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繁体字错误汇总(整理打印版)精品文档繁体电子书稿易错字举例(增扩版)在鲍国强先生基础上增扩简体字由繁体字演变而来。但有些在古代分别有不同义和形的繁体字却归并成同一个简体字,所以繁体字和简体字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把这些简体字转变为繁体字时很容易出错。在繁体字电子书稿中,这些字就更容易被疏忽了。其产生差错的原因:或由五笔字形输入(字形相近)有误,或是输入法字表选择有误(眼误、手误),或因简繁字自动转换不准确(该转的不转或不该转的转了),或缘于字义理解偏差(没查核准确),或校对不细(漏了过去)等。现据有关校对记录整理了若干组容易出错的字,分为笔画简化、形义合并、异体统一、形义近误和特殊情形
2、五类,每类中按各组首字笔画为序略加说明和举例,供同行审校时参考。一、笔画简化1.厂廠两字本无关联,因“廠”简化为“厂”,就与古时的“厂”(音hn,山崖边的石洞)相混。古时之“厂”亦读n。古籍中“厂”照录即可,不能转为“廠”。如撰恕堂诗的(清)宫鸿厂、晉石厂叢書等。2.历曆歷“曆”与“歷”应注意区分。如“万曆”、“弘曆”、“时宪曆”与“经歷”、“歷下”等的区别,应重点校对,如永曆紀事、歷代帝王法帖釋文考異、乙酉日曆、歷城縣誌等。“历”是它们的简化字。3.只隻祇衹“只”有两读:读zh有“单独的、量词”的意思,其繁体为“隻”,如“隻言片语”、“隻身”等;读zh有“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仅有”的意思,
3、其繁体为“衹祇”,如“衹许”等。4.饥飢饑“飢”是“饿”的意思,如“充飢”、“如飢似渴”等;“饑”则指“谷物不熟”,如“饑荒”、“饑馑”等;现均简化为“饥”。5.汇彙滙著作方式和版本类型中一般用“彙”字,不用“滙”字。书名等处照录即可。“汇”是它们的简化字。6.发發髮古时,“发f”与“髮f”是两个字,“毛髮”,“发”的繁体作“發”。7.达達逹“達”与“逹”:中间有三横是对的。“达”的繁体字是“達”;“逹”是“達”的讹字。因电脑字库有“逹”字,容易手误或眼误。8.团團糰“團”有“圆形的、用粉做成的团子、弄成球形、聚合在一起、集体或组织”等义项,如“團扇”、“饭團”和“團练”等;其中第2个义项的异
4、体字为“糰”,如“汤糰”、“饭糰”等;现均简化为“团”。9.冲沖衝“沖chng”有“向上飞、空虚、谦虚、幼小”等义项;“衝”有“交通要道、冲击、对着”的意思。古时“衝”不能写成“沖”。例如:沖喜、沖洗、沖服、一飛沖天、沖龄,衝動、衝擊、衝突。故“冲”字转为繁体时需按原意对应转换。古籍中遇到应予照录。如辑新鎸出像點板纏頭百練二集六卷的(明)沖和居士等。10.纤縴纖“纤”有两读:读qin时有“拉船前进的绳子”的意思,其繁体为“縴”,如“縴夫”、“縴绳”;读xin时有“细小、吝啬”的意思,其繁体为“纖”,如“纖维”、“纖埃”等。11.坛壇罎表示“土台、处所”等写为繁体“壇”,如“天壇”等;表示“口小
5、肚大的器具”写为繁体“罎”,如“罎罐”等;现均简化为“坛”。12.间間閒(jin、jin、xin)閑闲“间”是第二、三两字的简化字。原本没有“間”字,后世写作“間”字的上古都写为“閒”。后为区别,把读jin(夹缝)的专用“間”字,读xin(空余)的写为“閒”字。“閑”本义是栅栏。“閒”与“閑”一般不通,只有在“空閒”的意义上有时写为“閑”。简化时,“空閒”的“閒”与“閑”合用一个简化字“闲”。说来复杂,其实在书名、人名和地名中照录即可。若把已简化的书名改回繁体,或把书名写为规范的繁体字,须谨慎辨析其含义。如墨子闲诂的书名就简化错了,其原文是墨子閒詁,写成墨子間詁亦可,却不能写成墨子閑詁。13.
