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一章*1中医护理学的概念: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人群施以健康照顾与服务,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2中医护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服务对象:研究领域:(1)在研究对象对方面,既涉及患者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身保健与防未病;(2)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3)在学科任务方面及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服务对象:既包括患者,又包括健康人群。3中医护理
2、学的两个基本点:(1)整体观念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人和自然界的统一。中医护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2)辩证施护辩证施运用中医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施护施在辩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证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辩证施决定护理的前提与依据,施护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4中医整体护理:施指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的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
3、病理变化统一起来,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及一天昼夜晨昏变化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出适宜的护理计划。5证、症、病三者的关系与区别:“病”是疾病的总称,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因此,“病”可以概括“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施指症状,而“证”施证候,是辩证所得到的结果,概括了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的揭示了疾病的本质。6八纲辩证的概念: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将疾病的病位深浅、病位性质、邪正盛衰、证候类别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称为八纲辩证。7扶正祛
4、邪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8护病求本的概念:护病求本就是在护理患者时必须先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这是辩证施护的根本原则。9三因制宜的概念:三因制宜护理施指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人的差异性,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10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维持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即被称为“治未病”。11阴阳:(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寒证、里证、虚证属于因证 热证、表证、实证属于阳证(1) 阴证:多因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所致。临床可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形寒肢冷
5、,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便溏,尿清,舌淡胖嫩,苔润滑,脉沉迟等。(2) 阳证:多因体内热邪炽盛或阳气亢盛所致。临床可见面赤身热,神烦,烦躁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降,苔黄黑起芒刺,脉象浮数、洪大等。(3)阴虚证:病理机制是阴液亏损,阴部制阳 表现:阴液亏损,阳气相对偏盛而生虚热(4)阳虚证:病理机制施阳气亏损,阳不制阴 表现:机体功能减退的气虚证候,阴气相对偏盛而生虚寒(5)亡阳证:指由于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所表现出阴液衰竭的证候。阴虚而阳亢,表现出一系列热象,临床可见甚至昏迷或烦躁不安,汗热而粘,面红身热,呼吸短促,手足温,口渴喜凉饮,舌红而下,脉虚数。(6
6、)亡阳证:指由于体内阳气严重耗散而表现出阳气虚脱的证候。阳虚而阴盛表现出一系列寒象,临床可见神昏部知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口不渴,舌淡,脉微欲绝。12表里(表证病轻,里证病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1)表证:指外感六淫邪气侵入皮毛,口鼻及浅表的经络时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临床可见发热恶寒,头身重,舌苔薄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证。 (2)里证:指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主要有壮热,不恶风寒,烦躁神昏,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沉等。 (3)半表半里证:指表邪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
7、至于表,正邪相搏与表里之间。临床可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证候。13寒热(阴盛或阳虚则表现为寒症,阳盛或阴虚则表现为内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则外热,阴虚则内热(1) 寒症:指感受寒邪或机体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可见:畏寒喜暖,面色恍白,肢冷惓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晰,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淡薄而润滑,脉迟或紧等。(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可见发热肢温,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痰,涕黄稠,吐血?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不燥,脉数等。(3)真寒假热证:(又称阴盛格阳)指内有真寒而
