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995年6月,在希腊Paros召开的国际哮喘会议上,国际著名哮喘专家、澳大利亚医生Woolcock和英国医生Barnes等指出了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炎性细胞、炎性介质和神经肽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症的重要因素,同时会议上许多作者还提出了除气道炎症外,气道平滑肌异常和神经调节因素均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995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美国免疫和变态反应学会( AAAI)的第51届年会卜的997篇论文中,与气道炎症相关的论文竟有近400篇,显示了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症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同时这些论文还进一步证实了气道炎症是支气管哮喘的病理
2、生理学各阶段中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有关对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症的性质和命名,在目前的呼吸学界和临床医学书刊中并不统一,有的笼统称之为气道炎症(airway inflammation),有的称之为非特异性气道炎症(non-specific airway inflammation)。近年来随着对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和变态反应学研究的进展,许多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气道变应性炎症( airway allergic inflammation)的概念,特指由变应原、某些职业性因素等引起的气道炎症。由于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通气障碍、迟发相哮喘反应和气道炎症关系密切,因此本章分三节着重从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通气障碍、迟发相哮
3、喘反应和气道炎症的关系探讨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学。 第一节气道高反应性与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于各种刺激物如药物、变应原、化学因素、运动、冷空气等呈高度敏感状态,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改变。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机理较为复杂,详细的调节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气道高反应性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特征和诊断依据,气道反应性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支气管哮喘的严重程度,是目前判断哮喘病情轻重和严重程度分级的主要指标之一,并对判断支气管哮喘的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轻度支气管哮喘或患有变应性鼻炎而哮喘处于潜伏期时的病人,气道高反应性可能是唯一的临床特征和诊断依据,气道高反应性的
4、早期发现对于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大多数临床医生将气道高反应性作为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支气管哮喘的主要依据之一,并根据气道反应性的高低程度来判断支气管哮喘的预后,同时可通过服药前后的气道反应性的改变来判断治疗哮喘药物的抗炎活性和临床疗效。此外,对于支气管哮喘的基础研究来讲,探明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机制对阐明哮喘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道高反应性与气道炎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气道炎症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机理。80年代初期以来陆续出现了许多气道高反应性与气道炎症密切相关的报道,1986年Chung等正式提出气道炎症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机理的论点以后,有关这方
5、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许多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参与气道变应性炎症的许多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多种细胞和诸多介质均参与了气道高反应性的调节。近年的研究证实气道高反应性的哮喘病人的气道内大部分T淋巴细胞是可以产生白细胞介素-4的TH2细胞,并证实了白细胞介素一4浓度增高和具有诱导IgE合成的活性,而产生干扰素的TH1细胞仅占少数。研究还发现给支气管哮喘病人支气管激发试验后的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l (sICAM-1)、VCAM-1、E-选择素的表达均明显增强,气道内炎性细胞表面的Mac-l、LFA-1和VLA-4等粘附分子的表达也增强,这些粘附分子的增高与气道高反应性
