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赣剧服饰的文化及艺术特征分析 江潞+吴永红【摘 要】戏剧服饰是演员在舞台上用以扮演角色的最直接、最形象的载体。在中国农耕文化中诞生的赣剧是一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赣剧服饰体现了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显著特点和文化特征,又因赣剧贴近生活,赣剧服饰因独特的发展和形成环境有其特别之处。本文重点研究赣剧服饰的文化特色和艺术特征,梳理赣剧服饰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特色,根据赣剧中不同角色行当的服饰表现和表演特征,试分析归纳赣剧服饰的风格特点。【关键词】赣剧;赣剧服饰;戏剧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J816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17)22-0021-04赣剧作为一
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中国农耕文化中诞生的,其剧目丰富多彩,文辞俚语质朴,曲调粗犷激越,表演朴实细腻。除了表演之外,舞台上的人物服饰作为演员扮演角色的最直接、最形象的载体,也是戏剧欣赏的重点对象。因赣剧贴近生活,所以赣剧服饰因独特的发展过程和形成环境有其特别之处。一、赣剧服饰的文化溯源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戏剧服饰结合演员表演和语言来渲染剧情氛围、塑造角色形象,其中包含了多重文化内涵。赣剧服饰的出现和发展依托赣剧并服务赣剧,因此赣剧服饰的形成具有赣剧特有的文化特征及特点。(一)赣剧悠久的历史性。赣剧是以赣语为方言的江西地方古典大剧种。以弋阳腔和青阳腔等高腔为主,后来集昆曲、乱弹腔等声腔于一体
3、。弋阳腔是古时著名四大声腔之一,至今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明初形成于赣东北弋阳地区,由南戏声腔与宋元杂剧融合发展而成。明朝祝允明(1460-1526)在猥谈一书中记载:“自国初来,公私尚用优伶供事,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辗转改益,又不如旧,而歌唱愈谬,极厌观听。盖已略无音律、腔调。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可见,在1526年以前,弋阳腔作为一种地方声腔早就形成,包括弋阳腔在内的南戏四大声腔也在民间广泛盛行。青阳腔是由弋阳腔发展而来,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当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青阳后
4、,融合当地民间戏曲及方言,演变成了青阳腔,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明万历年间(约17世纪初)又传回赣北一带扎根,如今青阳高腔已成为赣剧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声腔,至今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两种声腔中,弋阳腔高昂激越,多演绎封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连台戏;青阳腔凄哀柔丽,多改唱明传奇戏。两种声腔的共同特点是:唱词“错用乡语”,通俗易懂;演唱以锣鼓击节,不用管弦,一人干唱,众人帮腔;曲体为长短句的曲牌联缀,并发展为“滚唱”,使其能解释唱词,反复抒情。弋、青二腔在历史上曾风靡全国,苏子裕先生在弋阳腔发展史稿一书中,详细考证了明代弋阳腔的传播,指出“在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中,弋阳腔
5、发展最迅速,流播地域最广。” 元代末期弋阳腔形成之后,在明代初期,不仅流传到邻近的广东、福建、徽州等地,而且随着江西移民入滇把弋阳腔也带到了当地,魏良辅南词引正(有曹含斋嘉靖丁未二十六年,1547序)云:“腔有数样,纷纭不类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可见云南、贵州早在明初永乐年间(1403-1424)就有弋阳腔传入。非但如此,弋阳腔在北方和昆腔发源地江苏地区也十分盛行,明嘉靖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弋阳腔“两京、湖南、闽、广用之”。据考证,弋阳腔流行的最北边应该是东北地区。到明代末年,南戏四大声腔中,相比较而言,昆腔的流播地域远不如弋阳腔广,可谓弋阳子弟满