6、鸡鶏雞“雞”和“鶏”是异体字。“鸡”是它们的简化字。古籍中照录即可。若要规范宜选较常见的“鶏”。14.驳駮駁“駮”有“否定、杂色”的意思,如“批駮”、晚村駮义偶述、“斑駮”等;“驳”有“驳运、驳船”的意思,如“起駁”、“铁駁船”等;现均简化为“驳”。15.国國囯此三字的重点是“囯”字。太平天囯专用“囯”字。如“太平天囯八年”等。故写成“太平天国”或“太平天國”都是错的。16.宝寶寳“宝”是“寶”和“寳”的简化字,后两者则是异体字关系。各种名称中可以照录。“寶”的使用频率高一些。17.弥彌瀰“彌”有“满、填补、长久、水烟气等充溢、更加”的义项,如“彌漫”、“彌补”和“欲盖彌彰”等;当“水烟气等充
7、溢”讲时有异体字“瀰”;现均简化为“弥”。18.复復複覆“復”、“複”与“覆”:前者用于“復原”、“光復”等,中者用于“重複”、“複式簿记”、“複杂”“ 複方”等,后者用于“覆刻本”、“覆辙”等,现均简化为“复”。19.钟鐘锺“锺”、“鐘”(简化字为钟),前者有酒器、量器等义项,也是姓氏和地名用字,后者有乐器、酒器的义项,后世多指报时装置,如“钟表”等。再具体说,前者还有“容器、锺情”等义项;后者也是姓氏,但罕见。乐律中“黄锺”和“黄钟”相通,但一般写作前者,故遇上可以照录,不要轻易更改。在钟表、姓氏的意义上,两字不能混用。20.须須鬚表示“胡子”时,“须”和“鬚”通用;其他应写作“須”,如“
8、必須”、丹房須知等;现均简化为“须”。21.迹蹟跡“迹”是“蹟跡”的简化字;古籍原文照录即可,如孔孟事蹟圖譜等;规范繁体字一般用“蹟”,如事蹟、古蹟;足跡、痕跡22.获獲穫古籍中,捕获人或动物写作“獲”;获得农产品写作“穫”。有时候,农业收成也写作“獲”。如獲鹿县志、獲嘉县志等。现均简化为“获”字。著录古籍时需要区分。23.恶惡噁“恶”有四读:读时有“不好、坏人、凶狠、难看、污秽、疾病”等义项,如“罪惡”、“惡习”等;读w时有“憎恨、诋毁”的意思,如“厌惡”、“惡寒”等;读w时古代有“哪里、表示惊讶的语气”的意思;此三读繁体为“惡”。读时有“想呕吐”的意思,也比喻使人厌恶,古代写作“噁”,如“
9、噁心”等。现均简化为“恶”。24.脏髒臟“脏”读zng时有“不干净不文明、不干净的东西”的意思,其繁体为“髒”,如“肮髒”等;读zng时有“内脏”的意思,其繁体为“臟”,如“臟腑”等;现均简化为“脏”。25.笺箋牋“箋”有“注解、信纸或题词用纸、信札”的意思,如“箋注”、“箋释”等,其中第2、3个义项有异体字“牋”,如“彩牋”、刻金粟頭陀青蓮露六牋等,现均简化为“笺”。规范繁体字宜用“箋”。26.窜竄篡“窜改”是删改的意思;“篡改”是现在字表所收词。古籍所用的是“竄改”,不用“篡改”。著录附注文字宜用“竄改”。27.窗窻窓牕牎“窗”是“窻窓牕牎”的简化字,由来已久;古籍原文照录即可,如古籍丛书
10、綠窗女史等;规范繁体字一般用“窻”。28.摆擺襬“擺”有“放置、操纵、推开、故意显示、来回摇动、述说、钟摆”的义项,如“擺佈”、“鐘擺脱落”等;“襬”指衣裙的下边,如“下襬”等;现统一简化为“摆”。29.鉴鋻鍳鑒鑑“鑒”有“镜子、照、仔细看、引为教训的事、书信开头套语”的义项,如“鑒赏”、“钧鑒”等,其异体字有“鑑鋻鍳”等,古籍原文照录即可,如武經龜鑑、閨鑒圖集等,现均简化为“鉴”。30.签簽籖籤“簽”有“刻有文字或符号用于占卜或赌博比赛的细长竹片或棍儿、用作标志的小条、一端稍尖的细棍儿、旧时官府交给差役拘拿犯人的凭证、粗略地缝合、在文件单据上署名画押、用简单的文字拟出要点或意见”等义项,如“
