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84.54KB ,
资源ID:3925966      下载积分:8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9259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机械电子工程基础II》习题答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机械电子工程基础II》习题答案.doc

1、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基础II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最本质的区别是(A)A。开环系统的输出对系统无控制作用,闭环系统的输出对系统有控制作用B.开环系统的输入对系统无控制作用,闭环系统的输入对系统有控制作用C.开环系统不一定有反馈回路,闭环系统有反馈回路D。开环系统不一定有反馈回路,闭环系统也不一定有反馈回路2、若,则(B)A.B。C.D。3、已知其(C)A。B。C。D.4、下列函数既可用初值定理求其初始值又可用终值定理求其终值的为(D)A.B.C.D。5、若,则(B)A。B.C。D。6、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C)A.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系数为常数

2、,而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系数为时变函数B。线性系统只有一个外加输入,而非线性系统有多个外加输入C.线性系统满足迭加原理,非线性系统不满足迭加原理D.线性系统在实际系统中普遍存在,而非线性系统在实际中存在较少7、系统方框图如图示,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B)A。B.C。D。8、二阶系统的极点分别为,系统增益为5,则其传递函数为(D)A。B.C。D。9、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为(A)A。B。C.D。10、二阶欠阻尼系统的上升时间定义为(C)A。单位阶跃响应达到稳态值所需的时间B.单位阶跃响应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90所需的时间C.单位阶跃响应从零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时所需的时

3、间D。单位阶跃响应达到其稳态值的50%所需的时间11、系统类型、开环增益对系统稳态误差的影响为(A)A.系统型次越高,开环增益K越大,系统稳态误差越小B.系统型次越低,开环增益K越大,系统稳态误差越小C。系统型次越高,开环增益K越小,系统稳态误差越小D。系统型次越低,开环增益K越小,系统稳态误差越小12、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时间响应的快速性(C)A。与K有关B。与K和T有关C。与T有关D.与输入信号大小有关13、一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为(C)A。0型系统,开环增益为8B.I型系统,开环增益为8C。I型系统,开环增益为4D。0型系统,开环增益为414、瞬态响应的性能指标是根

4、据哪一种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定义的(B)A.单位脉冲函数B.单位阶跃函数C.单位正弦函数D.单位斜坡函数15、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当K增大时,其(C)A。无阻尼自然频率增大,阻尼比增大B。无阻尼自然频率增大,阻尼比减小C。无阻尼自然频率减小,阻尼比减小D。无阻尼自然频率减小,阻尼比增大16、所谓最小相位系统是指(B)A。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均在S平面左半平面B。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所有零点和极点均在S平面左半平面C。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所有零点和极点均在S平面右半平面D。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所有零点和极点均在S平面右半平面17、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其截止频率为(A)A。 2B.0。5C.5D.

5、1018、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其相位角可表达为(B)A。B。C。D.19、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当输入时,则其稳态输出的幅值为(A)A.B。C。2D。420、延时环节,其相频特性和幅频特性的变化规律是(D)A. dBB. dBC。 dBD。 dB21、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当K增大时,对系统性能能的影响是( A )A。稳定性降低B.频宽降低C。阶跃输入误差增大D。阶跃输入误差减小22、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Bode图已知,其幅频特性在低频段是一条斜率为的渐近直线,且延长线与0dB线的交点频率为,则当输入为时,其稳态误差为(A)A.0。1B。0.2C。0D。0.523、利用乃奎斯特稳定性

6、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时,中的Z表示意义为(D)A。开环传递函数零点在S左半平面的个数B。开环传递函数零点在S右半平面的个数C。闭环传递函数零点在S右半平面的个数D。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S右半平面的个数24、关于劳斯胡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和乃奎斯特稳定性判据,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B)A.劳斯-胡尔维茨判据属代数判据,是用来判断开环系统稳定性的B。乃奎斯特判据属几何判据,是用来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的C。乃奎斯特判据是用来判断开环系统稳定性的D。以上叙述均不正确25、以下频域性能指标中根据开环系统来定义的是(D) A。截止频率B。谐振频率与谐振峰值C。频带宽度D.相位裕量与幅值裕量kg26、一单位反馈系统的

7、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为(A)A.K0B.K1C。0K10D. K127、对于开环频率特性曲线与闭环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有(A)A.开环频率特性的低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B。中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动态特性C。高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抗干扰能力D。低频段的增益应充分大,以保证稳态误差的要求28、以下性能指标中不能反映系统响应速度的指标为(D)A。上升时间B.调整时间C。幅值穿越频率D.相位穿越频率29、当系统采用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为,则该校正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是(D)A。增大开环幅值穿越频率B。增大稳态误差C。减小稳态误差D.稳态误差不变,响应速度降低30

