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国际关系选修课思考题 现代国际关系选修课思考题1. 国际关系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是哪些?现代国际关系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是哪些?是随着国家的产生,国与国发生关系而产生,是研究国家与国家、国家集团、地区组织等之间关系发生、发展、矛盾、演变规律的科学。这就是“国际关系”名词解释,也就是国际关系的概念。一个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必然相互联系,相互来往。必须注重关系,即国际关系。以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为启端,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是欧洲从封建社会跨进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催生了现代国际关系。12世纪,地中海沿岸,意大利产
2、生了资本主义萌发,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因此,产生了现代国际关系。2.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状况如何?详细谈谈。3. 国家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体。什么是国家?国家利益的概念和内容各是哪些?国家是由国土、人民(民族)、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的,国家也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范畴,国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被政治自治权区别出来的一块领地;一个领地或者邦国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关联的地区
3、。国家概念:区域划分,有行政合法性,也就是合法权力。一个国家合法性是指一个政权的理性标准。理性标准是指司法审核标准,法制建立标准,国家可以容纳多民族。国家利益就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当然,这种事物既可以是实体性的实物存在,也可以是过程性的事件存在;既可以是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存在;既可以是已经或正在满足国家需要的存在,也可以是能够满足国家需要的存在;既可以是现实的存在,也可以是潜在的存在。国家利益是客观的,它的产生或形成不以人们是否形成国家利益意识或国家利益观念为转移。现实主义代表摩根索曾对国家利益的概念提出明确的定义,他说
4、,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他认为,在这三个方面中,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生存问题,其余方面都是次要的问题。结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华尔滋以简约的模式来分析体系结构从而得出结论:生存是国家惟一的利益。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基欧汉主张三种国家利益:生存,独立,经济财富。而建构主义学派代表人温特又在其后加了第四种利益集体自尊。4. 国家的对外政策有哪几种决策模式?国家对外政策的决策者有哪五种?国家最高领导在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是哪些?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经过外交决策过程, 产生最终外交政策结果。对外交决策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社会环境决定
5、模式、国际体系决定模式、理性选择模式、组织官僚政治模式和决策者心理认知模式等。但是, 这些模式存在着应用的普遍性以及解释力的不完备性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 对外交决策的研究应当以多方位的视角, 从决策者、政府组织、社会背景和国际环境方面来理解决策, 运用多种决策模式, 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决策分析。现实主义的对外政策决策模式,现实主义的外交决策模式主要有两个:国外因素模式,理性选择模式,梯形模式,斯奈德模式自由主义的对外政策决策模式,现实主义的外交决策模式主要有四个:组织过程模式,官僚政治模式,心理认知模式,博弈模式,社会与经济权贵,政府与政府系统,大众传播媒介,民众舆论领袖网络,民众。这项研
6、究发现,尽管当今中国距离李侃如所说的毛泽东时代已经过去数十年,但意识形态因素对于决策过程仍然具有十分明显和重要的影响,最高决策者在重大社会政策领域通过意识形态凝 聚共识的能力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被弱化。在新医改决策过程中,我们看到,最高决策者是先进执政理念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通过政治智慧和现行体制将先进的执政理念转化为普罗大 众真正福祉的实践者。正是最高决策者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成功地启动了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树立了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恢复医疗服务公益性”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并将医疗 领域的改革与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通过营造共识、把握
7、方向,积极引导并推动改革沿着既定的大方向向前发展。政策制定工作启动后,中央并没有将决策完全放权于部门之间的协商。相反,最高决策者通过控制决策步骤,一直引导着决策进程的发展深化,不仅督促决策部门加快探索、协商的步伐,而 且驱动决策部门扩大政策咨询的范围,提高民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有序参与。从全部决策环节来看,虽然绝大多数决策是在中央体制中较低层次上进行,但是重大决策环节的共识无一不是 在最高决策机制的引导下完成的,如果缺乏最高决策机制对决策步骤和目标的引导,自下而上的共识凝聚就可能不会如此顺畅。最高决策者甚至还在许多关键的政策环节亲自拍板,作出了重 大决策抉择。本书的分析表明,最高决策者在重大公
8、共决策过程中参与程度和影响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不仅通过提供宏观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凝聚共识,而且具体参与关键决策环节)与最高决策者不断 探索加强决策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改革持续改善了中国最高领导人获取信息的质量和数量,除了体制内部的民主集中制、各种会议、内部文件、内部智囊以外,最高决策者还通过调研、 考察以及各种其他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各种政策研究群体和国际组织的声音也开始进入到最高决策者的视野,使得决策者赖以决策的基础发生很大改变,不仅对有待决策 的问题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入,而且对决策将要实现的目标把握得更清晰,这有利于推动其直接介入决策过程,把握决策大方向。最高决策者在重大