8、外见假热的证候。临床可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性身热仅欲近衣被,口渴喜热饮,四肢厥冷,不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以派寒象(4)真热假寒证:(又称阳盛格阴)指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临床可见:手足逆冷,脉沉,似属寒证,但肢冷身热,不畏寒仅畏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而干等一派热象。 14虚实(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虚证:是对人体以正气虚弱为主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常见于慢性疾病或病变后期。1气虚:病因脏腑机能减退,临床表现是面白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倦怠无力,自汗,动则诸证加剧,舌淡,脉虚弱。2血虚:病因是
9、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经闭或量少,舌淡,脉细无力。3阳虚:病因是机体阳气不足,临床表现是形寒肢冷,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苍白,脉弱。4阴盛:病因是机体阴液亏损,临床表现是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2)实证:指邪气过盛或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15中医护理的原则:(1)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2)护病求本的互利原则 1正护法
10、又称“逆护法”,是逆其证候性质进行治疗护理的方法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护法又称“从护法”,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护理的一种方法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3)标本缓急的护理原则:1急则护其标2缓则护其本3标本通护法(4)三因制宜的护理原则(5)治未病的护理原则1) 调射精神、锻炼身体2) 调理饮食、适时起居3) 药物预防、保精抗衰4) 早期诊断5) 早期治疗6) 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1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长彼消(1)阳长阴消 (2)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1)阴消阳长 (2)阳消阴长;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
11、。2动态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3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反方向转化,即阴转为阳,阳转化为阴。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说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又可以划分为相对立的阴和阳两部分。1)就人体部位而言: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外侧属阳,内侧属阴;2)就人体脏腑而言: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3)就人体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部分:人体的生理活动以阴阳概括
12、相对言之,则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各种物质就就无以产生各种生理活动,而各种生理活动有不断产生各种生命物质,阴与阳共同处于相对立、依存、消长和转化的协调统一之中,保持着物质与能量的动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了偏盛偏衰的结果,阳邪致病,可以使阳偏盛而阴伤,因而出现实热证;阴邪致病,则使阴偏盛而阳伤,因而出现实寒证。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实证;阴液亏虚不能至阳,则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4)用于疾病的诊断:任何病症否可以用阴证和阳证加以概括。望诊方面已色泽分阴阳,色泽鲜
13、明者属阳证,色泽酶暗者属阴证;切诊方面已脉象分阴阳,则浮、数、洪、滑等数属阳证(5)用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5、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6、五行是指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 五行的相互关系:(1)、相生相克:1)相生:互相滋生、促进(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相克: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内在联系,称之为五行制化。制化:五行之间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生科关系。制化规律
14、: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2)相乘相侮:五行之间反常相克的现象1)相乘:即相克太过,又称倍克(相乘的顺序与相克的顺序是一致的,相克是正常现象,相乘是异常现象)2)相侮:即反克,又称反侮。五行中相侮的规律以反克推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7、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与五行的归属关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2)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关系: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脏之间
15、的克制关系: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理论,说明人体在病理情况下,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疾病之间的相互传变。1) 按相生关系的传变分为:母病及子肾病传肝, 子病及母肝病犯肾2) 按相克关系的传变分为:相乘肝病传脾“木乘土”, 相侮脾病及肝“土侮木”(3)用于诊断和治疗:1)诊断:当内脏有病时,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使之出现色泽、声音、形态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如面色青,喜食酸味,其病多在肝,脾虚的患者,面见青色,为“土乘土”;2)用于治疗:肝病容易传脾,治疗是可以先健脾,以防肝病传脾。还有治疗肺气虚的咳喘用健脾的方法称“培
16、土生金法”。*8、经络: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经络。*9、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脏腑,联络肢窍(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3)抗御外邪,护卫机体(4)感应与传递信息(5)调节机体运动。*10、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11、26个腧穴的定位及主治:1)列缺:定位: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于食指指尖所达处取列缺 主治:咳嗽,咽喉痛,牙痛,偏头痛,手腕无力,半身不遂2) 合谷:定位:五指并拢,拇指与食指见肌肉隆起最高处 主治: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面瘫,上肢不遂3) 曲池:定位:屈肘,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感冒,发热,
