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抵制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整。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学问,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育人们敬重自然进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途径。二、教学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2、举例说明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看其稳定性。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2、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解决方法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整的存在,进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解决方法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的教学,已为同学理解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再借实例说明之。四、课时支配2课时。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具预备:图片、动画。六、同学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争辩。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问题
3、探讨教材P109,引导同学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争辩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筑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试验,引导同学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缘由。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同学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老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进展到肯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
4、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力量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它包括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同学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设置下列问题: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削减,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削减?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5、生态系统的
5、自我调整力量是无限的吗?老师总结归纳。同学阅读教材P110111相关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分别是什么?3、草原、北极苔原、森林生态系统,抵制力稳定性谁强谁弱?恢复力稳定性谁高谁低?4、抵制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自身的组分和养分结构关系如何?恢复力稳定性呢?5、抵制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如何?老师总结归纳:“抵制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抵制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整力量。“恢复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
6、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退了,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1、自动调整力量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和完善的养分结构。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系统抵制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完善的养分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整机制,进而抵制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反馈调整是生态系统自动调整力量的基础,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整主要依靠群落内种间关系(主要是捕食)和种群内的种内斗争而实现
7、的。2、自动调整力量与生态系统成分和养分结构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整力量与其自身的成分和养分结构成正比。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养分结构越简洁,自动调整力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整力量与抵制力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抵制力稳定性的强弱取决于自动调整力量的大小,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即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与其自身的成分和养分结构的简单程度成正比关系。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整力量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整力量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抵制力稳定性不能发挥作用于,恢复力稳定性得以充分体现,最终使其恢复接近原状或代之以另一全新的
8、生态系统,并且重新具备抵制力稳定性,又表现出自动调整力量。一方面,不同的生态系统表现出的稳定性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取决于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我们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同学阅读教材P111相关内容。老师指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状态;人类生存与进展的命运就把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三)总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四)作业布置教材P112练习。(五)板书设计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自我调整力量1、生态系统稳定性2、反馈调整二、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
9、稳定性 概念1、抵制力稳定性 缘由 规律2、恢复力稳定性3、二者的关系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一、目的要求设计一个生态缸,观看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养分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有亲密的关系。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设计时考虑系统内不同养分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构建一个正常运转的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将少量的植物(如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仙人球等),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如蚯蚓、蜗牛、小乌龟等)和微生物(如花土中的微生物等)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花土、沙土、水分、矿物质、二
10、氧化碳、含氮有机物等)放在一个玻璃缸(大小约:100cm70cm50cm)内,密封,就形成了一个人工模拟的微生态系统生态缸。在生态缸的生态系统中,浮萍、水草、蕨类植物、杂草、仙人掌、仙人球等植物能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除供自身呼吸以外,还可供蚯蚓、蜗牛、小乌龟等动物的呼吸。同时还给这些动物供应了食物。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粪便被其中的微生物分解,分解产物又可作为生产者的养料。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呼吸放出的CO2,也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供应了原料。由此可以看出,在生态缸中,由于既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流淌,因此该生态缸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11、。三、试验材料蚯蚓810条,蜗牛57个,小乌龟23只。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玻璃板45m2,粘胶足量;沙土810kg,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自来水足量。四、方法步骤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10cm。在缸内低处倒进水。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值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开阳光直接照射。每一个星期
12、观看一次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的变化,并且进行记录。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也可制作成开放型(即不加盖)。前者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学必需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的生物数量要合适。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土保持干燥,可在沙土下铺垫一张塑料布,以防止缸中水(气)渗透上来。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当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五、观看记录让同学设计一份观看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状况,水质状况(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及基质变化等。定期观看,同时做好观看记录。假如发觉生态缸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生态缸系统的稳定性已破坏,记录下发觉的时间。依据观看记录,对不同生态缸进行比较、分析,说明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异的缘由。六、结果和结论依据观看结果完成试验报告。(三)总结制作生态缸的要点。(四)作业布置教材P114技能训练和教材P115自我检测。(五)板书设计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看其稳定性目的要求基本原理试验材料方法步骤观看记录结果和结论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