8、、串联校正环节,关于A与B之间关系的正确描述为(A)A。若Gc(s)为超前校正环节,则AB0B。若Gc(s)为滞后校正环节,则AB0C。若Gc(s)为超前滞后校正环节,则ABD。若Gc(s)为PID校正环节,则A=0,B031。 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C)A。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系数为常数,而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系数为时变函数B。线性系统只有一个外加输入,而非线性系统有多个外加输入C.线性系统满足迭加原理,非线性系统不满足迭加原理D.线性系统在实际系统中普遍存在,而非线性系统在实际中存在较少32。 系统方框图如图示,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B)A。B。C。D。33。 二阶系统的极

9、点分别为,系统增益为5,则其传递函数为(D)A。B.C。D.34. 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为(A)A。B。C.D。35。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上升时间定义为(C)A.单位阶跃响应达到稳态值所需的时间B.单位阶跃响应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90%所需的时间C。单位阶跃响应从零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时所需的时间D.单位阶跃响应达到其稳态值的50%所需的时间36。 系统类型、开环增益对系统稳态误差的影响为(A)A。系统型次越高,开环增益K越大,系统稳态误差越小B.系统型次越低,开环增益K越大,系统稳态误差越小C。系统型次越高,开环增益K越小,系统稳态误差越小D。系统型次越低,开环增益K越

10、小,系统稳态误差越小37。 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时间响应的快速性(C)A.与K有关B。与K和T有关C。与T有关D.与输入信号大小有关38。 一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为(C)A。0型系统,开环增益为8B.I型系统,开环增益为8C。I型系统,开环增益为4D.0型系统,开环增益为439。 瞬态响应的性能指标是根据哪一种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定义的(B)A。单位脉冲函数B。单位阶跃函数C。单位正弦函数D。单位斜坡函数40.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当K增大时,其(C)A。无阻尼自然频率增大,阻尼比增大B.无阻尼自然频率增大,阻尼比减小C。无阻尼自然频率减小,阻尼比减小D。无阻尼自然频

11、率减小,阻尼比增大41. 所谓最小相位系统是指(B)A.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均在S平面左半平面B.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所有零点和极点均在S平面左半平面C。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所有零点和极点均在S平面右半平面D。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所有零点和极点均在S平面右半平面42。 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其截止频率为(A)A。 2B。0。5C.5D.1043. 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其相位角可表达为(B)A。B.C。D.44。 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当输入时,则其稳态输出的幅值为(A)A。B。C.2D。445。 延时环节,其相频特性和幅频特性的变化规律是(D)A。 dBB。 dBC。 dBD。 dB46. 一单位反馈

1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当K增大时,对系统性能能的影响是(A)A。稳定性降低B。频宽降低C.阶跃输入误差增大D.阶跃输入误差减小47。 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Bode图已知,其幅频特性在低频段是一条斜率为的渐近直线,且延长线与0dB线的交点频率为,则当输入为时,其稳态误差为(A)A.0。1B。0.2C。0D。0.548. 利用乃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时,中的Z表示意义为(D)A.开环传递函数零点在S左半平面的个数B。开环传递函数零点在S右半平面的个数C。闭环传递函数零点在S右半平面的个数D。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S右半平面的个数49. 关于劳斯胡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和乃奎斯特稳定性判据,以下叙述

13、中正确的是(B)A。劳斯胡尔维茨判据属代数判据,是用来判断开环系统稳定性的B。乃奎斯特判据属几何判据,是用来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的C。乃奎斯特判据是用来判断开环系统稳定性的D。以上叙述均不正确50。以下频域性能指标中根据开环系统来定义的是(D) A.截止频率B。谐振频率与谐振峰值C。频带宽度D。相位裕量与幅值裕量kg51 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为(A)A.K0B。K1C。0K10D. K152. 对于开环频率特性曲线与闭环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有(A)A.开环频率特性的低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B.中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动态特性C。高频段表征了闭

