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与心理咨询导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 科学的健康观念随时代而发生变化-立体健康观 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统一体。因此关于健康内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那种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生理机能正常就是等于健康的观念正在被一种“立体健康观”(F.D.Wolinsdy1988年著健康社
2、会学)所替代,即健康应由心理尺度、医学尺度和社会尺度来评价,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2。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2.1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是由心理卫生(mental hygiene)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世界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2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与他人合作,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
3、力;能够恰当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基本上能够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独立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做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承受挫折;热爱生活和学习,能在生活和学习种获得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有创新能力;人格完善和谐;智力正常(IQ80);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合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顽强的意志;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常见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它是正常人暂时的
4、心理失调,不是心理疾病;它与思想问题有联系,但不宜笼统地归于思想问题。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的处理以自我调适为主,他人的心理疏导和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解人们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类型、成因和调适方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1。 常见心理问题的特征和类型 1。1 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特征 1。1。1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经过紧张的压力事件后,感到心慌、心绪不宁,对事物有一种无力应付的感觉 1。1.2一般性焦虑。焦虑是个体对不确定事件的防御性的身心反映,表现为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
5、紧张不安、忧心忡忡。一般性焦虑是情境性,暂时的,常会随着事件的结束而消除。 1。1。3一般性抑郁。主要表现为在遭受心理挫折以后,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思,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情绪消沉,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感觉。 1.1。4自我关注。在心理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关注的是他周围的世界,对外界有无穷无尽的兴趣。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人关注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自己为什么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并对此感到困惑,但又找不到答案,因而感到非常痛苦. 1。1。5心理固着。心理固着指个体在相当时期内为某种想法困扰,不知如何处理,又无法排解的心理现象。在心理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的中心是不断变化的,即会随着情景
6、的变化而思考不同的问题,但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则表现为,在不同的情景中往往总是在思考同一个消极的问题,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例如,遇到挫折后就反复想,我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完了,等等. 1。2 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 通常把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 1。2。1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 1。2。2情绪及行为障碍:主要是指焦虑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异常等轻度心理失调。 1.2.3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所有心理障碍中最严重的疾病,这些障碍包括心境障碍中的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 2.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 2
7、。1心理异常的标准 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对某一文化常模或社会准则的偏离,指行为是对社会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 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 从个人经验上讲,个体的不舒适感。这个标准依据人们自己感觉的判断,如果他自己倍感压力或者抑郁等不适,那么他就需要治疗。 从生活适应上讲,行为适应不良。个体是否能够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生活,比如能够自如地应付工作,与家人朋友和睦相处等. 2。2心理异常鉴别方法 判断是否有心理问题,特别是判断是否有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评估与诊断问题,需要专业人员,如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等,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理论、技
8、术、方法和手段,根据严格的诊断标准,按照严格的程序去实施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通常所使用的评估和诊断方法主要有: 观察法:观察其行为是否异常 会谈法:在会谈中了解其思维、情感是否异常 测验法:用科学标准化心理测量量表测查是否偏离常模 2。3正确使用鉴别方法 是否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不能仅根据一些情绪或躯体现象就轻易做出判断,更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 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3。1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 3。1。1生活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新生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
9、所以,在大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 3。1.2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3。1。3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大学后,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1.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
10、性的神密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如失恋、单相思等.青年常见性问题包括性意识困扰、性行为心理困扰、异性恐惧等.常见的性意识困扰有被异性吸引、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表现。 3.2大学生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障碍 3。2。1焦虑障碍 特定对象恐惧症:指对个体对某个或某些物体或场所强烈的、持续的恐惧,尽管知道它实际上并不具有威胁,如对蛇、猫等动物,或对高处、黑暗、空旷的场所、飞机和电梯等特定情景恐惧. 社交焦虑症:就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 强迫症:是以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
11、或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强迫症往往包括两类症状: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比如有的病人出门后总是不放心门是否关好;有的病人寄出信之后常担心地址是否写错。患者明知这些想法毫无意义,但又非想不可,因此焦虑不安,非常痛苦。强迫行为,其目的旨在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比如强迫性反复洗手,强迫性计数,强迫性礼仪动作等。 广泛性焦虑:广泛焦虑障碍的基本特征为广泛性和持续性焦虑,常伴有头晕、胸闷、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但其紧张不安与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乎寻常的痛苦事件引发的精神障碍,也即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
