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范文一:范文一:观观 潮潮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2.人文理“观潮”。(1)导入。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2)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
2、的地方。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1)点拨:句 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句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
3、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 4k)(2)精读第 4 自然段,立体赏“奇观”。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
4、近,点拨“移”字的精妙)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
5、,哪个词语里?(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4品读“潮来前”的“奇”。(1)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2)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6、只供学习与交流 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范文三范文三: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2.说说作者从哪几
7、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1)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2)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3)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三)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1.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2.深入研究,晶位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1)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2)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3)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四)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8、范文五:鸟的天堂范文五:鸟的天堂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二、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试读。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三、精读大椿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9、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5.指名读。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 3c5L 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1)你为什么这样读?(2)“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3)“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4)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
10、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5)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6)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7)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8)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9)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四、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11、。五、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1)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2)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3)师读后,师点评: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12、4)13 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点击画眉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
13、呢?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六、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范文六:范文六:火烧云火烧云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2.读后反馈:(1)指名分节朗读。
14、(2)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3)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 3 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 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
15、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范文七:古诗两首范文七: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一)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二)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 1、2 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
16、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三)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4.理解前两句。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
17、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5.理解后两句。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四)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
18、一读。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五)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2.自由吟读。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19、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
20、。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范文八:范文八: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21、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1)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1)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2)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3.学生自由学习。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2.学生上台板画爬
22、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4.同桌介绍。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7.指导朗读。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10、小组
23、比赛朗读。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2.指名“自我介绍”。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1)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2)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3)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三、汇报交流 1.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 那么”句式的好处。2.指导朗读 3.多媒体
24、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4.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5.指导朗读。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3.交流归纳:(1)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2)能抓住特点观察。(3)作者很有酎 Jb 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范文九:范文九: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1.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旷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
