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各大都市圈、城市群都 掀起了“13小时交通圈”的规划热潮,加快了区域内人才、物质、信息、资金 等要素的流动往来,相邻城市的发展态势与合作模式也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 的关注焦点。继2005年深圳最早提出与香港形成“同城化的发展态势和理念 后,国内众多相邻区域都先后提出了同城化的发展战略与思路,各区域板块正呈 现出以“同城化”为导向或龙头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随着长三角地区地级城市及主要城镇之间便捷、快速、安全、高效的城际轨 道交通网络的基本形成,区域内主要城市间和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了“1-2小时 交通圈”,
2、大大缩短了都市圈内主要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以加快相邻区域内资 金、信息、物资、人才等要素资源的无障碍流动与零交易成本为目的的长三角“同 城化效应”研究也日益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引入制度变迁理论与博弈论 的分析框架,围绕“同城化租金与共同利益的核心概念,以寻租、创租、分租 为研究主线,试图从新的视角阐释同城化的制度内涵及其要素特征,认为同城化 是作为相邻城市之间基于更低交易费用诉求的利益博弈与利益共享的制度变迁 过程,是基于区域制度租金与潜在收益的协调博弈合作博弈分配博弈的结果。研究着眼于中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区域的“金三角”上海、苏州、嘉兴(以下简称“沪苏嘉)地区,在分析沪苏嘉同城化的现实
3、基础和约束条件的 基础上,探讨其动力机制与机理,提出了沪苏嘉同城化的路径选择与策略,为同 城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全文结构共七章,分为理论和实证两大部分。前三章为理论部分,通过对相 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与理论的回顾和梳理,构建了同城化 的制度分析架构。后四章为实证部分。在详细分析沪苏嘉同城化现实基础与约束 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探讨了沪苏嘉同城化的动力机制,提出了其实现的路径与策略。具体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主要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创新。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其理论基础。在辨析都市圈、城市群与同城 化
4、的异同,以及解读同城化与一体化关系的基础上,对同城化的内涵做了新的界 定;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探讨了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 社会学视角下的同城化理论认知。第三章,同城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剖析了同 城化的制度内涵及其要素特征。并将博弈论引入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中,重点探 讨了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同城化博弈分析,围绕“同城化租金”与共同利益的 核心概念,以寻租、创租、分租为研究主线,将同城化制度变迁看成是基于区域 制度租金与潜在收益的协调博弈合作博弈分配博弈的过程。第四章,沪苏嘉同城化的现实基础与约束条件分析。详细分析了沪苏嘉同城 化的现实基础,阐述了沪苏
5、嘉实现同城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约束条件。 第五章,沪苏嘉同城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深入剖析了沪苏嘉同城化的动力机 制,认为其动力体系主要由源生驱动力、核心驱动力、引导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等四个维度构成。 第六章,沪苏嘉同城化的路径选择与策略研究。着眼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制度变迁、交易费用、区域规划与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沪苏 嘉同城化的路径选择与策略。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归纳,提炼本文的主要结论,指出 分析的不足与展望。 关键词:同城化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交易费用博弈论长三角IlABSTRACTIn recent years,as the deeply devel
6、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all major metropolitan areas and city groups have launched the planning boom of a”1-3 hour traffic circle It,which speeds up the flow of exchanges of talents,material,information,capital and other elements within the region,the development tr
7、end and mode of cooperation of adjacent citie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concept ofcitiessynchronizationproposed firstly in 2005 between Shenzhen and Hong Kong,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idea of cities synchronizat
8、ion has put forward in many adjacent regions in China,all regional plates are showing a trend ofcitiessynchronizationas a guide or leader of the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With the basic formation of the convenient,fast,safe and efficient inter-city rail transport network in prefecturelevel cities
9、and the main town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major cities and neighboring cities within the region has basically realized the1-2hour traffic circle”,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 temporal distance between major citieswithin the metropolitan areaThe studies of”the effect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in the Yang
10、tze River Delta for the purpose of accelerating the accessibility flow and zero transaction costs of funding, information,materials,human resources, and other elements between adjacent areas,have also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research areas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instituti
