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学习好资料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1. Tissue :即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组织可归纳 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2. HE染色法: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长用的组织学染 色方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3. 嗜酸性:易于被伊红等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4. 嗜碱性:易于被苏木精等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5. Microvillus:即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镜下,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
2、为细胞质,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6. Cilium:即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电镜下,纤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7. 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的线粒体。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8.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交错形成网络,带状环绕细胞;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模,具有屏障作用。9. Basement membr
3、ane:即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电镜下基膜可分为基板和网板两部分。具有支持、连接、固着和物质交换的作用。10. Gap junction:即缝隙连接,相邻细胞膜上有分布规律的柱状颗粒,称连接体,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相邻细胞内的某些小分子物质可借小管彼此交换,传递化学信息。11. 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在相邻细胞的侧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邻存在,即可称为连接复合体。12. 细胞外基质:包括基质、纤维和组织液。主要对细胞起支持、连接、营养和保护作用。13. Plasma cell:即浆细胞。浆
4、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位于细胞的一侧,染色质成粗块状沿核膜呈辐射状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的功能。14. Fibroblast:即成纤维细胞,它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细胞较大,多突起。细胞核大,卵圆形,着色钱,核仁明显,呈弱嗜碱性。成纤维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蛋白质勇于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和基质。15. 间充质(mesenchyme):是胚胎时期一种较原始的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基质组成,不含纤维。16. 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内的液体称组织液。组织液不断更新,利于血液与组织
5、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17.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对血液病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18.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e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胞质内含细小的、淡红色的特殊颗粒和少许嗜天青颗粒,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作用。19. 嗜酸性粒细胞(eosih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细胞核多为
6、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将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的作用。20.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仅占白细胞总数的0%1%。细胞核分叶后呈S型或不规则形。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蓝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具有参与狗民反应的作用。21. Hemopoietic stem cell:即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最早起源于卵黄囊血岛内。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22. 同源细胞群(isogenous group):是由
7、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软骨细胞群。每个庭院细胞群有28个软骨细胞,包含在一个大的软骨陷窝内,后者又分成几个小的陷窝,各含一个软骨细胞。越靠近软骨的中部,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目越多,反映了软骨的间质性生长。23. Haversian system:即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骨单位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组成。骨单位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结构单位。24. 骨板(bone lamella):是呈板层状的骨基质,由大量胶原纤维、骨盐及少量无定型基质组成。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胶原纤维相互垂直。25. 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是软骨组织和
8、骨组织的干细胞,位于软骨膜和骨膜内层。细胞呈梭形,较小,胞质少,核呈椭圆形或细长行。骨祖细胞课分化为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26. Sarcomere:即肌节,是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7. 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是肌膜向肌浆网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在人与哺乳动物的骨骼肌纤维横小管位于的明、暗带交界处,在心肌纤维则位于Z线水平,其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年内部。28. 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是肌纤维中特化的画面内质网,位于
