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次节 史料与史实【内容标准】知道史料与史实的关系,了解史实与事实的关系,理解影响史料牢靠性的因素。【三维目标】学问与力气:知道史料与史实的关系,能理解影响史料牢靠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把握史料阅读的方法,能运用史证方法得出符合规律性的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育同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敬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 难点:影响史料真实性的因素。【教学流程】史料是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进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挂念我们生疏、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历史具有过去性,人们无法和客观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进行直接对话,只能通过残留的痕迹来重建的历史。我们借助方法认定
2、的史实与客观发生的历史事物不同,由于客观事物是完整的,而且它的发生进展是符合规律的。而我们通过客观历史所遗留下来的残缺、零散的信息要重构历史,需要在史学理论指导下,并借助合抱负象来填充各个信息链条上的缺环,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动的历史过程。因而充斥着猛烈主观颜色的史实和历史真实之间不行避开地存在差距,甚至大相径庭。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只能借助史料接近客观真实,但却永久无法达到。即便如此,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对于历史学来讲是永无止境的,由于这是历史学科学性的基石。我们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是影响史料真实性的几个因素,为了更加聚焦问题,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文献史料的真实性问题。一、影响史料真实性的主观因素选择
3、性偏差历史大事的简洁性在于它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之间知、情、意、行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格外简洁,即便是历史参与者又是文字记录者,他也往往是窥豹一斑,更何况文字记录在时间上有延后性,这必定会导致信息的大量流失。由于历史大事自身的简洁性,历史记录者无法全部复原,他会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历史大事进行选择性记录。中国传统史学发挥资治和垂训的双重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史料选择的过程中,撰史者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最能历史阅历和道德训诫的大事而不自觉地忽视其他事实。资治通鉴在史料的选择上“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之事,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而略于经济和文化。倾向性偏差撰史者作为特
4、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史料的记录自然会受到主观目的和政治态度的制约。文字本身带有鲜亮的感情颜色,而且先天性地融入了道德评价和文化批判因素。因而,在不同的历史学者的笔下,即使同一件事也常有截然不同的记录。【典例1】(2021年全国II卷30题)抗日战斗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方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确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心的确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心(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疼惜 B阻挡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把握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转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这则材料属于历史叙述,历史事实有两个,一是湖南省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二是国民党中心不认可。在
5、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看出该学者的态度和倾向,他对湖南省政府的土地改革持确定态度,而用一个“但”字表达自己对国民党中心的态度表示圆满。诠释性偏差文献史料是进行历史争辩的基本前提,但是历史争辩却不是文献史料的简洁堆砌.我们需要通过诠释把毫无生气的故纸堆变成生动活泼的历史。历史学者在诠释史料时不行避开地打上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推断,浸润着史料使用者的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者用史料建构起来的历史,有时就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外在折射。【典例2】(2011山东文综T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峻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 A民
6、权主义与民族主义B民主主义与科学主义 C科学主义与民族主义 D社会主义与民生主义从这则史料来看,义和团运动这一史实没有变,变化的是学者的价值观念。陈独秀站在新文化运动的角度来评价义和团,评价是负面的;站在国民大革命的角度看义和团运动,评价是乐观的。除此之外,情感因素的影响也不行忽视。如第一个案例,学者对史实不行避开地带上了自己的爱与恨、怜悯与憎恶、赞成与反对的情感。在历史争辩的过程中,我们只能限制情感因素的影响,而不行能彻底根除。二、追寻历史的真实史料信度 史学争辩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而不同的史料其价值是有区分的。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其次手资料,实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
7、史料,影像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纯文本资料。文学和艺术作品可以作为史学争辩的挂念史料,因其可信度相对较低,使用时应考察和鉴别。最终,距所要考察的历史对象时间接近的史料相对可信。【典例3】(2010年安徽文综卷第13题)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爱好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奇神农氏发觉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依据常识,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
8、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确定史料价值,故排解A,选B;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文献资料,史料价值最大,但时间是在西晋,不是唐朝,所以排解C;传奇虽有确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作为信史,排解D。 史料鉴别史料的真假直接影响一个人对于历史真实性的推断力。所以在对史料分析之前要对史料真伪进行甄别。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考察史料的时间。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从中得知史料或许的时间,要认真阅读比较史料前后所反映的事实是否全都。假如冲突,则史料是有缺陷的,存在作伪的可能。(2)考查史料的背景。史料确定会依附于确定的背景,我们可以对背景进行分析。例如玉米是明代开头引进种植的,假如在汉代的书籍或
9、史料中毁灭明显是不合理的。史料运用 要具体占有史料, 才能去伪存真。争辩历史就像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史料是客观事实的痕迹,假如只通过很少的史料来追求历史真实,无疑会陷入盲人摸象的逆境。因而,要追求历史真实,必需拥有足够的史料, 投入更多的留意力, 才能达到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目的。20 世纪三四十年月, 以傅斯年先生为代表的史学争辩者甚至提出了“史学便是史料学”的口号, 他们认为, 史家的责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 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格外有见地的。【典例4】德国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患病着历史上最可怕的
10、战斗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其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斗的很多成功,显示了它们的不行摧毁的力气。盟军是为了保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进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斗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马上开头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进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长期和平的基础的。假如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持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成功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猛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斗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成功。一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峻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乏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假如只看材料一,我们很简洁得出结论,德国出于和平的目的,在保持战略优势的前提下,建议双方和平谈判。给人的感觉是德国能胜而不胜,尽占道德高地。假如再阅读材料二,协约国在回复中,丝毫不留情面,直接指出德国是无力再战被迫求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再结合教材相关表述,我们可以初步认定一个事实:德国无力再战。它之所以发出和平建议,是想尽快风光地结束战斗,摆脱不利的境地。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