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精品资料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代表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这首诗意蕴丰富,学习本诗,重点是通过诵读,品析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学情分析】这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朦胧诗,学生对于朦胧诗的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学习本诗前,可诱导有条件的学生查找关于“朦胧诗”的资料,了解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朦胧诗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学生更好理解这首诗搭建丰
2、富的知识平台。另外,这首诗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委婉抒情,而学生的音乐知识有限,并不懂得“变奏曲”的含义。理解音乐术语“变奏曲”,又是理解这首诗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抒情这一创作手法的关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
3、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难点: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体裁介绍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
4、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三、走近作者江河:原
5、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四、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2、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
6、了诗人怎样的渴望?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寄托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3、 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明确: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4、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7、明确: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五、合作探究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
8、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9、”。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
10、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
11、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六、课堂小结这首诗歌借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借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意象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希望的感情。七、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2、完成练习册八、板书设计3星星变奏曲 江河主意象:星星光明、美好、希望。意境:第一节温馨、浪漫、自由 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第二节寒冷、残酷 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教学反思】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