9、横小管之间。其中部纵行包绕一段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肌浆网上有钙泵,可贮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网内钙离子浓度。29. 三联体(triad):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的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传递到肌浆网膜,当肌浆网膜接受兴奋后,钙通道开放,大量贮存于肌浆网内的钙离子涌入肌浆,为肌丝滑动、肌纤维收缩创造必备条件。30. 闰盘(intercalated disk):是心肌纤维相互连接的部位,为心肌的特征性结构。LM下呈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EM下可分为两部分,横位部分位于Z线水平,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的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
10、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整体的收缩和舒张同步化。31. 尼氏体(Nissl body):是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胞质的特征性结构之一。LM下,HE染色强嗜碱性,呈紫蓝色粗大斑块状或细小颗粒状,EM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及肽类的神经递质。32. 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是神经元胞质内的特征性结构之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向树突和轴突内,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33. Synapse:即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突触
11、按信息传递方式不同,可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34. 神经纤维(nerve fiber):由神经元的长轴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根据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核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类。35. 郎飞结(Ranvier node):是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中相邻的施万细胞之间的狭窄部分,在有髓神经纤维穿导神经冲动时从一个郎飞结跳到下一个郎飞结,呈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36. 神经胶质细胞:分布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对神经细胞起支持、营养和绝缘作用。37. Capillary:即毛细血管,其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及其基膜构成,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12、38. 心脏传导系统:是指心壁内有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各级分支。功能是发生冲动并传导到心脏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节律舒缩。39. Purkinje fiber:即普肯耶纤维,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短而粗,形状不规则,染色浅,有1-2个核,肌原纤维较少,细胞间有发达的闰盘。功能是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导致所有心室肌同步收缩。40. W-P小体:系内皮细胞所特有的杆状细胞器,有膜包裹,内有许多平行细管,具有储存vWF的作用,vWF与止血、凝血功能相关。41. Microcirculation:即微循环,是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
13、基本功能单位。42. 血窦(sinusoid):为毛细血管的其中一类,管腔较大,形态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其基膜不完整或缺如,有窗孔,无隔膜,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出入血管;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43. 黑素细胞(melanocyte):胞体多分散在基底细胞间,胞体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内有特征性的小泡状黑素体,具有合成黑色素、形成黑色素颗粒的功能。44. 真皮乳头(dermal papillae):是紧靠表皮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向表皮突入形成真皮乳头,是表皮与真皮的连接面扩大,有利于两者牢固连接,并有利于表皮从真皮组织液中活得营养。45.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
14、hans cell):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散在于棘层浅部。头尾数染色可见其树突状突起,它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微生物、监视癌变细胞中起重要作用。46. 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有较明显界限的球形小体,内含大量B细胞,根据有无生发中心可分为初级淋巴小结和次级淋巴小结。47. Thymic corpuscle:即胸腺小体,由胸腺上皮细胞同心圆排列形成的结构,散在分布于髓质内,是胸腺的特征性结构。胸腺小体功能未明,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出T细胞。48. Blood-Thymus barrier:即血-胸腺屏障,指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有屏障作用,称
15、为血-胸腺屏障,由下列结构组成: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2)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质;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上皮基膜;5)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血-胸腺屏障能阻挡抗原物质进入胸腺皮质,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49. Marginal zone:即边缘区,指白髓和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含有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央动脉的侧支末端在此区膨大,形成边缘窦,是血液内抗原及淋巴细胞进入白髓的通道,白髓内的淋巴细胞也可以进入边缘窦,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50. 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指在白髓中,中央