9、公共决策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在关键环节作出决策,同样有赖于中央极富特点的决策机制。在中央,既有不同层次党政会议这样一种法定程序作为集体决策机制,而且建立了 各种阶段性的领导机制,集中推动决策的落实。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制度遗产,而后者则是中国最高决策者在改革进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的结果。这是一种结合了法定 制度与临时机构、决策部署与决策实施的体制机制。通过这样一种富有弹性的决策机制,既充分调动了部门决策和部门协商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在融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适时拍板定案、形成 决策,避免了政策的久拖不决。5. 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手段是哪两种?详细论述国家对外政策的两种手段。武力与外交。6
10、. 国际组织是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国际组织的发展和特征是哪些?举例说明。 国际组织是为了适应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往的领域和地区不断扩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最早在欧洲出现了如莱茵河、易北河等国际河流委员会。19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进步使国际交往逐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在通讯、公共卫生和经济贸易等方面,出现了“国际行政联盟”的组织形式,如国际电信联盟(1865)、万国邮政联盟(1875)等。这种以专门业务和行政性的国际合作为目的的组织,成为现代国际组织的雏型。进入20世纪后,出现了以政治和国际安全为中心的综合性的国际组织,其中有全球性的如国际联盟和联合
11、国,也有地区性的如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国家统一组织等;还成立了各种专门业务性的国际合作机构,如联合国专门机构。国际组织在20世纪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是两次大战期间,以人类第一个具有广泛职能的世界性组织国际联盟的成立为标志,除国际联盟外,出现了如国际劳工组织一类的专门机构,国际常设法院这样的国际司法机构,以及一批非政府组织,而后爆发的二战则暂时中断了这一进程,按照UIA统计,1909年,全部政府间国际组织有37个,国际非政府组织有176个,所有类型的国际组织共有213个,而到1951年,全部政府间国际组织有123个,国际非政府组织有832个,所有类型的国际组织共有955个,
12、分别增幅在24倍之间。第二阶段第二阶段自二战结束前至20世纪80年代末,是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国际联盟的失败和二战的爆发等事实激发人们去追求和创造更高形式、更有成效的组织形态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并促进发展。以联合国的诞生为标志,一大批全球性、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雨后春笋般涌现。据UIA统计,1989年,各类国际组织共有24131个,比1951年增加了24倍多,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数目为4068,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0063,比1951年分别增加了24倍和32倍之多,其中20世纪80年代十年间各类国际组织共增加了12383个,几乎相当于此前一个世纪国际组织数目的总和。当时非殖民化运动的成功
13、促进了新兴独立国家的数目剧增,国际社会的规模骤然间扩大了数倍,出现多元化的国际格局。苏美雅尔塔体系及联合国集体安全体系有效制止了世界性战争的爆发,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同时,世界贸易市场、资本市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革命的传播,促成了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寻求国际治理机制化、组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全球化的浪潮在涌动了。第三阶段第三阶段自冷战结束后至今,是国际组织处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阶段,也是国际社会组织化程度大幅度增强的阶段,主要表现于贸易、金融领域的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货物、服务、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地跨界移动、合理配置、各国经济更加互相依存的一体化进程,这一进程大大强化了国际组
14、织的地位,要求他们在形成和实施普遍性原则、规则和制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大大凸显起来,国际社会日益要求加强对国家行为的规范机制,政府间组织更多地被用作制定和实施国际法的手段,从而推动国际法从一个软法、弱法到强制实施的转变。国际社会参与者的成分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在传统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继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涌现了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市民社会的形态呼之欲出,根据UIA统计,20042005年,包括其所有类型的各类国际组织共有58859个,比1991年多1倍以上,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数目为7350,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有51509,分别比1991年多61%和109%。国际社会
15、的日益组织化不仅表现在国际组织数目的增长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国际组织范围的扩大上,它早已冲破初创时期的地域、领域局限,活跃在当今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这为国际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体现出当代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组织机构趋于完善19世纪的国际行政联盟,是由常设机构国际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成员国代表会议只是在若干年内讨论一次有关条约规定的国际合作,并不负责实际工作;当代国际组织一般在常设秘书处之上设置大会、理事会这种实质性的权力机构,享有决策权。组织规模庞大19世纪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基本上是欧美少数发达国家。当代国际组织如联合国,
