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一,总结我国林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概况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林业(19491952)没收了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帝国主义的企业,木材公司等,使其变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在土地改革中,将没收和征收的山林,竹林等按一定的比例折合成农田,统一分配给无林或少林的农民。但在该时期过分重视林业的行政管理,机构重叠,忽视了林业经济规律的特点,特别是没有把营林业放在林业发展的首位.2,对林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时期(1953-1957)在这一时期,林业建设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全民所有制林业和集体所有制林业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林业体系的基础和主导部分,林业生产发展迅速.但营林业,采运业,林产品加工业
2、,多种经营业的比例已经开始失调,集体林区的木材商品生产受到较大破坏。3,严重挫折时期的林业(1958-1976)“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阶段(19581962)。这一阶段,由于忽视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盲目冒进,致使林业生产完全失去比例和平衡.集体林区的木材商品生产停止,严重挫伤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使集体林区林业举步不前.行政命令代替经济杠杆,瞎指挥代替经济管理,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致使林业生产出现严重的损失和浪费,特别是森林资源遭到很大的破坏.由于山,林权不清,森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几年来培育的林木业遭到破坏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1963-1965)在这一
3、阶段所颁发的一系列政策,条例,对于缓和“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林业生产的严重问题有一定的作用,国有林业生产开始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整,集体林区的林业起死回生,但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体系和管理国民经济的思想依然没有充分得到改变和产生新的意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阶段(1966-1976)在这一阶段,由于以党代政,以政代企,党,政,企不分和指导思想的问题,林业生产基本上处于崩溃的边沿。4,恢复,振兴林业时期(1977以来)转变林业经营思想推进林业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完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 实施分类经营改革加强了林业法制建设二,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成就1,全面构建林业生态体系,为维护国家和全球生
4、态安全做出了贡献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土地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不断增强湿地的生态功能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使国家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2,加快建设林业产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饿了重要作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3,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体系,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不断强化生态教育成为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生态文化传播力度明显加大主要经验:1,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前提2,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3,
5、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4,坚持把兴林富民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根本宗旨5,坚持把实施重点工程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6,坚持把依法治淋和科技兴林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手段7,坚持把国际合作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林业建设的战略重点1,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3,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4,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5,严格保护动物多样性6,切实保障木材供应7,大力发展木本粮油8,积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第二章二,结合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分析林权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集体林权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对经
6、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集体林权制度虽经数次变革,但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制度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制约了林业发发展.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发展现代林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全面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目标: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任务: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落实责任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政资不分,政企不分,企社不分,产权模糊,
7、责任不清; 改革的产权目标1,国有森林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得到确认,承包经营职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林业产权主体。2,实现国有森林资源产权主体责任,权利和利益的统一,构建国家的生态,职工的利益的长效共赢机制3,致力于国有森林资源产权主体的权益得到依法确认并予以严格保护,增强承包经营职工对林权归属的安全感,稳定感。4,积极构建国有森林资源产权依法在产权市场上自由交易和流动的平台,为逐步形成开放,竞争的现代林业市场体系提供保障三,结合各地退耕还林地区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应如何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见打印的材料第三章一,制度概念 制度是在一个特定群体内部得以确立并实施的行为规则,这套行为规则抑制着个人可能出现的
8、机会主义行为,使人的行为变得可预见内涵:1,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2,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3,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它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每一个人.二,林权的内容 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三,我国林业产权制度的变迁经过了哪几个时期? 土地改革变封建森林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有林业经济; 木材实行统一调配与管理; 引导林农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制定林业方针为林业建设奠定基础第四章三,人工林价与天然林价的确立有什么区别 人工林具有价值,而人工林价格正是人工林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利润+税金+转移价值。人工林价的经济实质可以说是培育立木的人类抽象劳
