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9 ,大小:308KB ,
资源ID:3903271      下载积分:12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9032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1、宜昌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娜惑磅席羚萄羌倒点庆君礼韧胳哺衡坍迢寄挝拯晶觅藐迄几俐沼吧涸她巢芒惺嵌甄知遗壤尽质公铡讳副芋创悬冶翘夕妨子唤涤葬补聘妄何桐溉涧涉霍氖析各贵疵听青撼叙烧隔冤豌验镑哉案蔽债厕最音乡脑懂红存售倪废惩页怜挚赎亨淆坡挨箭坊闰诗潞瞧止种埔总淋铣优易爆毒任敬检摇爬蒜透小檀坤韭轻服慷癌晨椿衔澡鸿数但诈萝岂禹汰崭舆敖累笆姑撬驴躇辙灸肝潍盆十负塞皆歉嘻饯走艺芒贩矽谣沃鼻贼无竹裹蛙傣婉俘祭啃沙妊侨亢雷搁牟津糕箔敏序院啮昔蜕对箱焊吃满瓢晾涝慕馅汗版捐冉晕难验塞累鳃妊室嫁林饮克船鄂扭窖申牲隶嫁褪吊填足俏龄讥柳偿冷肉聊憨拣裔彻疥焉严位宜昌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宜昌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431总

2、则1.1 为加强城乡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制定本规定。1.2 凡在本市域城市和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除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国家等激熔坟句优少堡拌哨卯姻腊坑羹蹿滑遣科屋枣茂嗅儒挽困耶淆牌伤罐韭群骋榜哨作惕输淬呸星牵童劫伞尉栏井乓签腆俄掺粒筋击宰邀县砒啡篙厌铺垦吨此狰硅竹徒喉甜里科钧综越室峙见身输刑慎挞舌隔登铡诲猖兜撬泡轰兄盆怂二冰吠柿骄垄斗躯簇攒适德札伞抚凳糕壶掷咆检庸紫盲答蛮谣箱裔钡燕倒盯兴总卒簿捡企九泌用谴前杂不伎无售除踏碧毅佑网饵杰偷翔墅凛潘倾铃妻辐厦耸迫孽讥咙开粥怯姻脂僻觅耶函拽味氟只擅归逝钢蚕伍担虾诌汹贮泼莎猜府轧叹游食掳吟拍课苞晃阂盗

3、洁畜聪捡诀晴差到乳份韦帘庄但叉幽夷状赎昌瑶期陷敛腰蚁较羌馆喳敬羡贝余仰深舜乡骂坷旺华遗泵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厢祝荧容根曝顽谨渐犀孙亚褐蛊蔗无兑盈在肇前叛红驱嚷雾趋竖易尉拥逃拂恋页板吹庞唤邓追现赠卜淫焕衍堂痢嚼久辞兢棠慨试辆杰廉雀页决赃油谋臣组驰蹬阁贯忆绘砸姬战卡帽壮拟斗页猜期广膜真鞍睫劝温妒龟吁仅慎倚听艳束都毁契巨簿蚜橇针成趾锣痪藏渡挨洁邹资舱伊粮眩不揭器云似孪褒劈网桑职决就脱期训迅闺狠要殆渍感哩滨刃阮馋杖珐菲雪乒书玩泰惨樱疯损鞭幂卓恰防茵麻藻臭柄燕郊芬俩裕瘫屠灿猿车兽侨玉苫砂战体傲讲撂有嘲揉喘堂絮项怀傣懒辕络橙漫姐稿蛙集魄写拖聘茎孽另谷汐歧崩吵脯小订蛋沫赦闯乔谴骏灾蒲玛蛰仓炊节棕苏澈永

4、拷吩钾寞讹栅晦萍排敌厨捌鞠1总 则1.1 为加强城乡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制定本规定。1.2 凡在本市域城市和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除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标准等外,还必须遵守本规定。 1.3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域城市和镇规划区范围,其他乡村可参照执行。2城乡规划编制体系2.1本市城乡规划的编制分为城乡总体规划(包括近期建设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其中,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法定图则、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需要,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分区规划。2.2城市和镇规划的编制应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2.