16、几乎包括了世界所有国家,各种专门组织绝大多数都拥有 100多个成员国。形成国际组织网络联合国与18个专门性的政府间机构建立了密切的、非隶属的关系,其中16个被称为联合国专门机构。联合国还给予 1/6的非政府国际组织以协商地位,并有12%的非政府国际组织与欧洲共同体有密切关系。这样,许多国际组织在业务与信息方面已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网络。数量猛增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9年,政府间国际组织只有80个,到80年代末已达4000多个;非政府国际组织为数更多,其中绝大多数是50年代以后建立的。因此有人称19世纪是国际会议的世纪,20世纪是国际组织的世纪。7. 国际安全越来越引
17、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恐怖主义和武器扩散问题现在有哪些危害?网络安全面临哪些问题?8. 安全机制有哪几种?详细论述。9. 全球化有哪几种?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哪些?为什么说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
18、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
19、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
20、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第二个问题见手机网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在21世纪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符合中国的最大国家利益。至少到目前为止,不少分析都表明,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收益并未在各个国家均匀分配。南北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但是,从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绩效来看,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世界银行(World Bank,1997)认为。改革开放20年以来,
21、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贸易、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国内高储蓄率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获得的最主要的利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其机制可以归纳为: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过出口扩大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通过外资弥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外资通过改善投资地的原有资产存量,促进经济增长,并进一步通过新建企业形成高质最资产:通过收购和兼并提高原有资产存量;进目
22、和吸引外资都可以带来国外先进实用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获得所谓“滋出效应”;外资通过对投资地人力资源的开发,为经济增长积累人力资本。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研究,外商投资经济对19901994年期间。中国GDP总量增长率的贡献为0.9个百分点。其贡献率为8.6%。这一贡献率已超过10%,预计今后这一贡献作用还会愈来愈大。2. 全球化可以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中国经济由“短缺经济”类型向供大于求的“结构性过剩”类型的转变,导致了许多企业的关、停、并、转、破,促使这一时期下岗工人急剧增加。然而,就中国的国情而言,“发展是硬道理”,并不简单等同于GDP增长是
23、硬道理。GDP规模再大,若就业规模没有相应的一定比例的增长,导致就业问题很突出,社会稳定就无法保证。因此,面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资源相对稀缺的最基本国情,中国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开放服务业,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这样就可以利用工业国的剩余资本,为中国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1. 全球化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中国既存在发展动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资来源和技术来源,又存在改革动力的不足,缺乏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抓住全球化机遇可以有效地解决改革和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世贸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中国可以借助外力扫除市场化改革中的障碍。全球化将引入外来
24、竞争机制,带来压力和紧迫感,成为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动力。2. 中国必须继续融入世界经济中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占世界的26%;农业资源紧缺,耕地和水资源均只占世界的7%:能源不足。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只占世界的2.34%和1.20%;资本短缺,国内投资额仅占世界总量的3.4%;技术落后,国际专利批准数不足世界的1%。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有效地开发和进口农业、能源和矿产等国际资源,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3. 全球化是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世界银行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首先就要缩小技术差距和知识差距,而缩小这
25、些差距的主要途径不外乎在于:(1)引进外国直接投资。(2)扩大国际贸易。(3)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证。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按PPP法计算的人均GDP美元值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3%4%,到1998年己提高到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0%以上。中国之所以能有效地实施追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主动地参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积极引进外资。促进出口贸易增长,充分利用和享受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好处,使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成为创造新增就业的主要来源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参与全球化,取决于它如何学会参与,并从中把握主动权。对于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中国正在研究、
