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 作业一 课堂讨论 请举出一些你所了解的攻击行为的例子,并尝试用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等来分析这些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课堂讨论后形成书面作业,字 数不少于 400 字)答:1。为什么有的人要对别人实施暴力,甚至杀戮,比如赵承熙制造弗吉尼 亚惨案?为什么有的群体要对另外的群体实施暴虐的行为, 比如纳粹对犹太人进 行大规模屠杀?为什么一个民族对别的民族要实施侵略, 比如德国和日本发动世 界大战?在心理学里,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对攻击行为作了精神分析的解释.弗 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存本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 进,死亡本能指向生命的结束和毁灭。死
2、亡本能的攻击性在于,它并不是表现为 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求杀的欲望。死亡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 损害、征服的动力,而当它向外界的侵犯受到挫折时,便退回到自我,体现为自 杀和自我惩罚的倾向。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战争也是由死亡本能决定的,它的破 坏和杀害具有生物性的基础,因此是无法避免的.有一种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相 似的理论认为,攻击的本能在人体内会不断积聚能量,达到一定度后就会变成攻 击的冲动而向外释放. 2。 我 们 先 来 看 一 个 心 理 学 实 验:实 验 开 始 时,实 验 员 送 来 许 多 诱 人 的 玩 具 让 孩 子 玩。但 不 到 10 分 钟,正 当 孩 子 玩
3、 的 兴 高 采 烈 的 时 候 , 实 验 员 就 打 断 了 他 们 , 将 玩 具 收 起 来 , 放 在 金 属 丝 网 的 后 面 (这 些 玩 具 看 得 见 却 摸 不 到 ). 这 时 有 些 孩 子 的 反 应 非 常 强 烈 , 他 们 开 始 变 得 焦 躁 不 安,冲 实 验 员 喊 叫,用 脚 踢 金 属 网 这 一 研 究 结 果 表 明,攻 击 行 为 有 时 是 对 挫 折 的 一 种 反 应 。 “挫折攻击”的理论假说把攻击行 为看作是人受了挫折的一种后果, 它认为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 决条件。这种理论强调了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由挫
4、折而引发攻 击行为的现象,我们的确在生活中能找到不少例子。但是这种理论假说也很快遭到 了否定。因为人们发现人在受到挫折之后并不必然爆发侵犯行为,有些人在受到挫 折之后恰恰表现为退缩的行为。于是又有人出来修正这个“挫折攻击”假说, 指出挫折只是引起攻击行为的一种“准备状态”,是否发生攻击要看具体情况,并 且这种“准备状态”并不只是由挫折引起,还可能由别人的攻击或者习得的侵犯习 惯引起。但是这种修正的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的3。案例:倩 倩 在 玩 具 小 屋 前 玩 过 家 家 的 游 戏,她 一 会 儿 当 妈 妈,一 会 儿又 当孩 子。早 上起 床、吃 饭、白 天活 动、上床 睡觉,家
5、中 的 每一 个场 景 都 被 模 仿 下 来。但 问 题 是,“ 妈 妈 ” 对 “ 孩 子 ” 非 常 不 耐 心、易 激 动 , “ 孩 子 ” 淘 气 的 行 为 立 即 受 到 了 惩 罚。“ 孩 子 ” 对 于 “ 妈 妈 ” 的 惩 罚 行 为 不 时 地 反 抗,一 点 也 不 顺 从。过 了 不 久,一 个 孩 子 过 来 想 和 倩 倩 一 块 儿 玩,她 不 耐 烦 地 将 别 人 推 倒,继 续 自 己 的 游 戏 晚 饭 时 间 到 了,妈 妈 来 叫 倩 倩 去 吃 饭。妈 妈 的 第 一 句 话 就 是:“ 你 怎 么 搞 成 这 个 样 子,快 回 去 洗 干
6、净 ! 倩 倩 没 有 理 妈 妈 。 用 沉 默 来 对 抗 妈 妈 , 妈 妈 伸 手 将 女 儿拎 起 来 ,孩 子 尽 力 挣 脱 妈 妈 ,气 呼 呼 地 跺 脚 最 后 是 以 一 记 清 脆 的 耳 光 结 束 。从 这 个 例 子 中 我 们 可 以 发 现 ,倩 倩 在 游 戏 中 模 仿 了 妈 妈 的 暴 躁 行 为 , 这 使 她 在 游 戏 和 现 实 生 活 中 都 很 粗 鲁 地 对 待 他 人 。 以班杜拉的研究 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来自示范的作用.班杜拉提出,生活中人 们常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通过学习的过程最后形成自己的行为 模
7、式.所以攻击行为常常是儿童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的,比如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暴 力形象、父母的暴力示范都能引起儿童对攻击行为的学习和模仿。班杜拉强调,在 观察学习中,抽象认知能力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耳闻目睹一种行为时,他 会把观察到的知觉经验包括行为者的反应序列、行为后果及该行为发生时的环境状 况等以一种抽象的符号形态贮存在记忆系统之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若有类似的刺 激出现,他会将贮存于记忆系统中的感觉经验取回而付诸行动. 作业二 阶段性测验(第 1 至 5 章) 阶段性测验(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15 分) 填空( 1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_ 人际交往_,根据认知对象的_外在特征_,推 测
8、与判断其_内在属性_的过程.2社会认知具有的特点包括:_选择性_、_双向性_、_整体性_和易 出偏差性。 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_行动者_、_行动者知觉 的对象_ 和_行动产生的环境_。 4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_服从_、_认同_和_内化_三个阶 段。 5个体通过学习形成态度的方法主要有:_联想学习_ 、_强化学习_和_ 观察学习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 在题中的括号内, 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 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
9、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 程属于( C ). A初级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2 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 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C )。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宽大效应3 在改变态度的方法中,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 D )。 A劝说宣传法 B角色扮演法 C团体影响法 D活动参与法(4 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 B )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 B相似性 C吸引力 D可信赖性 5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A )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A接受区