14、环系统的抗干扰能力D。低频段的增益应充分大,以保证稳态误差的要求53。 以下性能指标中不能反映系统响应速度的指标为(D)A。上升时间B。调整时间C.幅值穿越频率D.相位穿越频率54. 当系统采用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为,则该校正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是(D)A。增大开环幅值穿越频率B.增大稳态误差C.减小稳态误差D.稳态误差不变,响应速度降低55。 串联校正环节,关于A与B之间关系的正确描述为(A)A。若Gc(s)为超前校正环节,则AB0B。若Gc(s)为滞后校正环节,则AB0C。若Gc(s)为超前滞后校正环节,则ABD.若Gc(s)为PID校正环节,则A=0,B056. 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最本质

15、的区别是(A)A。开环系统的输出对系统无控制作用,闭环系统的输出对系统有控制作用B。开环系统的输入对系统无控制作用,闭环系统的输入对系统有控制作用C。开环系统不一定有反馈回路,闭环系统有反馈回路D.开环系统不一定有反馈回路,闭环系统也不一定有反馈回路57. 若,则(B)A.B。C。D.58。 已知其(C)A.B.C.D。59。 下列函数既可用初值定理求其初始值又可用终值定理求其终值的为(D)A.B.C.D。60. 若,则(B)A.B。C.D。61. 系统类型、开环增益对系统稳态误差的影响为(A)A。系统型次越高,开环增益K越大,系统稳态误差越小B。系统型次越低,开环增益K越大,系统稳态误差越小

16、C。系统型次越高,开环增益K越小,系统稳态误差越小D。系统型次越低,开环增益K越小,系统稳态误差越小62 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时间响应的快速性(C)A。与K有关B。与K和T有关C.与T有关D。与输入信号大小有关63 一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为(C)A。0型系统,开环增益为8B。I型系统,开环增益为8C.I型系统,开环增益为4D.0型系统,开环增益为464。 瞬态响应的性能指标是根据哪一种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定义的(B)A。单位脉冲函数B。单位阶跃函数C.单位正弦函数D。单位斜坡函数65.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当K增大时,其(C)A。无阻尼自然频率增大,阻尼比增大B.无阻

17、尼自然频率增大,阻尼比减小C.无阻尼自然频率减小,阻尼比减小D。无阻尼自然频率减小,阻尼比增大66。 所谓最小相位系统是指(B)A.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均在S平面左半平面B。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所有零点和极点均在S平面左半平面C.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所有零点和极点均在S平面右半平面D。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所有零点和极点均在S平面右半平面67. 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其截止频率为(A)A。 2B。0.5C。5D。1068。 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其相位角可表达为(B)A。B。C。D.69. 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当输入时,则其稳态输出的幅值为(A)A。B。C。2D。470。 延时环节,其相频特性和幅频特性

18、的变化规律是(D)A。 dBB. dBC。 dBD. dB71。 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当K增大时,对系统性能能的影响是(A)A。稳定性降低B。频宽降低C。阶跃输入误差增大D。阶跃输入误差减小72。 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Bode图已知,其幅频特性在低频段是一条斜率为的渐近直线,且延长线与0dB线的交点频率为,则当输入为时,其稳态误差为(A)A.0。1B。0。2C.0D。0.573。 利用乃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时,中的Z表示意义为(D)A。开环传递函数零点在S左半平面的个数B.开环传递函数零点在S右半平面的个数C.闭环传递函数零点在S右半平面的个数D。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S右

19、半平面的个数74。 关于劳斯-胡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和乃奎斯特稳定性判据,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B)A.劳斯-胡尔维茨判据属代数判据,是用来判断开环系统稳定性的B。乃奎斯特判据属几何判据,是用来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的C。乃奎斯特判据是用来判断开环系统稳定性的D。以上叙述均不正确75. 以下频域性能指标中根据开环系统来定义的是(D) A.截止频率B。谐振频率与谐振峰值C。频带宽度D.相位裕量与幅值裕量kg76 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为(A)A。K0B。K1C.0K10D. K177. 对于开环频率特性曲线与闭环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有(A)A。开环频率特性

20、的低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B。中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动态特性C。高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抗干扰能力D。低频段的增益应充分大,以保证稳态误差的要求78. 以下性能指标中不能反映系统响应速度的指标为(D)A.上升时间B.调整时间C.幅值穿越频率D.相位穿越频率79。 当系统采用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为,则该校正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是(D)A.增大开环幅值穿越频率B。增大稳态误差C.减小稳态误差D.稳态误差不变,响应速度降低80。 串联校正环节,关于A与B之间关系的正确描述为(A)A。若Gc(s)为超前校正环节,则AB0B。若Gc(s)为滞后校正环节,则AB0C。若Gc(s)为超前滞后校正环节,则A

