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沪教委科201161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各本科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有效结合,提升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我委决定实施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现将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给你们(见附件1),并就有关申报工作的具体事宜通知如下:一、今年试点高校:上海市属本科高校。二、请各高校按方案的要求,遴选出符合申报条件的知识服务平台,并正式行文报送我委。三、各申报高校需提交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规划任务书(样式见附件2)
2、纸质7份及电子文件,于2011年11月20日前送达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宝山路251号5楼520室)。 本通知在“上海教育”网站()“信息公开”栏目中查找,附件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规划任务书可在“表格下载”栏目中下载。附件:1.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规划任务书 3.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实施细则4.关于试行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实施细则5.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2011年度建设指南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处: 许开宇,23116839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科技管理
3、办公室: 王少龙,56632884)主题词:教育 高校 知识 服务 工程 通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10月28日印发(共印50份)附件1: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有效结合,提升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决定实施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简称“提升工程”)。一、指导思想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探索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围绕上海和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主动对接上海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强高校服务于创新国家建设和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能力
4、;积极推动研产互动,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二、建设原则坚持“需求牵引、开放联合、主动而为、重点提升、持续支持”的原则,对准一个,建设一个。需求牵引:围绕上海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重点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咨询研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开放联合: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问题导向,充分发挥上海高校的整体优势,探索“虚实结合”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并完善“大平台多中心”协同创新有效机制。主动而为:增强高校主动对接上海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意识,加强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于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发展战略。重点提升:重点提升上海地方
5、本科院校的知识服务能力;重点提升高校供需对接能力;重点提升高校技术转移能力。持续支持:平台建设期为2-5年,实施目标管理,设定“2+3”节点绩效目标考核,考核期内给予稳定支持,对未能完成节点目标的平台将停止支持。三、建设目标建立“开放、集聚、适变、持续”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形成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平台建设,集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知识服务领军人才和团队,建立和完善促进知识服务能力提升的相关政策和环境,解决上海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瓶颈问题,成为支撑上海和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技术创新源”和“产业孵化器”,成为区域社会文化建设中文化创
6、新的策源地;争取若干中心成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和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四、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知识服务平台是全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验区、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高地、高校创新资源与社会资源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中间地带”。根据产业(行业)的特点,分高新技术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现代服务业知识服务中心、高级战略研究中心等三类进行建设。1.高新技术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高新技术产学研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开发中心”)主要面向上海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以解决产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为导向,组建跨部门、跨学校、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增强高校解决重大关键技术的能力。建立产学研各
7、方人员参加的理事会(管委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学校要为平台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保障理事会有效运行和知识服务领军人才及团队的研发工作,负责平台的网站、信息库等建设和日常管理。建立开放合作的运行机制,设立首席研究员特聘岗位,建立以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为依托,知识服务团队为核心的大平台多中心的组织运行模式,探索建立围绕研发要求项目的人才柔性流动的运行机制。至少有一个团队要承担本领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开展技术分析和技术预见,建设专题数据库,系统分析和整理本领域的技术标准、技术发展、知识产权的分布等。定期举办相关领域的产学研沙龙和讲习班,新技术的推广和
8、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等。2.现代服务业知识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知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主要面向上海和国家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理论、技术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支撑和引领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学会、协会、企业等各方人员参加的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学校要为平台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保障理事会有效运行和知识服务领军人才及团队的研发工作,负责平台的网站、信息库等建设和日常管理。建立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设立首席特聘岗位,建立以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等为依托,知识服务团队为核心的
9、组织运行模式。至少有一个团队要对相关产业链的服务集群、产品研发、政策咨询、产业标准等开展战略分析和新的产业发展的预见。加强专题数据库或文科实验室的建设,系统收集本领域的专题数据,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定期举办相关领域的产学研沙龙和讲习班。培育孵化新的产业,定期发布和推广新的理念,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引领和支撑相关产业的发展。3.高级战略研究中心高级战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战略中心”),汇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资源,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供高层次的战略咨询,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智库。除建立与服务中心和开发中心相似的实体化管理体制外,要吸引相关领域的著名专
