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文最新推荐- 少数民族的春节 少数民族的春节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
2、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
3、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 独龙族居住在云南怒江贡山县的独龙族,将每年月日之间第一次大雪封地为岁首,因无固定时间,由族长择日而定,一般到天。节日期间,各家各户互相邀请,友好往来,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
4、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
5、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 瑶族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对生命与自然的礼拜 柴艳平 春节是我国很多民族共
6、同的节日,也是最隆重和最具传统魅力的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始终承载和繁衍着祖国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和风俗人情。 由春节派生出来的节日和习俗可谓是丰富多彩,但最奇特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壮族人民的敬蛙节了。敬蛙节又称为蚂拐节、青蛙节、蛙婆节。节日起源于一则民间故事,传说远古民间有食老人的风气,有个青年名叫东林,率先废除了这种野蛮的陋习。他养母终老并以棺葬母,守灵时,被青蛙叫得心烦意乱,便烧水淋之,青蛙或死或躲藏不再鸣叫。后遭遇大旱,他请示神灵,方知青蛙乃雷婆之女,它鸣叫,雷婆便知人间需要雨水而降雨,不叫便不下雨而造成干旱。于是东林设坛向青蛙请罪,后来竟然相沿成习,演绎成节。即每年春
7、节大年初一的清晨,人们便四出寻找蛰冬青蛙,首先找到的人称为“蚂怪郎”,被认为是雷婆的女婿,并推举为节日活动的首领。人们将青蛙装入竹筒做的宝棺,放进彩纸扎的花楼,安置在村里的凉亭。于是村人男女老幼夜夜聚集于此,唱蚂拐歌、跳蚂拐舞,历时半月之久,然后举行盛大仪式埋葬青蛙,祈求青蛙上天关注人间,保佑一年风调雨顺。 敬蛙节营造的神秘氛围和流露的质朴感情,使我们看到远古的历史奇妙地投印在节日的年轮中,铸成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折射出历代壮族人民敬重生命、敬重自然的精神意识。 故事中东林对陋习的破除,体现了远古先民生命意识觉醒,由蒙昧走向文明开化的生动情景。古朴的叙述唤起的是对他人生命的责任感,人类勇敢地承
8、担起人生义务,这是我们进化途中迈出的关键一步。正是这种强烈的厚生精神影响着几千年的传统和习俗,增强了人类社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透视蛙鸣启示,人神感应,体察节日所蕴藏的那种歉疚和感谢的文化心理,我们看到古人以极其浪漫的幻想手法,诠释了人与自然的本源关系。他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早就萌生了浓厚的生态意识,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一环,万物与人类和谐共生、休戚相关,并且早就开始反省以人类为主宰的观念,检讨人类狭隘地对待动物的态度了。他们把人与环境共同发展的愿望,尊重本体和异类生命的意识注入传统节日,融进生活细节,代代相传。不断提醒我们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灵同为自然之子,善待它们就是善待自己,以文学
9、和节日的方式回答了人与自然这样一个原始而深邃的哲学命题。 传统节日,负载着千百年的文化内涵,由历史的源头流淌至今,一头站着我们的祖先,一头站着我们自己。面对这些亘古的风俗人情,在节日意识逐渐淡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疏离的今天,在节日剥离得只剩下一个形式的现代社会,我们有必要认真去聆听一下先祖的声音,用心去触摸节日文化的精魂;有必要重新去温习温习象敬蛙节之类的节日留给我们的古老功课,敬重生命、敬重自然、敬重传统。 “大寒”中过春节、名实不符大理不通 大冬天里庆大年逆时而动,风和日丽过春节顺天应人。 “中气空白”订闰月人为过错,“自然会合”新发现利国利民。 刘景田 阴历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19
10、11年辛亥革命后的次年全国改用阳历纪年,为了把阴历年与阳历年相区别,就将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阴历的元旦(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既然正月初一冠名为春节,春节就是大年初一的继往开来。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春是四季之首,正月初一是一元复始,这是非常吻合的,是顺理成章的。我国古老的春联中对春节的景象和意义早有朴素的描述:“冬去春来一元复始,春为岁首万户更新”;“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来春去春常在,花开花落花又生”;“老者点头辞旧岁,童子拍手迎新年”;“旧岁已跨千里马,今年更上一层楼”。见景生情,振奋人心。然而,在现行的日历中有近半数的春节是在“大寒”这个最冷的节气中度过的
11、,这些“大寒”里的春节,其实不是春节。而是寒节、冷节、冻节、冬节。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并发现“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归结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那么,我国现行的阴历为什么要指挥着我们在大冬天庆大年,在“大寒”里过春节呢?这岂不是逆时而动,大理不通吗? 一、阴差阳错,是谁之过?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春节(大年初一)是怎样推算过来的?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朔望月为基本周期,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天,再以十二个月为一年,阴历历年的天数是354.3
12、672天。为取整数计日,现行阴历大尽每月30天,小尽每月29天,阴历的平年354天或355天;闰月年13个月,全年384天或385天。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点划分的,其不同的位置在地球上反映出不同的天气和自然景观,是我国最早采用的阳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把二十四个节气分别配合在阴历十二个月里,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例如:立春,惊蛰,清明”是“节气”;雨水,春分,谷雨是“中气”。以此类推。二十四个节气之间的间隔期以整数计日,有14天、15天、16天之不同。 为什么要“闰月”呢?阴历年的长度比阳历年的长度每年短近11天,也就是说相对于阳历或二十四节气,阴历的日期每年大约都要提前11天,这样下去,每个阳历的月份都有机会排上阴历过年。同样会在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任何一个节气中过年。为了约束这一现象,使阴历与阳历和二十四节气相和谐,就想出了阴历闰月法。但是,采用什么样的闰月法则,确定在那一个月闰月就成了其中的成败关键。 7 / 7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