12、久的反应。它能够诱发恐惧、无助或对损伤、死亡威胁反映出的恐怖。典型表现是有与痛苦记忆或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噩梦,试图避免引发创伤的线索以及生理性唤醒的提高. 3。2.2 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也称性行为变态,是指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常见的性行为变态有性欲倒错,比如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异装癖和施虐癖等。还有一种性心理障碍叫性别认同障碍,指具有与一个人自身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认同或性别感。 3。2.3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障碍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
13、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边缘型人格、依赖型人格等。 3.2。4心境障碍 包括在情绪与行为障碍中的心境障碍主要指抑郁症,其中自杀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可能患有抑郁; 而女性则每五位中就有一位患有抑郁。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抑郁症患者心境不良,情绪消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丧失愉快感,精力减退,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大部分患者有着
14、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患者思维缓慢,自我评价降低,精神运动明显抑制,联想困难,言语减少,语音低沉,行动缓慢。自杀:在中国,据推算每年约有二十八点七万人自杀死亡、两百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在十五至三十四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百分之十九.自杀问题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自杀是主体自主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既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精神病人和有人格障碍的人,他们在病理性激情、幻觉和妄想状态下都可出现自杀行为.目前心理学界将自杀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冲动型自杀,也称情绪型自杀,常常因爆发性激情引起,是在有明显偶然事件所引起的激情、悔恨、内疚
15、、羞愧等情绪失控状态下的冲动行为,这种类型的自杀进程比较快,具有突发性。第二类是理智型自杀.与冲动型自杀不同,它是在经过长期的自我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推理和判断之后,逐渐萌发自杀意念,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杀的准备后而采取的自杀行为,这种类型的自杀进程较慢,发展期长,在自杀发展过程中有比较复杂的心理表现。 4.大学生常见的精神障碍 4。1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是一种涉及一次或多次严重的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疾病。4.2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于大脑功能出现问题,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
16、。 5。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和生理因素,又有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 5。1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 许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个体的早期经验对其心理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早期经验又与个体的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5。2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如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预测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5。3特殊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这在人与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但其中也有共同的方面,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5。4应对方式 当我们面对生活事
17、件的压力时,我们自然会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应付、对待环境压力 第三节 积极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1。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1.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1。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 2.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2。1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阅读相应的书籍、报刊杂志,浏览网络媒体;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听讲座和参加各项心理培训、团体辅导等。 2。2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2。2。1心理自动调适法 人类在面临挫折时,常常会调动自身的适应机制,心理学称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力图减少焦虑的情绪,维持心理平
18、衡,是个体自我保护的心理自动机制,它如同人体生理活动具有保持生理、生化活动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内稳能力一样。 2。2。2意义寻觅法 意义寻觅法是一种自我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的心理自助方法. 2。2.3认知调控法 心理问题常伴随情绪反应,情绪反应产生于主体认识到刺激的意义和价值之后,对同一刺激,不同的评价将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可以用调整、改变认知的方法调控情绪反应和行为。 2。2.4活动调适法 活动调适法是指通过从事有趣的活动,以达到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类方法。2。2.5合理渲泄法 合理渲泄就是利用或创造某种条件、情境,以合理的方式把
19、压抑的情绪倾诉和表达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稳定思想情绪. 2。2.6身心放松法 放松训练是为达到肌肉和精神放松的目的所采取的一类行为疗法。 2。3寻求心理帮助 2.3。1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困扰人人有,只是程度不同。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考试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恋爱困扰,择业的迷惘,欠缺自信或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大学生常有的心理困扰,都可以及时寻求心理帮助。产生中度以上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用科学态度对待,积极配合治疗. 2.3.2科学理解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具有治疗性的关系,协助来访者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进而欣赏自我,实现自我
20、价值,使人生有丰富的发展。 2。3.3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要去除“有病(精神病)才去咨询的误解.学校的心理咨询不等同于医院的心理治疗。学校心理咨询主要是发展性的咨询,即帮助人们解决一般的心理困扰,协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潜能,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可以及时调整心态。 作业 1。请结合实际谈谈心理健康对个人健康发展有何意义?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3。请结合实际评估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 第二讲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格塑造导入: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也是每一个人毕生都在探讨和不断获得不同答案的问题.斯芬克斯最为得意的一个谜语是:“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当午用