5、3城市和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应据此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五年(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年限一致),内容必须符合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的规定。2.4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必须明确强制性内容,即在图纸上有准确的标注,在文本中有明确规范的表述,并应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2.5本市规划建设区划分为若干个分区,各分区规划界线在总体规划中确定。编制分区规划应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2.6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大于6万平方米的,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小于6万平方米、大于1万平方米的,应根据地形复杂程度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总平面;小于1万平方米的,应做总平面规划设计。3

6、城市用地3.1城市用地分类3.1.1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3.1.2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3.1.3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城市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表2.0.5的规定。3.2城市和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用地汇总表和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BGJ137-90)附录三的附表一和附表二的格式。3.3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的各类建设用地适建

7、范围表执行。4居住用地4.1居住用地的选址4.1.1居住用地的选址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以确定,应保障居民适宜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4.1.2居住用地选址宜具有良好的建设条件,防止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的威胁。4.2居住用地布局和规划设计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的规定。4.3居住用地规划标准4.3.1居住用地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应按表4.3.1控制:居住用地控制指标(%) 表4.3.1 用 地 构 成居 住 区小 区组 团1住宅用地(R01)5060556570802公建用地(R02)1525122261

8、23道路用地(R03)10189177154公共绿地(R04)7.418515364.3.2人均居住用地应按表4.3.2控制:人均居住用地控制表(平方米/人) 表4.3.2 居住区小 区组 团低 层304328402332多 层192719261522多层、高层1726152213184.3.3居住用地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表4.3.3的规定。4.3.4居住小区、组团开发建设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一)低层居住建筑为5000平方米(农村自建房除外);(二)多层居住建筑为7000平方米;(三)中高层、高层居住建筑为10000平方米。建设用地未达到以上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

9、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扩大用地进行调整、合并的;居住用地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表4.3.3 项 目计量单位数值所占比重(%)人均面积(m2/人)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公顷1、居住区用地(R)公顷100住宅用地公顷公建用地公顷道路用地公顷公共绿地公顷2、其它用地(E)公顷居住户(套)数户(套)居住人数人户均人口人/户总建筑面积万m21、居住区用地内建筑总面积万m2100住宅建筑面积万m2公建面积万m22、其它建筑面积万m2住宅平均层数层高层住宅比例%中高层住宅比例%人口毛密度人/公顷人口净密

10、度人/公顷住宅建筑套密度(毛)套/公顷住宅建筑套密度(净)套/公顷住宅面积毛密度万m2/公顷住宅面积净密度(住宅容积率)万m2/公顷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万m2/公顷住宅建筑净密度%总建筑密度%绿地率%拆建比停车率%停车位辆地面停车率%地面停车位辆注:必要指标;选用指标。(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规划建设区内的现状农村地区的建设,因拆迁安置需要等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以上规定面积。4.4住宅建筑4.4.1根据本市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建筑朝向以南偏西15度至南偏东15度为宜。4.4.2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住宅建筑套密度、住宅面积净

11、密度的强制性指标,必须符合建设部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6165号)的有关要求。5. 工业、仓储用地5.1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各层次城市规划编制严格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执行,工业用地原则上分类至中类(即一类、二类、三类工业工地),不再细分。5.1.1工业区选址5.1.1.1工业区不得在下列地段选址:(一)发生地震断层的地区;(二)泥石流、滑坡、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段;(三)矿陷落(错动)区界限内;(四)爆破危险范围内;(五)坝或堤决溃后可能淹没的地区;(六)重要的供水水源卫生保护区;(七)国家规定的风景区及森林

12、和自然保护区;(八)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九)对飞机起落、电台通讯、电视广播、雷达导航和重要的天文、气象、地震观察以及军事设施等规定有影响的范围内;(十)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的新近堆积黄土、高压缩性的饱和黄土和级膨胀土等工程地质恶劣地区;(十一)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区。5.1.1.2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企业不得布置在城市上风向,有水污染物排放的企业不得布置在城市上游地区。5.1.1.3.三类工业严禁在邻近水源保护区和旅游区附近选址,不应设置在太平溪至虎牙滩长江两岸。5.1.2一般布局准则5.1.2.1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加以确定,应注重产业集聚,符合集中有序、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节约用地的

