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53.04KB ,
资源ID:3944864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9448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世博背景下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丰****】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世博背景下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doc

1、世博背景下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2010年世博会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在分析这种推动力之前首先需要简单认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其与世博文化的共通之处,其次要了解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只有在上面两者都理清的基础上,才能从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典型树立三个方面,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世博会给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推动.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有句名言:大学四年的生活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他所从事的行业中佼佼者的关键。无数事实也证明大学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校园文化的熏陶,自步入大学之门,许多莘莘学子在有意

2、无意、有形无形之间留下了大学时代的文化记忆.或许这些记忆都将伴随甚至影响他整个人生,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教化和引导功能,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色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不仅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是一个由现实状态向相对理想状态发展的概念,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客观要求和为实现现代大学功能而导致的大学人自觉的行为过程.没有大学人的自觉实践过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然而行动的自觉源自客观的需要和人对客观需要认识的自觉。(一) 大力加

3、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的发展,客观上对大学提出了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要求。这种客观要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是我国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学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大学提供与之相适应甚至适当超前的科学技术支持,先进的思想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持,这些都有赖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第二是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还不能适应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无论从我国大学目前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状看,还是从我国大学目前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现状看都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因而,如果不大力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完成好我国大学对社会所肩负的神圣使命。第三,从提升我国大学的办学水平上看,近现

4、代社会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的办学水平。哪个国家有高水平的大学,哪个国家的经济就迅速腾飞,哪个国家有高水平的大学,哪个国家的经济就迅速腾飞,哪个国家的社会就快速发展.特别是那些拥有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国家尤为如此。(二) 大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大学功能的需要功能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对现代大学的任务、宗旨、目标、作用的集中概括。概括而言,现代大学的功能有四: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四是文化引领。实现现代大学这四个方面的功能,都离不开大学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人才培养所需的是育人文化。现代大学通过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特别是办学精神,培

5、育和塑造“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过程形成的文化就是育人文化。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是创新文化。树立创新的理念,构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创新的学术氛围,开展创新活动,这个过程所形成的文化就是创新文化。社会服务所需的是服务文化.大学研究、创新、传播、吸收高深领域的知识,归根究底是为了服务社会.在进行以上诸方面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就是服务文化。建设育人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就是为了实现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而大学要担负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三) 大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人的素质的需要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社会制度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6、.大学要实现应有的功能,承担起引领先进文化的重任,关键在于是否能培养能够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现代大学人.而要培养出能够引领先进文化的大雪人,丝毫也离不开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只有大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大学校园文化,才能不断提升入学人的素质,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提升大学人的素质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四) 大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大学校园具有一致性。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大学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要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根本问题是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在和谐大学校园的建设中,主要是建设教学系统内部的和

7、谐,科研系统的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谐等。而这诸内容的和谐建设,都离不开大学校园文的建设,都离不开健康而又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引领。换言之,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是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前提,和谐大学校园是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因此,要建设好和谐大学校园,就必须大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二世博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性(一) 进步贯穿世博会全部历史的一条主线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早在1851年,水晶宫的创始人就高高地举起“进步这面旗帜,为世博会以后的发展定下了基调.160多年来,从首届伦敦世博会一直到2010年得上海世博会可以看出,“进步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世博会全部历史之中。建筑是文化

8、的经典-当人们进入横跨黄浦江的世博园区,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错落有致分布着的300个场馆,都是难得的视觉盛宴,都是世博会给我们带来的文化进步的盛宴:造型雄浑有力的中国馆、融入“五行元素的台湾馆,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大气;无数延伸的触须“包裹着的英国馆,体现着西方文化的时尚前卫;借鉴了约有9000年历史的恰塔尔赫于克遗迹而设计成的土耳其馆,则传递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村落和欧亚大陆纽带的文化密码一座连着一座的跨文化景观,个体展现的文化多姿和整体显现的多元文化浑然天成,是上海世博最和谐的风景之一。 “多年来,有一个梦一直驻在丹麦儿童心里:如果坚持不懈地挖洞,出口将是地球另一端的中国!”镌刻在墙壁上的