11、簽名”、“簽注”、“标簽”等,其中第15个义项才有异体字“籖”、“籤”,不能混淆,现均简化为“签”。31.鳌鰲鼇“鳌”是“鰲”的简化字。“鼇”与“鰲”通。各种名称中的“鼇”、“鰲”照录即可。如清代著有杜少陵集評注的仇兆鰲等。32.尽儘盡“尽”为简化字,读jn作“极、最、总是、任凭”义,繁体为“儘”,如儘管、儘让、儘自;读jn作“空、完、全都、达到极限、死”义,繁体为“盡”,如自盡、盡觞、盡年。在“极、最、全”义上二者可通用,如儘/盡量、儘/盡兴、儘/盡力、儘/盡责。33、欲慾前者多用于动词,后者多用于名词。如欲速则不达、情慾34、奸𢙶姦“奸”读gn,动词,有“干犯、抵触”等义,
12、如奸绝。读jin,“𢙶”为“姦”古字,从三女,形容词,有“奸邪、不正当、虚伪、狡诈”等义,如姦凶;“奸”为动词,有“奸淫、作乱、欺骗”等义,其中“欺骗”等义与“姦”通,为名词,有“恶人、出卖之人”等义,如奸/姦淫、汉奸。二、形义合并1.几幾“几”、“幾”,除小桌子须用前者外,其他的“几”一般均可写成繁体“幾”。如幾何原本、寶顏堂訂正木幾冗談等。2.了瞭“了”,读lio时有“完毕、结束、完全”等的意思,无繁体,如“了结”、“了无惧色”等;又有“明白、懂得”的意思,古时写作“瞭”,如“瞭解”、“一目瞭然”和“瞭如指掌”等。但,“瞭”读lio时,有“瞭望”的意思,特指在高处观察,不简
13、化,如“瞭望哨”等。3.干乾幹榦“乾gn”一般用于不湿等义,如乾燥;“干gn”主要是干支、姓氏、干戈和“乾”、“幹”的简化字,如干涉;“幹gn”有主体、主要的、能力、从事、做等义,如幹事、幹道、樹幹;“乾”和“幹”也有作为姓氏用的,特罕见。“榦gn”有“主榦”的意思,但一般与“幹”不通。如三国时蒋干、幹鵠詩集、餘幹縣誌、干祿字書、劉公幹集等。4.于於“于”、“於”,两字均为姓氏用字,但后者较罕见。姓氏以外表示范围时一般均可写成繁体“於”。名字或书名中出现“于”或“於”,应照录。如汉时涉安侯於單、楊氏差不貧于古齋古泉喜神譜、鐵嶺於氏文獻等。5.万萬古代,“萬”也可写作“万”,但通常是用“萬”,然
14、复姓“万俟”中的“万”读m不能写作“萬”。6.才纔材“纔”的简化字为“才”,当“刚才”讲。作“才能”讲时,“才”字古已有之,且与“材”通。把“才”字转写为“纔”一定要与“刚才”意思对应,但古籍有此三字应照录,因为古时“才”也有“刚刚”的意思。7.丰豐作“丰收、富有”等义项时写为“豐”。如豐碑、豐滿、丰潤、明代藏书家“豐坊”等;在“美好的容貌和姿态”意义上无繁体,如丰韵、丰采、丰度等。8.云雲作名词讲时写为“雲”,如“雲彩”、“雲南”等;用于“说话”等动词时无繁体,如“诗云”等。9.仆僕古时作“向前倒下”义写为“仆”,如“前仆後继”等;当“佣人”讲时写作“僕”,如“臣僕”等。10.斗鬥人名、堂号
15、和书名常用“斗”字,多指北斗星,也是容量单位之一,读作du。鬥读作du,是争斗的意思。如宋代汪梦斗、(明)贡修龄的斗酒堂、鬥樞詩志、十八國臨潼鬥寶雜劇等。11.升昇陞升斗之“升”古时写作“升”。上升的意义一般写作“升”。太阳升、升平的意义写作“昇”或“升”。升官的意义本来写作“升”或“昇”。“陞”字在唐以前罕见,唐朝以后,一般具有升官的意义。古籍中诸字照录即可。如发明泥活字印刷术的宋代“毕昇”等。12.仇雠“仇、雠”用于“雠敌、雠恨”等义,通用。“雠”的其他意义,如“校雠”等已简化为“雠”。作姓氏时读qi,如仇英等。13.丑醜 “丑”作地支第二字,“醜”当“相貌不好看”讲。14.术術“術”,当
