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鸭山一中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中国文化的秀丽精神宗白华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秀丽精神更值得贵重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宠爱现实世界,疼惜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隐秘。不是科学权力的隐秘,而是表现方法的隐秘。这是极其宏大的一种天赋。”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深的观看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隐秘”。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隐秘。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规律的推理、数
2、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把握物力,制造机械,造福民生。西洋思想最终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隐秘。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隐秘。论语上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呈现着天地制造性的旋律的隐秘。一切在此中生长流淌,具有节奏与和谐。老子也从他超群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
3、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隐秘,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制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而下之器表现着形而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再谈“中国人宠爱现实世界,疼惜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秀丽的象征物。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
4、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角等等,制精制美,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赐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秀丽的形式,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赐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秀丽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隐秘。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制造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把握世界的权力路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我们制造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秀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快。我们制造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猎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
5、重要的“住”,能够选择秀丽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华民族很早发觉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隐秘,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疼惜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制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猛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中国文化的秀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选自艺境,1946年,有删节)1关于“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隐秘”,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哲人仰观俯察宇宙隐秘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权力的隐秘”。 B发觉宇宙隐秘的力气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宏大的天赋。 C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
6、“事物的旋律的隐秘”不是科学权力的隐秘,而是表现方法的隐秘。 D中国古代哲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隐秘渗透进现实生活,制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宠爱现实世界,疼惜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是( )A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呈现着天地制造性的旋律的隐秘,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隐秘。 B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秀丽的象征物。 C我们将崇高意义与秀丽形式赐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 D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猎取霸权,而用来享受新年的平民式的欢快和适宜的自然环境。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7、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把握,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C中国文化的秀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宠爱现实世界,疼惜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D在重视科学制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秀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
8、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
9、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节选自宋史庞籍
10、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假:借给B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 坐:因犯罪C会帝厌兵 会:适逢D第遣使吊赙其家 第:按次序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
11、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B庞籍长于史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哄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制敌人大举进犯。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5分)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
12、元昊不得臣矣。(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 题。春夕酒醒 皮日休四弦才罢醉蛮奴, 酃醁馀香在翠炉。夜半醒来红蜡短, 一枝寒泪作珊瑚。注: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本诗为其中年所作。酃醁(ln l):美酒名。8.本诗前两句有何作用?(5分)9.三四句运用的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黑云压城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里, 。雁门太守行(2)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 观刈麦(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念奴娇 赤壁怀古四有用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
13、完成(1)-(4)题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任凭。”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像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学问分子境遇的严峻的推断,也有鲁迅式的糊涂、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
14、,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格外窘迫、尴尬,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很多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常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常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争辩的特点。学术争辩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当是
15、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同学,学术争辩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制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同学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当留意什么。比如我当时毕业论文就预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进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
16、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简洁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状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存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进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
17、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焦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渐渐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行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争辩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格外有利的地位,由于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格外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格外多,你的头脑要糊涂,要能抵拦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行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行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终算总账,你把最
18、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觉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认真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始终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高校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头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预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选自2011年11月5
19、日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对此,他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尴尬,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判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违反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王瑶教授基于对同学状况的深化了解,否定了作者为毕业论文预备的前一个题目,而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进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同学,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受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
20、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富强和变革的年月,面对着种种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6分)(3)王瑶教授指导同学的方法很特殊,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4)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8分) 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3分)( ) 任务重、工期紧、条件艰苦是水电建设的显著特性,对此,征战江河数十载,在水电站建设中屡建战功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