11、onal change theory and gametheory, surrounding the core concept-一le rent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andcommon interests,along the cute of rent seeking,rent creating and rent allocating, trying to explain the system content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and elements of characteristic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12、,deeming that citiessynchronization is not only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the interests of game and benefit-sharingIllbased on the demand of lower transaction costs between neighboring cities,but only the result of COordination game-cooperative gamedistribution game based on rent system
13、 and potential benefits of adjacent regionsThe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Golden Triangleof the most dynamic region in Chinas Yangtze River DeltaShanghai,Suzhou,Jiaxing(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HuSuJia”),discussing the mechanism of its pow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ts reality and constraints
14、,proposing the path selection and strategy,which provides a good model for the study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The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which consists of twomajor parts: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se study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al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in which
15、the framework of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has been constructed,through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al literatures and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The following four chapters ale about ease study,which explored the mechanism and approaches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in Shang
16、hai,Suzhou,JiaxingAs follows:The first chapter:IntroductionIn this part,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s,as wel l as the ideas and the maininnovation;Chapter Two:Related Review and Theoretical Basis at Home and AbroadIn the chapter,Oil the basis of
17、 th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metropoli衄urban agglomeration and citiessynchronization,as well a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essynchronization and integration,the author defines the new content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Through the review reorganization of relevant researches
18、 at home and abroad,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gnitive theory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sociologyIVChapter III:The Analysis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In this chapter,in the view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
19、ics,the institutional content and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areanalyzedOn this basis,the game theory is leaded into analysis framework ofinstitutional change,the game analysis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under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is focusedSurrounding t
20、he core concept_一吐le rent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and common interests,along the cute of rent seeking,rent creating and rent allocating,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on game-cooperative game。 distribution game based on rent
21、system and potential benefits of regionsChapter IV:The Analysis of the Reality and Constraints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in HuSuJiaThe realistic basis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in HuSuJia is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thesis,and described its main problems and constraintsChapter V:The Dynamic Mechanis
22、m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in HuSuJiaInthe chapter,the author deeply dissect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cities synchronization in HuSuJia,and considers that its power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four dimensions,that is the source driving force,the core driving force,the guiding driving force and the