6、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哮喘病人经变应原吸入激发后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也发现,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增加和气道内的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增高与气道高反应性往往同时出现。上述研究证实了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在气道高反应性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有关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较多的是嗜酸粒细胞在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已知嗜酸粒细胞可以释放主要碱蛋白、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嗜酸粒细胞神经毒素、嗜酸粒细胞过氧化物、血小板激活因子和氧自由基等,这些具有气道上皮毒素和神经损伤作用的物质可以造成哮喘病人不同层次的气道上皮损伤和脱落,从而暴露气道上皮神经末梢,使之受损,引起胆碱能性超敏感性,从而诱发气道高
7、反应性。气道炎症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机制具有多重性,既有直接因素又有间接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气道上皮炎性损伤气道炎症除可以直接造成气道上皮的炎性损伤外,也可通过嗜酸粒细胞激活释放主要碱性蛋白等上皮毒性物质间接损伤气道上皮组织,气道上皮损伤后主要通过以下机制诱发气道高反应性:1由于气道上皮的损伤和脱落暴露了气道上皮神经末梢并使之受损或处于易感状态,引起胆碱能性超敏感性而诱发气道高反应性。2气道上皮的损害导致气道的纤毛清除功能减弱或消失,使吸入的变应原或刺激物不能及时排除而大量沉积在气道粘膜表面,加剧了变应原和刺激物对气道的损伤。3炎性损伤所导致的气道上皮受损,可以造成对水溶性分子的通
8、透性增加,使沉积在气道粘膜表面的变应原和刺激物的水溶性分子更易抵达支气管壁上的效应细胞。(二)气道炎症引起粘膜水肿渗出增多,导致气道狭窄以及由狭窄造成的涡流,使吸入的刺激物更易沉积在气道内。(三)在气道上皮层受损的情况下,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芳香硫酸脂酶、透明质酸酶等活性酶可破坏结缔组织层使刺激物很容易接近气道平滑肌上的受体,从而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四)变应原诱发的气道炎症中,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被激活并通过细胞膜磷脂的代谢而释放的各种炎性介质也可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上述机理是气道炎症可诱发气道高反应性的初步探讨,炎性细胞尤其是嗜酸粒细胞在气道高反应性发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气道高反应
9、性多发生在嗜酸粒细胞浸润以后,从而提示了嗜酸粒细胞与气道高反应性之间的因果关系,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抑制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活性的同时也可抑制气道高反应性,进一步证实了嗜酸粒细胞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二、气道高反应性与神经系统的调节在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过程中,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其中 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a-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系统、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均参与气道高反应性的调节。(一)-肾上朦素能神经系统对气道高反应性的调节作用虽然到目前为止仍未能证实支气管平滑肌分布有交感神经纤维,但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人的肺与支气管内有大量的高密度2-肾上腺素能受体,这些受体分布于肺和支气
10、管内的各种细胞中包括气道平滑肌细胞,而且也证实了刺激交感神经或兴奋-肾上腺能受体确实能引起支气管扩张。研究证实在气道反应性增高的哮喘病人的气道平滑肌细胞上,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数目减少或受体功能减弱可以导致气道平滑肌的失弛缓状态。最近有人提出“-受体功能转换”的假设,并认为哮喘病人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功能转换所导致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在气道高反应性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二)a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对气道高反应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对人类支气管的肾上腺素受体的研究证实,气道内可能存有引起气管平滑肌收缩的a1肾上腺素能受体,这些受体主要分布于小气道中。同时研究证实哮喘病人的气道平滑肌对a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反应有所
11、增加,而正常人对a1-肾上腺素能却无反应,这可能是哮喘病人导致气遭高反应性的原因之一。(三)胆碱能神经系统对气道高反应性的调节作用迷走神经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病理生理学改变,动物实验证实给家兔和犬切断迷走神经后可以引起支气管的自主性扩张和对组胺刺激的反应性减弱,提示了胆碱能神经系统参与了气道高反应性的调节。(四)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对气道高反应性的调节作用现代医学已证实,除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外,支气管组织中还分布有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该系统主要释放多肽类递质。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主要分为抑制性神经和兴奋性神经二部分,刺激抑制性神经可以使之释放