21、BD。若Gc(s)为PID校正环节,则A=0,B081。 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最本质的区别是(A)A。开环系统的输出对系统无控制作用,闭环系统的输出对系统有控制作用B。开环系统的输入对系统无控制作用,闭环系统的输入对系统有控制作用C。开环系统不一定有反馈回路,闭环系统有反馈回路D.开环系统不一定有反馈回路,闭环系统也不一定有反馈回路82. 若,则(B)A。B.C。D。83. 已知其(C)A。B.C.D.84. 下列函数既可用初值定理求其初始值又可用终值定理求其终值的为(D)A。B.C.D.85。 若,则(B)A.B。C。D.86。 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C)A.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系

22、数为常数,而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系数为时变函数B。线性系统只有一个外加输入,而非线性系统有多个外加输入C。线性系统满足迭加原理,非线性系统不满足迭加原理D。线性系统在实际系统中普遍存在,而非线性系统在实际中存在较少87。 系统方框图如图示,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B)A。B。C。D。88. 二阶系统的极点分别为,系统增益为5,则其传递函数为(D)A。B.C.D。89。 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为(A)A。B。C。D.90。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上升时间定义为(C)A。单位阶跃响应达到稳态值所需的时间B。单位阶跃响应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90%所需的时间C.单位阶跃响应从零第一

23、次上升到稳态值时所需的时间D.单位阶跃响应达到其稳态值的50%所需的时间91、当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已知时,求系统结构与参数的问题,称为( B ) A.最优控制B。系统辩识 C。系统校正D.自适应控制92、反馈控制系统是指系统中有( A ) A.反馈回路B.惯性环节 C。积分环节D。PID调节器93、( A )=,(a为常数). A。 LeatB。 Leat C。 Le(ta)D。 Le(t+a)94、Lt2e2t=( B ) A. B。 C。 D. 95、若F(s)=,则=( B ) A. 4B。 2 C. 0D。 96、已知f(t)=eat,(a为实数),则L=( C )A。 B。 C. D。

24、 97、f(t)=,则Lf(t)=( C ) A。 B. C。 D。 98、某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它是( C ) A。线性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非线性系统D.非线性时变系统99、某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e2s,它是( B ) A.比例环节B。延时环节 C。惯性环节D.微分环节100、图示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B ) A. B. C。 RCs+1 D。 101、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其无阻尼固有频率n是( B ) A. 10B。 5C。 2。5D。 25102、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在t=0处的斜率为( C ) A. B. KTC. D. 103、某系统的传递函数G(s)=,则

25、其单位阶跃响应函数为( C ) A。 B. C。 K(1et/T)D. (1eKt/T)104、图示系统称为( B )型系统。 A。 0 B. C. D. 105、延时环节G(s)=es的相频特性G(j)等于( B ) A。 B. C。90D.180106、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如图所示,它对应的传递函数G(s)为( D ) A. 1+TsB. C。 D. (1+Ts)2107、图示对应的环节为( C ) A. Ts B。 C。 1+Ts D。 108、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D(s)=s3+14s2+40s+40=0,则此系统稳定的值范围为( B ) A. 0B。 014C。 14D。 0109、典

26、型二阶振荡环节的峰值时间与( D )有关。 A.增益B.误差带 C。增益和阻尼比D.阻尼比和无阻尼固有频率110、若系统的Bode图在=5处出现转折(如图所示),这说明系统中有( D )环节。 A。 5s+1B。 (5s+1)2 C. 0.2s+1D。 111、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其零、极点是( D ) A。零点s=0.25,s=3;极点s=7,s=2B.零点s=7,s=2;极点s=0。25,s=3 C.零点s=7,s=2;极点s=1,s=3D。零点s=7,s=2;极点s=0。25,s=3112、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系统的开环增益和型次依次为( A )A。 0。4,B. 0.4

27、,C。 3,D. 3,11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G(s)=,其幅频特性|G(j)应为( D ) A。 B. C。 D。 114、二阶系统的阻尼比,等于( C ) A。系统的粘性阻尼系数 B。临界阻尼系数与系统粘性阻尼系数之比 C。系统粘性阻尼系数与临界阻尼系数之比 D。系统粘性阻尼系数的倒数115、设c为幅值穿越(交界)频率,(c)为开环频率特性幅值为1时的相位角,则相位裕度为( C ) A。 180(c)B。 (c) C。 180+(c)D. 90+(c)116、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则系统在r(t)=2t输入作用下,其稳态误差为( A ) A。 B。 C。 D. 01