9、这句话和从安徒生童话中走出来的艺术珍品-小美人鱼雕塑,使丹麦馆成为中国观众的“大热门”.与丹麦馆一样,用“国宝级艺术品作为文化使者成为上海世博的一大亮点.深受观众追捧的法国馆,最吸引人的是印象派绘画大师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妆间、梵高的阿尔的舞厅等据统计,出现在本届世博会的各种文化顶级珍宝超过300件,被誉为“世界现代历史上绝无仅有”。(二) 创新反应世博文化的追求世博会是展示发现、激励创新的舞台,并以诸多“世界第一”而闻名。“创新”这一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是体现“进步这一主线的理想方式。“创新”在世博会早期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技术的竞争上,后来重心逐渐地转移到对未来的探索、思考和文化理念的

10、创新。而作为我国首次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更是将世博文化的这一精神进行了提升.有人说,世博会就是一次展示人类文化成果的文化嘉年华-从这个意义出发,2010年上海世博会汇聚的是多元文化百花齐放,昭示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丰富文化内涵。世博会是一种利用多种载体和手段进行文化创新的平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多种手段可以综合运用:媒体、各种文艺表演、各国游客等,这些事文化创新的重要工具,尤其在游览过程中,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是游客乐此不疲,津津乐道的内容.在全球化背景中,创新不仅仅表现为新事物,新理念的诞生,也表现在在全球化视野下重新审视和丰富文化内涵,扩大文明外延.(三) 交流-体现世博场所的价值世博会

11、是世界的缩影,人们通过世博会认识和了解世界。160年前,世博会的主办者希望将整个世界全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所以采用百科全书式的展示体系,让参观者可以在园区内体验世界最好的技术和产品.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发达的大众传媒技术为人们了解世界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从1851年世博会在英国诞生至今,主办国都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主角”-对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济发展活力四射的中国而言,上海世博会则理所当然成为展示中国文化无穷魅力、与世界文化交流融汇的大舞台。 三人合臂相拥组成“世”字的世博会会徽,十分直观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和包容:古老的汉字成为主体,“世字连着“2010”和英文“EXPO、“SH AN G

12、H AIC H IN A”,韵味浓厚的中国文化基调中,表现着中西合璧、多元文化融合.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主题的中国馆,更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斗拱、鼎器和鲜艳的中国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非凡的气度、神态和气质.而正在在园区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中,中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300多个地方传统剧种、500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更让中国文化韵味与国外观众“零距离”.“进步、创新、交流”的世博文化同大学文化的建设方向不谋而合。搞笑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教育性、易变性、时代性、独特性和先导性”的特征:第一,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把握方向性,要引领时代的发展。世博会所展示出的

13、新技术、新方法中有许多都来自于大学校园.引领社会进步的方向自然成为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第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强调创新性的原则。大学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条件创造出新的特色。校园文化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第三,校园文化要坚持开放性。校园文化如果游离于社会文化之外,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共同建设优良的大学文化.自我封闭,近亲繁殖只会断送大学文化的生命力。这一点同世博文化的“交流精神非常契合.新形势下,大学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增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发展,

14、吸引力很重要.大学学术生态环境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学术生态环境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对师资的凝聚力强弱和吸引力大小。师资“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如果一所大学不能凝聚、吸引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大学的水平就谈不上,更不可能超过其他学校有较大发展。随着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高校教师的自由度和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哪里能提供更适合发挥才能的学术生态环境,就会被那里所吸引。吸引人才离不开物质条件,但关键是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对真正的学者来说,对施展才能的舞台的渴求远远大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许多大学正是通过优秀的大学文化吸引并稳定了一批批高水平师资,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大学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扩大影响力

15、的重要手段。大学的影响力大小是大学生命力强弱的标志.一所学校影响力越大,知名度越高,其生活空间就越大,辐射面就越广,生命力也就越强.世纪末,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就是以其“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新理念为核心的大学文化而使柏林大学乃至整个德国成为世纪初“世界大学的耶路撒冷。可见先进的大学文化在扩大学校影响力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当前,很多大学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在对外介绍、宣传自己时,不再仅仅做数字上的罗列,而更多地宣传自己的特色、理念、精神、价值观和追求目标,在宣扬自己成绩和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文化品位的展示.实践证明,有特色的大学文化的确可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学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提高自身