9、动的凝结。 天然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利用它来生产木材时,能够产生较高的劳动自然生产力。天然林资源的有限性和经营上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这部分超额利润表现为级差林地收益,这个收益与营造等量人工林的劳动耗费相等。因此,天然林林价的实质是林地的级差地租收益四,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森林资源生态补偿的现状和补偿趋势的看法?生态补偿的内涵有多种: 自然生态补偿,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对生态系统的补偿,人们采取措施补偿占用生态系统的行为;促进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和制度安排。生态补偿究其内涵则可认为是国家、地方政府以政策手段强制性对自然资源开发者或生态环境破坏者征收一定费用,对因保护生态环
10、境而自身利益受到损失的个人或组织以经济或非经济形式给予补偿,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境永续利用的方法或手段。 目前森林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1 补偿资金来源单一,导致资金不足森林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资金来源单一,在补偿的实施中忽视了“受益者付费”原则。2 补偿标准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并没有根据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模式,缺乏灵活性、科学性。另外,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生态林、经济林的补偿差别仅体现在补偿年限上,补偿额是同一标准,没有体现森林植被补偿的差别。3 补偿形式单一,缺乏技术支持 在现实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
11、中,中央政府对补偿区域的补偿形式仅限于粮食和现金的补偿,而缺乏对技术的支持。地方林业部门在造林方面的技术人员较少,无法在造林工作中提供足够的技术指导致使退耕还林造林的成活率较低,没有达到应有的生态效益,农民的经济收人也大大减少。4 产业调整滞后,农民远期利益无法保障 虽然中央政府己延长了补助期限,但补助资金有限,补助期满后,农户仍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仅仅依靠补助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想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还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退耕还林后,退耕户的耕地面积减少,只有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避免粗放式经营,才能维持农户的基本生活需要. 措施(趋势):首先,政府应承担起补
12、偿主体的重任,通过实物、政策、智力、经济四个方面对受偿地区进行补偿;其次,政府可通过经济、法律手段以及政策引导对市场征收税、费,以期实现市场对受偿区的补偿;再次,为了扩充资金来源渠道,动员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到生态补偿中,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手段,引导社会成员对受偿区进行补偿,补偿方式可包括经济、实物和智力补偿.第五章一,林业经营,林权,最佳经济轮伐期的含义二,主要林业经营理论1,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森林永续利用原则:森林经营管理应该调节森林采伐,通过这种方式而使生产作业和木材收获不断继续,以致世世代代从森林中得到的好处至少有我们这一代这样多2,森林多功能论3,林业分工论4,近自然林业理论
13、5,新林业理论6,生态林业论7,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三,如何确定最佳经济轮伐期 当森林立木价值的年增长量刚好等于维持森林生长的成本增长量时的年龄.第六章一,概念企业: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盈利为目的,依法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并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实体。个人业主制企业:业主个人单独出资兴办,由业主自己直接经营的企业。合伙制企业:由两人以上共同投资和共同经营的企业。公司制企业:依据公司法规定,有股东出资成立的盈利性经济组织。林业企业:为适应市场需要,在林业资源再生产的基础上,以满足社会和人民对各种林产品的需求为目标,依法
14、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从事培育、保护、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及其相关的多种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企业管理:在一定生产模式下,由企业经营者依照一定的规律、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企业所从事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通过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来增加生产,满足社会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的一些列综合活动。企业管理原理: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能级原理、弹性原理、动力原理、“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制企业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原则产品生产过程林业生产过程管理生产阶段生产工序生产周期二,企业特征:赢利性,自主
15、性,风险性,市场性现代企业制度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三,林业企业的任务:1,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运用企业拥有的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积极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产量,为社会提供各种林产品或劳务。2,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充分利用林区资源,场地,厂房,设备以及劳动力等优势,引进技术,资金,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和多种经济成分,以增加适销产品,满足社会需要3,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保护和经营管理好现有森林,改善生产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讲求经济效益,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
16、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积累。4,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抓好企业内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尽快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职工能进能出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人员素质和管理素质,制定企业技术发展规划,开战技术革新河技术革命,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努力在生产技术方面赶上国内或国外先进水平.四, 系统原理:把管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出发,对管理系统及诸要素进行全面研究和系统分析,使其从整体上达到最优化目标。 整分和原理:在企业管理中,把集中统一领导和分级归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强调整体观念,分工是关键。 反馈