16、动脉周围含有大量T细胞、少量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等厚层弥散淋巴组织所构成的结构,为胸腺依赖区,但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当发生细胞免疫应答时,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的T细胞分裂增殖,鞘也增厚。51. 脾索(splenic cord):由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细胞组织构成,呈不规则条索状,并互连成网的结构。脾索含较多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52. 副皮质区(paracortex zone):位于淋巴结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内含大量T细胞,又称胸腺依赖区,此区有许多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53. 皮质淋巴窦(cortical sinus):位于淋巴结被膜与浅层皮质之间,包括被膜下
17、窦和小梁周窦,淋巴窦内含有星状内皮细胞支撑窦腔,巨噬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上;淋巴在窦内缓慢流动,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54. 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即垂体门脉系统,由第一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和第二级毛细血管网组成,其功能是将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运送到远侧部,调节远侧部各种腺细胞的分泌活动。55. Parafollicular cell:即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体积稍大,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淡,含分泌颗粒,其内含降钙素,降钙素可使血钙浓度降低。56. 内分泌腺:是以分泌激素的内分泌细胞为主组成的器官。内分泌腺的共同特点是腺细胞排列
18、成团、索状或围成滤泡状,无导管,细胞间或滤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该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57. Thyroid follicle:即甲状腺滤泡,由单层立方的滤泡上皮细胞围成,大小不等,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滤泡腔内充满透明的胶质。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58. 球状带(zona glomerulosa):位于肾上腺被膜下方,腺细胞聚集成许多球团,细胞较小,呈锥形,胞质较少,含少量脂滴,功能是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为醛固酮。59. 束状带(zona fasciculata):是肾上腺皮质中最厚的部分,腺细胞较大,呈多边形,排列成单行或双
19、行的细胞索,胞质内含大量脂滴,呈泡沫状,染色浅,功能是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60. 网状带(zona reticularis):位于肾上腺皮质最内层,细胞索相互吻合成网,胞质呈嗜酸性,细胞较小是,内含较多脂褐素和少量脂滴,功能是主要分泌雄激素,也分泌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61. Parietal cell:即壁细胞,体积大,呈圆锥形;核圆、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嗜酸性。壁细胞功能是合成分泌盐酸和内因子。62. 吸收细胞(absorptive cell):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部,细胞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纹状缘,电镜下纹状缘是由微绒毛构成。微绒毛表面有细胞衣,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
20、。63. Intestinal villus:即肠绒毛,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表面是单层柱状上皮,中轴是固有层结缔组织,其内有中央乳糜管,还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细胞吸收的单糖、氨基酸由此入血,此外还有少量的平滑肌细胞,其收缩利于淋巴和血液运行。64. Chief cell:即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多位于腺的下半部,光镜下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基部,基部细胞强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可合成和分泌胃蛋白酶原。65. Paneth cell:即潘氏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三五成群分布于肠腺底部。细胞呈锥体形,胞核卵圆形,位于细胞底部,细胞顶部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含有分泌防御素
21、和溶菌酶,杀灭肠道微生物的功能。66. 胃底腺(fundic gland):又称泌酸腺,为分支管状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由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组成,其分泌物参与胃液的组成。67. 胰腺腺泡:由一层胰腺泡围细胞成,胰腺泡细胞具有浆液性细胞的形态特点。胰腺泡细胞分泌多种消化酶,胰腺腺泡无肌上皮组织,腺泡腔内有泡心细胞。68. Portal area:即门管区,是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其内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69. Pancreas islet:即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分布于腺泡之间。在HE染色中,胰岛细胞着色较淡,胰