16、“城中路、方法、技艺”讲,如技術;“術”,当“一种植物”讲,读zh,如白术、苍术;作人名用字,读sh,如金兀术。15.叶葉“葉”,读y,有“树叶、像叶子的、同页、姓氏(旧读Sh)、较长时期的分段”等义项,如“百葉窗”、“書葉”、“葉梦得”和“唐朝末葉”等;“叶”读xi,有“和洽、相合”义项,如“叶声”、“叶韵”等。16.宁寧甯寍“甯”是“寧”的异体字;“寍”是避清道光皇帝旻寧等讳所用字;现三字的简化字由“宁”兼任;其实“宁”字在古代另有其义,只是比较罕见。故诸字照录即可,一般行文应写“寧”字。17.出齣当量词用,如“一齣戏”;作动词用无繁体,如“出纳”等。18.台臺两字古已有之:“臺”是土筑的
17、高坛,又是古代官署名。“台”读Ti 时,为地名,如台州,读y时,有“我、何、愉快”等意义,读ti时,也指星宿名。两字不能混用。现“台”兼任“臺”的简化字。故“亭臺楼阁”和“臺湾”等写法是对的。19.朴樸姓氏中使用“朴”字,人名、堂号和大多数书名中是“樸”(质朴)字。如元代白朴、清康熙时修资县总志的朴怀德、樸軒詩等。20.托託“託”有“寄托、委托”等义。上古没有“托”字。宋以后产生了“托”字,表示用手举物,并引申为“衬托”。这些是“託”字没有的义项。现“托”兼任了“託”的简化字。故将“托”转写为“託”时须注意义项对应。古籍中一般照录即可。21.划劃画畫“划”,读hu时有“拨水、合算、用尖锐的东西
18、把别的东西分开或在表面上刻或擦过去”的义项,其中第三义项古时写作“劃”,如划船、划得来、划拳和“劃了一道痕”等;读hu时有“划分、划拨、计划”的义项,此时“劃”是异体字,古时通常用“划”;另,“劃”读hu时又有“划线或标记的文字、汉字的一个笔画”的义项,与“畫”是异体字,现简化为“画”,古时“畫”与“劃”通用,如“劃押”、“笔畫”等。22.吁籲“吁”,读x时,有“叹气、叹词”的义项,无繁体,如“长吁短叹”;读y时是象声词,吆喝牲口的声音,无繁体;读y时,有“为某种要求而呼喊”的意思,古时写作“籲”,如“籲请”、黑奴籲天錄等。23.曲麯“曲”用于“曲解”、“元曲”和姓氏等;“麯”用于“酒麯”等。
19、24.吃喫“吃”字在古代有“口吃”和形容笑声的意义,一般不作“进食”讲。“吃东西”的意思古时写作“喫”。现“吃”又兼了“喫”的简化字。25.回迴作“曲折环绕”讲时写为“迴”,如“迴旋”等;在“归来”、“小说内容的计量单位”等其他义项中无繁体,如“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回族”等。26.朱硃“朱”为姓氏用字,也有“大红色”的意思;“硃”首先是矿物“硃砂”,其次是“大红色”的意思。故版本项中的版本类型应统一为“朱”字,如“朱墨套印本”或“朱印本”;书名中表示红色的时候应照录,如式古堂硃墨書畫紀等。27.价價人名中的“价”往往不能写成“價”。古时“价”有“善”的意思,古人起名常用此字,如清代的汪价(著
20、有中州杂俎)等。28.向嚮在古代,“向”与“嚮”是两个字。“向”可用于姓氏。“嚮xing”在“享受”(通享)的意义上不能写作“向”。现“向”兼任“嚮”的简化字。通常除姓氏外,“向”可写作“嚮”。古籍中照录即可。29.后後古时,“后”常指帝王、君王的正妻;“後”是“在后面”的意思。30.并並竝併“并”字自古有之,当“合并”讲时,异体为“併”,如兼并/併;作名词时,读bng,如山西并州。“竝”异体字为“並”,有“并列”、作副词等义,如並且、并行(不分昼夜赶路)、並/竝行(同排)。通常在行文中表示“平行”关系时用“並”字。31.志誌“志”有“心意、记住、记述”的义项,后两个义项后来又写作“誌”。注意
