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第三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教学目标:()简述“一国两制”宏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宏大意义。()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生疏“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实践意义。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成功回归祖国。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课前自主学习1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2初,提出“的宏大构想。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的回归有利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进展。1982年,英国首相访问中国;中英双方打算通过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宣布:中
2、国将于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的宏大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澳门回归:年月日,中葡两国政府进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 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 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心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实行。2.1987年开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鞥方面进行沟通。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最终被打破了。3.1990年,台湾成立。同年,大陆成立。“”是两岸关系进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后来虽因台独势力使两岸关系陷入困难,但直接”三通“的呼声日益高涨。4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
3、双方重申坚持“”,反对,主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进展。课堂合作探究学问点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情景激疑 为实现祖国统一,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这一宏大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提出的。那么,什么是“一国两制”呢?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内涵如何?有什么意义?学问归纳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时代背景(1)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2)海峡两岸长期分裂,祖国统一的要求格外迫切。(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接受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1)形成:20世纪80年月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后
4、来,他又在多次谈话中,对这一构想进行了全面阐述。(2)含义:“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评价:“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典例剖析 【例1】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月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变式题1】 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最初动机是 ( )A.解决香港问题 B.解决澳门问题 C推动对外开放 D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学问点二香港、澳门的回归情景激疑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
5、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到祖国怀抱。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澳门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其解决有何意义? 学问归纳 1香港回归 (1)条件;一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进展,为香港回归制造了有利条件;二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供应了一个可行的方案。(2)历程: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会谈,邓小平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并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闸题上没有圊转余地即“应当明确确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最终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中英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
6、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心人民政府的香港特殊行政区,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3)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进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澳门回归:1999年12且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3港、澳回归的意义:(1)解决了中国对港、澳的主权问题。(2)是中国政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运用。(3)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
7、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供应了范例。典例剖析 【例2】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行能是成功,由于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是指 ( )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荣誉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主动权就越大 D英国霸权地位丢失 【变式题2】中国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的谈荆快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 ) A中国综合国力超过英、葡两国 B“一国两制”构想兼顾各方利益C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英葡两国顺应历史潮流 学问点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情景激疑。 有人说:“台湾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就能实现统一;也有人说:“台湾问题纷繁
8、简单,难以实现统一”。你同意上述观点吗?学问归纳 1两岸关系的缓和:(1)缘由:一是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党和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缓和与沟通。(2)表现:0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心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开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沟通。2,两岸关系的进展:(1)两岸关系进展的历史性突破:20世纪90年月初,海峡沟通基金会、海峡两岸
9、关系协会相继成立,分别代表台湾与大陆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两岸民间的沟通不断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2)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进展: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见台海和平稳定。3制止制造分裂的图谋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
10、华儿女一道,坚决阻挡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典例剖析 【例3】1979年,全国人大宣布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表现在 ( )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 美国断绝与台外交关系,遏制了台独势力两岸相互投资设厂台湾当局对“三通的限制渐渐放宽 A B C D【变式题3】关于阻碍祖国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的因素最完全的叙述是( )A台湾当局 B。台湾人民 C。台湾的军队 D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巩固测试1.“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是指(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经济制度 D两种文化制度2.“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香
11、港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 )社会主义原则 祖国统一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长期共存,相互监督原则A B C D3.海峡两岸以民间对话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和会谈,取得的最大成果消灭在A1979年 B1992年 C1995年 D2000年 ( )4.在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国曾经提出以主权换治权,其实质目的是( )A保持香港连续富强 B促使香港脱离中国 C连续维持殖民统治 D保持香港的自治权5.香港、澳门能够顺当回归,最根本的缘由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政府的乐观争取 C英国、葡萄牙的衰落 D中国改革开放及国力的增加6.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A接纳了英
12、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赐予特殊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C在主权问题上实行了更加机敏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7.2005年夏,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民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三位均表示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这表明( )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心愿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台独”遭到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反对 国民党、亲民党、新民党访问大陆为两岸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公平对话树立了典范 A B C D。8.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句蕴命的历史信息是( )A渴望祖国
13、统一 B.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都分 C反对外来势力 D.赞扬“一国两制”9.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进行两党公平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心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公平会谈 B统一后两党可以连续合作C中国共产党预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统一后台湾与中心可以地位公平10.应中共中心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4月26日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头为期8天7夜的“和平之旅”。右图为连战访问大陆的路线示意图。(1)孙中山是国共两党共同仰慕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连战访问大陆的第一站就是去南京拜谒中山陵,胡锦涛在与连战的会谈中也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决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结合国民革命运动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决支持者、合作者。2)连战在祭祀祖母时说:我的祖母掩埋在这里,60年来连家没有一个人能够来祭拜,我们当子孙的人感到格外愧疚。这是大时代里的小历史,但对我家族、个人来讲是很辛酸的历史。两岸分别,导致了连战家族、个人的辛酸历史,同时也是两岸炎黄子孙心中的伤痛,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两岸分别的缘由。 (3)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从中你得到什么生疏?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