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文最新推荐- 团队领导者与团队文化 团队领导者与团队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团队文化就是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如果把企业视作一个大团队,则这两个价值观是统一的,但在企业这个大团队中,却又融合着众多的小团队:管理团队、部门组织、任务团队等等,而各个小团队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拥有自己的团队文化。 团队的形式可以各式各样,但一个优秀的团队总是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相互关心、有共同的价值观就像著名橄榄球队教授文斯o隆巴迪在谈起成功球队的特征时说的那样:从基础教起,每个队员职责明确、球艺高超;懂得与别人配合,从整体出发打球,决不能出个人风头,违反纪律
2、;全队拧成一股绳,相互关心,相互热爱,恪尽职守。这就是成功的团队文化。 想塑造这样优秀的团队文化并不容易。文化可以从制度中得以体现,因此,通过制度体系的建立可以表达出团队的价值取向: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但对于组织中的小团队来说,团队领导者的个性与管理风格对于团队文化的影响却更为严重。 我们说: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团队文化!用什么样的人?如何用人?赞许什么行为?反对什么行为?如何管理,用制度管理还是人情管理?团队领导者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的价值取向。 领导者爱才惜才用才,则团队成员都会惟恐自己”不成才”;领导者爱受吹捧,则团队成员的拍马技术会日益成熟。 领导者严格要求、规范
3、管理,则团队成员会小心自律,遵章守纪;领导者放任自由,人情管理,团队成员就会乐于营造”办公室俱乐部”,轻松自在。 领导者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合理,团队成员会各司其职,有序工作;领导者盲目乱撞、朝令夕改,团队成员就会变成无头苍蝇,无所适从。 领导者尊重团队成员,强调他们的重要性,成员们则会倍受鼓舞,更加努力;领导者家长做派、动辄批评,成员则会逆反对抗、消极殆工。 领导者乐于沟通,团队成员就会积极协作;领导者疏于交流,团队成员就会各行其是,拒绝配合。 领导者积极创新,团队成员便会爱动脑筋;领导者因循守旧,团队成员便会固步自封。 领导者对团队成员满怀期望,用心赏识、及时激励,成员则会以回报之心拿出更加
4、出色的表现;领导者漠不关心、从无赞美,成员则会满心失落、敷衍了事。 领导者如果愿意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理念,团队成员就会积极求进、心胸宽广;领导者如果总保守着那块”自留地”,团队成员也会封闭保守,”肥水不外流”。 正如成功的团队拥有共性的团队文化一样,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也有其特征。他们正是用一些细微却有序的行动,塑造了如上所言的成功的团队文化。 优秀的团队领导者有极强的团队概念,他说”我们”,而非”我”,而非”你们”;他强调团队的集体表现,而不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他避免内部的力量消耗,努力使1+1等于3而不是1.5。 优秀的团队领导者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将目标分解为任务,合理布置,恰当授权,适
5、时控制工作的进度而非管制约束成员的行动。 优秀的团队领导者鼓励沟通、鼓励分享,在团队中建立起畅通的交流渠道,让每名成员都乐于表达,乐于传授,共同成长。 优秀的团队领导者讲究”人性”,关心成员的情感因素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注意调节员工的情感,让他们快乐、积极和自豪,避免愤怒、忧伤与消极。但同时也注意”人性”与”人情”的区别,牢牢把握原则。 优秀的团队领导者在乎给予成员成功的感觉,只要成员有小小的进步,他也会为他们庆祝,通过各种方式使他们得到激励。 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为员工的成长提供资源,培训员工、帮助他们设定生涯规划,让他们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功。 这是我们都渴望的成功的团队与优秀的团队领导者。而
6、在无数的团队之中,管理者责任心不强、逃避困难、没有目标与任务、得过且过的现象并不少见。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要经常反思自己:自己是否是一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是否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而努力?如果没有,是能力不足?是观念太旧?是工作的责任心不够?还是失却了热情? 当然,作为企业这个大团队,也有责任帮助小团队的成长、交流与统一:企业要有完善的企业文化,有明确的远景规划与战略目标,让小团队知道自己应有的态度与努力的方向;企业要帮助小团队之间积极沟通、统一思想,如果小团队之间的团队文化差异过大,必然会影响整个团队的目标实现;企业要对团队领导者进行培训,培养其现代化管理意识,领导者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后,
7、会更有能力教导成员,也更愿意对下属负责;企业要建立起领导者考核体系,对他们的管理技能、管理风格、工作态度与业绩表现进行评价,以合理奖惩,也明确对他们的培训重点。 作为团队的每一名成员,了解成功团队的文化共性很有必要,这可以鼓励他们为之共同努力;而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了解优秀团队领导者的特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可以知道自己的团队中的重要性与作用,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以认真的态度与真挚的情感来做一名团队领导者,带领他的团队成员一起,塑造出健康、积极、成功的团队文化。 撇去泡沫构建企业文化 当我们倒满一杯啤酒时会发现:上面有许多泡沫,而真正的啤酒却在下面。企业文化这两年没有前几年吆喝得那么火了,光
8、环也似乎越来越不那么耀眼了,但我们发现企业经营者却更加认识到了它的价值: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营,是多么的重要。 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那些令人尊敬的企业,联想、TCL、GE、宝洁,虽然他们处于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企业规模和历史也很不同,但他们的企业文化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强调以人为本、沟通与合作、创新、重视顾客需求和努力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等等。同时我们也发现,那些失败的企业,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他们的企业文化上。首先是在理念上就输给了那些优秀的企业,同时中国企业还缺少能将本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日常工作行为的全力推行者。 诚然,塑造优秀企业文化并不容易,但并非无规律