12、血管活性肽,从而引起气管平滑肌松弛;而刺激兴奋性神经则可使之释放P物质等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根据目前的研究水平推测抑制性神经和兴奋性神经功能的平衡和失调在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三、气道高反应性与支气管平滑肌异常支气管平滑肌本身的异常如平滑肌细胞敏感性增强,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与肥大、气道的重塑等也可能在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起一定作用。(一)气道平滑肌细胞的活性与气道高反应性气道平滑肌细胞的敏感性和活性增强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非常密切。气道平滑肌细胞受到刺激后可以激活蛋白激酶C信息通道,传递收缩信息而引起气道平滑肌痉挛。Benson等的研究发现用乙酰甲胆碱等刺激气道平滑肌时,开始气道平
13、滑肌并无收缩,但出现蛋白激酶C活化和细胞活性增加,随着刺激的增加,平滑肌对乙酰甲胆碱的敏感性突然加大,气道反应性突然增高,该过程还受到了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测哮喘病人的平滑肌细胞的活性增加的机理可能与蛋白激酶C的活化有关,并涉及到了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哮喘病人的平滑肌细胞的蛋白激酶C信息通道的开放、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和钙通道开放均可使哮喘患者的气道平滑肌处于无收缩的活性增加状态,此时虽然气道平滑肌投有开始收缩,但平滑肌的细胞活性却明显增加,处于一触即发的高敏感状态,从而使气道产生易激性,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此时即使轻微的刺激就可以诱发气道的痉挛。(二)气道平滑肌肥大与气道高反应性气道平
14、滑肌增生是哮喘病人的重要病理学特征。目前研究发现由于哮喘患者的气道平滑肌较正常人明显增厚肥大,可导致气道对某些刺激呈过度反应,从而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其机理主要与气道重塑(remodeling)有关。现已证实气道重塑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气道炎症对气道的损害,可以导致气道上皮的损伤和脱落,脱落处纤维化、胶原沉积、基底膜增厚、气道平滑肌细胞增生,平滑肌束肥厚,气道平滑肌细胞向合成表现型转化,形成气道重塑。由于气遭重塑后的气道平滑肌细胞数目增加,收缩能力增强,致使气道处于易激状态,同时由于管壁的增厚使管腔内径变小,导致气道阻力增大。上述两种因素综合使哮喘病人的气道反应性增强。 (三)
15、气道平滑肌的类型与气道高反应性气道平滑肌主要分为单单位(single-unit)和多单位(mult-unit)两种类型,目前一些研究认为正常人的气道平滑肌以多单位型为主,多单位型平滑肌无活电位,细胞间电阻很大,因此兴奋传导慢,不易引起气道高反应性。而哮喘病人的气道平滑肌以单单位型为主,由于单单位型平滑肌细胞间电阻小,兴奋传导快,对多种致痉物的收缩反应迅速而强烈,从而导致气道处于高反应状态。此外气道平滑肌细胞还可分为收缩表现型和合成表现型,有关这两种平滑肌细胞在气道反应性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第二节气道通气障碍与支气管哮喘哮喘病人的气道通气功能障碍主要通过测定气道阻力的变化来体现出来,其主要病理生理
16、特征表现为可逆性的气道阻力增高,以呼气相更为明显。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水肿、腔内分泌物的增多可使气道内直径明显减少,使得每一次充分的呼吸之末气道提前关闭,导致病人的肺活量下降,肺残气量增加。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有关呼气流量和流速的全部指标均可降低,譬如第一秒用力呼气流量( FEVl),FEV1与预计值的百分比( FEVl%)、FEV1占肺活量百分比(FEVlFVC%),以及最大呼气流量(PEF)均可下降,其下降水平与哮喘的严重程度呈正比。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气道阻塞所导致的气道通气功能障碍是可逆性的,当吸入2 -受体激动剂等支气管扩张剂后可使上述指标显著改善甚至恢复正常,临床上通常利用该特征用于支
17、气管哮喘的诊断,称为支气管扩张试验。通过采用总体容积描记仪(body plethysmography)测定哮喘病人的气道阻力的改变,发现支气管痉挛不仅涉及到全部气道,且还发现支气管传导力( conductance)与弹性回缩力( elastic recoil)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正常人相比,在弹性回缩力相同的条件下,气道的传导力显著下降。过去一直认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引起的气道广泛狭窄是哮喘通气障碍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研究发现气道变应性炎症在影响气道通气功能方面比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更为重要,气道平滑肌的增生也与气道通气障碍有着密切关系。在最近召开的迈阿密国际哮喘会议上会后发表的会议公告已
18、明确指出气道炎症是引起气道广泛可逆性阻塞的主要原因。一、气道炎症与气道通气障碍气道炎症的一般特征包括气道内的炎性细胞浸润、气道粘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粘膜水肿、气道粘液高度分泌等,而气道变应性炎症除具有以上特征外,还有气道内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和气道上皮细胞的破坏及脱落性损伤。大量研究表明,无论在哮喘的发作期还是在哮喘的缓解期,无论是重型哮喘,还是轻型哮喘,所有病人的气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气道变应性炎症可造成气道粘膜水肿、气道内渗出增加和粘液栓形成、上皮脱落和损伤,而致气道明显阻塞,严重影响气道通气功能。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气道变应性炎症在气道通气障碍中的危害可能大干气道平滑肌