6、天下。赣剧的发展对许多剧种,如浙江的西安高腔、河北的北京京腔、山东的南官戏、川剧高腔等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戏剧服饰是出于剧目需要,根据戏剧角色专门制作的,起着烘托人物的作用,是构成戏剧表演艺术的重要元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赣剧服饰在设计本质上既体现服饰的特征又反映戏剧的要求,一方面继承和保留南戏和宋元北方杂剧的部分服饰传统;另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日常生活服饰自我完善,某些服饰特征如程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等逐渐出现并慢慢固定下来。赣剧服饰伴随着赣剧在全国的流播和发展,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和悠久的历史。所谓“弋阳子弟遍天下”,赣剧广泛的流行范围和悠久的历史,对其他剧种服饰的设计和使用也产
7、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二)赣剧服饰审美对象的民间性。赣剧的主要观众是民间大众。赣剧长期在赣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演出,赣剧剧目内容大多是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爱憎和道德是非观念,所以很快获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昆腔等所谓“雅”调受到文人的喜爱与欢迎不同,以弋阳腔、青阳腔为主的赣剧始终保持着南戏的民间戏曲“俗”的本性,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予生平最恶弋阳、四平等剧,见则趋而避之。”他对这些民间声腔的厌恶可见一斑。赣剧,以“错用乡语”、句调长短、声音高下,随心入腔等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赣剧表演风格亲切、古朴厚实、夸张强烈、凝练而细致。无论是在剧目的创作与选择, 还是在音乐声腔的发展
8、以及舞台表演风格上,都保持着民间戏曲草根性的本色。这说明,弋阳诸腔等民间戏曲在“雅俗”观念中的审美选择,则是以观众的审美趣味与品味为立足点,深刻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疾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戏剧服饰是一种具有舞台审美和精神审美功能的形式艺术,它的存在价值最终体现于舞台之上和观众面前。戏剧服饰的精神审美表现在戏剧服饰的时空、个性、角色上,这些要素與具有情感意识、塑造意识和衬托意识的角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赣剧服饰发展的过程之中,为了迎合观众,演员演出时最初沿袭南戏,穿着生活常服来表演,随着赣剧的发展和成熟,一些民间仪俗和禁忌也体现在赣剧服饰设计中并逐渐固定下来。赣剧服饰艺术的审美无
9、疑是属于民间范畴的,折射出普通百姓的世俗心理及审美趣味。其以底层百姓的审美要求为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不断对民俗和民间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与吸收,是赣剧服饰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总结的特色。赣剧服饰这种通过浅显通俗而贴近民间审美的方式, 表达出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与思想愿望,拓展了赣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二、赣剧服饰的艺术特征赣剧的盛行对赣剧服饰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南戏发展到赣剧就决定了赣剧服饰艺术深受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体系的影响。赣剧服饰艺术在不断演出实践中,既承袭了前代美学原则,又在保持民间戏剧服装的活泼性和多样性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在赣剧发展的过程中,赣剧服饰逐步积累了丰富而实用的设计经验与技巧
10、,形成了特有的艺术特征。其艺术特征除具备程式性外,还具有象征性、装饰性、可舞性、地域性等美学特征。(一)赣剧服饰的程式性特征。戏剧服装的程式性是指戏剧中演员在扮演舞台角色时约定俗成的穿戴规则,程式性也是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赣剧表演艺术者常言“宁穿破,不穿错”,即指赣剧表演中服饰穿戴的程式性。赣剧服饰在伴随赣剧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程式性的艺术特征。赣剧传承于南戏,赣剧服饰的程式性理应从南戏的发展过程溯源。南戏产生于民间也活跃在民间,其关注社会问题,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按理南戏中的角色应该很多,如南宋南戏张协状元中涉及的人物有30余人,元末南戏琵琶记中的人物有50多人。但实