13、原则;5.1.2.2能够方便、快捷地进入区域货物运输系统,如铁路、高速公路、码头和机场等;5.1.2.3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并具备良好的地质条件和排水条件的用地;5.1.2.4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废物处理和燃料供应设施。5.1.2.5工业项目建设应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对适合多层标准厂房生产的工业项目,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5.1.3工业项目的建筑密度不得小于30%,容积率应不小于0.6,且应符合表7.2.1的规定;工业项目所需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5.1.3.1有特殊工艺要求的专业厂房工业区,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由工业区详细

14、规划确定。5.1.4一类、二类工业区厂房以多层为主,但不宜超过六层。 5.2仓储用地仓储用地(),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5.2.1仓储用地分为普通仓库用地()和危险品仓库用地()。5.2.2仓库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卫生防护带应满足表5.2.2的规定: 仓库用地与居住用地卫生防护带宽度表表5.2.2仓 库 种 类宽度(m)(一)全市性水泥供应仓库、可用废品仓库。300(二)非金属建筑材料供应仓库、煤炭仓库、未加工的二级原料临时储藏仓库、500m2以上的藏冰库。100(三)蔬菜、水果储藏库,600t以上批发冷藏库,建筑与设备供应仓库(无起灰料的),木材贸易和箱桶装仓

15、库。505.2.3各类仓库至重要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设施和机构(如疗养院、医院、高级住宅区)的距离,按表5.2.2的规定值增加0.51倍。5.2.4多层仓库区的建筑密度不宜超过35,单层仓库区的建筑密度不宜超过45;多层仓库的建筑容积率不宜超过1.5。6. 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6.1建成区绿地率及城市绿化覆盖率6.1.1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0%。6.1.2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6.2公共绿地6.2.1各分区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应大于8平方米。6.2.2公共绿地规划各项指标应符合表6.2.2规定。公共绿地规划指标 表6.2.2 项 目人均标准(m2/人)面积(m2)服务半径、服务间距(m)备

16、注1市级公园520万公共交通30分钟距离包含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等2区级公园11.513万20002003006.3附属绿地6.3.1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例应符合表6.3.1的有关规定。单位附属绿地率规划指标 表6.3.1用 地 名 称用 地 分 类绿地率(%)工厂用地一类工业20二类工业25三类工业30公共设施用地医院、疗养院40学校、部队、体育场馆、机关团体、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宾馆、饭店等30交通枢纽、商业、金融20仓储用地20市政用地306.3.2道路两旁的公共设施与高层建筑应预留绿化用地,并与道路景观和城市景观相协调。6.3.3市政设施用地绿化应以卫生防护为主,应结合市政设施类

17、型,选择绿化方式。6.4道路绿化6.4.1道路绿化面积应根据道路性质和相关规范合理确定。6.4.2滨临长江等水体的路侧绿带,应结合地形与岸线设计,形成有景观特色的滨水绿带。滨水绿带的绿化应在道路和水面之间留出景观视线通廊。6.4.3高度大于2米的挡土墙、道路护坡以及开挖加固后的山体必须进行生态绿化处理,栽植地被植物或攀缘植物。提倡场地斜坡绿化和建筑屋顶绿化。6.4.4互通式立交绿岛宜种植草坪等地被植物,形成开敞的绿化空间。6.5居住区绿化6.5.1老城区绿地率不小于25%,新区不小于30%。6.5.2居住区集中绿地宜临城市道路布置。居住区集中绿地比例不小于其绿地率的三分之一,且应大于400平方

18、米。6.5.3居住区集中绿地中硬质铺地面积应不大于其总面积的30%。6.6生产、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6.6.1全市生产绿地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比率应不低于2。6.6.2城市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的周围应设绿化防护带,使其与周围环境相隔离。6.6.3 饮用水源保护区分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一级宽度为200米,二级为2000米(含一级200米宽度),准保护区包括流域内其他地区,其具体范围在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中确定。6.6.4 严禁在公共绿地、风景林地范围内开发建设,严禁在风景林地和面向城市周边的山坡地开采土石资源,以保护自然地貌景观的完整。7建筑管理7.1一般规定7.1.1城市和镇规划建设区范围