17、上肢不遂4) 肩髃:定位:在上臂三角肌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当上臂外展或平拳时,位于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疼痛,肩周炎,上肢举动不便5) 迎香:定位:位于鼻翼外侧缘中点,鼻唇沟中 主治:感冒,鼻塞不通,口歪6) 颊车:定位:位于面部颊部,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咬紧牙齿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面瘫,三叉神经痛,牙痛,下颌疼痛7) 下关:定位:位于面部耳前方,在颧骨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下颌疼痛,面痛,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鸣,耳聋8) 天枢:定位:位于腹中部,脐旁2寸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及月经不调9)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18、主治:胃痛,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疳积,虚劳赢瘦,下肢不遂。本穴为保健要穴,有强壮作用。10)丰隆: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髁高点上8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 主治:咳嗽,痰多,胸痛,头痛,咽喉肿痛,下肢不遂11)三阴交:定位:位于小腿内侧,足内髁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遗精,带下,下肢不遂,失眠,高血压 12)血海:定位:位于大腿内侧,屈膝,膑底内侧端上2寸,在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股内侧痛 13)神门:定位:掌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 14)肩贞:定位:位于肩关节后下方,上臂内收时,腋后
19、纹头上2寸 主治:手臂麻木疼痛,举动不便,肩胛痛 15)睛明:定位:位于面部,目内眦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近视 16)肺俞:定位:位于背部,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潮热,盗汗,背痛 17)心俞:定位:位于背部,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悸,心烦,心痛,失眠,健忘 18)肝俞:定位:位于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两胁疼痛,目赤红肿,视物模糊,眩晕19)脾俞:定位: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泄泻,胃痛20)胃俞:定位: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胃脘痛,腹胀,完
20、谷不化,胸胁痛21)肾俞:定位:位于腰部,在第2腰椎棘突下,放开1.5寸 主治:阳瘘,早泄,遗精,不孕,不育,月经不调,带下,腰酸背痛,头晕,耳鸣22)大肠俞:定位:位于腰部,在第4腰椎棘突下,放开1.5寸 主治:腰痛,腹胀,腹痛,泄泻,便秘23)委中:定位:位于腘横纹中央,在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间 主治:腰痛,下肢不遂,中风昏迷24)承山:定位: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时或足跟上提时,在腓肠肌肌腹下人字沟凹陷处 主治:腰背疼痛,小腿转筋25)涌泉:定位: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在足掌心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头痛,头晕,耳鸣,昏迷,小儿惊风26)太溪:定位:内踝尖
21、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 主治:眩晕,耳鸣,失眠,腰痛27)内关: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胃痛,呕吐,发热,半身不遂28)外关:定位:位于前臂外侧,腕背横纹上2寸,在尺骨和桡骨之间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手臂挛痛29)风池:定位:位于项部,在枕骨粗隆与乳突之间,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颈项强痛及外感发热30)肩井:定位:位于肩上,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31)环跳:定位:位于股外侧,嘱患者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主治:腰腿
22、疼痛,下肢瘫痪32)阳陵泉:定位:位于小腿外侧,在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胁痛,口苦,呕吐33)太冲:定位:位于足部第1,2跖趾关节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目赤肿痛,下肢不遂34)关元:定位:位于下腹部,患者仰卧,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虚脱休克,形寒肢冷,月经不调,遗精,遗尿35)气海:定位:位于下腹部,患者仰卧,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腹胀,泄泻,遗精,遗尿,月经不调36)神阙:定位:位于腹中部,在脐中央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37)中脘:定位:位于上腹部,患者仰卧,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呃逆38)膻中:定位:位于胸部,患者
23、仰卧,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哮喘,乳少,呃逆39)命门:定位: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阳瘘,遗精,遗尿,尿频,腰痛40)大椎:定位:位于后正中线上,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主治:发热,外感咳喘,头痛项强,脊背强痛41)风府:定位:位于颈部,在后正中线上发际直上1寸 主治:头痛,项强,中风后遗症42)百会:定位:位于头部,在后发际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癫痫,失眠,健忘,泄泻,脱肛43)人中:定位: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点处 主治:昏迷,癫痫,腰脊强痛44)太阳:定位:位于颞部,在眉梢