10、家成立咨询委员会。建立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设立首席特聘岗位,建立以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E研究院等研究基地为依托,知识服务团队为核心的组织运行模式。强化专题数据库或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创造必要的研究条件吸引高层次的专家“驻会”研究,组织开展方法论的研究,通过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专题性的咨询工作。要用国际标准来推进战略中心建设,加强本学科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信息快速通报和发布机制,增强在优势领域中的“话语权”,进一步树立上海高校智库品牌。五、构建和完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1.试点推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整合学校现有产学研工作的管理体制,构建从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技术转移管理体系。高
11、校要围绕实施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目标,结合本校实际,试行建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体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部门和从事实施技术转移的服务实体,应着力开展和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提供平台。加强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双向互动,要为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提供政策和服务。通过与合作企业成立项目公司等形式,进行科技成果的持续研发,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合作。为科技成果的孵化提供平台。倡导和鼓励高校师生在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和管理,组建科技型胚胎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推进科技创业基地建设。加强与产业部门的协调合作,协助学
12、校相关部门推进高校的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快推进技术成果的转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帮助学校教师围绕市场需求,开展专利查询、专利跟踪、专利获取和专利实施(转移),增强高校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高校在实施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可依据张江园区试行的“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相应的技术成果股权管理和分红激励政策,完善职务成果收益分配制度。鼓励技术持有人和参与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主要人员持有高校控、参股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股权,或给予技术持有人和其他主要人员的各类股权奖励和分红激励。2.继续推进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功能建设按
13、照“市场化、专业化、功能化”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功能建设,建立投资多元的企业法人,实行专业化和市场化运行。聘请职业经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拓展市场功能、培育主营业务,建立会员制,增加造血功能。培育第三方技术产权交易全程服务支撑平台。以创建集成化、全要素的技术交易全程服务平台为目标,借助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预备项目为契机,探索创立交易体制和机制,引入“做市商”理念和运作模式,培育和发展技术经纪人队伍,增强市场技术中介服务功能。建设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在线网。通过搭建技术转移信息平台载体,建立高校专家库、科技成果项目库、行业(企业)资料库、技术需求库、技术经纪人库等信息源,完善
14、信息服务功能,不断扩容市场供需信息源,对接教育部中国技术供需在线网,扩大市场服务辐射面。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应对接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对接国家和本市相关技术交易平台,充分发挥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在技术转移中的公共服务集聚效应。六、立项管理1.高校是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主体,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与“985”工程、“211”工程和“085”工程有机结合,由学校统一规划和管理。2.申报范围:上海市本科高校。3.根据上海和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由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发布上海知识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市教委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组织评估确定建设项目。4.建设周期为2-5年,实行“2+3”的节点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的结
15、果确定是否继续建设。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绩效主要从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和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二个维度来评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研究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和引领力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人才培养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力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优化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知识服务制度化建设七、建设经费市教委2011年投入8000万元,2012-2015年拟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市属高校平台建设。部属高校的平台建设经费从985工程、211工程市政府配套资金中予以支持。经费的使用按照实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执行,经费主要用于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知识服务、特聘岗位津贴、实验设
16、备和日常运行、网站建设和维护、数据库和项目库建设和维护等。八、保障措施1.领导体制保障。依托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为工作机制,协同推进实施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有关工作。2.供需对接机制保障。围绕上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点领域与行业部门共同开展重点发展领域的战略研究,确定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加强上海高校与所在区县政府的合作,主动对接区县政府的发展战略,通过加强与区县的政策互动,共同建立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技术联盟、设立专项资金、共建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等举措,进一步推进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3.人
17、事政策保障。由市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委、市科委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利可行的人事政策保障,进一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全职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校保留3%的编制额度专门用于支持教师流动,教师全职到企业工作且人事聘用关系不变的,可保留其事业编制;教师全职到企业工作且人事聘用关系发生变动的,用“一事一议”工作机制,允许其在满足学校要求下与其原所属高校重新订立人事聘用合同,恢复其事业编制。对缺编、满编的高校及时根据生师比等指标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编制。积极推进高校职务(称)制度改革,健全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技术转移职务(称)系列,鼓励教师从事技术转移工