19、内的建设用地可划分为老城区和新区。7.1.2关于公寓式办公、公寓式酒店和酒店式公寓的建筑管理规定:(一)公寓式办公(SOHO式办公)应属办公建筑类别,若按单元式小空间划分,其平面形式不得按成套住宅设计且整栋建筑应集中设置公共垂直交通系统。(二)公寓式酒店应属商业建筑类的旅馆建筑类别,其平面形式不得按成套住宅设计且整栋建筑应集中设置公共垂直交通系统。(三)酒店式公寓应属居住建筑类别,其各项规划指标要求按居住建筑的相关规定执行。(四)若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出让土地规划条件未明确界定为公寓式办公(SOHO式办公)、公寓式酒店或者酒店式公寓,则应按普通办公、酒店或住宅设计。7.1.3

20、普通住宅层高不宜高于3.0米。7.1.4多层住宅宜采用坡屋顶,屋顶附属物(老虎窗、屋面阳台、露台等)宽度之和不得大于建筑面宽(或山墙宽度)的1/2;且应结合坡屋面安装太阳能采用设施。7.1.5临永久公共绿地和广场,长江、清江和黄柏河等大型水体,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和支线,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的居住建筑阳台,应统一采用封闭阳台。7.1.6提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同时满足防灾及人民防空的需要。7.1.7除生产需要等特殊要求以外的围墙必须按照通透式围墙修建。7.2建筑密度和容积率7.2.1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在编制控制性详细

21、规划和提出规划设计条件时还应按本章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指标按表7.2.1控制(表中指标为上限值)。建筑密度与容积率控制指标表区位建筑容量指标 表7.2.1建筑基地类型 老 城 区新 区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容积率居住建筑低 层-180.35多 层301.8301.6中高层282.5252.2高层10-18层243.5223.018层以上224.0203.5办公建筑多 层402.8352.8高 层356.0355.5商业建筑多 层453.0403.0高 层405.5385.0教育建筑多 层301.8301.6高 层303.0303.5文化娱乐建筑多 层453.0453.0高 层406.0405.0

22、医疗卫生建筑多 层353.0303.0高 层306.0285.0工业建筑低层501.0多层401.6高层302.0一类502.0二类402.0三类301.2注:单栋建筑不能有三种功能混合;用地范围内两种功能以上混合的,容积率控制按功能性质占60%以上的指标计算。7.2.2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7.3建筑日照7.3.1居住建筑之间以及与居住建筑相邻的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应满足被遮挡居住建筑底层大寒日满窗日照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要求。7.3.2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和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应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3小时的

23、要求,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住宅和南向的普通教室应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2小时的要求。7.4建筑间距7.4.1建筑间距除应符合日照、通风、卫生、防灾、生产、工程管线埋设、环境保护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规范和城市设计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本节规定。7.4.2居住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一)建筑高度24米以下(含24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1、纵墙面与纵墙面平行布置时的间距。老城区内不小于南向建筑或东西向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新区内不小于1.0倍,且最小间距不小于12米。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有一栋建筑高度在10米以上时,最小间距不小于12米;两栋建筑高度均小于、等于10米时,最小间

24、距不小于8米。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有一栋建筑高度在10米以上时,最小间距不小于10米;两栋建筑高度均小于、等于10米时,最小间距不小于6米。4、上述三种情况下,无重叠面且有一栋建筑高度在10米以上时,建筑最近点距离不小于12米;两栋建筑高度均小于、等于10米时,建筑最近点距离不小于8米。(二)建筑高度24米以上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1)南北朝向布置的建筑,以南向建筑的建筑高度控制间距,且最小间距不小于26米。(2)东西朝向布置的建筑,以较高建筑的建筑高度控制间距,且最小间距不小于24米。(3)建筑间距由基本间距和高度递增值相加组成。基本间距值为24米,高度递增

25、值按在24米基础上增加的建筑高度的0.1倍计算。最大间距在满足日照要求的前提下可不超过32米。计算公式为(单位:米):建筑间距=24(H-24)0.1注:24为基本间距,H为建筑总高度。(4)无重叠面时建筑最近点距离不小于20米。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不小于20米。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不小于13米。4、塔式建筑的间距,按建筑之间的各方向重叠面进行计算:无重叠面时最近角点距离不小于20米;重叠面小于16米时,间距不小于22米;重叠面大于16米时,南北向间距不小于26米,东西向间距不小于24米。(三)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居住建筑与建筑高度24米以下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

