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石潭记 教案精品文档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
2、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
3、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彩屏显示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3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整
4、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3齐读课文。 四、引导
5、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自然段。记录同游者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_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的
7、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第二课时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
8、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
9、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
10、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
11、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12、,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
13、,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
14、、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同步达纲练习】1对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5、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2在横线上填写所缺的句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日光下彻,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潭西南而望 , 。3请写出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的句子。 4写一种你最熟悉的花(或植物)。要写出它的特征和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注释:管仲、隰
16、(x)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从桓公伐孤竹 (2)蚁冬居山之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春往冬返,迷途失道。译文: 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 【学科渗透训练】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地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后来,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楚地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对此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
17、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的事故的发生。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的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变罕至、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14O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到568个点,以此绘制成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1第段中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是 2段画线句子表现出说明对象的重要特征分别是 【课文难题点拨】一
18、、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第2自然段的语句。)4(第4自然段的语句)二、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潭鱼的活泼生趣,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隐约可见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三、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毫不做作。如写游鱼一段,就是画家也很难画出。作者写鱼像在空中游动,其实是写水清澈极了,象看不到似的。写阳光照透潭底,鱼儿呆呆静止,鱼影映在潭底石上,忽然远逝,往来轻快
19、敏捷。既写了鱼的悠然自得,也表现了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又如写溪水和溪岸,通过“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的比喻,“明灭可见”的描写,不仅形象,而且写出了事物的动静来。“斗折”、“犬牙”是静态,“蛇行”、“明灭”是动态,一动一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溪身和溪流的特点。再如写坐在潭边的感受,写出了一个极清幽冷寂的境界,环境的清幽,和作者在当时不幸遭遇下心境的冷寂得到交融。这样描写景物,使景物染上游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文章所创造的境界就更为鲜明切实。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C 2见课本3“坐潭上悄怆幽邃”。4略【创新能力训练】1讨伐,进攻2(山的)南面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在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3老马识途。【学科渗透训练】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2勘测范围广效率高。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