11、际上民间南戏戏班演员只有7个。南戏巧妙运用“改扮”来解决演员与剧中人物数量众多的矛盾。除了生、旦专演主要角色外,其他的都要改扮许多次要角色,剧本上多有注明。如琵琶记中放粮一出,丑由扮演乞丐到改扮饥民时,剧本注明:“丑换扮上”。南戏要实现角色的频繁“改扮”,除了要求演员具备串演各种角色的表演技能外,还要求对南戏服饰的设计尽量简单,以方便“改扮”。赣剧继承了南戏这种用最简便的“改扮”手法,善于抓住角色造型特征,并塑造角色形象,以靈活的表演寻求生存空间。赣剧服饰在设计上也与南戏具有共同性,即演员穿着生活常服进行表演。从赣剧的发展来看,赣剧行当全面继承了明代弋阳腔三生、三旦、三花等三行九角的传统,即正
12、生、上生、老生、王旦、小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剧目、班社的增长,其角色也增加为13人,称“十三太保”。 生行增加了剧生,花行增添四花一色,旦行重新组合,以大旦为首,贴补二旦、三旦、正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其后玉山的“上功班”分工更细,已达20个正角。赣剧内容的广泛性与如此多的角色,与戏班客观条件局限性的矛盾,促使戏班在戏剧服饰的设计和采用上,与角色类型形成固定搭配,而且根据生活服饰的变化和演出的要求,自我发展,形成了自成一体的表演服饰体系。在明代生活服装的基础上筛选、简化出若干基本款式,赣剧服饰走上了程式化的道路。赣剧服饰的程式性具体表现在角色戏衣和部件的款
13、式上,以及服饰的颜色上,这些与角色的类型形成固定搭配,易于识别角色的性别、身份、地位等,逐渐形成了赣剧穿戴规制。(二)赣剧服饰的象征性特征。中国文化贵神似,中国戏曲艺术是以意为主导,以象为基础。从属于戏曲表演的艺术服饰,属于“写意艺术体系”。因此戏剧服饰有“三不分”的说法,即不分时代、不分季节、不分地域,只要是相同角色均统一着装。赣剧服饰的设计基本上遵从了中国戏曲服饰“写意艺术”的原则。在考虑服饰的程式性之外,象征性主要指戏剧服饰体现了性别身份的表象、财富的表象、职业的表象及道德的表象,并通过具象的物件传达角色的各种信息,这些具象的物件包括服饰的款式和色彩、面料质地、服装部件的样式、装饰图纹等
14、。例如,在赣剧珍珠记中,通过一件缀以若干块杂色绸子的褶衣表现高文举的落魄,而此类被称为“富贵衣”的服饰是发迹前的穷书生的重要象征。通过装饰图纹表现角色的地位、身份和性格,如文官的褶衣上有“梅、兰、竹、菊”的纹样,代表文人的身份与气质;佩饰带子的质地具有区别角色阶层、地位的象征意义,玉带最贵,角带最次,玉带、金带和角带等不同质地的束带,适用于不同职业、阶层的人物。同时,赣剧脸谱也善于运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通过图案和色彩来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三)赣剧服饰的装饰性特征。在舞台上,处处要照顾到美。赣剧服饰首先受制于其程式性和象征性,使得演员不可能自由选择演出服饰。因此,装饰性成为赣剧
15、服饰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对人物造型的注重和对舞台效果的追求,使得赣剧服饰不得不在程式性和象征性之外,在款式细节、图纹色彩乃至制作工艺上不断设计创新、变化和发展,美化角色和舞台,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赣剧服饰的装饰性既表现为角色个体的扮相美,又讲究色彩装饰的丰富多样和美观。赣剧对角色造型的注重主要体现在戏衣和脸谱方面。赣剧戏衣来源于生活服装又较之更为鲜艳夺目,在设计方面吸收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民俗文化。其装饰性体现为部分美,又表现为服饰各个部分综合形成的整体美,如服饰精美的质地、多样的图纹、丰富和谐的色彩和饰物等。赣剧脸谱风格朴实,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装饰性特色,富有装饰趣味。在
16、脸谱设计上会依照不同人物性格和面貌特征绘制,一般还会根据眉眼鼻嘴和脑门等不同部位进一步绘制色彩丰富的细谱。赣剧服饰的装饰性还表现为由各个角色扮相美而构成的舞台整体美,如在同一场合,在注重单个角色扮相色彩搭配协调的同时,赣剧的服饰也非常注意角色的整体形象、角色与角色之间的舞台效果,尽量避免服饰的雷同。赣剧服饰的装饰性不仅用来美化演员,还能够美化其所扮演的剧中角色以及舞台。装饰性使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特征更鲜明,扮相更美,使舞台从周围环境中凸显出来,从而使角色和舞台成为观众关注的中心。(四)赣剧服饰的可舞性特征。赣剧属于传统戏剧,是歌舞剧表演形式。其服饰的可舞性是指有助于演员进行舞蹈表演,具有外化戏剧
17、角色的性格、心理、情绪,富有配合演员进行载歌载舞表演的功能。赣剧文武戏并重,多为历史英雄演义剧。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写道:“谁想贾珍这边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等类的戏文。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满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徐扶明在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一书中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脂砚斋庚辰本有批语云:形容刻薄之至,弋阳腔能事毕矣。”徐扶明先生认为,小说提到的这四个剧目均为弋阳腔剧目,这是不错的。赣剧中灵怪故事和历史故事都有许多武打场面