17、原理: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对指挥系统发出的指令信息的实施后果进行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指令信息,或者调整目标,以达到有效的管理。 封闭原理: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其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之间应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 能级原理:依据管理系统中的不同层次在实现系统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即根据各个单位和个人的能量大小来安排其地位和任务,使其才职相称,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单位和个人的能力 弹性原理: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决策都必须保持适当的灵活性,以便使管理对象系统和各要素能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 动力原理:
18、要是管理活动持续而有效的进行,就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并正确地运用动力,这就是动力原理 人本原理: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好人的工作作为根本,重视人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效益原理:对管理对象系统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以效益为核心,促进系统中各部分的最佳配合,力争取得到最好的效益五,企业管理的性质和智能性质: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由协作劳动引起的,它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职能:既包括由劳动社会化产生的属于合理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职能,又包括由这一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属于维护生产关系方面的职能,具体有七个
19、方面,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激励、控制、创新.六,林业企业全面综合管理的主要内容四方面内容:以满足社会需要、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全面计划管理;以发展品种、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全面质量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国家与企业收益为目的的全面经济核算;以调动职工积极性、开发人才为目的的全面人事与劳动管理。 除以上几个方面,林业生产所固有的特点还对林业企业管理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资源的有限性和生产的长期性,要求企业管理树立长远观点;2,林业生产的综合性,要求注意整个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3,林区资源的多样性,要求合理安排企业内的产业结构,注意企业的总体经济效果4,森林功能,效益的多样性,要求林业企业
20、与其他相邻部门和企业保持协调,共同为林业生产发展作贡献5,林业生产的分散性和季节性,要求合理组织其生产过程七,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有哪几种移动方式?怎么样计算产品在不同移动方式中的移动时间? 1,顺序移动方式: 2,平行移动方式: 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八,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要求是什么P155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2,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协调性)3,生产过程的平行性4,生产过程的均衡性(节奏性)5,生产过程的适应性九,林业生产过程的主要特点1,生产过程的多样性2,生产过程的周期长短不一3,营林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不一致性4,林业生产过程的地域分散性5,林业生产过程效益的二重性十,怎样对营林生产过程进
21、行组织管理 营林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把劳动过程与自然过程更好地统一起来,使各生产要素在时间与空间上都能协调并充分地发挥作用,从而保证营林生产目标的完成 .具体要求:1,营林生产必须做到适时,适地,适树;2,为保证林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使生产周期短的木材采运,林产品加工和生产周期长的营林生产过程相衔接,必须搞好营林长远规划,做好更新采伐,使在同一时期内不同林地空间上生长着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立木.3,营林生产组织的专业化和群众性相结合。4,要正确掌握林木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合理的施以必要的认为措施,以取得最佳的林木生长效果。4,加强森林的保护和管理是营林生产组织的重要环节十一,
22、木材生产有哪些特点?怎样进行木材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特点:1,劳动对象的可再生性,要求在生产中既要考虑木材的采伐运输,又要考虑为森林资源在生产创造条件;2,生产作业地点的分散性;3,生产作业的露天性;4,产品生产的位移性;管理:1,木材采运生产过程必须始终坚持采育结合,永续利用原则;2,对木材采运生产过程应统筹规划,加强各环节间的密切衔接3,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适地适时组织木材采运生产过程4,要利用木材生产的有利季节,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5,伐区生产的劳动组织一般应采取采,集一条龙综合作业形式。第七章 林业企业要素管理一,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有什么不同二,人力资源的激励方式有哪些:哪些
23、方式最有发展潜力薪酬激励:1,基本薪金;2,变动薪金-年度奖金;3,产权收益三,完成一份人力资源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包括:设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课程,选择培训方法,选择被培训人员和培训教师以及有关培训的活动安排等四,林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内容:资金筹集,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管理,林木资产管理,林地 资产管理,成本管理 目标:在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五,企业筹资的渠道和方式有哪些 渠道:1,国家财政资金渠道;2,银行信贷资金渠道;3,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渠道;4,企业其他资金渠道;5,民间资金渠道;6,企业自留资金渠道 方式:1,吸
24、收直接投资;2,发行股票;3,发行债券;4,银行借贷;5,商业信用;6,融资租赁;7,企业内部积累六,何为技术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工作? 技术管理就是依据科学技术工作规律,对企业的科学研究和全部技术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激励等方面管理工作 内容:技术引进管理,技术改造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技术推广和保护管理七,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技术引进指需要技术的一方通过贸易,合同交流等途径,从拥有技术的一方获得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为消化,吸收有关知识所必须的样机,样板,设备与成套项目等。狭义的技术引进仅指在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和交易。 技术改造时在坚持技术进步的要求下,不断地对产