19、痉挛,是引起气道管腔狭窄的主要原因。而单纯气道平滑肌痉挛而无气道炎症反应时,气道阻塞并不明显。某些研究还发现哮喘病人症状发生时间有时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时间并不一致,提示气道平滑肌痉挛对哮喘的发病并不是必需的,同时支气管软骨环的环状支撑力也大大地限制了气道平滑肌的痉挛效应。气道变应性炎症对气道通气功能的影响比气道平精肌痉挛更大的依据还有: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特征,与气道变应性炎症关系密切而与支气管平滑肌关系不大;在迟发相哮喘反应中,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危害明显大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具有抗炎效应而无直接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作用的糖皮质激素制剂,可有效地改善哮喘症状,同时也可抑制气道高反应性和迟发相哮喘反
20、应。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在支气管哮喘急性而短暂的发作期,通气障碍主要是由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而在持续数小时以上的哮喘发作和慢性哮喘中,气道变应性炎症是引起通气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近年有关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研究的重点已从支气管痉挛转向气道变应性炎症。二、气道平滑肌痉挛与气道通气障碍虽然近几年来在研究气道平滑肌的痉挛、舒张过程和阐明气道平滑肌的调控机制中有了许多进展,但是有关气道平滑肌在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学中的详细作用机制和在气道通气障碍中的具体作用仍不清楚。由于获得适合病理生理、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和功能性研究的哮喘病人的气道平滑肌非常困难,研究难以连续进行,而从正常人的气道平滑肌和哮喘动物的
21、气道平滑肌的研究结果来推论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因此有关气道平滑肌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一直没有定论。(一)气道平滑肌痉挛的机理气道平滑肌痉挛的机理是相当复杂的,其涉及到了平滑肌细胞的介质受体、钙通道和钾通道的调控等,其机理主要与以下两种酶的激活有关。1肌醇1,4,5三磷酸酯(IP3)的激活研究证实在钙离子从胞内释放引起气道平滑肌痉挛的过程中,IP3的激活起着关键作用。大多数炎性介质与气道平滑肌细胞表面的介质受体包括组胺、LTD4、缓激肽、速激肽和前列腺素的介质的受体经G蛋白一磷脂酶C偶联而导致IP3的合成。2蛋白激酶C的激活 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PKC)的激活可以诱发
22、气道平滑肌痉挛,特别是可以引发持续性的气道平滑肌痉挛,这可能对于慢性哮喘是非常重要的。现已证实至少有12种以上的蛋白激酶C的同功酶,识别这些同功酶对于阐气道平滑肌痉挛的机理和了解这些同功酶是否在哮喘病人气道内有异常表达是重要的。各种同功酶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不同的功能,这些同功酶通常分为3组:A组:为钙依赖型同功酶,包括PKCa、PKCpI、PKC和PK;B组:为非钙依赖型同功酶,包括PKC、PK、PKC和PKC;C组为非典型同功酶,包括PKCA、PKC.PKc和PKC。研究证实多种同功酶参与了气道平滑肌的调节。(二)气道平滑肌痉挛是引起气道通气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关于支气管哮喘病人对致痉物
23、收缩反应异常的方式尚无定论,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不是与气道收缩反应增加有关,就是与气道对致痉物的敏感性增强有关。研究证实虽然气道平滑肌痉挛的本身就可以引起气道通气障碍,但近年来的许多作者认为气道炎症对气道通气障碍的影响要比气道平滑肌痉挛更为重要,并认为气道平滑肌痉挛和气道平滑肌增生是加重气道炎症引起的气道通气障碍的主要因素。 三、气道平滑肌增生与气道通气障碍气道平滑肌增生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之一,气道平滑肌增生与气道炎症及气道平滑肌痉挛一道形成了引起气道通气障碍的三大主要因素。经典的观点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现已证实哮喘病人的气道有着明显的气道组织结构的改变,通
24、过对慢性哮喘病人的尸检证实,除了气道内有着明显的炎性改变外,还存在着气道上皮下的纤维化、气遭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肥大导致的气道平滑肌增厚,与正常人的气道平滑肌相比,哮喘病人的气道平滑肌的细胞数量可增加23倍。临床通过病理学研究也发现在给予有效而充分的气道抗炎治疗后仍然有着临床症状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哮喘病人的气道的平滑肌肌层增生,管壁增厚。气道平滑肌的增生一方面可以使气道平滑肌的收缩力增强,对致痉物易产生过激收缩反应,另一方面气道平滑肌的增生可使气道管壁增厚、气道内径减少,导致气道通气障碍。气道平滑肌增生的详细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初步认为与气道内的炎性介质和多种细胞生长因子有关,如组胺、前列腺素、白细