16、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不用担心竞争,也不存在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在给予大学越来越多自主权的同时也将竞争机制引入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加入以后,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各国的大学、不同地区的大学、同一地区的不同大学为了各自更好的生存发展对优质生源、科研项目、高水平师资、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文化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在激烈的竞争中,名牌大学也是大学文化的强势群体。一所综合实力强大的高校,必定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大学文化对增强学校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凸显,其竞争优势越来越强。于是,有的学

17、生借钱也要读最好的大学。引导创新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是完善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大学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世纪的中国大学,必须要倡导先进的大学文化,建立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战略,切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大学内部凝聚力,提高对外吸引力,扩大学校影响力,以大学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竞争力的提高。综上所述,世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有许多相似的特点,如果能抓住世博机遇,将世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那么就能创建后世博效应,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三。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大学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信念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是一所大

18、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是办好大学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 营造有品位的大学文化大学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优良的学风、良好的育人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着师生情操,为师生工作学习、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营造有品位的大学文化,就是要从精神文化做起。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孕育形成并始终恪守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引领和感召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精神文化的首要任务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一方面要加大科学文化供给

19、,加强学校图书馆、体育馆、教室、食堂及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文化积淀优势,搭建平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办好主题文化活动,举办高质量的人文讲座,营造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氛围。在调查中,有超过半数的被访者认为学校中没有崇拜的人和大师。由此可见,我们生活的大学校园里缺乏高品质的人文学术氛围。所以进一步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二) 提高课余活动的可参与性我们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课余活动层出不穷,可是,究竟有多少学生能够参与?调查显示,有6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学生活动很少有适合自己口味的,45%的学生对学校的人文环境和组织文化感觉一般,33的

20、人则抱无所谓的态度。影响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因素很多,其中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此具有潜在、宏观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呼吁校园文化提高“消费”潜力和社会实践性,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要实现一种高层次的“平民化。一是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参与面广的文艺、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三是组织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如开展“挑战杯、本科学术论坛等,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寝室、班级、学院、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团队意识,提升活动本身的趣味性,科教性,加以深厚的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

21、能力,定能增强大学生的参与度.(三) 构建和谐的组织环境高校应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师生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以校风、学风为核心,切合实际地营造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把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创建文明食堂、文明宿舍等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巧妙结合,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反观社会,日前提供特色服务的“海底捞”,企业形象以人性化、组织环境温馨化让大家影响深刻,普遍认同,能有这样的组织环境,需要组织者,实施者和受众的共同努力,牢固树立良好企业文化作为根本,提供特色服务作为企业抓手,让受众感受到和谐组织环境的重要性。同比与高校,当组织者学校领导者,实施者学校教师,受众者-学生的

22、共同努力,学校领导者正确决策,教师素养提升,学生以大学文化、人文底蕴作为踏入社会的宝贵财富,那么和谐良好的组织环境便唾手可得。大学文化环境对于育人、治学之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文化资源,弘扬勤勉诚朴、兼容并蓄、不断进取的文化传统,建设独具教师教育特色的环境文化。大学文化建设应着力提高校园规划和建设的文化内涵;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管理;强化校园网络建设;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文化小区建设;重视校园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大力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四) 重视和加强学生意识教育大学校园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授人以鱼,更在于“授人以渔”,所以如何加强学生自身的各项意识,并不断从各个方

23、面进行提升是大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提高认识,要将意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大学生对诚信意识、环境意识、安全意识等的理解并非全面深刻,加强意识教育已经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意识教育。比如,可以让学生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开展一些应用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从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目前独生子女让高校不乏一些被被溺爱的学生,面对师长没有恭敬、礼貌的意识,有意避开;在考试期间没有诚信意识,几个万岁,甚至投机取巧;在活动中,没有团队意识,个人利益至上;在做人做事上面,缺乏责任意识,虎头蛇尾意识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而诚信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学习意识等都非一日

