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安市第一中学2022-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见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生疏的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墨家学派的诉求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智者学派的主见百科全书派的共
2、同追求ABCD3、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见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4、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上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5、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
3、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见的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朱熹李贽ABCD6、人性是先秦以来始终争辩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生疏,宋明理学家主见“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7、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来宾,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
4、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9、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学问分子运动,但是启蒙学问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开放广泛的沟通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名流和学术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很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一些高校成为争辩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BCD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见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11、卢梭和洛克都是出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
5、的主见中,与卢梭的主见不同的是A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C人民有权抵制和转变违约政府D人人生而自由公正1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和重要性1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铺张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全都D留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14、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
6、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确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供应了观看世界的新视角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15、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与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大事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学问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冲突不行调和16、19世纪八九十年月,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
7、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A、开头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训练D、关注西方科技17、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受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发昌机器厂创办京师高校堂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党改组ABCD18、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很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见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处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8、A政治宣扬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19、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呈现了有着猛烈共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古典主义D理性主义20、20世纪30年月,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白新政已使全国重现富强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躲避现实来求劝慰的心态D说明白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2
9、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22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老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老师传授任何有违反圣经上帝造人训练的学说。此法在该州始终适用到1967年。据此可知A1967年后美国开头接受进化论 B斯科普斯言论违反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 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23、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毁灭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同学冉耕字伯
10、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觉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2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丽。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进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A新的技术和制造超出一国范围B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头走向结合C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D科学争辩朝着综合性方向进展25、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成功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C.对工人与农夫阶级地位的重新生疏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快速开放二:材料解析题:26、(18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
11、答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很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材料三:主见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
12、,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提倡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8分)(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6分)(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扬维新理论上的贡献。(4分)27、(20分)大历史观主见用宽视野对历史进行整体生疏,从长远的社会进展
13、看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以此了解历史进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视角一 洞悉中外并生的“思想富强”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富强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气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留意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富强时代”到来的因素。(8分
14、)视角二 生疏影响近代的“东西文明”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气获得显著进展。这基于两个缘由: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 来,而西欧也已预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进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2)依据材料,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8分)视角三 探寻各具特色的“文明传承”西方文明进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制造了绚烂的文明后
15、走向了年轻。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制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日,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始终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文化接力”的观点?说明理由。(4分)28、(12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力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训练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训练。”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头
16、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宏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宏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宏大,更艰苦。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三: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阅历、失败时期的阅历和患病挫折时期的阅历后制定的。”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问题:(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
17、见。联系所学学问,指出此类主见的乐观意义和无法实现的缘由。(3分)(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4分)(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月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缘由。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宏大,更艰苦。”(3分)(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阅历之间的关系。(2分)2022-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1、C 2、 A 3、D4、B5、D 6、D 7、B 8、A 9、A 10、C 11、A 12、A 13、B 14、C 15、B 16、D 17、D 18、C 1
18、9、A 20、C 21、B22、C23、D24D、25B二、材料解析题答案:26、(18分)(1)孔子:仁、礼、中庸;(2分)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2分)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觉“自我”;(2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2分)(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推断是非的标准;(2分)顾炎武:留意实学,经世致用;(2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敬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分)(3)康有为。(1分)孔子改制考。(1分)翻译天演论;(1分)宣扬、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1分)27、(20分)(1)东方: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19、;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的崩溃。(4分,任答两点即可)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进展:工商业的富强。(4分)(2)中国古代制造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拓、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4分)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化进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4分)(3)赞同:西方文明经受了阶段性毁灭和新生式的大起大落,西方文明的进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中华文明的主体始终都是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连续性和扩展性,不断吸取其他民族的文明,扩展着中华文明的容量。(2分)反对:中西文明都是波浪
20、式前进的,不断在衰落和再次制造中走向辉煌的。西方文明经受了阶段性的毁灭和新生式的大起大落,西方文明的进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中华文明也有波浪式和衰落、兴起的周期。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让人感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连续的、扩展容量的。(2分)28、(12分)(1)主见:训练救国。(1分)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养,是进步的爱国的。(1分)缘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转变,此类救国主见无法实现。(1分)(2)背景:三大战役成功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成功。(2分)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2分)(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月持续增长;50年月末60年月初下降;60年月中期恢复。(1分) 主要缘由: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方案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难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分)缘由: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阅历;任务的长期性、简洁性和困难性。(1分,)(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阅历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功的重要保障。(2分)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