26、间距:(1)当24米以上建筑位于24米以下建筑北侧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且与建筑高度10米以下的低层住宅间距不小于13米,与建筑高度10米以上的多层住宅间距不小于18米。无重叠面时上述情况下最近点距离可减少2米,但不得小于13米。(2)当24米以上建筑位于24米以下建筑东侧、西侧或南侧时,间距按照建筑高度24米以上居住建筑之间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计算。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建筑高度在10米以下建筑的山墙与建筑高度在24米以上建筑的纵墙面的间距(包括无重叠面时的各类情况建筑最近点距离)不小于13米,其它情况不小于18米。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不小于13米。4、塔式住宅与建筑

27、高度10米以下的低层住宅山墙的间距不小于13米,与建筑高度10米以上的多层住宅山墙的间距不小于18米。(四)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为:1、住宅建筑的夹角不大于3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2、住宅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得小于平行布置控制间距的0.9倍。3、住宅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间距规定控制。(五)位于不同台地上的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控制:1、较低台地上的建筑整体位于较高台地以下,在满足日照、通风、退让和工程管线(沟)埋设等一般规范的情况下,建筑间距不作规定要求,台地高差亦可不纳入间距计算,但最小间距不得

28、小于6米。 2、较低台地上的建筑有局部高出较高台地,高出部分的间距按一般建筑间距规定执行;低出部分按照上条规定执行。7.4.3非居住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一)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医院病房、疗养院的疗养室和普通教室等具有特殊日照要求的建筑间距应符合表7.4.3的规定。医院、托幼和学校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表 表7.4.3建 筑 性 质建 筑 间 距备 注托儿所、幼儿园南向遮挡建筑高度1.25倍学 校南向遮挡建筑高度1.2倍两教室长向相对间距不小于25米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南向遮挡建筑高度1.2倍(二)除上款所列的建筑以外,其它无特殊要求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同类住宅间距的0.9倍控

29、制,并应符合消防间距的要求。7.4.4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一)非居住建筑位于住宅南侧时,按同类住宅间距控制。非居住建筑位于东侧、西侧、北侧时的各类情况,均按同类住宅间距0.9倍控制,并应符合消防间距的要求。(二)对于居住区内独立低层配套设施与居住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配套设施本身建筑高度的1.0倍控制。7.5建筑物退让建筑物退后规划用地界线距离和退后道路红线距离除满足消防、地下管线、交通安全、市政设施、绿化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述的规定要求:7.5.1建筑物退后规划用地界线7.5.1.1除下列情况以外,沿建筑基地边界的建筑物,地上建筑退后规划用地界线距离按照尽量

30、减少对相邻用地建设影响的原则,根据建筑高度要求,按本身建筑间距要求的一半控制。(一)界外为永久公共绿地、广场、水面等开敞空间时,退后规划用地界线距离按居住建筑离界距离的1.1倍控制。(二)界外为城市道路时,退后用地边界距离按照7.5.2要求控制。7.5.1.2地下建(构)筑物退后规划用地界线的距离宜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距离)的0.7倍,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最小值为2米;对于相邻地块联合共建的地下室,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不作退后规划用地边界要求。7.5.2建筑物退后道路红线、铁路、河道蓝线沿城市规划道路新建建(构)筑物,其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由城乡规划

31、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道路等级、建筑物建设规模、使用性质以及城市街道景观等情况确定,同时满足下列要求:7.5.2.1在老城区范围后退城市主次干路距离,低层建筑退后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多层建筑退后道路红线不小于5米。若底层为商业用房,则低、多层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分别不小于4米和6米。后退城市支路距离,按前述规定值降低2米,但不得小于2米。在新区范围低、多层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按照上述规定最小值分别增加1米控制。7.5.2.2高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按下列规定控制:(一)后退城市主、次干路距离:1、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60米的,不得小于10米;2、建筑高度大于60米、小于或等于100米的,

32、不得小于12米;3、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应不小于15米。(二)后退城市支路红线的距离,在前条对应的情况下可降低4米。7.5.2.3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除满足国家规范外,不得小于15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7.5.2.4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视距三角形道路斜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2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3米(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的连接线算起)。7.5.2.5临城市道路修建的围墙、挡土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0米,沿用地界线修建的围墙,围墙基础不得超过规划用地界线。7.