22、尾部较多,大小不等,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用免疫组化法课鉴别出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四种。在HE染色的切片中不易区分。胰岛的功能是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70. Perisinusoidal space:即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的大量微绒毛侵泡在血浆中,可以和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窦周隙内有贮脂细胞,贮脂细胞能贮存维生素A和产生细胞外基质。71. 胆小管(bile canaliculus):是相邻肝细胞的质膜局部凹陷而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肝细胞的胆小管面的微绒毛突入管腔。靠近
23、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膜有紧密连接、桥粒形成的复合体,封闭胆小管周围的细胞间隙,防止胆汁溢至细胞间隙或窦周隙。胆小管内的胆汁从肝小叶的中央流向周边。72. 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位于肝板之间,腔大不规则,相邻血窦间借肝板孔互连成网。血窦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围成。内皮细胞上由许多小孔,孔上无隔膜。细胞间有较大的间隙,有利于肝细胞与血窦之间进行物质交换。73. 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是肺的结构单位,它是由一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及其终末的大量肺泡组成。肺小叶呈锥形,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小叶间以结缔组织间隔,每叶肺约有50-80个肺小叶。74. Blood-
24、air barrier:即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的气体将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连续性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构成。气-血屏障很薄,主要行使气体交换的功能。75. 终末细支气管(terminal bronchiole):是肺内导气部管道的末段部分。其结构特点是:上皮为单层柱状,无杯状细胞,多为克拉拉细胞;管壁内无腺体和软骨片,有明显的环行平滑肌;黏膜皱襞明显。76. I型肺泡细胞(type I alveolar cell):细胞呈扁平状,整个细胞含核部分略厚,其余部分扁菲薄,覆盖了肺泡约95%的表面积,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并参与构成气-血
25、屏障。77. 肺泡隔(alveolar septum):是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属肺间质。其内的主要成分有连续毛细血管,参与气-血屏障的组成;弹性纤维,其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还有肺巨噬细胞,吞噬清除肺泡和肺间质的尘粒、细菌等异物,其重要免疫防御作用。78. 型肺泡细胞:镶嵌在I型肺泡细胞之间,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核圆形,胞质染色浅。电镜下,胞质内有许多较多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分泌颗粒,颗粒内含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状结构,故称板层小体。细胞将颗粒内容物释放后,在肺泡上皮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称为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的作用。79. 肺泡(pulmonary
26、 alveolus):肺泡为半球形小囊,开口于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壁很薄,由单层肺泡上皮构成,其中包括扁平形的I型肺泡细胞和立方形的型肺泡细胞。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80. Nephron:即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与其相连接的肾小管组成。根据肾小体在皮质中的位置不同,肾单位可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肾单位和集合管共同行使泌尿功能。81. 血管球(glomerulus):是位于肾小体内一团盘曲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孔上多无隔膜,利于血液中物质滤出。82. 近曲小管(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是近端小管的起始部,与肾
27、小囊相通连,管腔小、不规则;管壁上皮细胞为立方形和锥体形,胞质强嗜酸性,细胞分界不清。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是重吸收原尿的主要场所。83. 远曲小管(distal convoluted tubule):是远端小管的终末部分,与弓形集合管相通连。管腔较近曲小管大而较规则;上皮细胞呈立方形,体积较小,着色较浅;游离面无刷状缘;基部有质膜内褶,远曲小管有重吸收水和Na离子,并向管腔分泌K离子、H离子和氨的作用,使尿液浓缩。原尿曲小管的重吸收水和Na离子分别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84. Filtration membrane:即滤过膜,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内的部分物质从毛细血管进入肾小
28、囊腔所经过的结构称滤过膜或滤过屏障。由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组成,允许分子量7万以下、直径4nm以下的物质通过,其中以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于通过。85. 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是指入球微动脉行至近肾小体血管极处,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变为上皮样细胞称球旁细胞。细胞呈立方形,体积较大,核椭圆形,细胞质呈弱嗜酸性,电镜下可见较多分泌颗粒。可合成和分泌肾素。86. 致密斑(macula densa):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一个椭圆形斑;此处上皮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胞质色浅,核椭圆形,位置近细胞顶部;基膜常不完整。致密斑是离子感
29、受器,感受远端小管内滤液的Na离子浓度变化。87. 足细胞(podocyte):构成肾小囊内层;体积较大,电镜下,足细胞从胞体发伸出几支大的初级突起,从初级突起上再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次级突起呈栅栏状,紧贴在毛细血管基膜外面。88. 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由生精上皮构成,生精上皮由支持细胞和5-8层生精细胞组成,生精小管是产生精子的产所。89. 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发生。包括精原细胞的增殖、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精子形成三个阶段。90. Blood-testis barrier:即血-睾屏障,指生精小管与血液之