21、两只脚走路,晚间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一字中底,谜底是“人”,因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走路;但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拐杖,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斯之谜、写在太阳神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和中国熟知的那句“人贵有自知之明”,都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提出了认识人本身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人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他自己认为是怎样一个人而行动的。而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各方面
22、都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才能在环境的适应、个体的发展上,获得较满意的结果。所以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常常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在每个人身边可以轻而易举地搜索出大量的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因此,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一、 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 (一)定义: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其内容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生理自我)、心理特征(心理自我)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自我)。它包含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中的自我,包括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及I和me.它通常表现为
23、三种形式自我认知(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我体验(我喜欢自己吗)和自我控制(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结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1、自我认知 认识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I)对客观自我(me)的认知与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认知回答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中国古语也教导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 研究发现:对自我认识不清晰、不精确,自知力不强,易导致误判自我,或自负、或自卑,从而导致诸多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人们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
24、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决定自我体验,而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知,要回答的问题是:“我是否喜欢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自尊心、自信心、义务感、责任感、优越感、荣誉感、羞耻感等。特别是自尊心、自信心对人的影响很大。有自尊心的人,总是不甘落后,力争上游,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好胜心,是一种动力。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一个人如果和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认为自己不行,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固定的信心定势,对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自信心,坚信自己能够
25、成功,他就会积极努力,取得成功。 自我体验对个体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时,同样的事件,他人的体验与自身的体验截然不同。很多从体验中获得的自我远远高于从理性获得的体验.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表现在两个方面:发动和制止。如几点钟起床,不随地吐痰,。自我控制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具有推动作用,使个体为了获得优秀成绩,社会赞誉,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作出不懈的努力。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暗示、自强自律,核心内容是“我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可以选择如何做?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关键环
26、节,“知与“行”之间有很长的路,大学生常常“心动而不行动”,事实上心动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历练意志则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早晨起床,应当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对懒惰者而言,也是需要意志的,特别是寒冷冬天的早晨,想想被窝里的温暖,再面对起床的痛苦,都要进行思想斗争,而当意志成为一种习惯时,自我控制便转变为“自动化。成功的人都有较高的自我控制。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功能 (一)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成功的基础 自我意识与个人行为的关系极为密切,意识支配行为,行为反映意识,自我意识对个人行为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自我画像“我属于哪种人, 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
27、,你就会按照那种人的行为行事.例如,有的同学把自己想象成不公正的牺牲品,认为“注定要失败”的人,就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自我意识客观的人自我形象健康,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满足从容,处事积极,善于利用每一个成长的机会,改进自己;与人交往能真情流露,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容易与人建立深厚的情谊。对自己充满信心,能独立地处事,也能作出恰当地自我表达 . (二)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自我意识在个性结构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决定对现实的看法,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的作用.积极的自我意识会增进心理健康,而消极的自我意识会诱发心理疾病.若一个人拥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28、对自己有客观认识,能够接纳自我, 则意味着不仅能积极评价和接纳自我,而且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则可以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因而心理就越健康。 三、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特点: 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深刻和丰富(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 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指出:青年期是开始“自我发现”的新时期。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自己是否是成人的自我意识。如,我是个成人吗?我的行为符合成人要求吗. 2、关于自己美丽的自我意识。如常在镜子面前评价自己 3、关于自己能力、性格的自我意
29、识.如我聪明吗?我温柔吗?我是一个诚实的人。 4、关于性的自我意识。如我的男性特征明显吗?男生喜欢我吗?怎样才招异性喜欢? 5、关于社会归属与社会地位的自我意识。如我被重视吗?我在班上名气大吗? 6、关于对人生价值的自我意识。如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二)自我体验丰富复杂 大学阶段是一生中“最善感的年龄阶段,大多数学生喜欢自己,满意自己,独立、自信,好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感性。 大学生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许多方面都比较敏感,尤其是与他们相关的事物,很容易迅速引起情感情绪上的反应,凡是涉及“我的及与“我的相关的事物或事情”都很敏感.学
30、生开始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威信,对他人的言行和态度十分敏感,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异性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更易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体验. 2、丰富性.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既丰富又复杂,大学多彩的学习生活为他们发展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自我认识的发展,大学生意识到自身的成长而产生成人感;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而产生义务感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体验;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品德状况,而产生自豪、或自卑等的体验。 3、波动性 大学生的情绪具有波动性,如可能因一时的成功而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对自我的肯定多些,充满了自信;可能因一时的挫折而低估