24、之寒,只有从源头,加强教育,多敲警钟,才能使得寒冰渐融,达到育人的效果。意识教育可以从校训开始、以校风、教风、学风为切入点,引导广大师生弘扬主旋律,提升自身意识,学会思想解放、理念先进,在校园风尚优良、学术氛围浓厚、管理规范科学、校园环境优美的外部环境中端正和树立良好的意识。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世博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既然世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两者之间的融合更能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如何将这种融合细化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呢?世博会的召开使很多大学生有机会作为志愿者亲身参与世博、了解世博。这就给了工程大学生一个充实校园文化,践行校园精神,创造校园

25、新风气的机会。在世博会召开期间,学生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在日后校园文化学习与实践、学生与学校、学生行为与工程大校园文化的融合中体现出来。(一)世博期间,大学文化精神作为组织管理的风向标只争朝夕、敢为人先:“勤奋、求实、创新、奉献”,这是工程大的校训,也是工程大精神的根本所在。服务世博会,对于学生来说,正是这样一个践行校园精神的机会。每一位工程大志愿者在世博园中都代表着工程大人的形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展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风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世博会要求所有的志愿者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及时适应一切变化。世博会中的志愿者工作既有一成不变,也有随机应变.一成不变的是志愿者任

26、劳任怨,认真热情的服务态度,但是对于不同的工作对象和一些突发事件又要求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懂得随机应变,学会用灵巧和创新的方法解决各类问题。这样的锻炼机会在校园中是无法获得的;追求卓越、和谐向上: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志愿者经受住了高温、暴雨的考验,顶住了大人流的压力.在与上海其他院校、外地院校的同学交流、合作的同时;在与游客及工作人员的交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学校、学院的认识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于自己的学校也产生了更深的感情.当然,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全面展示中国文明水平、经济水平的聚焦,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战略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办博主题。上海工程

27、技术大学继而进一步在后世博时期,从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典型引领三个方面来分析世博背景下如何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二)后世博大学文化精神继承传递以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以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广大教师要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力营造清新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促进学生心智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利用世博会契机,以“融入世博理念,弘扬世博精神”为主题,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发挥理论优势,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突出世博主题,弘扬世博精神.在实践教学中,突出“世博”主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项社会实践,强化素质教育,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世博的热情,提升

28、了思政理论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渗透性,带动了校园文化及校园精神的塑造,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以主题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以主题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突出时代主题、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增进身心健康的重大活动,既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工作是愉快的、学习是轻松的”浓厚文化氛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的同时,主动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以及大格局之中,以世博位契机,加强产学研合作,由党委宣传部负责安排落实的世博宣传教育行动一经开展,变得到了各职能处室、学院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报了共计220余项大大小小

29、的活动.经过各学院党总支书记的论述和我校世博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共同审议,共同评定了17个校级重点项目和18个学院专业对接世博重点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不仅包含了各学院上报的世博特色活动,还包括了一些主动对接世博、参与世博的重大活动,学校在以特色学科服务世博中,提升自身教科研水平方面收获颇丰.学校宣传教育行动长达一年的实施周期内,烘托了良好的世博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以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发现、总结、宣传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

30、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党委从09年5月至10年10月底世博会结束止,号召并组织全校党员开展“世博先锋行动,并按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在全校征集“一人一事一例先进事迹,旨在践行党员迎世博文明承诺,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在围绕中心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政治热情.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的好人好事:服装学院的党员教师孙荪设计世博结,传递世博情,用自己的专业服务世博;航空学院学院的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两大机场,笑迎八方宾客,这既是专业实习,又是为世博服务的过程,成为世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党员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布展世博馆,为世博争光添彩;城市轨道交通

31、学院的学生党员志愿者在世博前提前到岗,活跃在各个轨道交通站,贡献出了工程大人的一份力量;更有工程大的世博“拼命三郎,来自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的周晓鸣老师等.这些在世博期间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和事迹,经过学校各种媒介的宣传,在全校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真正树立了典型,引领了校园文化。五、上海世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深化、提升与创新上海世博会已经落幕,我们在感受上海世博会的“进步、创新、交流”,感慨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的同时,更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利用世博契机丰富校园文化,并将这种变化固化下来,形成后世博效应。(一)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2010年世博会不但是上海的,而且还是中国的,更是整