21、,縣志32.芸蕓人名、堂号和书名常用“芸”字,很少使用“蕓”字。前者指芸香草,据说宁波天一阁曾用此草防书虫;后者即指油菜。现“蕓”的简化字也是“芸”。如清代戚芸生、種芸詞初稿等。33.折摺“折”,古时用繁体“摺”字时,既读zh,有“折叠、折子”之义,如“奏摺”、“摺疊”等,也读l,意“折断”,当摺与折意义混淆时不简化,如“折脅摺齒”简化后应为“折胁摺齿”;古时用本字时,常读zh,有“断开、损失、弯曲、抵换、折服、回转、折扣、北曲的一场”等意义;也读sh,有“断、亏损、姓氏”的义项,如“折本”、撰有葆真居士集的(宋)折彦质等;又可读zh,有“翻转、倒过来倒过去”的意思,如“折跟头”、“折腾”等。
22、34.抄钞中国古籍总目规定:版本项中传写文献的版本类型用“抄本”,不用“钞本”。书名或堂号中的“钞”字照录,不能径改为“抄”字,如德清堂钞本书目。“钞”的抄写义项是后起的,与“抄”通用,本字自金至今通常指钱币。35.里裏“裏”与“里”的区别:前者表示某个范围之内,后者用于里程单位和地名。故地名中的“里”不能转换为“裏”。古籍中遇到一般照录即可,如闕里志、孫內翰北里志、關雲長千里獨行、裏書等。36.余餘姓氏中使用“余”字,大多数书名、地名和堂号中是“餘”字,有富余、剩余的意思。如维西见闻作者(清)余慶遠、餘杭縣志、餘姚縣志、餘幹縣志和東觀餘論等。37.谷穀糓 榖瑴“谷”字姓氏中使用,也有山谷的意
23、思,如进退维谷。人名和书名中是“穀”(有庄稼粮食、俸禄等义)、“谷”并用。第四字本与此无关,因“穀”与“瑴ju”形近易混,故列为一组,其义为合在一起的两块玉。“糓”为“穀”异体。如(清)谷际歧、春秋穀梁傳、清代与何国宗共同汇编禦制律曆淵源的梅瑴成等。“榖”音g,指榖树,即楮树,与“穀”字形近易误。38.沉沈瀋“沉”字古代写作“沈”,和姓沈shn的“沈”同字。后来为了区别,把“沈没”的“沈”写作“沉”。“沈阳”的“沈”原写作“瀋”。古时三字各有用处,不能随意地转写或不转写。39.系係繋在“拴绑、连接、带子”的意义上,三字可通用。但“世系、系统”的意义一般写作“系”。在“关联”的意义上,一般写作“
24、繋”和“係”,不写作“系”。古籍著录中照录即可,如說文解字繋等。40.表錶作计时的器具,有“钟錶”;其他义项无繁体,如“表述”等。41.松鬆当“树木”讲时无繁体,如“松树”等;取跟“紧”相对的意义时写作“鬆”,如“鬆弛”等。42.舍捨“舍”,读sh有“舍弃、施舍”的意思,古时写作“捨”,如“捨近求远”、“捨粥”等;读sh有“房屋、养家畜的圈、谦辞、姓氏、古代三十里为一舍”的义项,无繁体,如“寒舍”、“舍弟”和“退避三舍”等。43.卷捲“卷”是古籍内容的计量单位,如某书内容齐全计十六卷;“捲”指繁体书稿中统计成捲形古籍的物理形态量词,如某卷轴装文献的载体形态共2捲。44.范範姓氏中使用“范”字,
25、大多数人名和书名中是“範”字,有规范、模范的意思。古人是严格区分的。如明代藏书家范钦、石門洪覺範天廚禁臠、閨範等。 45.杰傑“杰”、“傑”,两字音义均同,古时并用,出现在人名中时应按原题照录,不能随便把“杰”改为“傑”,如清代撰有葆醇阁集等的王杰。现在一般繁体行文中多用“傑”字。46.郁鬱姓氏中使用“郁”字,个别书名中是“鬱”字。古时“郁”、“鬱”是两个字,意义不同。“郁”是有文采、香气浓烈;“鬱”是树木茂盛、心情郁结。只是在形容某物浓盛时两字可通。现“鬱”简化为“郁”字,但简变繁时却不能混淆。如同治房縣志纂者(清)郁方董 、清乾隆时所修鬱林州志(属广西)等。47.拓搨“拓”读t时,义为拓印