24、与目外眦连线的交点向后约1寸的凹陷处 主治:偏正头痛,面瘫,目赤肿痛45)十宣:定位:在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处,左右手共十个穴位 主治:高热昏迷,癔病,咽喉肿痛46)四神聪:定位:位于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格1寸,共四个穴位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47)印堂:定位:位于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48)膝眼: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两旁凹陷处中,分别命名为内外膝眼 主治:膝痛,膝关炎,下肢瘫痪 (头顶去列缺,口面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胸胁内关)12藏象学说:(1)脏:心、肝、脾、肺、肾(化生和贮藏精气)(2)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受盛
25、和传化水谷)(3)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13五脏与体表器官组织之间的关系:(1)心与小肠: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为脉,其华在面,主汗液。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心的主要功能及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1) 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心主血的功能是指心能推动血液运行,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主脉,脉道通畅直接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2) 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肢体活动等。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意识、思维、情志
26、活动。3) 主汗液:汗为心之液4) 合脉,其华在面5) 开窍于舌(2)肺与大肠: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上同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与大肠互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1) 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又称“司呼吸”,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和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依赖于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生成;气机调节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2) 主宣发肃降:肺主宣发:通过肺气的气化,排除体内的浊气;将脾所传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宣发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
27、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将清气吸入;输布精微和津液;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3) 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 4) 外合皮,其华在毛 5) 开窍于鼻(3)脾与胃脾主开清,胃主降浊脾在隔之下,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开清和统摄血液。脾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胃互为表里,共称后天之本。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1) 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主要依赖于脾气的气化、开清以及脾阳的温煦作用。包括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得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和运化水液(脾对体内水液吸收,转输和布散起着促进作用,在肺、肾、三焦、膀胱
28、的配合下,共同维持人体水液正常代谢)2) 主开清: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3) 主统血:脾不但有生血的功能,也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循环于脉道之中而不溢于脉道之外的作用 。4) 主肌肉、四肢 5)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4)肝与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肝与胆互为表里、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1) 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正常开降的条件,若疏泄功能异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导致脾胃运动和受纳功能失常,会出现胁下胀痛、口苦、纳呆、黄疸等症。2) 主藏血:
29、肝是藏血之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主藏血的功能还体现女子的月经来潮,肝血不足,引起月经量少,甚则闭经,肝不藏血时月经量多,甚至崩漏 3) 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膜的营养依靠肝血的供血。 4) 开窍于目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得消化,贮藏与胆,故把胆作为六腑之一,胆本身无传化饮食物得生理功能,且胆除藏精汁之外,还有主决断的功能与脏腑的作用相似,所以又把胆归属于“奇恒之府”(5)肾与膀胱:肾(先天之本)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主水及纳气。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肾的生理功能及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
30、1)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贮藏起来,相互结合成肾中精气,以及挥其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生理作用2) 主水、司开阖:肾在调节以内水液代谢,主要是肾阳的推动、蒸腾、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3) 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4) 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 5) 开窍于耳及二阴(6)心包络与三焦:心包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包络与三焦互为表里,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是水液运行的通道。三焦划为人体部位:上焦:横隔以上,包括心、肺;中焦:横隔以下至脐,包括脾胃;下焦:脐以下,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13气、血、津液的概念: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