23、 external driving forceChapter VI:The Choice and Strategy of CitiesSynchronization in HuSuJia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is thesis is proposed the path selection and strategy to achieve citiessynchronization in HuSuJia from the respec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tra
24、nsaction costs,regional planning,public services,and etcChapter VII:Conclusion and OutlookBy summarizing the full text,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are extracted,whatS more,inadequate analysis and prospects are raisedKey words:citiessynchronization,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institutional chan
25、ge,transaction costs,the game theory,Yangtze River DeltaV曾登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高汝熹 教授、博导 上海交通大学 主席 陈家海 教授、博导 上海社会科学院罗祖德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谷人旭 教授、博导 华东师范大学 冯春萍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章绪论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宏观发展趋势下,相邻城市之间合作与发展态 势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 入发展以及各都市圈、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的规划,相邻城市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更加频繁,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和
26、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周边城市 接受中心城市辐射的愿望也更为加强烈。尤其是随着快速重构、日益扁平化的城 市网络体系的深入发展,相邻城市之间的同质发展需求日益明显,各区域板块正 呈现出以“同城化”为导向或龙头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同城化”理念也日益 成为相邻城市之间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因此,同城化战略作为形成辐射力、 扩散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同质环境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相 互作用、协同发展的新型地域组合关系,逐渐成为众多相邻城市之间减少交易成 本(费用)、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新型制度安排与务实选择。长江三兔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板块,在长期的社会 经济发展过程中,“龙
27、头”上海带动苏浙“两翼,“两翼配合“龙头,各城市 间开展广泛的分工与协作,使上海与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形成了悠久的经济联系和 紧密的区域发展关系。“十一五”以来,随着覆盖长三角地区地级城市的便捷、 快速、安全、高效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的基本形成,区域内主要城市问和相邻城 市间也逐渐实现“12小时交通圈”,大大缩短了都市圈内主要城市之间的时空 距离,加剧了资金、信息、物资、人才等要素资源的交流与汇聚,使“同城效应” 成为生动的现实,区域内各个都市圈也开始以同城化的理念和制度安排创新相邻 城市之间的发展模式。如2010年4月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南京都市圈市长峰 会”就明确提出“共建、共享、同城化”的主题
28、,推进宁镇扬同城化的合作与 发展。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长三角地区必将迈入“交通快捷时代”和“同城 化时代”。11选题背景与意义111选题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区域经济馀长乐等联动发展:长三角的现实选择【J】浙江经济,2003(6):24251一体化或城市群已经逐步取代单一型城市,成为国家或区域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 的主流空间地域单元,加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成为当今时代 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际上表现为跨区域性的国家问 经济合作,在国家内则表现为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以及 城市之间的区域性合作,表现
29、为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拓展与转化的趋势。在开放 经济条件下,国家问和国家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总是交织在一起,而且相互利用 区位优势与比较优势进行协调与合作,以寻求取得共同发展和双赢的结果。“同 城化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种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作 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同城化更是在相邻城市之问围绕共同 利益问做的“和题”。(1)“同城化逐渐成为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同城化作为国内首创的概念,其产生和发展主要是伴随相邻城市之间交通的 便捷化和时空距离的不断缩短,城市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商务流越来越突 破传统的行政区域界限,向邻近的更广。阔的区域内流动与配置,各相邻
30、城市逐渐 形成一个经济紧密联系、区域利益共存共荣的城市群或大都市圈经济体。由此可 见,同城化类似于国际上的“大都市区化和“城市群”概念(王振,2010)。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区域板块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区域内交通网络的 日益便捷化与公交化,相邻区域与城市之间交通、信息、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 更为畅动,跨城居住生活、跨城购物消费、跨城养生养老、跨城教育医疗等方式 越来越成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新需求。因而,相邻城市之间的“同质”发展需 求,即“同城化”需求愈来愈明显。从发展与规划实践看,继2005年深圳最早 提出与香港形成“同城化的发展态势和理念后,国内众多区域板块都提出了同 城化的发展思路,如广