18、作,探索高校技术转移工作发展的可持续,可选取2所高校先行试点。优先资助青年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结合本市地方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探索设立特聘岗位、兼职岗位的年薪制,用于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秀研发人员,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知识服务等工作。对纳入课题制管理的建设项目,其人员经费支出可参照本市科研经费有关规定执行。4.分配政策保障。张江园区试行的“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面向试点开展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5.建设项目保障。优先支持知识服务团队、工程中心、产学研引导项目等建设。6.人才培养保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确保平台研究生计划指标,鼓励开展联合培养。优先资助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鼓励高校与企业
19、共建学生实践、实习基地等。附件2: 高新技术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现代服务业知识服务中心高级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规划任务书中心名称:中心主任:依托学校(盖章):中心网址:建 设 起 始 日 期: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二O一一年十月表一、中心人员基本情况表中心主任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学位联系电话(手机)邮箱简历管理人员姓 名分管工作职务性别出生年月学 位职 称表二、理事会(管委会)人员情况表序号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所在单位注:本页可续页。表三、知识服务团队情况团队名称首席研究员人数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学 位职 称分工团队名称首席研究员人数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学 位职 称分
20、工团队名称首席研究员人数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学 位职 称分工注:本页可续页。表四、中心建设规划中心的对接领域拟解决的重大问题依托的基地(工程中心、重点试验室、E研究院、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等)1、中心对接领域的现状和需求;2、中心的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预期成效;(1)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和引领力、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人才培养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力(2)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优化、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知识服务制度化建设注:本页可续页。表五、建设内容根据建设规划,分别说明各项建设任务的内容,对中心发展的作用,具体的建设措施及计划进度(按年度规划)。
21、注:本页可续页。表六、中心的运行保障机制1、 中心的组织机制;2、 中心的人事和激励机制;3、 中心的产学研互动机制;4、 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5、 其他。注:本页可续页。表七、经费计划(万元)建设内容年 度合 计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知识服务工作特聘岗位津贴专题数据库(信息库、实验室)设备产学研沙龙(讲习班)网站建设日常运行其 他合 计表八、学校对该中心建设的规划及保障措施场地与房屋、设备、人事政策、分配政策、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注:本页可续页。表九、审核意见中心主任审核意见: 签 名: 日 期:学校归口管理部门意见: 负责人: (公章) 日 期:学校审
22、核意见: 校 长: (公章) 日 期:市教委审核意见: 公 章 日 期:附件3: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实施细则一、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与“085”工程建设的关系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与“985”工程、“211”工程和“085”工程有机结合,由学校统一规划和管理。根据重点领域的发展战略,由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发布上海知识服务平台建设重点领域和方向,学校组织申报,由行业主管理部门为主组织评估确定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为五年,实行“2+3”的节点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建设。原则上1所学校只能申报1个知识服务平台。二、知识服务平台的定位知识服务平台是全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高校管理体
23、制机制改革的实验区、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高地、高校创新资源与社会资源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中间地带”。根据产业(行业)的特点,分高新技术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现代服务业知识服务中心、高级战略研究中心等三类进行建设。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包含了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和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建设等相关内容。三、知识服务平台的制度建设的要求依托高校是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要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保障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建设。围绕“开放、集聚、适变、持续”的要求,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1.实体化管理体制建立产学研各方人员参加的理事会(管委会),实行理事会(管委
24、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学校要在平台上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设备,保障理事会有效运行和知识服务领军人才和团队的研发工作;负责平台的网站、信息库等建设和日常管理,保障平台持续稳定的运行。2.开放式运行机制建立岗位和薪酬相匹配的人事制度,设立特聘、兼职岗位,特聘岗位聘期为(6-36月),探索建立科研院所、企业人员、各校教师等双向柔性流动机制;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建立并完善按知识服务贡献和职务成果收益的分配激励机制;以知识服务团队为纽带,探索建立跨学校、跨学科大平台多中心的组织机制;建立学科专业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等研产互动机制。高校保留3
25、%的编制额度专门用于支持教师流动。教师全职到企业工作且人事聘用关系不变的,可保留其事业编制;教师全职到企业工作且人事聘用关系发生变动的,允许其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与其原所属高校重新订立人事聘用合同,恢复其事业编制。积极推进高校职称制度改革,健全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技术转移职称系列,鼓励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选取23所高校先行试点。四、建设内容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硬件建设主要依托原有的学科基础,并采用“拾遗补缺”方式进行建设,不搞重复建设。知识服务平台年度建设经费不高于1000万元/年。五、二维度绩效考核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绩效主要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学校发展
26、的贡献度二个维度来评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研究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和引领力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人才培养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力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优化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知识服务制度化建设附件4:关于试行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实施细则 一、建设定位整合现有的产学研管理工作体制,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综合优势,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建立从知识创新工作、知识服务工作、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相衔接,跨学科组织有保障,产学研用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学校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产业结合,将先进实用技术向企业转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27、。二、机构与职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学校产学研工作的管理部门,是高校组织和集聚科技成果创新资源,开展知识服务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作部门,又是面向企业和社会需求,推进技术转移和实施产业化运作的专业化机构。通过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高校逐步形成与服务社会功能相匹配的管理机构和服务实体。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以科技服务、产学研合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企业化运行为载体的知识服务管理平台。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主要工作职责:服务学校知识服务平台、知识服务团队和技术经纪人队伍;负责学校横向科技服务、企业委托项目、政府产学研支撑项目和知识产权、技术合同的管理;负责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活动,以