26、承认、遵守、利用、参与,并逐步过渡到修改和制定。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中国必须学会在变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制定规则。10. 和平与发展在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哪些?今后,即21世纪的国际关系将发生什么新的变化?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是他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矛盾中,抓住了制约、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
27、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这是因为和平与发展问题不仅反映了世界形势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现在虽然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所以,和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发展问题所以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核心,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通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恶化,
28、贫富差距扩大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南方要改变贫困和落后,北方也需要南方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还有什么市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如果南北方的不平等关系不解决,如果不能建立起比较平等的国际新秩序,那么整个世界经济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所以,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我们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
29、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科学了概括了当前时代的特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新时期外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11. 全球问题包括哪些?其根源是什么?为什么说全球问题解决的应有之义是建立两性协调问题?一,生态问题二,贫穷问题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四,恐怖主义问题五,人口问题六,毒品问题12.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外交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哪些?我国周边外交的方针政策是哪些?“一带一路”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外交战略的主要内容见手机网页第二个问题见手机网页中国借一带一路,
30、找到了解锁钥匙。“一带一路”可谓21世纪“凿空之旅”,让人眼界开阔,看到光明。一带一路,已不只是一个概念与愿景,它已成为新全球化的一个切实行动。这一决策的有效实施和着力推进,将对国际格局和国内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将成为撬动中国崛起一个新的杠杆支点。一带一路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如果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那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一带一路,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新起点。不善谋天下者,难谋一国;不善谋全局者,难谋一域。中国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积累起来的问题,如果仍局限于国内想办法,很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一带一路为我们展现出了中国乃至世界走出经济发展困境的全新视角。一带一路
31、建设,它会内生一种机制,中国不仅要调整别人,也要调整自己;不仅塑造别人,也要塑造自己。一带一路建设,将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利益,它更会从多方面促进国内的改革开放,优化国内方方面面的环境。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变我们的主观世界,将会使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变化,它将会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更加可亲可敬可爱。一带一路在政治上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它是中国体现自主存在价值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数百年来,都是由西方在主导世界,一带一路,可谓是中国在近现代世界上第一次唱了主角。这一活动,远比奥运会、世博会等意义重大。因为那都是别人的模式,借助
32、的是别人的平台,纵然将来世界杯在中国举办,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可以说,数百年来,真正值得中国骄傲和自豪的事件,就是这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由此将渐改被动地位,没有中国参加的所谓世界强国俱乐部会议,都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在影响力上日渐式微。中东战事不断,很多国家被破坏得破败不堪,一旦政局稳定,必将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来巨大机会。世界上更有大量发展中国家在渴求发展,改善民生。中国的比较优势,将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日益突显,从而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提升带来重要支撑。剑桥大学一位教授(马丁雅克)讲,中国已成为全球化的塑造者和创造者。面对未来,我们不应沾沾自喜,更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一带