31、东的广佛、湖南的长株潭、山西的太渝、安徽的合淮、辽 宁的沈抚、陕西的西咸、山西的太原与榆次等都提出了同城化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如长株潭从“前五同”到“新五同理念的更新;太 原晋中同城化的“十同”标准;西安和咸阳实现电信同城化;郑州和开封实现金 融同城结算、郑开(汴)城际公交车开通等等(表11)。由此可见,各区域经济 板块正呈现出以“同城化”为导向的发展趋势,“同城化”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协 同发展的重要议题,其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也日益成为提升相邻区域经济板块的种有效形式和竞争力的重要来源。2(2)长三角同城化趋势日益凸显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
32、程的不断加速, 各城市间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的领域不断拓宽,资金和技术的相互融合程度不断 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流日益活跃,市场导向和企业推动作用明显增强,长三 角区域的统一市场框架已基本成型(徐长乐,2003),为迸一步推动上海与周边 城市的同城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基础。随着杭州湾大桥、沪宁高铁、沪杭高铁等交通路网的相继通车(表1-2),以 及2010年3月新的长三角铁路城际规划的出炉,叠加世博前后带来的区域协同 效应,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便捷、快速、安全、高效的城际轨道交通网 络框架基本形成,长三角主要城市间和相邻城市间的“1-2小时交通圈基本实 现(区域内其他城市间3小时内到达
33、),大大缩短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进一步增强了长三角核心区域对外围区域的交通辐射能力,畅通了核心区域与外 围区域的交通联系。在此基础上,由于受与上海时空距离及辐射强度差异的影响, 长三角在地理空间上的圈层结构将以上海为核心,逐渐形成上海中心城区 (700kin2)、上海市域(6340 km2)、上海及周边苏州、嘉兴构成的金三角地区(12万km2)、长三角16城市(核心区,11万km2)、苏浙沪25城市(22万 km2)等五个层次的空间圈层形态的架构:第一圈层:上海中心城区,包括上海外环以内约700km2的高强度、高密度 的发展区域,是大都市圈的内核,其集聚国际要素的能力与对四周的辐射能
34、力都 将进一步强化。第二圈层:上海中心城区的郊区新城,含上海11个新城,主要以城乡统筹 为主,实现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的“同城化发展。 第三圈层:包括苏州、嘉兴,形成“1小时紧密都市圈”,离上海lOOkm以内,各城市间以轨道交通联结、产业互补性强、城市关联度高,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区。第四圈层:包括南京、镇江、泰州、扬州、湖州、绍兴、宁波等16城市在 内的“3小时都市圈”,距离上海300km以内,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随着高 速铁路和轨道交通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区域与上海的时间距离将逐步缩减为2小 时,变为“2小时都市圈”,成为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的紧密区。黄镇,李芳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发展态势与特点
35、【N】httpmrcsudaeducn?CID=l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 研究中心2009-123 13一沈抚2啷湘篙桃哺5蛔翥勰蝴袖龇互霎耄戮黼鞣瓣黼兰竺二一竺竺!竺竺圣鲨竺堡谶邋墼!兰递鎏!旦迨:筮鲎!塑垡!笪:垦基皇!童遇亘望4第五圈层:包括苏浙沪全境25城市,为长江三角洲的辐射区,随着长三角 交通路网的逐步完善,区域内城市间将全部实现3小时内到达。表112长三角同城效应交通大事记资料来源:中国公路网httpJwwwchinahighwaycorn从上述长三角的五级圈层结构(图11)以及目前长三角同城化的态势分析, 未来长三角的同城化趋势将逐渐以传递扩散、等级扩散等方式,从最靠近上海的
36、苏州、嘉兴(以下简称“沪苏嘉)三市扩大到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同 城化。N中图1-1苏浙沪空间圈层结构示意图注:根据中国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9,4)苏浙沪行政区划图拼接绘制上海、苏州、嘉兴同处长三角冲积平原的最前缘,同属太湖流域的核心地区。 从经济地理上看,苏州和嘉兴不仅与上海相邻相近(分别距离上海80km和 90km),而且经济相依、产业互补、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生活相通、文化同源, 三市拥有深厚的“同城”基础。尤其随着2010年10月上海轨交11号线江苏 昆山花桥段延伸项目的获批,连接上海、苏州两地市内轨道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 上海和苏州两地的同城化效应更为凸显。1,12选题
37、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相邻城市之间同城化的迅猛发展态势,本文通过梳理 和归纳国内外同城化的相关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同城化研究理论体系,从 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同城化进行尽可能的全面剖析,6从而找出其普遍性的要素特征。并通过对沪苏嘉具体区域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其 实现同城化的约束条件、动因机理、路径选择等,以期为我国区域经济的这一新 型发展模式提供分析框架和对策建议。为此,本文试图解决以下“4W”问题:(1)同城化是什么(what)?同城化的制度内涵如何理解?只有厘清同城 化的基本内涵与其要素特征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纲举目张。(2)作为一种制度变迁
38、,同城化的动态博弈过程是如何发生的(what about)?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如何理解同城化这一制度变迁的共同利益的博 弈过程?(3)相邻城市之间产生同城化的动因是什么?或者说相邻城市之间为什么 会产生同城化(why)?是不是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都能出现同城化的趋 势?上述针对同城化动因机理的探讨对于我们认识同城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对于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区域一体化最为完善的长三角地区的“金三 角沪苏嘉三市实现同城化的现实基础如何?又有哪些约束条件和动力机制?实现的路径选择是什么(what)? 2、研究意义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日益扁平化的网络城市的发展,相邻区域 与城市
39、之问的融合程度亦不断加深,政府、企业、个人等不同层级的交易主体都 试图在区域一体化与同城化浪潮中减少交易费用,获得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目 前实施同城化战略的区域板块绝大部分都关注于区域之间制度建设、基础设施、 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同城,而从同城化的动因机理、 发生规律、指标体系、路径选择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本文试图引入新 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同城化进行完整的研究,为区域同 城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指导,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首先,在认真梳理都市圈、城市群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辨析与界定了 都市圈、城市群与同城化的异