26、,“搨”是异体字;读tu时,有开拓之义,亦用于复姓“拓拔”。现金石拓片的版本类型“拓本”是规范用法,“搨本”是非规范用法。古时“搨本”还指在法书底本上再双钩影描的作品,其中笔画空心的现一般称为“双钩本”,笔画实心的现一般称为“影摹本”。48.制製与封建帝王国家政治有关的事物中用“制”字,如“制度”和“应制”等;有制作的含义时才用“製”字,如“御製”、“江南机器製造总局”、宋真宗御製玉京集等。49.和龢“和”为姓氏;两者均为人名用字,后者稀见一些,但轻易不要简化为“和”。如后晋的和凝、清代的杨绍和、翁同龢等。50.岳嶽姓氏中使用的“岳”字,也指岳父母;个别人名、地名和大多数书名中是“嶽”字,与山
27、岳有关。如宋代的岳飞、记西岳华山的華嶽志等。51.征徵“征”、“徵”,前者有“征战”之义,后者有“徵求”之义。书名和人名中两者不能混淆(人名中多用后者,如魏徵等)。52.采採“采”有“摘取、彩色”等义项;“採”只有“摘 取”的意思。故写作“採”时就应与“摘取”的动作有关。如“古籍採访”等。53.帘簾作“挡门窗的布状物体”讲时写为“簾”,如“垂簾听政”等;在“旗子状的标志”意义上无繁体,如“酒帘”等。54.注註中国古籍总目规定:同一著作和相应著者的著作方式必须统一。注释性著作方式用“笺注”或“注”等,不用“笺註”或“註”等。“註釋”的“註”是晚起字,明代以前都写作“注”。书名中的“註”字应照录,
28、如說文解字註等,但“大雨如注”的“注”(倒、灌)不能写成“註”。55.咸鹹各类名称中常用“咸”字,是全、都的意思,如年号“咸通”、“咸丰”等,“鹹”字比较罕见。汉字简化前,有盐味的意思写作“鹹”,不写作“咸”。即“咸”字不能随便使用自动转换法进行批处理。如佛說鹹水喻經、(清)蔡锡龄撰鹹海紀略等。56.面麵麫“面”作“食物、粉末”讲写为“麵”或“麫”, 如麵粉、麫缸笑等,在其他义项中无繁体,如面壁等。57.秋鞦“秋”作“游戏设施”讲时写为“鞦”,如“鞦韆”等,在其他义项中无繁体。58.种種古代,“种”用作姓氏;其余应转写为“種”字。59.适適此两字古时迥异,现前者兼任后者的简化字。古籍中遇上照录
29、即可。古人名字用此两字更是各有其义,前者读ku,不能改写为后者。如隶释的著者(宋)洪适等。60.咨諮“咨”有“跟别人商量、咨文”的意思,如“咨询”等;其中第1个义项的异体字为“諮”,如湛諮議集等。61.致緻现代“致”的义项中只有“精密、精细”的意思古时写作“緻”,如“细緻”等,其他如“给予、达到、情趣”等意思古时均写作“致”,如“招致”、“致力”和“错落有致”等。62.党黨两字自古不同:“党”是地名“上党”、民族“党项”和 姓氏;“黨”有“集团”之义。现“党”又兼了“黨”的简化字。63.症癥“症”字读zhng,古代写作“癥”,意为“腹中结块之病”,如“癥结”;读zhng用本字,有“疾病、症候”
30、的义项,如“症状”。64.准準作“同意别人的要求”讲时无繁体,如“恩准”等。在“标准”等义项中古代写作“準”,如“準则”; 65.涂塗古时,“涂”有“道路、涂抹、姓氏”的意思;“塗”有“泥、道路、涂饰”等义项。在“泥”和姓氏方面,两者是不能混用的。如塗炭、涂雅詞、當塗縣志等。66.著箸“箸”本指筷子,在“显著”的意义上可与“著”通。有些书名中“著作”的“著”写成“箸”,应照录,在规范题名中须改回“著”。67.据據“据”读j时无繁体,如“拮据”(有劳苦、困难之义)等,当“根据”等义项讲时写为“據”,如“凭據”等。68.彩綵古时,“彩”、“綵”是两个字。“綵”仅用于彩色的丝织品,如剪綵。“彩”当彩