33、一种在军事上的战略意义。张骞出使西域的本意,是消弭军事威胁,谋求和平。也就是说,丝绸之路,缘于军事,兴于商业。后又因军事,败了商业。今天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或新丝绸之路,与过去相比,在出发点已显不同。它始于经济,将后益于政治、军事、文化等全方位。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因经济贸易的密切交往,大大降低相关国家之间的军事对抗风险。经济的相互渗透,将密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军事防卫思维,冷战思维,缓减军事竞赛,引发人们更多地以开放思维来认识问题,而不是以顽固的长城思维,高筑墙思维,搞攻防,搞扼杀与反扼杀思维。如此,将会在相当程度上消解意识形态对抗,瓦解某些国
34、家对中国的威胁,破解第一岛链,第二岛链,C型包围等概念。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那些从前不甚了解中国或与中国走动不多的国家和人民,将会引发对中国的兴趣,而逐渐了解中国。一带一路,将会为中国赢得更多朋友!一带一路在文化上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智慧。以史为鉴的智慧。从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联想出一带一路。并根据新的国内国际形势,把自己的战略构想付诸实施。一带一路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这一理念并有中国文化的本质内涵。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神韵。借经贸关系的密切,中华文化必将借势赢得世界的普遍认同。曾有西方媒体指出,“一带一路”只是中国过剩产能的输出。这一观点,显然没
35、有认识到,如果没有需求,怎么可能会有“一带一路”的热切参与。一带一路,契合了参与者的愿望和利益,这才是根本。一带一路,源于中华和舟共济“已欲达而达人”的大同文化,这才是根本。一带一路,必将把全球化进程大大推进一步,必将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带来助推,也必将给参与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带来方方面面的积极改变。“一带一路”不是为了怀古,也不是简单地为了输出过剩产能,更不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而是在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战略格局演变的大趋势下,为了保障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施的一项跨区域世纪工程。以下是关于一带一路对企业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目前的核心战略,本质上是
36、对中国自改革开放时期韬光养晦政策的转变,自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来,中国一直奉行韬光养晦的对外政策,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凭借着惊人的发展速度,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美国深陷经济泥潭后更是拖累世界经济进入低迷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层出不穷的经济与政治事件更使得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势逐步恶化。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的顶层战略,彻底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与经济格局,而“一带一路”战略,正在逐步推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加快推进世界经济复苏。纵观“一带一路”战略的地缘领域,从中国开始,华北,华南,俄罗斯,中亚,中东直至欧洲,紧接着
37、从中国东南沿海出海,一路经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至东非的黄金海岸;从版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整个欧亚大陆及半个非洲板块都被覆盖在这个宏伟的战略中。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挑战现有国际政治及经济秩序,打造一个二战后从未出现过的中国主导的巨大经济体。“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是将国内目前过剩的产能通过国家层面的战略进行转移,彻底缓解国内过剩的产能,同时解决国内巨量资金无处投资的局面,并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事实上,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时,中国高层智库可能已经清楚的知道,曾经作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泡沫逐渐扩大,在政策的限制下开始逐步的走向衰弱,而作为曾经中国经济的顶梁柱,房地产行业的衰弱
38、必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及制造业水平还处在发展阶段,很难在成熟的西方国家市场进行拓展,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中国这样的发展程度,因此即使是第三世界国家想要消费中国的多余产能,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一带一路”战略从理论上完美的解决了第三世界国家希望消费而心有余力不足的情况:通过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的帮助,建设亚投行,并为“一带一路”各国提供人民币贷款,用这些贷款购买中国的设备,技术及服务,帮助各国进行基础建设,提升国家实力(注意,此类贷款大部分并不会真的交给贷款各国,而是贷款后,基建项目承包给中国承包商,且大部分均为国企,贷款用以支付国企费用,因此大部分贷款都是左手倒右手的情况),并最终在消化了国内过剩产能的情况下,同时提升了沿线各国的国家消费能力,完美呈现了双赢的结局。“一带一路”战略从长远角度看,将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之一。正如笔者在前段所说,“一带一路”战略帮助中国产能过剩的能源及制造业找到了突破口,帮助原本饱和的市场创造出新的市场机遇,在目前的饱和市场重新拓展出一块从未有人染指的消费市场,并建立了完整的市场良性循环。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市场即是生命;对于中国而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即是未来,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产业调整,打造高水平高技术的中国高端科技/制造业将会使中国接近瓶颈期的科技/制造业重新焕发生机。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