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下图为某地人口诞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解析:选A开头时,诞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终诞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其次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倍)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诞生率远大于死亡率D增长速率是固定的解析:选D生物学的很多学问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
2、形式表达,常见的是曲线、表格和公式,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理解生物学学问,有利于机敏把握学问内部的含义。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确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K值。“J”型增长是抱负的条件下发生的,增长率不变,但增长速率越来越大。3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高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猜想某个动物种群数量将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种群的年龄组成解析:选B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叶片的光照面积,使光合作用强度
3、增加,进而使有机物积累量增多,产量提高;确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环境是变化的,K值也会随之变化;题干中池塘是人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能维持整个生物群落尤其是鱼类的增长,所以要持续投放饲料,来满足鱼类的需求;年龄组成能推想出种群的诞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进而猜想种群密度的进展趋势。4.下列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种群增长过程中毁灭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ae期间种群诞生率均大于死亡率解析:选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在确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种群增长过程
4、中毁灭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之前进行;ae期间种群诞生率死亡率,e点时诞生率与死亡率相等。5.如右图表示某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Bt2t3时间内甲种群诞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诞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t1t2时间内甲、乙两种群呈“S”型增长,甲种群从t2开头毁灭环境阻力D用恒定容积的液体培育基培育某种细菌,其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可能如甲曲线解析:选C从曲线可看出,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竞争力小于乙;t2t3时间内甲种群诞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诞生率大于死亡率
5、;环境阻力是始终存在的,而不是毁灭在t2以后;由于培育基体积确定,养分物质被渐渐消耗,有毒物质产生,而使该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可能如甲曲线。6关于右侧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A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B迁入率由序号4或序号5代表C序号2代表诞生率或死亡率D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解析:选C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诞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的影响。另外,年龄组成也能通过影响诞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诞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2代表诞生率、3代表死亡率。7下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6、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诞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解析:选D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诞生率大于死亡率,且诞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诞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超过d点后诞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年龄组成才属于衰退型;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维持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诞生率和死亡率是打算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
7、,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诞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8下列调查活动或试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确定偏小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留意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解析:选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其次次捕获的个体数)/其次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会导致其次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调查
8、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做到随机取样,若只以患者家族为调查对象,所得发病率比实际值偏大。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趋暗的生活习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则掉落到试管中的土壤小动物会增加。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统计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时,只统计其中两条相邻边线上的个体(含顶角);假如四条边线都统计,会使结果偏大;假如不统计,将使结果偏小。9为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状况,某争辩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试验,定期对不同培育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上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9、B三组的培育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育温度最适宜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D三组的养分物质初始供应量可能不同,C组的养分物质初始供应量最少解析:选B由图可知,三条曲线变化不同,可能是受到了不同外界因素的影响。三条曲线中b曲线的峰值最大,说明其培育温度可能最接近最适温度,环境容纳量最大。若只从养分物质初始供应量的角度考虑,c曲线种群数量最少,可能最初供应的养分物质最少。10下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当有内源性因素B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
10、大C由图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D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解析:选D由题图可知,当温度分别为30、32.5、35时,最适湿度也相应递增;当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由于还有其他因素如食物、空间、种内斗争等,其种群数量不行能按指数方式增长。11某小组进行“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试验时,同样试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育(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依据试验结果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育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试管内种群的
11、K值与试管I相同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C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受了“J”型增长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头下降解析:选A环境容纳量也称K值,它随着环境条件的转变而转变,与起始酵母菌数量无关,故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I不同。二、非选择题12(2022四川高考)为防治农田鼠害,争辩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像、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确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供应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类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打算的;b点以后田鼠
12、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缘由是_。(3)与曲线相比,曲线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若在农田四周合理植树可把握鼠害,从而挂念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解析:(1)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本题中为大豆。猛禽与田鼠的关系是捕食关系。(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主要由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打算。图中b点以后田鼠数量的上升与环境变化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豆植株不断生长、株冠形成对田鼠起到遮挡作用,使田鼠不宜被天敌发觉。此外,田鼠的食物也在增加。(3)比较曲线和曲线可知,曲线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相对较大;该农田生态系统可通过合理植树,
13、适量引入田鼠的天敌,从而调整能量流淌的关系,使能量最大限度流向对人类人益的部分。答案:(1)大豆捕食(2)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3)更大能量流淌13(2021山东高考)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接受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依据下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只/m2。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2)稻田中经把握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填“”或“”)表示将有害生物把握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
14、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把握在图中A、B、C三点,则把握在_点时收益最大。(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削减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解析:(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分析取样调查表可知,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2)。(2)将有害生物把握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可用曲线表示;A、B、C三点中将有害生物密度把握在B点收益最大。(3)通过生物防治可以削减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水稻生长所需的无机
15、物。答案:(1)随机取样16(2)IB(3)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14(2022新课标全国卷)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状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移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试
16、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移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试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填“相同”或“不同”)。本试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解析:(1)该草原上全部的雌鹿和雄鹿属于同一种群。(2)该草原上全部生物共同形成一个群落。(3)结合题意可知,本试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雄鹿和雌鹿。若假说成立,将项圈和棍棒同时抛出的丙组,狗叼回第一漂移物的时间最短。为了保证明验结果牢靠,各组项圈和棍棒抛出的距离应当相等。答案:(1)同一(2)群落(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