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恕、怒、仁、孝”的字形分析及文化阐释 吴宝安彭洲洋内容摘要:字形分析法是探析汉字意义的重要方法,我们通过分析“恕、怒”的字形,可以得知它们是形声兼会意字:“恕”由“如心”构成,如他人知心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怒”由“奴心”构成,心如奴隶即发怒时不能自主。“仁、孝”则是两个会意字:“仁”由“二人”构成,“二人”的关系处理好了,“仁”就存在了;“孝”从老省,从子,老在上,子在下,体现的是长辈和晚辈的双向互动关系。通过分析这些汉字,并对其文化涵义进行阐释,我们可以领略汉字的无穷魅力。关键词:恕 怒 孝 仁 字形分析汉字是汉文化的活化石。通过认知和阐释汉字,我们可以很好的了解我们先人的思想和
2、智慧。本文拟分析“恕、怒、孝、仁”四字的字形,来探析它们的文化意义。一、从“恕”字看“推己及人”“恕”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之一。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又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恕”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说文:“恕,仁也。从心,如声。”说文:“仁,亲也。”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按许慎的解释,“恕”是一个形声字,它的意思是“仁也”。而在说文及孟子的阐释里,“仁”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可见,许慎对“恕”的本义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相
3、亲相爱。许慎对“恕”字的意义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没有把“恕”这个汉字的意义讲透,他说了这个汉字的意义,却没有把实现意义的途径说出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途径是什么?孔子给了一个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果我们再分析“恕”字的字形,就会发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其实就体现在“恕”字中,“恕”由“如、心”组成,什么是“如心”?就是如他人之心,我的心要和他人的心一样,这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我们认为,“恕”不是一个形声字,而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我们通过分析“恕”的字形,就可以知道它包含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主
4、要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亲相爱的途径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结果。二、从“怒”字看“反求诸己”说文:“怒,恚也。从心,奴声。”又说文:“恚,恨也。”徐锴系传:“忿之深切也。”“怒”的本义是非常非常生气。这个意义很稳定,从古到今变化不大。我们来看这个“怒”字从文字学上是怎么表现它的意义的。“怒”字“上奴,下心”,说文认为“奴”只表声。我们认为不然,“奴”也表意,“怒”和“恕”一样,也是形声兼会意字。“怒”由“奴”和“心”构成,“奴”和“心”就是“奴心”,就是心像奴隶一样了。我们知道,奴隶是没有自由的,也是不能自主的。所以“怒”这个汉字的字形所表现的意思为: 当一个人有着很深的怨恨,非常愤怒的时候,他
5、的心成了他的奴隶,自己的心自己做不了主,自己完全受情绪控制,不该说的话脱口而出,不该做的事情伸手就做,甚至行为乖张,面目可憎。从这个角度来看“怒”的文字学的意义,我们发现,还是比较契合“怒”的表现状态的。从“怒”这个字的构字方式,我们可以看到造字者对我们的警醒,也可以看出我们先人的一种认知习惯:内省,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反求诸己。“怒”字它不谈发怒的原因,也不表现对谁发怒,更不说发怒对他人的伤害,而是选择一个最独特也最容易忽视的视角来表现它的字义:大发脾气对自己是有伤害的,当你怒火中烧的时候,你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你就是你自己得奴隶!所以我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三、从“仁”字看“仁者爱人”孔子把
6、“仁”看做最高的道理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比较常见的阐释有: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等。大体说来,“仁”在论语里的主要意思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爱人;是克制自己的私欲,践行礼的要求。那“仁”这个汉字的本义是什么呢?说文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忎,古文仁,从千、心。”按说文的解释,“仁”的本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很亲近。说文的解释比较契合论语的思想,是比较到位的。但说文非常简洁,它没有解释为什么“仁”字“从人,从二
7、”,为什么“仁”字还有一个“从千、心”的古字。在我们看来,要想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亲近,就要处理好“二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二人”并不表示具体的两个人,而是指各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等,这些关系处理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自然亲近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实上谈的都是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都可以纳入“仁”思想的范畴。这个“仁”字先儒家文化而存在,可见人际关系自有部落以来就受重视。仁”还有一个古文形式“忎”,千人一心,意思更明了,千人一心,众志成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就很亲密,整个社团自然也就很有力量,那怎么实现千人一心呢,那就需要克己复礼了。如果每个人只想着自
8、己的一亩三分地,怎么能众志成城呢,所以古文形式的“忎”可以理解为团结,“仁”其实也有团结义。“恕”的本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和“仁”的“克己复礼”意思有相同之处。都是要对自己有所克制,要考虑他人,尤其要考虑“礼”所规定的各种人际规则。这些意思,我们通过分析“恕”和“仁”的字形就可以看出来。四、从“孝”字看“父慈子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什么是“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就是说特别善于照顾服侍父母的人可以称之为“孝”。“孝”字的文字构形是“从老省,从子”,老在上,子在下,代表子承老。善于照顾服侍父母的人称之为“孝”,这个解释是没有问题的,但容易
9、让人片面理解,从“孝”字的字形来看,是既有“老”(长辈),又有“子”(晚辈)的,可到了传统的伦理中,我们就只看到“子”,看不到“老”了。传统文化中的“孝”从来只强调儿女对父母的要求,“二十四孝”里的很多故事都这样,讲的多是单向的甚至有些极端的行为,就是说不管父母怎样,你要无条件的顺从,供养,不能有任何的计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关系,都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种关系如果没有互动,就很难成为良性共赢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不像话的孩子很多,但不像话的父母也不少,而且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像话往往是因为父母。如果只是强调孩子要对父母孝顺,而不谈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好的榜样,这种“孝”恐怕只在
10、理论和形式上成为可能,实际上很难行得通。其实,我们的汉字“孝”体现了这种互动,“孝”是个会意字,“从老省,从子”,“老”居上,“子”居下,体现的正是长辈和晚辈的双向互动关系。“父慈子孝”方是“孝”的本义,单项的孩子对父母的无条件的输出,只能算是“顺”,绝对谈不上是“孝”。汉字的产生远先于宗教和学派。通过分析文字我们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其实在一些汉字中就有所蕴含。因此,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个认知,古代学派或者教派虽有教主和开创者,但实际上也是古人集体智慧的一种总结和升华。本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西汉身体词的类型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5YJC740094)资助,在此致谢。(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全文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