25、胞三烯、神经肽、内皮素一1、腺苷、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录生长因子等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气道平滑肌增生的调控。第三节迟发相哮喘反应与气道炎症吸入变应原进行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可以模拟哮喘的发作,这种模拟发作是研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的良好模型。在有关支气管哮喘基础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大量的观察研究是借助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而完成的。通过观察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后的速发相哮喘反应和迟发相哮喘反应的特征来探讨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学、免疫学改变,这对于阐明和推测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在70年代以前,有关支气
26、管哮喘的研究均以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后的速发相哮喘反应作为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实验模型。速发相哮喘反应是指吸入变应原后数分钟至1小时出现的气道通气障碍反应,现已证实在速发相哮喘反应中,影响气道通气功能的主要是气道平滑肌痉挛,而气道炎症的影响并不重要。由于现代研究已证实气道炎症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从而提示速发相哮喘反应并不能全面的反映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因此有人对过去把速发相哮喘反应作为研究支气管哮喘的典型模型提出质疑。近年一些实验室发现迟发相哮喘反应可反映哮喘的许多特征如气道变应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等,并认为迟发相哮喘反应是实验室研究支气管哮喘的更好模型。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27、,迟发相哮喘反应主要有以下特征:(1)通常在吸入变应原的数小时至数10小时出现气道通气障碍的症状或肺通气指标下降等。(2)在迟发相哮喘反应发生时,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加。(3)迟发相哮喘反应发生时,气道内某些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和炎性介质的浓度增加。(4)证实了迟发相哮喘反应发生时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并且气道高反应性可以持续数天、数周甚至数月。(5)具有气道抗炎效应的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地改善慢性哮喘病人的症状,同时也可以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而无抗炎效应的-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剂仅能缓解哮喘急性期症状,不能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从上述迟发相哮喘反应的特征
28、分析,可以认为迟发相哮喘反应与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有密切关系,从图8-1可看出迟发相哮喘反应的症状主要通过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表现出来,而气道炎症是迟发相哮喘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发生的基础。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气道炎症,又可防止迟发相哮喘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从药物疗效的一致性也进一步证实了三者的关系。综上所述,速发相哮喘反应和迟发相哮喘反应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和临床特征。速发相哮喘反应主要反映了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改变和特征,而迟发相哮喘反应则反映了支气管哮喘慢性期的气道炎症等病理生理学改变和慢性哮喘的临床特征。从支气管哮喘的整个病程来讲,迟发相哮喘反应在气道炎症的研究
29、价值远远大于速发相哮喘反应,而速发相哮喘反应在研究哮喘急性发作时的价值则比迟发相哮喘反应更为重要。第四节哮喘病人的气道换气功能障碍中、重度哮喘病人常可出现动脉的低血氧症,这主要是由于气道通气量的不足导致的通气血流灌注(v/o)的失调所造成的。利用同位素肺部扫描可以证实除了哮喘病人的气道内通气减少的部位在全肺并不均匀外,同时发现在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双肺内不同的部位的血流灌注也是不均匀的,这些改变为哮喘病人的气道换气功能障碍提供了病理学基础。已知许多支气管扩张剂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在明显改善气道通气功能的情况下,却不能改善病人的低血氧症,甚至可引起Pao2下降,但间羟异丙基肾上腺素例外。诸多支气管扩
30、张剂不能纠正低血氧症的原因可能是支气管扩张剂兼有扩张肺内血管的作用,从而抵消了缺氧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致使肺内通气不良部位的毛细血管反而扩张,形成生理分流,导致了实际上的通气血流灌注并未增加,从而难以改善哮喘病人的低血氧症。由于大多数支气管扩张剂有较强的支气管扩张效应,对其引起的轻微低血氧症副作用,临床上通常不予关注。尽管支气管哮喘尸检时发现大量痰栓充满气道,却无一处真正的分流(即仅有血流灌注而无通气)。这可能是由于存在侧支通气( collateral ventilation),气体可以不经完全被阻塞的细支气管,而经肺泡间的侧支通气使肺泡充气。由于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双肺中的支气管梗阻程度并不一致,而首先累及大、中气道(不同于慢性支气管炎先为细小支气管受累),因此哮喘病人的PC02多为正常,仅在病情较为严重时才会出现PCO/的偏高。应当注意的是,一旦哮喘患者出现PCO增高,则提示病情严重,需要严密观察和积极治疗。当进一步出现pH值下降时,提示了呼吸性酸中毒的可能,应根据病情考虑使用机械通气装置进行辅助通气。只供学习与交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