25、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不信,我们到蟋蚌的住宅里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2.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3.齐读课题。二、自学课文,“买票进宅”1.生自由试读课文。2.开动“知识快车”检查自学情况: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买票进宅”。如认读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难读句子、小节。三、默读课文,“看宅划说”1.这小蟋蚌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用“”划出有关句子。2.反馈交流讨论。3.理解体会重点句子,指导感情朗读。(1)蟋蚌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
26、上弹琴。(3)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带着这种心情朗读第二、五、六自然段。四、研读课文,“橡皮泥捏宅”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1.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课文说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的语言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四人小组合作打造这项“伟大的工程”。3.生拿出橡皮泥,捏造蟋蟀的住宅。五、角色转换,“广告创意”1.现在,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
27、国第一届住宅设计大赛,请工程师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告词。2.语言转换,能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设计广告。3.交流汇报,评选最佳创意广告词。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广告链接 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生的精彩广告词,感情朗读。(1)舒适的平台,温暖的阳光,绿色家园,这就是我们蟋蟀的住宅。(2)蟋蚌的住宅,给你一个清洁宽敞的环境,让你拥有一生的幸福。(3)精心打造,享受生活,一流的建筑。2.读到这儿,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大声地说上一句:一流的住宅来自一流的建筑工程师,没有建筑师的精心打造,辛勤劳作,哪有这么温暖舒适的住宅。二、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蟪蚌的工作艰苦 1.在昆虫王国里,如此一流的住宅,这位建筑工程师是如何
28、挖掘的呢?2.研读第七、八、九自然段。(1)哪一处使你感触最深?(2)划出蟋蚌挖掘动作的词。3.汇报交流。4.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三、升华课文,谱写歌词 1.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还知道了它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蟋蟀爱唱歌,蟋蟀的歌声也很动听,现在,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2.师生用课文展示蜗牛与黄鹂鸟的歌词,蟋蟀和蝉都是歌唱家,现在请同学们模仿蜗牛与黄鹂鸟,创作一首蟋蟀和蝉的歌词好吗?四、生创作交流 师生伴着蜗牛与黄鹂鸟旋律,齐唱改写歌词蟋蟀和蝉。(附歌词)啊门啊前一只小蟋蟀,啊造啊造啊造住宅。工具柔弱又简单,一点一点往下挖。啊树啊上有两只蝉,阿嘻嘻哈哈
29、在笑它。洞穴随处可以找啊,何必辛苦整天挖。啊蝉啊蝉啊不要笑,自己造住宅才舒服。范文十:范文十: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播放本课录音至第;自然段。)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0、读通句子。(2)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3)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4)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的看法。3.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梳理,最后把问题归纳一下,点出“巨人拆除围墙前后,巨人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思考。)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
31、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重点是像“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赶走了。”等含义深刻的句段。)2.播放录
32、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板书)。四、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的特点。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范文十一:范文十一: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有的童话在故事的讲述中会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道理,比如巨人的花园,我们学完后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话,故事也很动人,读
33、完后也会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三、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四、拓展交流
34、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范文十二:去年的树范文十二:去年的树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树”,提问:你知道的树是什么样的?再板书“去年的树”,提问: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吗?2.围绕一只美丽的小鸟和一棵枝
35、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段美丽的故事。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2.认读生字词。3.指名分段读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4.再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三、确立本文的阅读方法 1.这篇课文对话较多,让我们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阅读本文。2.画出写对话的句子。四、指导朗读第一组对话 1.过渡谈话: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读一读。2.生活中,你也许经历过离别,想一想那是怎样的情景?想后再读一读。3.组内练习朗读,注意读出感情来。4.指名朗读。注意读出自己的个性。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组练习
36、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的三组对话,请同学们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在四人小组里面合作练读。二、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那一声声急切地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读着读着,谁不被小鸟的这一份真情感动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互相说说究竟怎样读更能反映小鸟的这份真情。三、扮演角色,体验感知 谁来做一回小鸟。你们可以像寸鸟一样在教室里,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着她的好朋友,你在谁的身边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读。(两组同学分角色一起朗读)四、朗读、想象,体悟主题 1.同学们,小鸟对大树
37、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倾心地交流对话,来体会这种感情。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三段。2.引导想象。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你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课文中有好多话作者想说都没说出来,给我们很大的想像空间。我们来把作者没说的话说出来,行吗?3.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啊。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五、编写“友情卡”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地打动
38、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之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六、学生自由写,教师指导 1.读了这篇课文,对鸟儿,对树,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让我们再来读读全文,读后说说。2.总结 我们通过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我们一起和课文进行多次的交流对话,让我们真正地走进课文、真正体会了“信守诺言,珍爱友情”的可贵。但愿这个世界“诚信与友情同在。”范文十三:范文十三:白公鹅白公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2)(或多媒体课件)。2.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3.导人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9、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1.同桌或 4 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1)先出示(点击)1 日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白鹅 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2)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