32、个世界的.在申办本届世博会时,上海就曾做出这样的承诺:“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参与人数多、沟通领域广、文化特色浓的世博会。”一句话的承诺,让所有参与世博规划、建设和服务的千万人们有了信念、有了责任。也正是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让所有参与者敢于直面困难、挑战极限、不畏艰辛、争取胜利。这是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二) 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创意、创造、创新自世博会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其永恒的主题,召唤着人们奋力攀登一座座高峰。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应用“创新”获得了成功。通过参与世博会,使广大教职人员和学生开拓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创新给世界所带来的巨大活力。(

33、三) 进一步增强交流与合作虽说是上海的世博会,可是大家都很清楚,如果没有江浙长三角的协助,没有全国齐心合力的支持,没有世界各国的国际组织的大力配合,上海世博会是很难成功举办的。这期间就蕴含了交流与合作的巨大作用.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成为上海世博会交流与合作的成功范例。认识到加强团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将有利于在校园里形成一种“团结协作、求同存异”的良好文化理念.六。后世博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关注的三对关系(一) 文化建设的虚与实的关系文化是无形的,它虽无处不在,但却难以显性的考量。因此,文化建设容易造成有目标、没有考核;有落实、没有责任;有问题、无法处理的情况。但文化建设

34、又是具体实在的,一草一木都是文化的代替,一言一行都是文化的体现.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管理,大学文化建设都有非常具体的内容,要处理好大学文化建设虚与实的关系,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即深入分析学校文化建设的历史现状,清醒认识学校基层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对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制订相应的政策、制度和举措,实现文化建设由虚到实的转化。在建设大学文化的过程中,文化精神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剑桥大学,学术大师仅仅是大学文化的传播者,但颇能引起师生自豪的就是大学文化,这看似是一种“虚名”,没有任何定量的考核,但是教师们都感觉到,在精神的背后是从每一次实实在在的活动

35、和建设过程的成果.对于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视角不同,说法不一,但站在整个大学的角度看,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正因为对大学文化有宽泛的理解,所以大学文化给人的感觉是它既有“虚”的一面,又有“实”的一面。“虚体现在:很难定义,很难量化,贯穿于大学办学理念、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及具体的学校工作事务中,只可意会,很难言传.“实”体现在:大学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落脚于观念和行为的范畴;在大学日常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作用。笔者认为,大学文化既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等同于耳熟能详的具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它有两层含义,一个层次是指关于大学的文

36、化,是一个类的概念,表明其是产生于大学,与大学相互依存,虽然与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但只能生存并使用于大学这个活动区间的文化。大学文化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离不开大学这个主体,并依附于大学的概念之上。从这个层次来讲,这种文化方式首先是大学的文化,是大学和文化的结合,而不是其他领域的文化.在大学之外的文化,它可以与大学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甚至会对大学文化产生很大影响,但不能划归大学文化的范畴.大学文化的另一个层次是指大学内的文化,是一个个体的概念,指某一大学个体的文化,是大学文化个性化的一面。世界上各国的大学不计其数,但风格各不相同;中国的高校也有数千所,更是无一雷同者。如果从大学文化的角度来寻其原因,

37、便是大学文化的个性化层次使然。因此,大学文化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概念.作为大学这样一种社会专门组织,它有自己的专门文化;每所大学又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二) 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大学时一个充满历史传承的场所,一个个故事积淀成独特的大学文化,大学又是鼓励创新、追求自由的精神价值。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需要营造新的文化氛围,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核心在于正确把握价值追求。历史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历史传承,文化创新将不复存在,没有了比较文化即没有创新一说;而文化创新是历史传承的延伸,如果没有文化创新,一沉不变的文化将最终变得索然无味,历史的长河也将无法前进.只有在不断地历