25、品性能,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生产性建筑,公用设施,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等采用新的技术进行革新改造,以保持其技术进步,使企业设备和产品在技术性能,质量和成本方面保持先进水平.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八,技术创新管理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技术创新源管理,技术创新模式管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九,技术推广的方法有哪些 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别指导法。十,技术保护的途径有哪些 法律保护和技术资料保护十一,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组织结构和人的因素管理,
26、数据资源管理,信息基础资源管理,信息战略管理十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生命周期法。缺点:某一个环节的瑕疵将影响到整体系统的成功,另外开发周期长也意味着工作量大,成本较高。 原型法:优点:将用户纳入开发系统,适应性明显。与生命周期法相比,具有开发成本较低,周期较短的优点 软件包法 优点:有较大的普遍性和适应性第八章 林产品市场营销一,企业营销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林产品营销的职能:1,林产品营销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2,实现林产品价值3,调节需求,直到消费4,其他辅助职能二,企业营销管理的基本任务?三,林业产业企业经营活动中市场调查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
27、市场环境调查。从宏观上调查和把握林产品企业运营的外部影响因素及产品销售的条件等.2,市场需求调查,包括林产品现有和潜在的需求量,林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本行业或同类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消费者和消费行为调查.3,生产者市场营销调查,针对生产者的生产消费需求,市场供应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方面展开调查.4,产品种类调查,包括对社区中对外销售的林产品,非木材林产品,手工业制品和购入的生产生活物资的种类及数量的调查,5,市场流通渠道调查,包括对分销渠道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对渠道行为和机构的调查,对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调查以及对流通渠道中的广告促销的调查。四,怎么样进行林产品市场调查1,调查准备阶段
28、(确定调查的目的和内容,确定调查对象和方法,制定调查计划)2,正式调查阶段(调查的组织准备工作,计划的实施)3,调查结果处理阶段(整理,分析资料,提出书面调查报告)八,从事林业产业的相关企业的产品有几种销售方式与方法1,分销2,促销,促销方式: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第九章 林业经济效益评价一,什么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内容? 经济效益是把劳动消耗,劳动占用同劳动成果和利益联系起来,考核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以期从数量方面对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内容 :1,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 2,劳动成果同社会需要的对比关系 3,劳动占用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二,如何理解林业经济效益
29、及其组成部分? 林业经济效益是反映人们在经营林业生产劳动过程中投入对产出,费用对效用,所费对所得的相互关系的比较,它表现为人们营林生产,木材采伐运输,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学等一系列林业经济活动合乎目的的程度,包括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效果和经济利益,属于直接的和有形的效益,就此含义来讲,视其为狭义的林业经济效益 分为绝对经济效益和相对经济效益。前者为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或差额.后者为新方案与对照方案之间的经济效益对比三,建立林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有哪些?1,系统科学性2,实践指导性3,实用操作性4,时序动态性5,纵横可比性四,简述林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在林业经济效益评价中使用的指标称为林
30、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林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反映林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相互关系的数值形式,是用来测试林业经济效益的一种尺度和工具.由于林业是一个复杂的多部门的生产系统,林业经济效益评价内容广泛且多样,所以需要设置和运用一系列指标,以便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发方面综合的,全面的反映林业经济效益。这些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全面评价林业经济效益的指标群就叫作林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五,简述提高林业经济效益评价的途径1,以同样的消耗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2,以更少的消耗获得同等数量的劳动成果3,尽可能的使消耗的增长幅度小于成果的增长幅度4,劳动成果增长与劳动消耗降低关于林业生态效益林业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营林生产过
31、程中,通过投入一定量的劳动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诸多因素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某种影响,从而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产生的效益. 按照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的原理,由于人们经营林木的劳动而使森林特别是各种防护林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进而不断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对生态环境需要的生态效益,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应该具有价值,因为它也包含了“人类劳动里耗费的单纯凝结”。然而,经过林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生态效益,如新鲜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在现实生活中因其属于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无形产品,无法准确得到产出的数量,也就无法进行市场交换,从而也就无法实现生态
32、效益产品的价值。这些无形产品具有非排他性。 对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应该进行计量,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也应该计算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即绿色核算的产生。要进行绿色核算,必须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核算。从生态产品的数量和价值进行核算第十章 林业项目管理一,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类型哪些?各有什么特征?1,职能式组织:具有明确的等级划分,每一个雇员都有一个直接的上级,各项工作在职能划分的部门中展开。2,项目型组织:是一种模块式的组织结构,主要适合于开展各种业务项目的企业,是一种专门为开展一次性和独特性的项目任务而建立的组织结构。3,矩阵式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式组织和职能式组织的优势,尽量避免其弱点而产生的一种组织方式。可分为弱,强,平衡。4,混合式组织是一种直线职能式组织,矩阵式组织和项目式组织的组合。在这类组织中既有自己的直线职能部门,又有为完成各类项目而建立的一套管理规章和制度,同时这类组织的直线职能部门和项目部门与队伍又可以为完成一些特定的项目而按照矩阵式组织的方法去组织专门的项目团队。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