28、及对接企业和社会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工作职责与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职责相对应和衔接。三、组建方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为高校的职能机构,各高校可根据学校实际自主设立,不搞“一刀切”。创建初期,为协调和理顺工作关系,“中心”主任建议由主管校长兼任,可挂靠在科研处管理,副主任由科技处领导担任并负责主持工作。技术转移中心的服务功能可依托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组建并实行实体化运作。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学校所投资企业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孵化科技企业,创办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
29、统筹管理、整合资源,推进学校科技产业化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技术转移中心和资产经营公司组合为一体,既在现有资产经营公司机构基础上拓展科技服务和技术转移工作职责。也可由现有从事社会服务的相关机构(科技处、大学科技园和资产经营公司)整合而成,同时依托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投资成立的技术转移中心(或公司)进行实体化运作,高校技术转移公司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全资投资的一人有限公司。对已经成立技术转移公司的高校应与新组建的技术转移中心管理职能有机结合。组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体制,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而定。四、运行机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以及依托资产经营公司投资组建的高校技术转移服务实体既是高校知识服务社会的管理机
30、构,又是集投融资管理、项目开发、产权股权管理、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国际合作为一体的经营实体,以及协调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建设,推进科技成果孵化和加强与社会企业对接,做好服务。在资产管理方面,由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统一管理学校的科技成果投资形成的股权资产,并承担保值增值的职责,维护学校权益。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面向区域经济服务,可与地方政府部门、骨干企业结成技术转移的战略联盟或分中心,形成规模化的技术转移合作体。坚持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瞄准国际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升与企业技术转移的合作。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运行上应对接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充分依托上海高
31、校技术市场公共服务平台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优势、企业需求信息资源优势和正在打造的专业化、集成化、全要素的技术交易全程服务平台功能,让高校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从校内走出去,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孕育企业,加快推进高校知识服务社会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编制与人员配置上可采用双重属性,灵活用编用人,既可选用本校的事业编制人员,又可根据发展需要,从社会招揽优秀经营与管理人才聘为企业编制,还可采用企业短期挂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对包括学校委派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人员可采取市场化的薪资政策, 对参与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主要人员根据其贡献大小,按照国家和上海市政府有关法律、法规、
32、政策和学校制订有关股权管理和分红激励的有关规定,进行各类股权奖励、分红激励和其他形式的奖励。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可实行独立核算,运营经费来源于横向项目管理费、科技成果增值服务收益、技术转移收益、社会和企业赞助以及政府在知识服务社会方面提供的建设或运行经费。附件5:2011年度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指南一、高新技术产学研开发中心(一)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针对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通过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开展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研究。重点聚焦微电子及光电子装备、高端制造装备、高档仪表及控制系统、大型铸锻件等关键基础零部件方面。(二)智能电
33、网领域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聚焦新能源接入与控制、电力电子应用及核心器件,智能变电站系统及智能设备,电力储能,智能配电网与智能用户端,高温超导等方面。(三)下一代互联网领域移动互联网,聚焦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平台、移动终端整体解决方案、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一代互联网,聚焦宽带城市、无线城市、通信枢纽、三网融合等方面。(四)新材料领域聚焦特种钢、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方面。(五)生物医药产业领域1转化医学平台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
34、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技术等,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强调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服务于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监护。重点包括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等方面。2现代中药重点在传承的基础上运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中药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注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传统经典方药、名方验方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大力开展以多学科密合作的中药经典方剂和大产品的“二次开发”研究,以及药用新资源的开发研究;支持开展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机理研究和“组分中药”新药的探索性开发,推进中药复方新药由“饮片配伍”向“组分配伍”的创新发展,研制新一代中药复方新药。
35、(六)农业育种技术领域支持农作物高产、抗逆、优质、高效的育种技术研究,在水稻育种方面创新优异育种材料、提纯复壮传统优良品种、选育新品种;在绿叶蔬菜育种方面开展抗逆优质青菜新品种的选育;在西瓜甜瓜育种方面开展加速新品种的选育与优质品种推广;在中华绒螯蟹育种和培育方面,稳步推进核心种源的选育工作,完善大规格亲蟹繁育技术。二、现代服务业知识服务中心(一)文化创意产业领域1.公共艺术支持公共环境相关产品的系统研发;公共艺术创意产业设计服务共性技术集成平台的建设;公共艺术创意产业服务外包支撑平台研发及应用。2.时尚产业支持时尚设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时尚产业政策和集群要素配置研究;时尚品牌策划、营销和时尚买手机制研究;时尚产品展示交易及渠道建设、时尚电子商务运作机理及模式研究。三、高级战略研究中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最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及服务重大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咨询服务。(市经信委、市科委、市农委、市教委共同商定) 31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