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文最新推荐- 重阳节习俗纸鸢飞天 风筝,南方称纸鹞,北方称纸鸢。放风筝是重要娱乐活动,南北皆有,尤以南方为盛。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风筝多在清明。可是南方的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显然是不适合放风筝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清风较大,人们按照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风筝,天和地和人和。李斗扬州画舫录载:九九重阳日,城中仕女,接踵连肩,翩翩游赏,放风筝终日不绝。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事语载:广州农历九月九日载花糕萸酒,登五层楼,双塔,放响弓鹞。在台湾,有俗语九月九,风筝满天哮。重阳放风筝颇为流行。而且,还有相互之间斗风筝,即设法用自己风筝的线将别人的风筝线绞断,让对方的风筝坠
2、落。不幸落败坠地的风筝往往成为众人抢夺的目标。战败的一方以风筝断了线,家伙(财产)去一半来形容自己损失的惨重。重阳放风筝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涵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送吉祥,一个是放晦气。送吉祥体现在风筝上的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上。如求福的蝙蝠风筝、鱼风筝和如意风筝,求寿的祥云贺寿、八仙贺寿、仙童贺寿风筝等,还有表达喜庆的喜上眉梢、喜庆有余、福禄寿喜等。龙凤麒麟等也是风筝图案的主角。放晦气就是放飞者把自己的不幸、烦恼和灾难写在风筝上,风筝飞上天后有意扯断或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飘走,这样也就把晦气放走了。风筝可放去晦气的观念由来已久。红楼梦七十回中写林黛玉她们暮春三月会集潇湘馆搞起社填词的活动,忽
3、有一蝴蝶风筝落挂竹梢。林黛玉见状,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于是宝玉打发丫鬟去拿他的风筝,谁知已被晴雯放走。探春宽慰宝玉说: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紫鹃将黛玉的风筝线放了,风筝随风而去。紫鹃说: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 有的地方也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不仅好吃,而且它还有它其中的寓意所在。因为糕与高谐音,意为步步高升兴旺发达。住在平原的百姓,重阳节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便用江米、黄米、小枣等原料做成蒸糕,上面还插上五色小旗,称之为重阳糕,用它来馈赠亲朋好友。人们登高时也带上花糕作为食物。吃了此糕,表示登高,具有象征意义。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
4、糕、五色糕,制作起来可以简易,也可多名堂。有的地方糕要九层,像座宝塔;有的上面还要有两只小羊,以合重阳之意;有的地方还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戏旗,并且点上蜡烛,此举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旗代替茱萸。现在的重阳糕,也没有固定的品种,只要是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除了像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等等常见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重阳节的独特习俗。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
5、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四川曾有过重阳节进行药材交易的习俗,绍兴重阳忌走访,还有的地方祭祀神灵或者行业的祖神。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