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项跟踪训练] 1.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为大英帝国的君主,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于1861年至1908年)则是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两人的统治时间大致同时,其统治时间交叠达四十余年之久,这一期间( ) A.英国完成了其次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工业霸主 B.大清帝国开头了现代化的进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臻完善,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 D.大清帝国镇压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解析:选C。结合史实可知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的工业霸主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其次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和德国实力上升,故A项错误;结合
2、史实可知近代清朝没有成为世界强国,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19世纪,英国的代议制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确定程度维护近代中国主权和利益,清朝对农夫运动的镇压,不会起到维护国家团结和稳定的作用,故D项错误。 2.(2022·北京东城区高三综合练习)“假如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应市场。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A.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别 B.民族纺织工业快速进展 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D.传统纺
3、织品完全商品化 解析:选A。“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应市场”说明自然经济开头解体,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别,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户纺织状况,没有体现民族纺织工业,故B项错误;“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说明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在减弱,故C项错误;“织成布匹自用或供应市场”说明传统纺织品还有一部分自用,并没有完全商品化,故D项错误。 3.1876年葛元煦留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月,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
4、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B.近代中国宽敞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西餐渐渐受到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 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 解析:选C。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扩大,但主要是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不能说明西餐已经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故A项错误;也不能说明农村吃西餐成为时尚,故B项错误;西餐在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毁灭,报刊加以宣扬,“华人间亦往食焉”,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
5、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西餐馆的毁灭,不能说明西餐已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D项错误。 4.(2022·山东泰安高三质检)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D.受到世界各国的救济 解析:选C。五四运动由国内青年同学组织发动,故A项错误;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B项错误;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因而“‘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
6、和导演却是在国外”,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不行能受到日本的救济,故D项错误。 5.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始终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视了个体的启蒙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解析:选B。依据题意,西方思想启蒙以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为基础,故A项错
7、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首要任务是国家的救亡图存,因此“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忽视了个体的启蒙,故B项正确;从材料没法推断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的缘由是否与工业化程度有关,故C项错误;也无法推断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是否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故D项错误。 6.(2022·海口高三调研)下面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其次期《申报月刊》,其中阐述的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客观因素是( ) 政府至少应当从事以下的工作: 一、统制国内的农产品,使全国的衣食二项,可以自给自足,不必依靠外洋。 二、统制国外贸易,削减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 三、统制货币及金融,使国内物价安定,民生康
8、乐。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C.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斗 D.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解析:选B。A项是主观因素,与题干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此时正处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故B项正确;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斗是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是193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且D项是主观因素,故D项错误。 7.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开放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 (古希
9、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集中、迁入、沟通,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进展。 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宽广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进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患病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经济文明的沟通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进展,不少在今日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缘由,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冲突加剧及市
10、场经济的进展有着亲热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进展的影响》 探究主题三 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沟通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毁灭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沟通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依据材料,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缘由。 (2)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美洲作物的引入对明清时期社会进展的影响。 (3)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
11、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方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第(1)问,“差异”据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进展”“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可知,西方实行民主制度,东方实行君主专制;“缘由”结合材料,从地理环境、经济形态、血缘纽带的瓦解程度三方面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关键信息“作物构成”“人地冲突”“市场经济的进展”来归纳。第(3)问,据“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可知,此观点为辩证或全面的观点,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谈看法,留意史论结合,如“保存国粹”的观点,需列举做法,然后阐述该
12、做法带来的影响。 答案:(1)西方:民主制度。东方:君主专制。 缘由:古希腊多山多岛,而中国大多是宽广的大平原;古希腊多种经济形态并存,而中国则是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古希腊的血缘关系遭到破坏,而中国的血缘关系未遭到破坏。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转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 (3)观点:辩证的观点。 看法一:“保存国粹”。19世纪60年月,洋务派主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属于“保存国粹”。洋务派的这种思想主见虽然在确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但阻碍了中国在更深层次上对西方的学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看法二:“醉心欧化”。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主见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并且要求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就属于思想文化上的“醉心欧化”。新文化运动的主见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给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这种观点存在着严峻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的弊端。(以上看法任选其中一个即可)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