18、和表演特技,这些表演特点使得赣剧服饰相对其他剧种来说,可舞性要求更高。 赣剧服饰在设计时,十分重视服饰的款式、质地等,要和演员的舞蹈动作相适应,如服饰的水袖长裙、髯口袍带、旗靠不仅要能为演员表情达意创造条件,还要能随着演员优美的舞蹈形体动作一起飘然舞动,构成浑然一体的流动感和律动美,创造出丰满的角色形象。就演员而言,舞台上的舞蹈表演也需要借助服装和化妆等手段进行辅助和衬托,从而更好地创造角色意象、塑造人物形象,使表演更加完美。赣剧服饰随着赣剧的不断发展,强化了其自身的可舞性和律动美的特点。(五)赣剧服饰的地域特点。就具有强烈民俗风格的赣剧来说,服饰的地域特点也是赣剧服饰艺术重要的特征之一。京剧
19、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看了弋阳腔老艺人李福冬演出的金貂记江边会友(饰尉迟恭)后,在1957年撰写的赣湘鄂旅行演出手记中写道:“两年前,我看过了弋阳腔老艺人李先生的江边会友,这次又看到他的戏,更感觉亲切。不但在表演动作上看出古老剧种的特点,就从服饰上也看到早期的朴实现象,还有尉迟敬德的脸谱和京剧现在的勾法不尽相同,而与我所藏的明代脸谱是比较接近的。”赣剧悠久的历史,使得其脸谱既保留了明代脸谱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江西地方特色,有所变化与发展。赣剧脸谱在设计和表现手法上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赣剧的脸谱还有许多独特之处,一是依照不同人物性格、面貌特征和不同的部位勾绘多种多样的细谱。二是
20、在色彩运用方面,有不同其他剧种的表现手段。如赣剧祭风台中黄盖勾紫脸,马武勾红脸,与其他剧种不同;生、旦等也有勾画脸谱的,武旦开脸的有七郎招亲中的杜金娥、宣王封宫中的钟无盐,老生开脸的有五龙会中的李克用(开红脸),小生开脸的有白狼关中的尉迟宝林(开黑脸)等。目连大戏的演出与江西地区悠久的傩事活动对赣剧传統剧目与服饰风格具有重要影响。目连戏对赣剧发展有不小的影响,赣剧至今尚保留了一些目连戏剧目。江西地区悠久的傩舞表演,其服饰对赣剧影响也很大。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或戴鬼头套、鬼脸或动物头套等,其中有神话鬼神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赣剧中很多的精魔形象与傩舞中神、鬼的扮相很相似,这
21、是赣剧服饰融合吸收了赣傩表演形式的结果,是赣剧服饰所特有的。随着赣剧在全国的流传,赣剧服饰的这一特征影响了很多其他剧种的服饰设计。三、结语赣剧艺术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在传播过程中,对各地语言、民间艺术形式乃至民俗日常生活进行吸收与融合,留下了相当多的艺术创造空间。传统赣剧服饰凭借和依赖物态化的服饰美学意蕴,与传统戏剧表演的程式性、象征性等相匹配,以“人物的传神抒情”为最高美学追求目标,具有程式之美、律动之美、装饰之美。赣剧的这种根源于民间戏曲艺术形式上的非规范性、开放性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任何艺术剧种,既没有被异化也没有被同化,地域特色独树一帜,越来越鲜明。参考文献:1(明)祝允明.猥谈
22、A.(明)陶宗仪.说郛三种.第 10 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099.2苏子裕.弋阳腔发展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93-97.3(清)李渔.闲情偶记.李渔全集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04-105.4毛忠.明代弋阳诸腔与民间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63.5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尹丹.戏曲服饰可舞性的研究D.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10.7周萍.戏剧服饰艺术表现形式解读J.四川戏剧,2009(4).8白海英.赣剧“江湖十八本”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9江潞,倪倩.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戏剧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以赣剧服饰设计为例J.戏剧之家,2016(5). -全文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