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说:讲解。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居住。C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 住:担当。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解析B项,“住”应解释为“停留”。答案B2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为天下兴利除害 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答案C解析C项,动词,作为。其余三项均为介词,替。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五祖夜至三更 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C未知根本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解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
2、”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答案D4下列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何以渐顿 B大王来何操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解析D项为推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答案D5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五祖(于)夜至三更(时),唤慧能(到)堂内。B法以心传心,(你)当令(自己)自悟。C(假如)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这里)。D何以(区分)渐(与)顿?解析B项,应为“当令(弟子们)自悟”。答案B6下列王维的诗句中,最能体现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项是 ()(3分)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山光悦
3、鸟性,潭影空人心。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解析B项,最能体现受禅宗影响,该诗原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写禅院的山光、潭影给人的感受。答案B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1题。慧能受法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南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
4、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夜受法,人尽不知受:赐予。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去:离开。C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宗:派别。D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疾:快速。解析A项,“受”的意思是“接受”。答案A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B.C.D.解析A项,连词,和;动词,等到。B项,介词,用;连词,用来。C项,副词,全都;动词,吃完,吃光。D项,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所以。答案D9下列语句中分句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C见迟即渐,见疾
5、即顿。D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解析B项是假设关系,其余三项是并列关系。答案B10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五祖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可怕别人加害慧能,所以选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隐秘传授金刚经。B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后,宣布慧能是自己的传人,为六祖;同时告诫他本门的秘笈是“以心传心”,要引导弟子们自悟。C弘忍传授完金刚经后,身体格外虚弱,已经到了气如悬丝的地步,为了爱护好本门的法器,他要求慧能赶快离开佛堂。D“南能北秀”都属于弘忍一派,因传人有南北分别,所以这样说。神秀大师处北方,故称“北秀”;慧能居南方,故称“南能”。解析C项,理解错误,“自古传法,气
6、如悬丝”不是形容身体虚弱,而是说传授法器时的危急。答案C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译文:_解析翻译的重点是对一些佛教专用词语的理解。如“法”“渐顿”“见”等。答案为什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分呢?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的见性有快有慢,领悟慢的,就接受渐悟,领悟快的,就接受顿悟。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却有灵敏与迟钝的区分,所以才有渐、顿之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慧能拜师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7、。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8、”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节选自坛经卷二)1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却:回头。B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持:拿来。C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宿:预备。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发:支配。解析C项,“宿”的意思是“过去的”“平素的”。答案C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B.C.D.解析A项,都是介词,表处所。B项,副词,就;连词,却。另留意“人即有南北”的“即”也不同于第句中的用法,这里的意思是“是”。C项,都是“就”的意思。D项,都是“特
9、意”的意思。答案B14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 ()(3分)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A B C D解析是描述弘忍大师的。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忱,不能表现其悟性。排解这两项即可。答案A15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B弘忍和尚曾在
10、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说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见当时传法的盛况。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格外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解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答案D1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5分)译文:_(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5分)译文
11、:_解析(1)句中“乃”“持”是翻译的重点,同时要留意疑问语气。(2)句中“行者”不同于现代汉语,“踏碓八余月”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2)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参考译文】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一般百姓。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困的日子,靠在集市上卖柴为生。有一天,突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
12、候,突然发觉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我在那里观察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原来就与佛教有缘,就马上告辞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日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觉有很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支配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