31、有很强活动的精微物质。血:是循行于脉管中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重要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14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气:(1)推动作用(2)固摄作用(3)营养作用(4)温煦作用(5)防御作用(6)气化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津液:(1)滋润和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3)运输废物的作用(4)运载全身之气(5)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6)排泄代谢产物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16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还有损伤人体气机的特点: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17七情致病的特
32、点:(1)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2)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过怒使肝气上逆,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昏厥。肝气横逆可见腹痛、腹泻;2)喜则气缓:过喜则心气涣散,心气暴脱,可见神志失常,狂乱,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3)悲则气消:过悲导致肺气消耗,可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4)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遗精;5)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可见惊悸不安,神志错乱;6)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可
33、见精神萎靡,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等;(3)多发为情志病证;(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18 饮食不节:(1)过饥:营养不足、气血亏虚、正气虚弱;(2)过饱:食伤脾胃、宿食积滞、郁而化热(痢疾、痔疮);(3)饮食规律失常:脾胃虚弱。*19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20瘀血: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21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22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
34、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23望形体:观察病人体型、体质等特征以诊察病情的望诊方法 -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24望姿态:观察病人身体的姿势和动态以诊察病情的望诊方法。*25望局部内容:(1)望头与发;(2)望目;(3)望耳;(4)望鼻;(5)望唇、齿龈、咽喉;(6)望皮肤。26望舌质:(1)薄、厚苔:特征:薄苔是指透过舌苔能隐约见到舌体者;厚苔是指透过舌苔见不到舌体者。两者以“见底”、“不见底”为衡量标准。临床意义:辨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薄苔见于正常人及表证,胃气未伤者;
35、厚苔见于里证。另外,观察舌苔厚薄的变化,可推测疾病的演变趋势;(2)润、燥苔:特征:润苔表现为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滑苔表现为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者;燥苔表现为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者;若舌苔干燥且苔质粗糙者则为糙苔。临床意义: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也见于不伤及体内津液的疾病,如湿证初起,风寒表证等;滑苔主寒、主湿;燥苔见于津液不足或津液输布障碍;糙苔多由燥苔发展而来,多见于热证伤津的重症;(3)腻、腐苔:特征:腻苔表现为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难脱者;腐苔是指颗粒较粗大而根底松浮,边中皆
36、厚,揩之可去,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者;腻、厚苔欲化时,表现为苔质疏松,颗粒明显者是松苔,与腐苔不同。临床意义: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腐苔多见于胃气衰败,湿气上返之证,为无根苔。而松苔是湿浊之邪欲解的征象;(4)剥苔、类剥苔:特征: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者为剥苔;类剥苔则表现为舌苔剥落处表面不光滑,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可见者。临床意义:剥苔、类剥苔常是胃的气阴衰竭或气血两虚的表现,是全身虚弱的征象之一。27望舌苔:(1)白苔:特征:苔色为白色。有薄厚之分。临床意义:主寒证、表证,但也可见于温热病。薄白苔正常人及表证;白厚腻苔湿浊内困或痰饮内停或食积;苔白如积粉外感温热病,是秽浊
37、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苔白燥裂,摸之燥裂燥热伤津;(2)黄苔:特征:苔色为黄色者,有淡黄、深黄、焦黄之分。临床意义:主热证、里证,且黄色越深,热邪越重,可结合红、绛舌的特点来共同判断;(3)灰黑苔:特征:苔色呈灰色或黑色者,灰苔即浅黑色。多在舌面上局部出现。临床意义:主里热或里寒的重证。 *28听声音:是指听辨患者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来判断疾病寒热虚实性质。 *29嗅气味:是指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括病室、病体、分泌物、排出物,如口气、汗、痰、涕、二便、经、带、恶露、呕吐物等的异常气味。30问寒热:是指询问患者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
38、*31问疼痛:应注意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等。(1)疼痛的性质:胀痛:痛且有胀感,以胸胁、胃脘、腹部较为多见。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刺痛:疼痛如针刺,范围较小,部位固定不移。多因瘀血所致;绞痛:痛势剧烈如绞割,有剜、割、绞结之感,疼痛难以忍受。多为有形实邪突然阻塞经络闭阻气机,或寒邪内侵,气机郁闭,导致血流不畅而成;串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称为串痛。其特点是痛处不固定,或者感觉不到确切的疼痛部位。多为风邪留着机体的经络关节,阻滞气机,产生疼痛;掣痛:痛处有抽掣感或同时牵引它处而痛,多呈条状或放射状,或有起止点,有牵扯感多由筋脉失养或经阻滞不通所致;灼痛:痛处有烧灼感,感觉痛处