40、同,并对同城化与一体化的关系作了简单的解读。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同城化内涵的重新界定,将同城化视为相邻区域或城市之间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新型地域组合关系,是区域制度变迁下形成的 共享区域优势资源、降低区域交易成本而相互融合与同质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 度上丰富和延伸了城市理论的发展。其次,引入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将交易费用理论与制度变迁7理论等相关理论运用于同城化的约束条件、动因机理及其路径选择等问题的具体 研究之中,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同城化的理论研究基础。(2)现实意义以往对长三角同城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长三角高速交通网络带来的“同城 效应,而对同城化产生的内在与外
41、在的深层机理和动力机制的探讨不足,使得 同城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与策略缺乏基础和依据,影响政策制定的实际应用与落 实。本文在分析沪苏嘉同城化的现实基础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探讨其动力机制 和路径选择,有助于更好的诊断沪苏嘉同城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解 决实际问题,推动沪苏嘉乃至长三角区域同城化的深入发展和制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同城化不仅有效地缩短了各相邻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也降低了城市 之间生产要素流动费用和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和社会的开放度。本文基 于制度变迁与交易费用的视角,针对性地提出沪苏嘉同城化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为同城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良好的范例。12研究的总
42、体思路与结构安排121研究的总体思路从同城化的基本内涵与要素特征出发,以交易费用、制度变迁理论为指导, 以提升相邻城市之问的协调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宗旨,以“同城化租金与共同利 益为线索,探讨了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同城化博弈过程,并以长江三角洲沪苏 嘉地区为例,对同城化的约束条件、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图 1-2)。122研究的结构安排论文由理论和实证两大部分组成。 理论部分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及其理论基础和第三章同城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第一章,在辨析与界定都市圈、城市群与同 城化的异同,以及解读同城化与一体化的关系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同城化的内 涵;第二章,
43、详细梳理和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地理学、新制度 经济学、社会学视角下的同城化理论认知;第三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8分析了同城化的制度内涵及其要素特征,并将博弈论引入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 中,重点探讨了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同城化博弈分析,提出了“同城化租金” 的概念,认为同城化制度变迁的博弈过程实际上就是博弈主体围绕“同城化租金” 或共同利益的寻租创租分租的过程,是相邻城市基于同城制度租金与潜在收益的协调博弈合作博弈分配博弈的结果。实证部分包括第四章沪苏嘉同城化的现实基础与约束条件分析、第五章沪苏 嘉同城化动力机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以及第六章沪苏嘉同城化的路径选择与 策略研究和
44、第七章总结与展望。第四章,重点对沪苏嘉同城化的现实基础和约束 条件做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地缘相邻、经济相连、交通同网、产业互补、市场同 体、人文同源、生活相通是沪苏嘉同城化深厚的现实基础。从同城化制度变迁的 约束条件看,沪苏嘉诸侯割据的状态、共同利益的分配、交易费用偏高与发展差 距的存在等方面的障碍是其同城化的主要瓶颈。第五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范式 的研究视角,详尽分析了沪苏嘉同城化的动力机制,认为其动力体系主要由源生 驱动力、核心驱动力、引导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等四个维度构成。第六章,根据 沪苏嘉同城化已有的现实基础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认为沪苏嘉同城化的路 径选择与策略首先应从交易费用的降低
45、与区域制度的创新入手,指出协调共同利 益是其同城化的关键所在,规划重点区域是其同城化的重要抓手,以民生为本的9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其同城化的最终目标。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归纳,提炼 本文的主要结论,指出分析的不足与展望。13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之处131研究方法论文遵循的是从理论归纳到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 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包括资料收集、文献综合分析法、野外考察法等,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了解目前同城化研究的现状、存在 的问题及主要发展态势,总结了同城化的基本特征、约束条件与动力机制等。(2)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运用Arcview32、Coreldrawl20、windows forSpssl50等软件对同城化区域的相关图件、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且运用地理 学、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 法,得出可靠的结论。(3)数据分析法。以实证调研和文献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数学对比处 理,并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同城化进行综合比较。(4)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同城化相关资料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同城 化是世界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区域一体化的空间表现形式,为我国的同城 化发展提供丰富的区域经验。132主要创新之处以往对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