9、可寻。该到我们认真喝啤酒的时候了。提炼企业经营理念是根本 1. 注重行业特点:企业文化要与行业特性和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相一致,道理很简单,别人的企业文化未必适合你的企业。 2. 广泛征求意见: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高层的一己之见,而首先应该是企业大多数员工都认同的文化。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公司文化。不妨先由高层制造危机感,让大家产生文化变革的需求和动机;然后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 3. 提炼核心理念:其实,当我们走
10、进企业后,可以首先问老总一句话:“您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概括公司的文化吗?”很多企业老总都要思考半天。他如果不是在第一秒钟就能给出答案,“答案”便已经不重要了,这说明企业的文化并不明晰连老总都不能马上说出来,更何况员工呢!因此,企业必须首先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成为企业员工都认知和认同的理念。在做品牌推广时,要让客户和顾客也认同企业的这种价值观念。比如:海尔的“真诚到永远”已经由最初的产品和品牌的理念上升为一个企业的理念,成为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 4. 扩展理念体系: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还必须拓展为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才能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完整起来。比如:海尔围绕核心理念形成
11、了完整的理念体系:人才理念赛马不相马;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兼并理念吃休克鱼;研发理念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难题。在这些理念背后,又有相应的办法和制度作为支撑,使整个理念体系变得生动有效。 5. 建设沟通渠道:企业理念要得到员工的认同,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阐释,企业内刊、板报、宣传栏、各种会议、研讨会、局域网,都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宣传的工具,要让员工深刻理解公司的文化是什么,怎么做才符合公司的文化。同时,企业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应有意识地宣扬企业文化,让顾客和客户认知公司文化,只有他们产生了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才能成为公司的忠诚客户。转化为相应制度极关键 不少企业的文化建设只
12、停留在理念宣传的阶段,不能深入进行塑造,这一方面在于领导者缺乏系统建设企业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另外一方面是对企业文化塑造有误解,认为企业文化是以理念塑造为主,如果把它变成制度,就会削弱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 殊不知,优秀的文化恰恰要落到纸面上,让大家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尤其对于人力资源制度,包括:招聘、培训、考核、薪酬、任免、奖惩等,都应该深刻体现出公司的企业文化。著名的惠普文化就非常强调对人才的培养,有完善的培训制度,员工从入职开始,就一步步地接受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另外,作为制度的一部分,惠普把培训也列入每个经理人的职责,公司90%的培训课程是由经理们上的。在惠普公司的理念中,认为这是投入产出
13、比最高的投资。惠普之所以能成为行业内的楷模,就在于它不仅树立了一种优秀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更把这种文化生根发芽,从制定科学的制度入手来落实优秀的理念。让理念故事化和故事理念化 1. 理念故事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不是只让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认同,而是要让所有的员工,甚至是临时的员工都认同你,这才叫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在导入新的企业文化时,首先应该根据自己提炼的理念体系,找出企业内部现在或者过去相应的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并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重新阐释。海尔CEO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世人耳熟能详,是理念故事化的典范。 2. 故事理念化:在企业文化的长期建设中,先进人物的评选和宣传要以理念
14、为核心,注重从理念方面对先进的人物和事迹进行提炼,对符合企业文化的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在一家合资公司的企业文化咨询项目中,我们帮助他们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进行先进人物的评选,并在公司内部和相关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全体员工都知道为什么他们是先进?他们做的哪些事是符合公司的企业文化的?这样的榜样为其他员工树立了一面旗帜,同时也使企业文化的推广变得具体而生动。以身作则让你离员工更近 1. 称呼的艺术:企业文化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要以为企业文化有多高深,作为高层管理者,只要你在日常工作中稍加注意,一样能塑造出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在惠普,即使对董事长,都是直呼其名。同样,在联想集团,从总经理到基层