10、 B潜意识区 C拒绝区D不明朗区三、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小题,共 25 分) 名词解释(每小题分, 1再社会化:它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 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 价值观与行为。 2归因: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 性质的过程。 3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因素,低估环 境因素的现象。 4宽大效应: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信息,但是人们 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的评价. 5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
11、理状态。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3 道题,共 30 分) 1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 答:1。选择性;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很多外界的刺激,但我们只会选 择注意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2.双向性;在社会认知过程中, 知觉者和知觉者处于对等的主体地位,不仅甲在感知乙,乙也在感知甲。3。整体性;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即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 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2由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费斯廷格担出,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 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
12、知上所感知到的行为。因 此说,人们所持有的认知是非常多的.在费斯廷斯看来,这些认知之间首先是存在 相关的和不相关的关系。其次,在具有相关关系的各种认知之间才会存在矛盾的或 一致的关系,才会产生协调或失调状态。 3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 阶段。第一,服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特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 来的行为叫服从.第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 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第二,内化; 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
13、的观点,从 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五、论述题(20 分) 论述题( 劝说宣传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促使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试述在使 用劝说宣传法时,发起者的特性和目标人群的特性对说服效果有哪些影响? 答:1。发起者的特征;发起者自身具备的各种特点常常对态度改变有着极大的 影响,一些重要特征本身往往就是一种有效的宣传证明,仅此就足以使人们信服而 不再猜疑。其中,发起者的几个特征会影响说服的力度,如权威性、可信赖性、吸 引力和相似性等.(1)权威性。这是由发起者所受过的教育、专业训练和所从事的 社会职业、所具有的专业身份决定的.一般情况,专家身份足以使发起者在某些特 定的方面所说服的信息比
14、没有专家身份的人更易被人接受,更令人信服。(2)吸引 力;这是指发起者自身具备的人格特征,仪表体态以及言谈举止所具有的吸引力。 (3)相似性。这是指发起者自身的身份、职业、背景及态度、观点等与被说服者有 相似或相近的特征。相似性也是喜欢的重要基础,所以它也有助于态度改变。 2.目标人群的特征;目标人群,也就是被说服者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对说服 效果也具有相当的影响作用,或者是有助于说服的有效进行,或者是妨碍和抵制说 服的进行。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被说服。毋庸置疑的是,不同的个体对说服的易 感性各不相同。(1)目标人群的原有态度。人们自小形成并保持一生不变的态度难 以改变,因为这种态度已经是一种
15、内化了的态度,已经成为个体主观世界的一个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目标人群的人格特点.有的人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 的判断能力,信服权威,因而较易接受他人的说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有的人则固 执己见,不易接受他人的意见,故态度较难改变。(3)目标人群的信息加工。在说 服中,除要考虑到被说服者的原有态度及自身人格这两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 面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被说服者是如何接受说服信息,也即是说服信息在被说 服者的头脑中是怎样被加工、储存和提取的。(4)目标人群的心境与卷入。目标人 群的心境与态度改变相关。作业三 案例分析 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18 岁青年刘某为抓小偷被歹徒刺穿心肺,血流
16、不止,在 他身边有几十个围观的群众,却无一人帮忙.直到五六分钟后,才出现一好心男子, 将刘某抱入诊所。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形成书面作业,字数 不少于 200 字) 答:造成这种“1。 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主要原因有:1.“责任扩散”. 所谓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 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2. “集体淡漠”的形成。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能提供帮 助,那么这个人就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因而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 见死不救就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会付
17、出很大的心理代价;如果有许多人在 场的话, 帮助求助者的责任以及不愿给予帮助所付出的心理代价都由大家共同分 担,每个人承担的责任减少,这样当然会减少利他行为。而且,旁观者甚至可能 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产生一种“即便我不去,也会有别人 去救”的想法,造成“集体淡漠”的局面。3.情境的社会定义当我们遇到一个件 事时,要对这件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它是否属于紧急情境,是否需要我们 介入?我们要做出判断之后才能采取行动。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 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 象。4.影响旁观者效应的第三个因素是评价焦虑。如果人们知道别