28、17、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在0时,其无阻尼固有频率n与谐振频率r的关系为( C ) A。 nrB。 n=rC。 nrD。 两者无关118、串联相位滞后校正通常用于( B ) A。提高系统的快速性B。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 C。减少系统的阻尼D.减少系统的固有频率119、下列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中,能在频率c=4处提供最大相位超前角的是( D ) A. B. C. D. 120、从某系统的Bode图上,已知其剪切频率c40,则下列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中能在基本保持原系统稳定性及频带宽的前提下,通过适当调整增益使稳态误差减至最小的是( B ) A. B。 C。 D。 121、线性系统和

29、非线性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 ( C )A线性系统有外加输入,非线性系统无外加输入。B线性系统无外加输入,非线性系统有外加输入。C线性系统满足迭加原理,非线性系统不满足迭加原理.D线性系统不满足迭加原理,非线性系统满足迭加原理。122令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 ( B )A代数方程B特征方程 C差分方程D状态方程123时域分析法研究自动控制系统时最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 D )A脉冲函数B斜坡函数C抛物线函数D阶跃函数124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该系统为( B )A0型系统BI型系统CII型系统DIII型系统125二阶振荡环节的相频特性,当时,其相位移为

30、 ( B )A270B-180C-90D0126。 根据输入量变化的规律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 ( A )A.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B.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C.最优控制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D.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127采用负反馈连接时,如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为G(s),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为H(s),则其等效传递函数为 ( C )ABCD128一阶系统G(s)=的时间常数T越大,则系统的输出响应达到稳态值的时间( A )A越长B越短C不变D不定129拉氏变换将时间函数变换成( D )A正弦函数B单位阶跃函数C单位脉冲函数 D复变函数130线性定常系统的

31、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 D )A系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比 B系统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比C系统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D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131若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则其频率特性的实部R()是( A )A B C D132. 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 ( A )A. 90 B. -90 C。 0 D。 -180133。 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 ( B )A. 90 B. 90 C。 0 D。 180134.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它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C)A。输入信号B。初始条件C。系统的结构参数D.输入信号和

32、初始条件135。 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 ( C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以上都不是136. 有一线性系统,其输入分别为u1(t)和u2(t)时,输出分别为y1(t)和y2(t)。当输入为a1u1(t)+a2u2(t)时(a1,a2为常数),输出应为(B)A。 a1y1(t)+y2(t)B. a1y1(t)+a2y2(t)C。 a1y1(t)-a2y2(t) D。 y1(t)+a2y2(t)137. I型系统开环对数幅频渐近特性的低频段斜率为(B)A。 40(dB/dec)B. 20(dB/dec)C。 0(dB/dec)D。 +20

33、(dB/dec)138。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则系统的阻尼比为(C) A。B。 C。 D。 1139正弦函数sin的拉氏变换是( B )A.B. C。D. 140二阶系统当01时,如果增加,则输出响应的最大超调量将( B )A。增加B.减小 C。不变D。不定141主导极点的特点是( D )A。距离实轴很远B。距离实轴很近C。距离虚轴很远D.距离虚轴很近142余弦函数cos的拉氏变换是( C )A.B。 C。D. 143设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则其频率特性幅值M()= ( C )A.B。 C。D.144。 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 ( C )A。90 B.-90 C。0

34、 D。180145. 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是利用系统的( C )来判据闭环系统稳定性的一个判别准则。A。开环幅值频率特性 B.开环相角频率特性C.开环幅相频率特性 D。闭环幅相频率特性146。 系统的传递函数 ( C )A。与输入信号有关 B。与输出信号有关C.完全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D。既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也与输入信号有关147。 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 D ) A。当时间常数T较大时有振荡B.当时间常数T较小时有振荡 C.有振荡D.无振荡148. 二阶振荡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相位移()在( D )之间。A。0和90B。0和90 C。0和180D。0和180149. 某二阶系统阻尼比为

35、0。2,则系统阶跃响应为 ( C )A。 发散振荡 B。 单调衰减 C. 衰减振荡 D. 等幅振荡150. 若,则(B)A。B.C。D。二、判断题(正确填“T”,错误填“F”)1、 各态历经随机过程一定是平稳随机过程。( T ) 2、 信号的时域描述与频域描述包含相同的信息量。( T ) 3、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一定是连续的。( F ) 4、 非周期信号幅频谱与周期信号幅值谱的量纲一样.( F ) 5、 随机信号的频域描述为功率谱。( T )6、 一线性系统不满足“不失真测试”条件,若用它传输一个1000Hz的正弦信号,则必然 导致输出波形失真。( F ) 7、 在线性时不变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