15、员工,大家都提倡直呼其名。通过这样的称呼,拉近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提升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如果你是一位老板,明天见到你的一位下属,试着只叫他的名字,看看效果如何。 2. 定期走访:高层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师”和“牧师”,既是建设者,也是传播者。不要离你的员工太远,抽出时间到你“大厦”的建筑现场看看那些辛勤工作的“工人”们,慰问一下他们,并适时地传播你的文化,这非常有效。通用电气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明确提出“痛恨官僚主义”,提倡管理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走访。前总裁韦尔奇经常找一些中层和基层主管进行沟通,他的一句名言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3. 从领导做起:作为企业文化的建筑师,高层管
16、理人员承担着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工作。有的企业老总问:塑造企业文化什么最关键?答案是:先把你自己塑造成为企业文化的楷模!一些企业高层管理者总感觉企业文化是为了激励和约束员工,其实更应该激励和约束的,恰恰是那些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次,我辅导一家企业做企业文化,他们老总说自己非常重视人才,希望企业理念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我们正谈话,恰好被安排面试的一个中层经理到了,当秘书告诉他面试者来了时,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让他再等半个小时,我有事走不开。”一件小事足以体现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了。企业的高层领导往往是各种理念、制度的直接破坏者,他们负
17、面的言行对企业文化的破坏作用更大。 4. 从点滴做起:很多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塑造时,喜欢大张旗鼓地开展一些活动、培训和研讨,其实企业文化的精髓更集中在企业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上。作为企业管理者,不管是高层还是中层,都应该从自己的工作出发,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和作风,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在思科,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思科总部的员工看到他们的总裁钱伯斯先生大老远地从街对面小跑着过来。这位员工后来才知道,原来钱伯斯先生看到公司门口的停车位已满,就把车停到街对面,但又有几位重要的客人在等着他,所以他只好几乎是小跑着回公司了。因为在思科,最好的停车位是留给员工的,管理人员哪怕是全球总裁也不享有特权
18、。再比如:GE公司有一个价值观的卡片,要求每个人必须随身携带,就连总裁也随时都能拿出这个卡片,对员工进行宣传,对顾客进行讲解。你有这些世界一流公司总裁的理念和作风吗? 塑造企业文化的办法有很多,但根本的还在于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有没有决心和勇气先把自己塑造为企业文化的典范,能不能首先自己先认同并传播公司的文化,这是决定企业文化成败的关键。 企业文化求知创新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有人形容每天都在“淋信息雨”。以前是发愁找不到合适的信息,企业把成本花在了找信息上。现在是信息太多,怎样整理出你需要的信息最难,企业把成本花在了整理信息上。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爆炸性地增长,更缩短了
19、信息传递的距离。因此作为企业人要善于利用网络上的信息,网络就是一所大学,要不断地上网寻找工作中所需要的资料。还要善于和周围的同事、上司、客户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时候,要善于读书,发现好书,要怎么才能找到好书呢?这里有好书的几个标准,可以使你在10秒中内确定一本书的好与坏,从而做出购买决策(只限于管理类、营销类书籍)。下面是好书的四个标准: 标准一:看作者。欧美管理学、营销学、企业界大师写的书,一般来说这些书都有比较强的学术性,反映了一段时间的潮流,就象追求卓越、第五项修炼等,这些书都是购买的首选对象,但千万要记住,要认准名家,购买大作。其次是香港、台湾、日本的人写的
20、书,这些地方比大陆早发展,接受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很多管理实践,而且把西方的管理思想和东方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结合。因此这些地方作家出的书,就比较实用,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读性也比较强。 标准二:看薄厚。厚的书可以看到一个系统,就象菲力普.科特勒的营销学,因此购买超过400页的厚书,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一门学问,或知道一个系统,使你有更清晰和全面的认识。薄的书,可以讲透一个专题,因此购买不到200页的薄书,就非常实在。不厚不薄的书就比较难以取舍,可能即没有系统、也不只一个专题,可阅读性比较差,很可能有很多废话。 标准三:看内容。买书的时候,可能时间紧张,很难把感兴趣的都看完,也很难看完一章,
21、所以靠内容选书比较难。但一般来说,好书的可阅读性都比较强,哪些东西代表可阅读性强呢?图片和表格!如果书中的图片比较多、表格比较多、强调的重点比较多、小结比较多,多半这本书的可阅读性就比较强,作者就是以读者为中心在写书,就是好书。 标准四:看其它。看出版社,看印刷次数,看印刷数量。好出版社出的书也不错,印刷次数多的书也不错,印刷数量大的书也不错,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方面 因此到书店买书的时候,就可以先看标题,知道是不是感兴趣的方面;然后看作者,是哪里的;然后是看内容里面图片和表格等多不多;最后看薄厚,如果还不能确定,就看出版社、印刷数量等,一般来说你可以在10秒内判断出一本书的好坏,从而做出购买决
22、策。 看书是学习,工作更是学习,而这种学习是主观为企业,客观为自己的,无论如何都可以使自己增值,因此企业人要有这样的信念,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否则很容易被淘汰。而创新和求知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具备了大量的知识,才有的创新的基础。反过来说,具备了大量知识的人,才有充沛的创新欲望。 然而企业里面对于创新有这样的说法,创新是找死,不创新是等死。到底怎样来创新,由谁来创新呢?一般来说,创新的风险是由企业来承担的,而创新的经验是由员工吸取的。因此企业要确定由谁来创新,才能使企业的成本小、风险小,确保创新的成功,不可能人人都创新,那样企业一定死得很快,很可能企业负担不起创新的成本。企业要确保创新的成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接触信息最大的人群、能负担企业责任的人去创新,而不要把创新的责任完全推到企业基层,或推到管理层。基层管理层接触的“例外”事情很多,接触信息的量也比较大,同时有一定的企业责任,因此一般来说创新的任务集中在基层的管理者身上,而不是在高层领导,也不是在基层员工。 13 / 13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