31、自我,从而丧失自信心,灰心丧气甚至悲观失望,对自我的否定就多些,容易产生自卑,内疚等情绪.受到老师或领导的表扬,就觉得自己满是优点,若受到教师或领导的批评,就觉得自己处处不行。男生自我体验的基调倾向于热情、憧憬、自信、紧张、急躁;女生则倾向于热情、舒畅、憧憬、愁闷、急躁。 4、内隐性 内隐性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逐渐失去了儿童期的外露、直爽、天真、单纯.大学阶段,大学生有了自己的秘密,愿意有属于自己的小房间,在无人的时候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入日记,不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易向人敞开,十分注重自己的面子,会有意无意地掩盖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内隐心理
32、在当代大学生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妨碍了同学之间新的友谊关系的建立,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但此时的大学生,内心却强烈地想与人交往,不但交往得多,也想交往得深,希望能向自己的朋友敞开心扉进行交流。 5、不稳定性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还表现出,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感到对自己无法进行确认,弄不清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的学生说:“我相信自己最了解自己,但实际上我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我有时觉得自己是这样的,有时又觉得自己并非这样,常常自己推翻给自己下的结论。这说明自我体验并未趋于成熟,一般到了大三、大四年级,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自我体验。 (四)自我评价的不平衡性 大学生自我评价有不平衡性,多样
33、化和不成熟性。如大学生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大一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大四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两极性:一是“高估自我”,有着很强的优越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是“低估自我 产生自卑心理,使自己想躲藏起来,不敢向前进取。 (五)自我控制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显著增强。 自我控制的水平明显提高,有强烈的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的愿望,大部分同学都奋发向上、力争成才,并且根据自我设计目标自觉调节行为。力图摆脱社会传统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也能够自觉地根据社会的要求来调节自己不合实际的目标和动机。但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水平还不够,有时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顾环境的要求,随意性大。常常是刚捶
34、胸跺脚地下了决心,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有一部分学生每天要下同样的决心,同样每天都可以找到可以原谅自己没做到的理由.大学生的打架斗殴、违反校规校纪等现象就是不善于控制自我的结果。 四、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冲突 (一)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 作为同龄人中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大学生对自我有较高的积极评价,但由于他们远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在校园浓郁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中生存成长,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切肤的实际与客观的目光。另一方面,社会上对当今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的评价及“本科生不专,硕士不研,博士不博”的看法,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
35、,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更趋客观。大学生回归本位,身上光环的消失使他们产生失落感。 (二)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美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自我。现实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是正常的,它可以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向着梦中的方向飞奔;但当现实我距离理想我太过遥远时,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不适甚至自暴自弃,变得平庸无为,变得无所事事,变得没有动力,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独立与依附的矛盾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第二次飞跃的“心理断乳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
36、他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自立自强,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但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老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无法作到人格上的真正独立.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事实上,任何心理成熟的独立的现代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广泛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 (四)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矛盾(渴望关爱与缺乏知音的矛盾) 没有哪个时期比青少年时期更加渴望友情与爱情的滋养,更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
37、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渴望着探讨人生的真谛,寻找人生的知己,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又受着心灵闭锁的影响,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与沟通思想,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缺乏知音。 (五)自负与自卑的矛盾 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因而对自己的认知会出现自信的偏差:自卑或自负。两者都不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自负就是过高地评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的结果.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不满和否定,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总以为自己存
38、在着缺乏、不足与失误,因而遇事总会胆怯、心虚、逃避、退缩,缺乏独立主见。自卑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胆小怕事,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人由于瞧不起自己,也必然会引起别人的轻视,让人瞧不起. 自负与自卑总是紧密相联的,自负表现强烈的人往往也是极度自卑的人。大学生体现出较高的自尊与自信,他们渴望成功,不甘落后,对成功的渴望与预期高,特别是当小小的成就来到身边时,很容易表现出骄傲自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相当自负.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有时甚至是小小的失利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这些都与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良、自我定位不准
39、确有关。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是自知与自爱,能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并且容忍并认可它们,这样心理才健康。 (六)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客观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感的要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特别是当遇到失恋等人生打击时,尽管理智上能够理解,却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困扰的原因 (略讲) 自我意识作为意识的一部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