38、史传承和文化创新过程中,才能够让文化开出绚烂之花,只有在不断地历史传承和文化创新过程中,文化才得以延续,也才会符合不同时代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传统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这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它是从这个民族古老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优秀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在更新,又始终保存着祖先的基因和特征。因此,我们的文化建设贵在稳定、重在积累,在稳定中发展,在积累中创新.同时,应该看到,传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造和更新,赋予新的内涵和活力.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激荡、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丢弃传统必然丧失自我,固步自封必然落后于时代。发展是最

39、好的继承,创新才有时代的积累,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的发展,以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创新精神,我们才能推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才能谱写出民族文化的新篇章,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能永葆生机、兴旺发达。既要重视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又要不断丰富发展学校文化的内涵,提升师生的价值追求,使其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三) 文化多样性和思想引领性的关系在动迁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精神需求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校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而是多样文化的聚集地.大学知识也从以前的四书五经、经典文学等发展至今,火星文、网络新词深受青年学子的追捧,多元文化的撞击是眼下文化的一大特色。大学

40、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大学活动的一切领域和层面,但其精髓在于培育大学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在大学的生存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如一位著名的外国高等教育家所言:“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比如,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先生时期形成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在北大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领着北京大学傲然前行、卓而不群;清华大学以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成为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大学精神既能激励大学人积极向上,又能规范和约束大学和师生员工的行为。优秀的大学文化一旦形成

41、,就支配着每一位“大学人的行动方向,塑造着他们的精神和理念,促使他们自觉按照准则调节和规范自身行为,无论以后他们走向何方,都会在身心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从大学的发展历程、优良传统等方面提炼自己的大学精神,并且要适应新形势,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对大学精神进行丰富和完善,赋予大学精神新的内涵,融入以“竞争、开放”为核心的理念。一是要把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价值观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社会追求和远大理想,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一切工作、活动的基础。比如很多高校有自己的校训,校训其实就是学校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提炼价值观必须从大学的实际出发,具有时代特征,既有

42、很高境界,又符合大学这一组织特性与学校定位,真正能在学校师生员工中引起共鸣。二是要注重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大学文化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紧紧围绕大学自身为其终极目标服务.办学理念主要阐明大学的发展规划和使命、大学精神.发展规划是大学未来可以成就的具有挑战性的远景描绘,一个可能和希望实现的未来蓝图。大学使命主要是表明大学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有些大学的使命陈述还包括对学校综合优势的说明.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根据核心价值观营造的“大学人”共同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及相应的精神氛围。三是要注重对大学的发展定位。学校的正确定位是大学对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明确。现在很多学校认识到了这

43、一点,并认真研究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力求对学校的发展进行正确定位。例如清华、北大等学校将发展目标定位为“世界一流大学”,另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重点大学将发展目标确立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国内一流大学等等,再如山东农大将发展目标定位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实力和水平不同,大学定位也各不相同,这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是要更加重视大学形象设计。大学的形象是一所大学在社会公众及师生员工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大学形象是由管理者形象、教职工形象、学生形象、社会服务形象等综合而成的。大学形象是大学文化的外显形态,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学形象。大学形象本质上是“大学人

44、的形象,树立大学形象要从培养优秀人才入手:优秀的大学文化最终都会通过自己的教职员工和毕业生表现出来。一个良好的形象是大学的金字招牌,是大学竞争取胜的利器。近年来,大学形象受到普遍关注,但大学形象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涉及到大学工作的许多方面,需要大学内所有成员齐心协力,为大学形象的塑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五是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要重视共性与个性结合。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因此,大学在建设大学文化时,要牢牢抓住大学这一基本特征.大学文化体现于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大学都具有运用的普遍性。但对于具体的一所大学来讲,大学文化具有差异性,甚至千差万别。个性和特色是大学的生命,因此也是建设大学文化的关键。因此需要发挥大学文化活动载体多样化,影响成效潜移默化的特点,合理把握高雅文化活动和大众文化活动的结构,降低两文化的不良影响,让学校文化在城市大文化圈中形成与发展,真正实现文化多样性,思想引领性.参考文献1乔兆红。一切始于世博会世博效应与社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8.2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3段建过,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8。4盛红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原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12月第4卷第4期。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