31、色、光彩讲。69.淀澱在“沉淀”意义上,用“澱”,如“澱粉”等;作“浅的湖泊”讲时无繁体,如“白洋淀”等。70.筑築“筑”字当“古代弦乐器”无繁体,当“建筑,修建”,古时写作“築”,如“修築”。71.御禦有“抵御”之义时用“禦”,与封建帝王有关或驾驶车马等义用本字。72.腊臘“腊x”指干肉;“臘”为臘月。臘肉,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腊肉,干肉。73.游遊通常姓氏中使用“游”字,大多数书名中是“遊”字。姓氏之外,“游”字与水有关,“遊”字侧重于一般游览。如清光绪时修永平府志的游智开、徐霞客遊記等。74.霉黴“黴”指黴菌,如“黴变”,但此词与“霉變”通;霉指东西因黴菌的作用而变质,
32、如“发霉”,方言中称“不吉利”,如“倒霉”等。75.雕凋琱彫鵰“雕”与“鵰”在凶猛的鸟意义上,“琱、彫”与“雕”在刻、画意义上,“凋”与“彫”在草木衰落意义上,分别是同义词。古籍雕版,多用“雕”字,个别时候也有用“彫”字。三、异体统一1.仙僊两字为异体字。“僊”为本字,“仙”为隶化字。古籍著录时照录即可。若是规范,同一名称通常使用习见者。若同一名称两字混用,容易造成检索障碍。2.毗毘“毗”有“人脐(本义)、邻连、辅助”的意思,如“毗邻”、“毗陵县”等,“毘”是异体字,如毘陵集等。3.草艸两者为异体字关系。古籍著录中可以照录。如(清)施闰章撰越遊艸等。若需统一,宜写作“草”。4.浚濬“浚”与“濬
33、”是异体字,多见于人名。现把“浚”定为“濬”的规范字。古籍中可以照录。如宋代“张浚”、明代“丘濬”等。5.敕勅两字为异体字。通常使用前者。现代规范字为前者。6.强強彊“強、彊”是“强”的异体字。7.群羣两字为异体字。在人名和书名中一般照录即可。8.稿稾藳“稾、藳”都是“稿”的异体字,本义禾秆。遇到古籍中这三个字照录即可。9.德惪悳后两者是前者的异体字。古籍著录中可照录。规范时应写作“德”。10.麟麐𪊲“麟”、“麐”,两字音义均同,是异体字,人名中两字都用,一般不宜互换。如清代的茅麐。“𪊲”是“麐”的讹字。四、形义近误1. 沄澐“沄”指水流回旋的样子;“澐”为江水
34、的大波浪。两者非繁简关系。如清末民初的郭则澐。2.版板前者多指版本,后者常用于板片。在“书版”的意义上两者可通,故遇到照录即可。如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清)施国祁撰金史板刻说等。3.裏裹前者是“里”的繁体,后者为“包裹”的“裹”。4.嗚鳴“嗚”和“鳴”,形似易误,区别就在于中间有无一小横。5.齊齋“齊”与“齋”,字形相似,音义迥异。6.塵麈 “塵”、“麈”形似而音义不同。“麈zh”指古书上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如麈尾(拂尘)、驼麈(麋鹿)7.觀顴“觀”与“顴”,字形相似,音义迥异,应注意区分。五、特殊情形1.避讳字前代人名中的避讳字一般应改回原字。如明代丘濬为避孔丘讳,又作邱浚,应著录为“丘濬”。为避清康熙皇帝玄烨讳,清代人名中常改“玄”为“元”。清雍正九年刻本潭渡黄氏族谱的重编者为黄玄豹,“玄”字谱中镌成“园”,有的书目就错成“黄元豹”了。但因避当时皇帝名讳所改的人名,如清代“陈弘谋”避“弘历”讳改为“陈宏谋”,一般不用改回。2.繁简体自动转换差异词用PmingLiU汉字输入法进行由简到繁的自动转换,个别现代用词会出现大陆与台港的用法差异,如信息、字库、项目、字段、子字段、数据、数据库、元数据、公元等,就会变成资讯、字形档、专案、栏位、子栏位、资料、资料库、元资料、西元等,校对时应予注意,该改回的不能遗漏。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