36、零时,系统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的拉氏变换称为 传递函数.( T ) 8、 当输入信号)(tx一定时,系统的输出)(ty将完全取决于传递函数)(sH,而与该系统 的物理模型无关。( T ) 9、 传递函数相同的各种装置,其动态特性均相同。( T ) 10、 测量装置的灵敏度越高,其测量范围就越大.( F ) 11、 幅频特性是指响应与激励信号的振幅比与频率的关系。( F )12、 滑线变阻器式传感器不适于微小位移量测量。( T ) 13、 涡流式传感器属于能量控制型传感器( T ) 14、 压电加速度计的灵敏度越高,其工作频率越宽。( F ) 15、 磁电式速度拾振器的上限工作频率取决于其固有频

37、率.( F )16、 频率分辨力越高,则泄漏误差越小。( T ) 17、 A/D转换器的位数越多,则量化误差越小。( F ) 18、 对于周期信号,经整周期采样后,可完全避免栅栏效应。( F ) 19、 窗函数频谱的主峰瓣宽度越窄,旁瓣幅度越小,用其截取信号所引起的误差越小。( T ) 20、 互相关函数是偶实函数。( F )21、 压电式加速度计的灵敏度越高,其工作频率越宽.( F ) 22、 磁电式速度拾振器的上限工作频率取决于其固有频率。( F ) 23、 压电式加速度计手持探针法测振时,加速度计的使用上限频率最低。( T ) 24、 压电式加速度计的重量越轻,使用上限频率越高,灵敏度越

38、低。( T ) 25、 涡流位移传感器属于绝对式拾振器。( F ) 26、 低频激振时,激振器的安装固有频率应比激振频率高3倍以上。( T ) 27、 快速正弦扫描激振属于宽带激振法。( T ) 28、 脉冲锤的锤头越软,则激励的频率范围越大。( F ) 29、 在振动测试中,测得的激励和响应之间的相位差包括了测试系统中所有仪器的相移.T30、 测量装置的灵敏度越高,其测量范围就越大。( F ) 31、 幅频特性是指响应与激励信号的振幅比与频率的关系。( F )32、 滑线变阻器式传感器不适于微小位移量测量。( T ) 33、 涡流式传感器属于能量控制型传感器( T ) 34、 压电加速度计的

39、灵敏度越高,其工作频率越宽。( F ) 35、 磁电式速度拾振器的上限工作频率取决于其固有频率。( F )36、 频率分辨力越高,则泄漏误差越小。( T ) 37、 A/D转换器的位数越多,则量化误差越小。( F ) 38、 对于周期信号,经整周期采样后,可完全避免栅栏效应。( F ) 39、 窗函数频谱的主峰瓣宽度越窄,旁瓣幅度越小,用其截取信号所引起的误差越小。( T ) 40、 互相关函数是偶实函数.( F ) 41、 磁电式速度拾振器的上限工作频率取决于其固有频率。( T )42、 频率分辨力越高,则泄漏误差越小。( F ) 43、 A/D转换器的位数越多,则量化误差越小。( F )

40、44、 对于周期信号,经整周期采样后,可完全避免栅栏效应。( T ) 45、 窗函数频谱的主峰瓣宽度越窄,旁瓣幅度越小,用其截取信号所引起的误差越小.( F ) 46、 互相关函数是偶实函数.( F ) 47、 压电式加速度计的灵敏度越高,其工作频率越宽。( F ) 48、 磁电式速度拾振器的上限工作频率取决于其固有频率。( T ) 49、 压电式加速度计手持探针法测振时,加速度计的使用上限频率最低。( T ) 50、 压电式加速度计的重量越轻,使用上限频率越高,灵敏度越低.( F ) 51、 涡流位移传感器属于绝对式拾振器。( T ) 52、 低频激振时,激振器的安装固有频率应比激振频率高3倍以上。( T ) 53、 快速正弦扫描激振属于宽带激振法。( F ) 54、 脉冲锤的锤头越软,则激励的频率范围越大。( T ) 55、 在振动测试中,测得的激励和响应之间的相位差包括了测试系统中所有仪器的相移。F56、 测量装置的灵敏度越高,其测量范围就越大。( F ) 57、 幅频特性是指响应与激励信号的振幅比与频率的关系.( T )58、 滑线变阻器式传感器不适于微小位移量测量.( T ) 59、 涡流式传感器属于能量控制型传感器( F ) 60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