40、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1)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侍候)(2)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3)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范文十五:范文十五:长长 城城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交流信息 1.分小组展阅和简介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并确定在全班交流的小组最感兴趣的内容。2.全班交流,分享信息。可用多种方式交流与展示。对学生的资料和信息老师应给予充分肯
41、定,对于其来源作适当的追问。(鼓励学生将图片和资料整理好办展览或专刊)对于已去过长城的学生,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印象。老师再概述长城的特点、影响与魅力(顺势引入书中的长城)。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板书课题。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人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2.引入识字(要当好解说员,必须从正确、流利读课文起步)。(1)识:如易读错字:“峻”不能读成 jn,“峪”不能读成 y,“屯”不能读成 tn;能巧记字:“嘉”用形声法,“嘹”可用意合法组成“嘹望”来识记等。老师用多种形式对生字特别是难记难识字
42、进行强化。(2)写:老师对学生已写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即可,如“嘉”字的“吉”下不能少两点,“隔”中门字里的部分两点一横一竖不能多写一横;其次要强调把字写的工整好看;更正写字本上的错别字。三、练读课文,朗朗上口 重点在读正确、流利、熟练上下功夫。1.反复自读,细心琢磨,初步读出语言的流动感;同桌互读,相互指点,初步读出语言的灵动感。2.自由展读,共同欣赏,互评提高,在难读处老师作适当点拨,同时,要关注读书发展慢的学生,多给机会他们展示自己的进步。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四、创设情境,放开品读 1.由学生交流怎样进一步读书。老师围绕“解说”引导激发。一是要读出理解,让文本语言承载的意旨触摸学生的
43、心灵;二是读出感悟,变话为画,让文本语言激荡学生的精神,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只有这样才可能当一个有魅力的解说员。2.自选方法,自读自悟。一是要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二是在自己最想读的句段上多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想象。三是注意作者几个观察点。教师融入学生之中,和学生同读共品,人情人境,不断生成与发展。重点可放在第三段上。第一段:读文看图,看图读文。读中一观山势崇山峻岭;二看长城蜿蜒盘旋;三想画面气势飞扬、雄伟壮观。注意结合地图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长。问:读了这段,你们有话想说吗?第二段:读文解图,认识长城。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问:从这段中你们读
44、出了什么?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可由学生板图标注理解;二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可图文对照讲述(对其作用可适当拓展,或由学生简说,或由老师简介);三是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段:走上长城,体验伟大。(1)相机抓住学生的第一句朗读:在品味“站”“踏”“扶”中,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思绪与情感。你是怎样走上长城的?(在被深深吸引中、在忘情的观赏中、在无比的激动中不知不觉地走上长城的)这时,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古代人民修建长城的情景(自然地不容你不想)。(2)朗读第二句话,让学生充分感受工程的浩大,充分想象施工艰难,充分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所付出的代价。此时,你面对的是什么
45、?让学生走人情境:体会脚下陡峭的山岭、肩上沉重的条石。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长城伟大,古代劳动人民更伟大。(3)指名读第三句,让学生抓住“多少”“才”品味、想象:你们从“多少”这个词想到了什么?从“才”上体会到什么?更进一步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所以说 第四段:抓住“气魄雄伟”“伟大”引导学生读出精神丰收、读出无比自豪。如果学生入文时直奔第三段,可在读第二句时引入第二段读悟,再回到第三段;第一段也可最后诵读。)3.走出文本,抒发情怀。学生读了课文,精神世界一定不能平静,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对着长城:(1)说(喊)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2)面对长城这份世界遗产,你们想到了什么?范文十
46、六:颐和园范文十六:颐和园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初历景观 1.承前导人。由对长城和世界遗产名录的体验和了解人手,相机出示颐和园中的三幅挂图或展示相应课件。2.看图引入。先让学生认真观赏三幅图,再谈突出印象。揭示并板书课题。交流(照应课前学生已有的准备):谁了解(插入曾三次被焚毁和遭破坏的简介)?谁去过?有想法吗?谈话:颐和园真是太美啦!今天,请同学们自由地去游、自由地去赏,再请你们用书中的话语把颐和园的美尽情地层示,有信心吗?那么,想怎样展示呢?(以美读、或以导游、解说等形式)非常好!现在,请你们选用自己最合适的读书方式开始进入颐和园(提醒学生注意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读)。相信你们一定会表现得
47、非常优秀。二、自主读书 1.给学生不少于 20 分钟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先充分自读自识自探,再自找伙伴合作交流与互助。注意强调学生在读中批画,并做到读而有疑。对易读错写错字,要求学生自主写上黑板。2.有针对性指导识写字:“堤”不能读成 ti;区分好“柱、栽、筑、朱、狮”平舌和舌音;注意多笔字“殿、廊、雕”等字的写法等。三、尝试朗读 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段朗读,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评价与助读。特别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和生词的正确识读以及长句的读法。四、粗说印象 一是写景状物的语言美;二是体会有序叙述、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现美的方法。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五、习有效造势,融入画境 1.变换角色
48、,自读自悟。老师先示读(或放录音或放课件),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随着作者的脚步,大步走进颐和园的画面,走进文本所创设的美景,唤起学生在读中用作者的眼睛去观察,用作者的情感去品味,用作者的激动去想象,再用自己的声音(语言)尝试把颐和园多姿多彩的美表现出来。变话为画,真情抒发自己对颐和园之美的体会与感悟。(1)结合插图,读句晶词,体会语言美。一是读进词句,读出理解;二是对优美生动的句段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体会。(2)小组交流,读评结合,感受语言美。每个人只读自己最想读的句段。读中学生既可以谈自己品读见解(包括对重点词句的意思的体会),又可接受同伴提问(如,为什么读这里,为什么这样读等
49、),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力。2.晶读精彩,领悟整合。以读为主,以读促动,以动促读,做到形式多样。让学生形成真动,直达文本情美深处,让学生在充分细致的文本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振,获得美的陶冶。(1)在读中强化知的把握、美的感受。如,长廊、十七孔桥的结构与特点;佛香阁、排云殿的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万寿山的壮丽、昆明湖的静美、湖心岛的多姿等。在学生如临其境中,可这样设问:漫步长廊,你有什么感受?这时,你面对昆明湖,是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什么心情?走上十七孔桥,手抚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想说些什么?(2)在读中关注对好词妙语的体悟品味以及学生对有
50、关内容可能的质疑。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突出了昆明湖特有的静与美;如对“滑 字巧妙运用;有可能学生看图发问:昆明湖微波荡漾,怎么能说水静呢?3.回归全文,抒说心声。和作者一起细细游赏了颐和园,有什么要一吐为快的吗?(包括对作者抓特点描写景物方法的深刻感悟与欣赏)推波助澜,让学生真情喷涌人文共振 谈话: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候到啦!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颐和园美的体会、感悟和体验尽情表达出来,如何?相信你们一定行,也许可能会赛过陈铎、赵忠祥和倪萍。有信心吗?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方式由学生自己确定:可随作者移步换景的线路,看图(或播放的课件)讲解;可只凭借文本,进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