40、认识自己.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因此,探讨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 在大学生出现自我意识困扰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是生理、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体倾向性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 生理因素 从小时候就有自我意识的萌芽,对于一个发育正常、健康的人来说,别人不会认为有什么特殊,他也不会发现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也就不会有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和体验.而对于一个发育异常和有残疾的孩子来说,他会从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中发现不同。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太胖,不愿参加文体活动;有的学生觉得自己长得太丑,不愿与同学交往,这都是生理因素的作
41、用.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1722岁的年龄阶段上,男生特别重视自己的身高,女生也更加重视自己的相貌。一位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答卷中写到:“在许多场合下,我都不想出头露面,因为我的个子低,我总避免与高个子的同学在一起,以衬托我更低”。女生有28%不满意自己的长相,希望自己再漂亮一点。一位女生说:“我每天都照镜子,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我能再漂亮一点就好了.每当看到我那淡而短的眉和翘起的两颗黄牙,我总感到不是滋味,尤其是对我那漂亮(至少比我漂亮)的同桌,我更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妒意.因此,生理因素是形成自我意识的最初因素,也是影响一生各个阶段的因素。(二)学校因素 在高手云集的大学,中学时代学习优秀的优越感被成为芸
42、芸众生的普通学生的感受所替代,比如生活方面,中学时父母照顾多,而大学要培养自理能力;心理适应方面,中学时代的好学生周围充满了赞扬声,优越感强,但到大学,尖子荟萃,自己原有的优势不明显了,有的学生认为:“我不是老师和同学眼中拔尖的学生了”,“在这个地方,我得不到我原来所得到的特别的关注和爱护了”.有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不及格现象,往往把原因归为“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材料”,“我的其它方面搞不好”,“我缺乏创造性”,等等。 另外,由于大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总觉得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校规、校纪与他们所追求的个性的张扬相矛盾,从而在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困扰使很多学生难以接受,严重的还可能出现伤害
43、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三)社会因素 当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的导入,新的社会刺激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不同,具体的社会关系不同,因而对自我的认识、评价也会有所差异.大学生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即我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一种学习,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也因人而异。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随着电视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间的延长、报刊杂志的增多、信息高
44、速公路的建设,互联网的普遍应用,这些大学生不但受到教师、家庭的影响,受到电视、电影等单向传播的影响,而且受到电脑互联网络交流信息的影响。当操纵电脑,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公布信息时,犹如“运筹帷幄之中”,发挥着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 家庭影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早期经验对他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首先接触到的第一个学习场所是家庭,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成员尤其是父亲和母亲。她们早期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和家庭的经济地位直接影响了后来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45、 现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过分溺爱的家庭教养类型出现,这些家长的过分保护、过分顺从,使孩子过分依赖,而使自我意识长期处于幼稚水平。另外,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子女容易产生优越感,家庭成员社会地位的急剧变化,易使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混乱。 (五)个体倾向性 个体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形成到成熟的时期。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一旦形成,决定了青少年成为怎样的人,准备如何实施,从而及时调整自我理想,深化自我认识,实现和超越自我。 一个人年轻时候的自我要求将影响到他的一生,如:雷锋已家喻户晓,在他短暂而又光辉的生命历程中,处处严格
46、要求自己,把自己比作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正确地解决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根本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几十年来,雷锋精神一直被人们传诵、学习,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亿万人民的心碑上。所以,一个人要想以后有好的发展,从年轻时就应严于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六)他人的影响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人的评价是客观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自己了解“现实自我”的形象,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处的地位。学生可以通过竞赛评比、表扬与批评、学习成绩报告单等途径获得他人正式的评价,也可以通过相互交谈等获得别人非正式的评价,这些评价都可能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自
47、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总是离不开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尤其是自己心目中榜样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树立良好的社会楷模,“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楷模,通过学校教育或阅读文艺作品,知道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英雄模范人物。于是,在自我意识中便产生了“我要像他们一样等观念。 应该看到,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困扰,是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表现,是由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家庭、学校等种种原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既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迅速成熟,也可能成为自我健康发展的阻力.因此,需要重视、引导和调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
48、的发展和成熟,达到自我的统一和发展。五、 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心理学中有个真理:自我不是发现出来的,而是我们创造出来的。认识自己并不容易,知人难,知己更难.但每个人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否则,就无法很好的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利于心理健康. (一)健康自我意识的标准 1、自知之明: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劣势,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自我发展。 2、整合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协调一致的人. 3、自我肯定: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积极自我肯定的、独立的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的人. 4、理想我与现实我统一: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的人,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 (二)培养健康自我意识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自我观 问:你认识你自己吗?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不识庐上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完全了解自己真的很难。 (1)正确的认知自我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