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具有浓郁“北方官话”特点的,初起流传于山东沂蒙地区的小调,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为主。阮若珊词,李林曲。歌曲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其中前三句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鱼咬尾”创作手法,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歌的体裁划分、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2、引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歌唱沂蒙山小调,通过活动拓展使学生初步了解“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3、欣赏沂蒙山小调感受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培养热爱
2、祖国的情怀。 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他们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但由于年纪较小,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还需加强,因此,对初一学生应该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继续保持,同时引导他们加强音乐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沂蒙山小调,初步掌握“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难点:能够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的沂蒙山小调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并导入新课 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发声练习 提问:歌曲名字?哪里的民歌? 生:茉莉花,江苏民歌。 提问:那谁来说说什么是民歌? 生:人民的歌曲 出示课件:民歌、民歌的分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首民歌沂蒙山小调,教师范唱歌曲沂蒙山
3、小调,提问歌曲名字 二、播放视频沂蒙山小调,聆听歌曲沂蒙山小调感受歌曲速度、力度、情绪。(速度中速渐慢、力度适中、情绪优美抒情) 提问:歌曲的速度怎样?情绪如何? 师: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抗日主题歌曲反对黄沙会。1953年经由李广宗、等人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从此沂蒙山小调诞生了。 三:学习歌曲: 1、由教师歌唱乐谱学生拍打节奏并注意默读乐谱. 2、学生拍打节奏唱乐谱教师弹奏钢琴。 3、教师弹奏钢琴一部分学生唱歌谱一部分学生小声唱第一段歌词。 4、全体学生小声唱第一段歌词 5、教师纠正学
4、生唱错的地方并改正练习 6、要求声音的优美,情感的真切。 四、了解和体会“鱼咬尾”创作手法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这首歌曲的旋律,(出示图片) 第一乐句结束音是2,第二乐句又从2开始,第三乐句结束音位1,第四乐句又从1开始,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经常会玩的一个游戏成语接龙 五、活动拓展: 1、引导学生进行成语接龙 2、想想你们听过的会唱的那些歌曲它的创作手法是“鱼咬尾”。 茉莉花、青春舞曲(教师适当提醒) 3、运用鱼咬尾进行乐曲编创 4、播放视频沂蒙山革命老区,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师:沂蒙又名沂蒙山区,地处山东省中部,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沂蒙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后来被概括为沂蒙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广大沂蒙人民在新的领域昂首阔步前进。 六:再次唱起沂蒙山小调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