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双基限时练(十三) 荷塘月色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脉脉(mò) 倩(qiàn)影 媛(yuàn)女 鹢(yì)首 B.袅(niǎo)娜 黔(qián)首 仓颉(jié) 机杼(shū) C.舔舐(shì) 啾啾(jiū) 演绎(yì) 苔藓(xiǎn) D.麋(mí)皮 释鳏(ɡuān) 煤屑(xiè) 料峭(qiào) 解析 B.杼:shū—zhù。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精打采 瞌睡 安之若素 久违 B.花枝招展 惊蛰 若即若离 蓊郁
2、 C.深居简出 斑驳 冥思苦想 岑寂 D.天作之合 滂沱 展露头脚 暮霭 解析 D.展—崭,脚—角。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米手机凭借互联网销售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销售业绩,一时成为国产手机的众矢之的,华为、中兴等手机厂家也纷纷效仿这一模式。 B.月光如水的夜晚,沏一壶清茶,邀三五好友,共聚院中的葡萄架下,海阔天空地畅聊一番,忘却尘世的纷扰,该是何等的满足! C.嫉妒心强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取得了成就,不仅不赞一词,反而会恶语相加乃至造谣中伤,使对方激情消减,名誉受损,甚至产生更坏的结果。 D.江西三清山素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
3、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的美誉,所到之处,但见奇峰林立,深谷清幽,果真名正言顺。 解析 众矢之的:很多支箭所射的靶子,比方大家攻击的对象。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宽敞;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名正言顺:名义正值,道理也讲得通。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新华社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玉兔号”月球车已经恢复到休眠前正常的信号接收状态,但机构把握特别的故障仍在分析排查中。 B.圆通速递公司违规收寄危急化学品,导致一死九中毒。在媒体曝光后,“夺命快递”寄出地湖北省沙洋县快速应急预案,把
4、握了1名化工责任人和1名快递公司人员。 C.第三次进入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的中国选手李娜,20战胜对手,获得澳网女单冠军,成为第一位两次获得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网球选手。 D.索契曾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如今借着奥运会的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2年冬奥会让索契从一个地区性避暑胜地变成了世界级的商务和旅游中心。 解析 A.句式杂糅。“据”与“显示”杂糅,去掉“据”。B.成分残缺,缺谓语,应是“启动”“应急预案”。C.语序不当。将“亚洲”放在“第一位”前面。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________,
5、画家、诗人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肯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①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②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洁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④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气无处使 ⑤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⑥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A.④⑥①③②⑤ B.②④⑤①⑥③ C.④⑥③①⑤② D.④⑤②①⑥③ 解析 ④与⑥构成转折,引出意匠,③解释意匠。 答案 C
6、6.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威尼斯》。为便利识记,请用一段话将这几部作品串联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逝,《春》天最终来到了,处处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船上他又想起了在《威尼斯》的那段时间。 7.请先给下面这幅图画命名,不超过6个字;然后用
7、一段话描述这幅画所蕴含的意境。描述要求:合抱负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命名:《一棵树》(实);《召唤》、《呐喊》、《孤独》、《独舞》(虚)。 (2)描述意境:风沙漫漫,荒野茫茫。一棵树,孤独地直立在一望无际的广袤的原野上。她瘦弱,她单薄,却昂起不屈的头颅,倔强地为生命呐喊。她不媚俗,不弯腰,用共性描绘人生的张力,用精神标注灵魂的
8、高度。 二、课内阅读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行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上文中标有“”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一组是( ) A.淡淡 静静 薄薄 弯弯 B.薄薄 淡淡 静静 弯弯 C
9、.静静 薄薄 淡淡 弯弯 D.静静 淡淡 薄薄 弯弯 (2)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 ) A.月光下的荷塘 B.月下荷塘的荷花与树木 C.荷塘上的月色 D.在月下荷塘上的所见所闻 (3)“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这种“好处”到底是( ) A.由于不能朗照,显得特殊安静。 B.由于不能朗照,表现出了静美淡雅的韵味。 C.由于不能朗照,正好与作者期望求得舒适的心境相吻合。 D.由于不能朗照,适合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4)指出下列比方句中本体和喻体的相像点。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②(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否可作如下颠倒?为什么? ①斑驳的参差的黑影 ②稀疏的杨柳的弯弯的倩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改为“印”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1、 (7)“光与影”怎么与“名曲”相通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酣眠固不行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理解不够精确 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月淡”“月朗”的感受和生疏,是与他当时的思想、感情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分不开的。 B.作者认为淡云遮月的夜晚
12、更独具特色,是和他当时彷徨、孤独 的心情分不开的。 C.作者感到月光明丽、撒辉如银的夜晚经常是人们宠爱的,但“我”认为淡云遮月使之不能朗照,更别有一番韵味。 D.作者认为空明月朗的夜晚最能给人美的感受,而淡云遮月的夜晚只能给人带来独特的韵味。 (9)下面对这段文字写作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比方、通感等修辞手法,通过写叶、花的静谧、舒适,衬托出月色的朦胧严峻,全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B.作者运用比方、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通过写叶、花的静谧、舒适,衬托出月色的朦胧严峻,全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C.作者运用比方、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荷花、荷叶、月色
13、的美,全段重点写月色下的荷塘,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D.作者运用比方、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荷叶、荷花、月色的美,全段重点写月色下的荷塘,托物言志。 (10)这段文字共6句,可分为三个层次,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 (3)与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感情相全都。 (8)D.“最能给人美的感受”不当,应是各有特色。 (10)第一层写月光下叶子和花的情态,其次层写月光及月光下的树影,第三层总写荷塘中的月色。 答案 (1)C (2)C (3)C (4)①月光的流泻与流水
14、的流泻相像 ②朦朦胧胧 (5)不行以。“参差”指高凹凸低,“斑驳”指颜色不均,这是从大处到细处的描写,假如颠倒了,意思虽没有多大阻碍,但有一点无序的感觉。而其次句一变,意思就不同了。原句“弯弯”修饰“杨柳”;“稀疏”是形容“倩影”的,且与“斑驳”相呼应,一个颜色“淡”,一个颜色“浓”。一改就没有了原句的神韵。 (6)不好。“画”,浓淡适宜,有动感;而“印”则显得死板,不机敏。“黑影”与“倩影”原来也是在变化的。 (7)光与影若明若暗、并不均匀的和谐与名曲的抑扬顿挫、凹凸均匀的和谐是相通的。 (8)D (9)A (10)A 三、力量提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 又见荷塘月色
15、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最终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照旧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脚印 ,也不能不说是格外满足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漂动的杨柳,有好些肯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好像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由于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怯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
16、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照旧将那清爽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从前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存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摇摆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移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布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直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
17、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荣,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视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分散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铺张。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重,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
18、实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或许有人不屑,也的确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由于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闲逛,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到底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
19、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进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很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学问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需重新端详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亡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
20、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9.请简洁赏析“荷塘边随风漂动的杨柳,有好些肯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仰慕之情,布满了人情味
21、 10.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根植”与“移植”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互换。“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美丽 的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 11.请依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1)_____________
2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 (2)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当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3)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 12.作者在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亡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2)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