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我所欲答案参考精品文档鱼我所欲也巩固练习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一、解释加点字词1、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偷生)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5、蹴尔而与(用脚踢)6、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里指高位厚禄)(通“辨”,辨别)8、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9、妻妾之奉(侍奉)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12、此之谓失其
3、本心(天性,天良)1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通“欤”,语气助词。)二、翻译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3、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用呢?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
4、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它)罢了。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踢给人(吃),乞丐也会因受到轻视而不愿接受。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三、用原文回答(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
5、,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8)有人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目的是为了为宫
6、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0)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而取义者也。四、思考题1、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你仿照文中第一句话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饱暖富贵,是人的物质需要;礼义廉耻,是人的道德追求。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有价值.我们活着并不是苟且地活着,而是要坚守生命当中的坚持,去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让我们的生命焕发自己的光彩。3、本文观点广
7、为后人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4、士可杀,不可辱。5、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4、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
8、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5、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范仲淹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6、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那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贫贱不能移。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
9、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8、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看法:孟子在本篇中对舍
10、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的?这样的方式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10、孟子的“舍生取义”影响深远,被认为是积极的价值观的体现,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修改时去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内容。这是否说明“舍生
11、取义”的价值观已经过时?请谈谈你的看法。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11、今天我们学习两千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也应该用现代的观念去分析生活,请你说说“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在今天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在今天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
12、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12、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他怎样的人生观?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 ”,孟子说要“取义” ,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 ”的要求,才能达到“仁” 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13、“孟子善喻,孟子善辩。”这是后世对孟子文章的评价,说的是孟子的文章经常用比喻、排比
13、、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造势,来增加文章的论辩性。本文就能体现孟子文章的这种特色,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再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