39、发热,如病在浅表,有时痛处亦可触之觉热,多喜冷凉。多由火热之邪串人经络,或阴虚阳亢,虚热灼于经络所致;冷痛:痛处有冷感,称冷痛。其特点是感觉痛处发凉,如病在浅表,有时触之亦觉发凉,多喜温热。多因寒凝筋脉或阳气不足而致;重痛:疼痛伴有沉重感。多因湿邪困阻气机而致;空痛:痛而有空虚之感,有空旷轻虚之感,喜温喜按。多为精血不足而致;隐痛:痛而隐隐,绵绵不休,痛势较轻,可以耐受,隐隐而痛,持续时间较长。多因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导致经脉气血运行滞涩所致。*32问饮食与口味:(1)纳呆:食欲减退,又称“纳少”,即病人不思进食;(2)厌食:多因伤食而致。若妇女妊娠初期,厌食呕吐者,为妊娠恶阻;(3)饥不欲
40、食:是患者感觉饥饿而又不想进食,或进食很少,亦属食欲减退范畴。可见于胃阴不足证;(4)多食易饥:是患者食欲亢进,食量较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又称为“消谷善饥”,临床多伴有身体逐渐消瘦等症状。可见于胃火亢盛、胃强脾弱等证。亦可见于消渴病。总由胃的腐熟太过而致。*33问二便:询问大小便的情况,不仅可以直接了解消化功能、水液代谢的情况,而且亦是判断疾病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二便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排便次数、颜色、量的多少、性状、内容物、气味、排便时的感觉的异常。34问大便:健康人一般一日或两口大便一次,为黄色成形软便,排便顺利通畅。(1)便次异常:指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超过了正常范围。便秘:即大便秘结
41、。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便次减少,通常在四至七天以上排便一次,称为便秘。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可见于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津亏、阴寒凝结等证;溏泻:又称便溏或泄泻,即大便稀软不成形,甚则呈水样,排便间隔时间缩短,便次增多,日三、四次以上。由脾胃功能失调、水停肠道、大肠传导亢进所致。可见于脾虚、肾阳虚、肝郁乘脾、伤食、湿热蕴结大肠,感受外邪等证。(2)排便感觉异常:是指排便时有明显不适感觉。肛门灼热:是指排便时肛门有烧灼感。由大肠湿热蕴结而致。可见于湿热泄泻、暑湿泄泻等证;排便不爽:即腹痛且排便不通畅爽快,而有滞涩难尽之感。多由肠道气机不畅所致。可见于肝郁犯脾、伤食泄泻、湿热
42、蕴结等证;里急后重:即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紧急而不可耐,称里急;便量极少,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或欲便又无,称后重。是痢疾主症。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滑泻失禁:即久泻不愈,大便不能控制,呈滑出之状,又称“滑泻”。多因久病体虚,脾肾阳虚衰,肛门失约而致。可见于脾阳虚衰、肾阳虚衰,或脾肾阳衰等证;肛门气坠:即肛门有重坠向下之感,甚则肛欲脱出。多因脾气虚衰,中气下陷而致。多见于中气下陷证。35问小便:健康人一昼夜排尿量约为1000一1800毫升,尿次白天35次,夜间01次。(1)尿量异常:指昼夜尿量过多或过少,超出正常范围:尿量增多寒凝气机,或肾阳虚衰。可见于虚寒证,肾阳虚证
43、及消渴病中。尿量减少津液亏乏,尿液化源不足或尿道阻滞或阳气虚衰,气化无权,水湿不能下入膀胱而泛溢于肌肤而致。(2)排尿次数异常:次数增多;又叫小便频数,总由膀胱气化功能失职而致。多见于下焦湿热、下焦虚寒、肾气不固等证。次数减少:可见于癃闭。(3)排尿异常:是指排尿感觉和排尿过程发生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小便涩痛:即排尿不畅,且伴有急迫灼热疼痛感,多为湿热流入膀胱而致。可见于淋证。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多统称为癃闭。实者多为湿热蕴结、肝气郁结或瘀血、结石阻塞尿道而致。虚者多为年老气虚,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而致。余沥不尽:即小便后点滴不禁。多为肾气不固所致。小便
44、失禁:是指小便不能随意识控制而自行遗出。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下焦虚寒,膀胱失煦,不能制约水液而致。遗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俗称尿床。多见于儿童。其基本病机为膀胱失于约束。可见于肾阴、肾阳不足,脾虚气陷等证。*36问经带:询问月经应注意了解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月经的量、色、质,有无闭经或行经腹痛等。带下:白带乳白色或无色透明,略带腥味或无味 。黄带色淡黄,粘稠臭秽。赤带带下淡红粘稠,似血非血。赤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分明。37脉诊:亦名切脉,是指医护人员用手触按患者的动脉搏动,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症的诊察方法。 *38按诊:是医护人员用手触、摸、推、按患者的肌肤
45、、胸腹、手足及其它病变部位,配合望、闻、问诊,并从局部冷热、硬软、疼痛、痞块或其它异常变化,从而测知病变的所在和性质的一种诊病方法。 第三章*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说明药物作用的概念之一。浮沉属阳,升阳发表,祛寒散寒,开窍等功效药物、浮沉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收敛固涩,止咳平喘。升降属于辛甘之味,温热之性。沉降属于酸苦咸涩,寒凉之性。花叶皮枝属于浮沉,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属于沉降。*2归经:是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体现药物对人体的作用部位选择。3五味的功效:辛,能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有补益、止疼、调和药性、和中。酸,收敛固涩。苦,有泻热、泄下、燥湿。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淡,渗湿利水作用。*4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能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5配伍关系:1)单行:只用一种药物治疗。2)相须:指两种以上功效相同的药物同以增强疗效。3)相使: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或几种药为辅用以提高主药疗效。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6)相恶:一种药物可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减低或消除。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6配伍禁忌:相恶和相反的配伍形式,属禁忌范围。*7妊娠禁忌:可引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