21、局的员工早己 。 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老师们将留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 。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 看着自然疼惜区任凭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乏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味道: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 ,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 A习焉不察 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B习以为常 习焉不察 熟视无睹 C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 习以为常 D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22年高校自主招生选拔的对象主要以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力气、或在文艺等方面有特殊
22、才能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B日渐增多的阴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阴霾天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逼,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C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集体忧虑,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公众对铺张时间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生命消逝的无尽怅惘。D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当这个简洁的问题都要作为一个话题来争辩的时候,表明白我们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文明急需提高。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 。 。 。书店还每年举办文学节,并邀请作家到书店签名售书。这家书店,已成为让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殿堂。 据说他很少去理发店,头发长了就用蜡烛烧掉,说这种剃头法又快又省钱 他穿着颜
23、色并不搭配的背心和外套,一头白发,上有火烧的痕迹 第一次来到这家书店,是二十年前,那时,当堂而坐的是八十岁的老人乔治惠特曼 又来到塞纳河左岸巴黎圣母院旁边的那个绿色门面的书屋莎士比亚书屋 但她要努力让书店走进二十一世纪,在店里安装了电话、电脑和信用卡付款机 现在,书店由他的女儿掌管。在她的管理下,书店风格照旧,室内装饰也没有转变A B C D15.请依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音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文学形象犹如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认真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需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 ,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
24、学。文学用文字作画,全部的文字都是颜色; ,全部的线条颜色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实的心情,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5分)材料一: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材料二:(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做注释中指出)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头割圆,“割之又割,以至于不行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辞海“割圆术”条)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
25、生疏。17阅读下面内容,依据要求作文。(60分)一辆旅游大巴进入山区,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吸引,便招呼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大巴连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观赏山景时,前方轰隆一声巨响,大巴被山体滑坡滚落的巨石砸中,落入万丈深谷。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对此,一般人可能会庆幸地说:“幸好我们不在车上!”而这对情侣却难过地说:“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车上的人或许就不会患病这场劫难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B(“发觉宇宙隐秘的力气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不符合文意)2、A(属于对“中国人本能地
26、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隐秘”的阐述)3、C(A项“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其中的真谛与乐趣”属无中生有;B项“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与原文不符;D“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秀丽精神”并不是我们“摆脱贫弱的地位”的途径)4D解析 第:只是。5C6A解析 “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7(1)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2)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解析 第(1)句,译出大意给2分,“数”“善”“寝”译对一处给1分;第(2)句,译出大意给2分,“称”“当”“臣”译对一处给1分。庞籍,
27、字醇之,是单州成武人。考中进士。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做宰相的才能。(朝廷)预备编修天圣编敕,(庞籍)升为群牧判官,于是请他人代为转达奏章说:“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这是一种重视武备的表现。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臣私下觉得很迷惑。假如这样,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恳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又上奏说:“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结交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孔道辅对人说:“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
28、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任开封府判官时,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上对下的告谕)免除工人市租。庞籍说:“宋朝建朝以来,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应当杖打内侍。”命令有司说:“从今以后宫中传命,不要马上接受。”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庞籍从祠部员外郎被罢免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范讽因此而贬官,庞籍也被降为太常博士。不久又官复原职,调任福建转运使。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攻破五龙川,边疆百姓被焚烧掠夺几乎完尽,庞籍到任后,才稍稍修治好。驻守军队十万人却没有坚壁完垒,都分散驻扎在城中,由于
29、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谷旁边修筑招安砦,多次招募百姓就地耕种,将收获的粮食作为军需之用。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前来投降,庞籍说:“这其中有诈。”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数月后,元昊果真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不久元昊又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正值仁宗厌恶战斗,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派遣庞籍回报书信,叫旺荣做太尉。庞籍说:“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都是官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仁宗身体不适,庞籍曾隐秘上疏,恳求选择宗
30、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言辞格外恳切。(庞籍)被调往定州,奉诏回到京师,上书朝廷告老还乡,不久以太子太保的职位退休,被封为颍国公。后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废朝、临奠都未实现,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追赠司空,加封侍中,谥号“庄敏”。8.以歌姬舞醉,美酒盈尊渲染了宴会之乐。反衬下文酒醒观烛的凄凉。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9、手法:比方和拟人(情景交融也可)。将残烛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姿;“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红烛消融的一刻,似流着难过之泪,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坎坷的身世,平添一分酸楚与凄凉。物我一体,情景交融。1
31、0.略 11、(1)答案E 3分,A 2分,C 、B、D不给分。【解析】B项“批判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错误。C项王瑶教授建议作者把“第一个题目”“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D项“侧面描写”理解有误,写“自己的亲身经受和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呈现王瑶对同学尤其是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属于正面描写;另外,文章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介绍不具体,只是说“直到1985年,才开头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2)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像的,都包括“清峻”和“通脱”两方面,而王瑶恰巧具备这两个特点。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学问分子境遇的严峻的推断,有鲁迅式的糊涂、冷峻,敢于直面现实;王瑶有一种
32、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文革中,当其他学问分子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尴尬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6分,每点2分)(3)平常放任不管:从来不给同学上课,每周跟同学闲聊一回(或:无为而治,一入学只开一个书单,任同学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制造)。在学术争辩的关键时候点醒同学:针对同学毕业论文的选题,赐予方向性的训练。在人生的关键阶段点醒同学:给你以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或“告诫同学要厚积薄发;训练同学要抵制诱惑,学会拒绝”)(6分,每点2分)(4)“沉潜”是成就高校问大事业的必经之路。“沉潜”有助于排解外在的干扰,静心做学问,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制造。“沉潜
33、”有助于蓄势,对好的论文选题,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状况下不急于完成,酝酿几年,才能做好;“沉潜”有助于厚积薄发,作者牢记导师沉潜的训练,并身体力行。从1960年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到1985年开头源源不断地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这是沉潜二十五年的必定结果。“沉潜”有助于抵制诱惑。沉潜于学术深处,生活深处,才能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远离浮躁虚华,避开诱惑。(8分;观点明确2分,能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合理阐释,得6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12、答案 B(3分)解析:习以为常是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觉得很平常。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熟视无睹:虽然经常观看,
34、还跟没有观看一样,指对应关怀的事物漠不关怀。依据句意选B。 13 C【A“主要”和“以为主”重复。B“不仅”位置不当,递进美系也不恰当。D缺主语,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文明与提高也不搭配。】14 B 15. 答:、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 绘画是用笔墨写作16 【答案】涉及到原则的事情要坚持,但有时事物又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又要实行变通的方式。试题分析: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题目,首先明确两则材料的内容其次再谈生疏。17 面对突发的劫难,我们都不是先知先觉,无法事先做出选择。但事后,我们是先庆幸自己躲过一劫,还是先悲悯同行者的不幸?这是对我们心灵的考问,拷问着我们的良知,拷问着我们的情怀,拷问着
35、我们的道德水准,拷问着我们的精神境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不是处于“命悬一线”之际,但也时常都会闪出“这一念”,而“这一念”往往就是一块试金石,在测试着我们心灵的“善恶、美丑、高下”。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记叙文要紧紧扣住“这一念”的萌生过程以及对它的感受、感悟去演绎,谈论文则要紧紧扣住“这一念”的前因和后果、趋势去透析,从而彰显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鞭挞人性中“假、丑、恶”的污垢。慈善之心,虽然人皆有之,但善恶之分,往往系于一念。 在人际交往中,尽管很多人都以和善自诩,但当面临利害冲突时,却往往会本能地趋利避害。为什么有人认为驾座后边的位置最平安,就是由于司机在遇到险情时,会下意识地寻求自保。慈善之心,虽然人皆有之,但善恶之分,往往系于一念。只有当善意源于自发、善行成为习惯,视“难得如此”为“本该如此”,“为他人着想”才不会是良心发觉的一时冲动,而是扎根于心灵中的主体意识和一以贯之的美德。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