样的地位。答:这种观点不正确。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习问题,学习规律决定着教育规律,所以学生的学更重要.2。在教育心理学中,教学问题和学生问题占有同样的地位。答:这种观点不正确.教师的教受制于学生的学,所以学生
39、问题是核心问题。3。从建构主义理论观点来看,说:“我是教语文的对不对?答:从建构主义理论观点看这种说法不对 ,因为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老师不能替学生建构,所以不对。应该说:“我是教学生语文的。4。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记住防判断)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5。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就越高。答:这种观点不正确.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也可能降低思维效率。6.低级需要没解决也可能产生高级需要.答:正确。需要的满足不
40、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一般来说,低级需要只要有部分满足,较高的需要就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就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10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答:()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2。为课堂教育提供理论性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饿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老师喜从天降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104、简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情况.答:教育心理学从最初附属于普通心理学或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
41、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实际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年代60年代到70年代末);特点:内容日趋集中;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05、目前,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答: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02、论述中学生心
42、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填空、选择、简答)答:(一)中学生认识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认识结构 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2)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记忆具有以下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四)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43、:(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主体对自己的意识。自相矛盾的情感.少年的热情与冲动。选择性友情的建立。情感的社会更加明朗。(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个性化的情感;高中阶段是形成个性、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浪漫主义的热情。高中阶段是一生中最富有理想的时期。高中生对未来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憧憬和幻想.(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的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中学生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
44、重要阶段;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因此中学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既包含积极的内容,也往往容易产生消极的因素;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20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答:(1)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的目的任务.(2)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3)观察后,要求学生作观察记录或指报告。204、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答: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并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建构主义的发展
45、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皮亚杰认为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或较复杂的)结构。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显示,叫做顺应。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46、: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3)皮亚杰提出影响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为: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205、对于儿童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有什么观点?答: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一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
47、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206、教育和发展的关系一怎么运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答: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207、怎样认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答:埃里克森认为:(1)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2)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3)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过程可以划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