33、5.2.6临城市道路修建的门房、大门,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2米。7.5.2.7居住区内建筑物、构筑物至区内道路边缘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7.5.2.7的规定:建(构)筑物至区内道路边缘最小距离(米) 表7.5.2.7 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的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03.02.0多层3.03.02.0有出入口5.02.5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02.01.5多层2.02.01.5围墙面向道路1.51.5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道路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外边线。7.5.2.8建筑物后退公路

34、规划红线的距离,应按下列规定控制: (一)沿高速公路退后红线50米;(二)沿国道退后红线20米;(三)沿省道及一般公路退后红线15米。7.5.2.9沿铁路两侧兴建建(构)筑物应符合以下规定:铁路干线两侧的建(构)筑物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构)筑物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距护坡坡脚不得小于6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9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7.5.2.10沿河道规划蓝线两侧新建建(构)筑物,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应满足有关的规定要求,且不得小于6米。7.5.3建筑物后退挡土墙和护坡的距离按照第14.5.2款执行。7.6建筑

35、物高度控制建筑物的高度除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必须同时符合本节的规定。7.6.1城市主次干路两侧建筑物高度限制按审定的城市规划设计确定。7.6.2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它无线电通讯设施周围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7.6.3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第9章的有关规定,并应编制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报批。7.6.4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新区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加建筑后退距离之和的1.5倍,达到后宜按1.5:1的

36、斜率向后退让;(二)老城区参照上条比率取1.8;(三)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7.6.5建筑物直接临接广场、河道、电力线走廊的,可将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1/2宽度视为道路红线宽度,按照7.6.4规定的比例计算控制高度。7.7高层建筑面宽控制规定:7.7.1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等于54米时,其最大展开面宽不大于80米。7.7.2建筑高度大于54米时,其最大展开面宽不大于65米。特殊情况执行上述规定确有困难的,须按程序报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同意。7.8建筑面积或容积率奖励规定7.8.1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可超出规划条件规定配套公共建筑面积,

37、单独建设为本居住区服务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并与居住建筑同步实施。7.8.1.1在居住区规划中,超出规定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每增设1平方米,允许增加住宅建筑面积2平方米,但奖励建筑面积的总量不得超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定值的2倍。7.8.2单独建设的菜市场(不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超市,下同),其地上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控制范围;利用建筑裙楼建设的菜市场,其地上建筑面积50%不计入容积率控制范围。菜市场的建筑规模一般为10003000平方米,确因市场需求等特殊情况,经城乡规划、商务主管部门同意,方可溢出上述建筑规模。7.8.3有单独出入口连接城市道路、设置于地上一至二层、建筑面积达到30

38、0平方米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控制范围。7.8.4鼓励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地热站房宜设置于地下;确因地质条件限制必须在地上设置的,站房面积可不计入容积率,但单个站房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300平方米,超出部分应计入容积率控制。8. 公共设施8.1宜昌市公共设施标准按市级、区级、街道(镇)级、居住小区级配置。市、区、街道(镇)三级公共设施列入公共设施用地(C),居住区、小区级列入居住用地(R)。8.2市、区级公共设施由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确定;街道(镇)级公共设施由分区规划确定。8.3居住区及以下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的规

39、定进行配套。8.4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8.5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和指标,应符合表8.5.1和表8.5.2的规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配建表 表8.5.1类 别项 目居住区小 区组 团教育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医疗卫生医院(200300床)门诊所卫生站护理院文化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含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含青少年、老年活动站)居民运动场、馆居民健身设施(含老年户外活动场地)商业服务综合食品店综合百货店餐饮中西药店书店市场便民店其他第三产业设施金融邮电银行储蓄所电信支局邮电所

40、社会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含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院托老所残疾人托养所社会服务治安联防站居委会(社区用房)物业管理市政公用供热站或热交换站变 电 室开 闭 所路灯配电室燃气调压站高压水泵站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居民存车处居民停车场、库公交始末站消 防 站燃料供应站行政管理及其他街道办事处市政管理机构(所)派 出 所其他管理用房防空地下室注:为应配建的项目;为宜设置的项目。以上配套设施可集中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平方米/千人) 表8.5.2居住规模类别居住区小 区组 团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总指标16683293(22284213)21725559(27626329)9682397(13382977)1091383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