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今河南境内,古代曾有郑国、宋国等诸侯国存在,这与下列哪一选项有关 ()A甲骨文的记载 B西周分封制C郡县制 D世袭制2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B宗法制度开头瓦解C封国实力减弱,周王权力加强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宗族权力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
2、与安排,稳定统治秩序4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这是为了论证下列哪一制度存在的合理性()A分封制 B宗法制C嫡长子继承制 D一夫一妻制5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经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C“国”与“家”的结合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人同伦7关于以下两幅
3、图片所反映的官职的记载,从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 图一 图二A图一: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B图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C图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D图二: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8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转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C中心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9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实行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
4、织是指()A中心集权制 B郡国并行制C郡县制 D分封制10“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该制度是()A秦朝三公制 B秦朝“朝议”制C隋唐三省制 D明朝内阁制11宋朝“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说明宋朝()A中心集权加强 B中心集权减弱C政治局面不稳 D郡县制度取消12“汉朝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据此,对汉朝选官标准的推断,说法最全面的是()A以孝廉为标准 B以才学为标准C以品德和才学为依据 D以贤良方正
5、为依据1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拓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4以内侍监督和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化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进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A中朝内阁军机处B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D中朝内阁中书门下15“省”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
6、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隋唐的三省又称“计相”,总管国家财政B宋朝的三省长官权力进一步加大C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D明朝以内阁取代中书省的职能二、非选择题(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共40分)16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下面三幅地图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图二图三(1)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何种地方行政制度?(3分)(2)图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影响为什么会前后不同?(6分)(3)图二与图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差别是什么?(3分)(4)分析图三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7、和影响。(6分)17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则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三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谕高校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
8、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著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直。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 清圣祖实录卷69请回答:(1)材料一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有人认为这种制度下的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试分析该观点形成的缘由。(6分)(2)依据材料二,可知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不同,元朝中书省的职能是什么?地方上行中书省的设置有何意义?(6分)(3)依据材料三,康熙帝在当时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设置的作用是什么?(4分)(4)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需要解决两对冲突,这两对冲突分别是什么?我国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进
9、展演化的趋势是什么?(6分)答案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B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有关。2A噩侯反叛周王室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趋向衰落。禹听从周王命令擒获噩侯说明周王仍旧有肯定实力。因此选A。3D由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秩序,故D项为正确选项。4B从材料中的“尊祖”“敬宗”“宗庙严”“重社稷”反映了宗法制的合理性,宗法制将“国”与“家”联系起来,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5BA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材料中不能反映,D项中的神权在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本题材料说
10、明白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稳定,并没有体现“国”“家”一体。6B7C图一反映的是“御史大夫”一职,不掌“武事”,掌监察,故A、B两项不正确;图二反映的是“太尉”一职,太尉挂念皇帝管理军务,故正确答案是C项。8C依据材料信息“政府组织上”、“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可知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A、B、D三项均不是嬴政的首创。9B由材料中“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和“派遣新任命的王侯”说明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故该制度是郡国并行制。10C唐朝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拟诏,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监督。11A材料反映了宋朝收地方之权尽归中心,从而大大加强
11、了中心集权。12C从材料中的“孝廉”“茂才”“贤良方正”“孝悌力田”来推断,汉代的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品德和才学。13D内阁成员都是入仕后的官员,故排解A项;内阁成员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且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决策机构,故排解B项;后来内阁地位虽上升,但未统管六部,六部权力和内阁权力在明代不同时期有所消长,排解C项。14A汉武帝时的“中朝”、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都是由皇帝的内侍、近臣等组成,以帮助皇权,并成为国家正式机关,符合要求。而中书门下是宋朝的中心机构,长官行宰相之职,与题干叙述不符。15C依据题干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计相”总管国家财政是在宋朝,故应排解A;宋朝加强中心集权而
12、实行措施减弱相权,故应排解B;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取代中书省的职能,故也应排解D;所以选C。16(1)图一:西周分封制;图二:秦朝郡县制;图三:元朝行省制度。(2)影响:西周时期,分封制巩固周朝统治,扩大周朝疆域,推动奴隶社会走向强盛。春秋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则表现为诸侯国不再敬重周王,消灭了诸侯间相互争夺和混战。影响不同的缘由:西周时期,分封制刚刚实施,周王有较大权威,各地诸侯多数与周王有亲密的血缘关系,故分封制能够起到保卫王室的作用。西周后期,周王室势力下降,各地诸侯则势力增加,诸侯与周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周王失去对诸侯的约束作用,故分封制直接导致了诸侯争霸割据的混战局面。(3)形成了中心
13、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作用和影响: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心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并改造了行省制度,始终进展到今日。解析第一问结合地图可以猎取有效信息,即诸侯国、秦朝的疆域图和元朝的行省。其次问前一小问,可结合所学学问进行回答,留意把握前期的乐观作用为主,后期凸显其消极作用。缘由主要从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诸侯国实力的变化入手分析。第三问和第四问主要依据所学学问进行回答。17(1)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执行政令)。缘由:唐实施三省六部制,三省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议政,相权分散,既可集思广益,又便于皇帝的把握。(2)元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意义: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3)机构:“南书房”。作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相互制约,最终集权于皇帝。(4)两对冲突:中心与地方;君权与相权。趋势:中心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把握与管理;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减弱,直到宰相制度被废除。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