18、人正在注视着 自己,就会按照别人期待、以能够被大家喜爱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避免在别 人面前表现得很不成熟或者很傻气,以减少社会贬低的发生.作业四 阶段性测验(第 6 至 10 章)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15 分) 填空 1人际关系具有_个体性_、_直接性_和_情感性_三个特点。 2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_信息_、沟通_思想_和交流_情感_的 过程。3根据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可将其分为_反社会的攻击行为_、_ 亲社会的攻击行为_和_被认可的_的攻击行为。 4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_弗洛伊德的本能论_、_洛伦 茨的习性学理论_和_挫折攻击理论_。 5暗示可以分为_
19、直接暗示_、_间接暗示_、_反暗示_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 在题中的括号内, 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经典电击实验证明了( D )行为的普遍存在。 A模仿 B暗示 C从众 D服从 2“三个和尚没水吃属于一种( C )现象。A社会抑制 B社会促进C 社会惰化D从众3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中体现的暗示属于( D )。 A自我暗示 B间接暗示 C反暗示 D直接暗示4著名的阿希三垂线实验证明了( C )现象的存在。 A模仿 B暗示 C从众
20、 D服从5个体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叫做( C )。 A顺从 B从众 C服从 D盲从三、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小题,共 25 分) 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小题, 1领导方式:又称领导风格,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时所采纳的行为方式和所 表现的行为特征。 2群体规范:群体所确立的一套规定成员如何做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3社会促进: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 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会促进活动的完成, 就称为社会促进。 4攻击行为: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 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
21、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其他群体产生的消极 态度和情绪指向。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3 道题,共 30 分) 1简述从众的定义以及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答: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 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产生的原因有两个:1.信息性社会影响。 是人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2.规范性社会影响.是由 社会规范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 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 2简述去个性化的定义以及影响去个性化的主要因素。 答:
22、去个性化现象就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 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也叫去个性化行 为.影响去个性华的因素:首先,匿名性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群体成员身 份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其次,责任分散的影响。 随着加入群体,成为群体成员,融化了个性,群体成员便会觉得自己是个匿名者而 肆意破坏社会规范。最后,自我意识下降。 3简述优势反应强化说的基本内容. 答:优势反应强化说认为,一个人在动机强烈的时候,他的优势反应能够很 轻易地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会受到抑制.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 掌握得相当熟练,成为不假思
23、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 动是相当熟练的,或者是很简单的机械性动作,则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活动更 加出色。相反,如果他所从事的活动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者需要费脑筋的, 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反而会产生干扰作用。 五、应用分析题(20 分) 应用分析题( 阿尔贝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 官员唯唯诺诺,即使希特勒提出了最野蛮的、毫无人性的决策,大家也是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却没人提出异议。 请用服从与从众的有关知识来分析、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答: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 变知觉、判断
24、、信仰或行为的倾向.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表现出为在临时 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帮忙、暴乱中跟 随大家一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 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如开会形成决议的进行举手表决,少数派由于多数人举 手的压力需赞成多数人意见等。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 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产生的原因有两个:1。 信息性社会影响。是人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2.规范 性社会影响.是由社会规范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 源,而是为了不引
25、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 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在这里,外界压力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人或权威的命令,父母、老师、警察、上司都是我们服从的对象。除了对权威他人的服从之外,还有 对规范的服从。比如组织纪律、约定俗成的惯例,都是我们必须服从的.这种服从 倾向背后的因素是:第一,命令者的权威性。命令者的权威性越高,越容易导致服 从.职位高权力较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 素。另外,命令者手中如果掌握着奖惩的权力也会使服从行为大大增加。第二,他 人的支持与服从。第三,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在涉及道德、政治等问题 时,人们是否服从权威,并不单独取决于服从心理,还与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密切 相关.第四,权威的靠近程度。权威越靠近,完全服从的比例越高;反之,服从率 越低。权威的压力由于距离的扩大而减小。第五,行为后果的反馈。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