30、间存在的屏障,其组成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圣经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是血-睾屏障的主要结构。血-睾屏障课阻止血液内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形成并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91. 精子形成: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精子细胞是单倍体,细胞不再分裂,经过复杂的变态,由圆形逐渐转变为蝌蚪状精子,这一过程称精子形成。92. Testicular interstitial cell:即睾丸间质细胞,位于生精小管之间的睾丸间质内。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胞质嗜酸性。电镜下,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从青春期开
31、始,睾丸间质细胞在黄体生成素作用下,分泌雌激素。93. 精原细胞(spermatogonium):是生精小管内一种罪幼稚的生精细胞,细胞紧贴生精上皮基膜,圆形或卵圆形,是生精细胞中的干细胞,分为A、B两形。B细胞精原细胞经过数次分裂后,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94. Ovulation:即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连同其周围的透明带和放射冠一起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的过程,成为排卵。排卵时间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95. 卵泡(follicular):由卵母细胞和其周围的卵泡细胞共同组成的结构,成为卵泡。它的发育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96. Corpus
32、 luteum:即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uanpao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称黄体。根据排出而的卵是否受精,黄体可分为月经黄体和妊娠黄体两种。97. Menstrual cycle:即月经周期,自青春期始,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子宫内膜功能层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成为月经周期。98. 透明带(zona pellucida):位于初级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HE染色呈均质状、嗜酸性、折光性强的带状结构;由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的;构成透明带的蛋白质有ZP1、ZP
33、2、ZP3;ZP3是精子受体,在受精过程中,对卵细胞和精子的相互识别与特异性结合有重要性意义。99. Fertilization:即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受精的时间一般在发生在卵排后12小时内至24小时内。部位多在输卵管壶腹部。100. Blastocyst:即胚泡,受精后约第4天,桑葚胚发育成为囊泡状,称胚泡。其表面的单层细胞称滋养层,中央的腔称胚泡腔,附于腔内一侧的一群细胞称内细胞群。101. Implantation:即植入,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为植入。植入约于受精后第5-6天开始,第11-12天完成。正常植入部位在子宫底部或体部,最多见于后壁。102. 蜕膜
34、(decidua):胚泡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称蜕膜。根据蜕膜与胚的位置关系,可将其分为三部分:基蜕膜,位于胚深面;包蜕膜,覆盖在胚的宫腔侧;壁蜕膜,为胚植入位置以外的蜕膜。103. Embryonic disc:即胚盘,胚盘形成于受精后的第二周,内细胞群细胞增殖分化逐渐形成由上胚层和下胚层组成的圆盘状结构,至第三周,胚盘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组成。胚盘将形成胎儿本体。104. 胎膜(fetal membrane):是指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基本上不参与胎体组成的一些临时性结构。包括羊膜、绒毛膜、卵黄膜、尿囊和脐带。105. Placental membrane:即胎盘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及基膜
35、、薄层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细胞组成。它可阻挡母血中的细菌和异物等有害物质进入胎儿血循环,但某些药物、病毒和抗体等可透过胎盘膜。106. Cleavage:即卵裂,受精卵从输卵管向子宫方向运行中,在透明带包裹下不断进行的特殊的有丝分裂称为卵裂。卵裂产生的细胞称卵裂球。随卵裂球的数目增加,该细胞的体积逐渐变小。107. Morula:即桑葚胚,受精卵通过卵裂产生卵裂球,在受精后第3天,卵裂球数目达到1216个,共同组成一个实心胚,外观如桑葚,为桑葚胚。108. Primitive streak:即原条,人胚发育的第3周初,部分上胚层细胞增殖较快,在上胚层正中线的一侧形成一条增厚区,称原
36、条。109. Notochord:即脊索,人胚发育的第三周内,原结处的细胞增殖并在上胚层和下胚层之间向头端迁移,形成一条索状结构,即称脊索。脊索可诱导外胚层形成神经板。110. 血岛(blood island):胚胎第15天左右,卵黄膜壁体蒂和绒毛膜的胚外中胚层内间充质细胞增殖形成许多细胞团,称为血岛。血岛周边的细胞变扁,分化为内皮细胞,中央的游离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111. 室间隔膜部:第7周末,由一对球嵴对向生长融合,同时向下延伸,分别与室间隔肌部的前缘和后缘融合,关闭了室间孔上部的大部分;室间孔的其余部分由心内膜垫的组织封闭,形成了室间隔膜部。112. 静脉窦(sinus venosu
37、s):是原始心房尾端背侧出现的一个膨大,分为左、右两个角。以后由于血液大量流向右角,使右角逐渐变大,并被吸收并入右心房,成为永久性右心房的光滑部;而左角则萎缩变小,其近段形成冠状窦,远段形成左房斜静脉的根部。113.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包括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和右心室肥大四种缺陷。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动脉干和心球分隔不均,使主动脉肺动脉隔偏向肺动脉一侧所致。114. 心内膜垫(endocardiac cushion):心房与心室之间原是以狭窄的房室管通连的。此后,房室管背侧壁和腹侧壁的心内膜组织增生,各形成一个隆起,分别称为背腹心内膜垫,两个心内膜垫彼此对象生长,互相融合成一个,称心内膜垫,将房室管分隔成左右房室孔。115. 房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常见的为卵圆孔未闭,可由下列原因产生:卵圆孔瓣上出现许多穿孔;第1 房间隔在形成第2 房间孔是过度吸收,导致卵圆孔瓣太小,不能完全遮盖卵圆孔;第2房间隔发育异常,形成过大的卵圆孔,不能完全被卵圆孔瓣遮盖;第1房间隔过度吸收,同时,第2房间隔又形成过大的卵圆孔,导致更大的房间隔缺损;此外,心内膜垫发育不全,第1房间隔不能与其融合,也可造成房间隔缺损。精品资料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